【科普文分享】港產女學者團隊首發現太陽系小行星表面有機物質 對地球生命起源關鍵/小肥波
//最新刊於《科學報告》的研究指,從太陽系的近地小行星「絲川」表面發現水和有機物質,是人類首次在小行星上,發現對地球生命起源關鍵的有機物質。研究由在香港土生土長、曾任美國太空總署(NASA)研究員,之後負笈英國的女學者陳愷姍領導。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隼鳥號,在 2010 年帶著「絲川」樣本回地球,是人類史上首次對小行星採樣並進行分析。該樣本顯示,「絲川」表面上的水和有機物質,已隨時間推進而發生了化學變化。
研究發現,由於災難性的撞擊,「絲川」過去曾經歷極端加熱、脫水和破碎,然而該小行星還是從破碎中重新凝集,並利用跌入該小行星的塵土或其他含碳量高的隕石,「補回」水份。
研究亦發現,「絲川」所屬的 S 型小行星都含有生命的原始成分,有關分析改變了人類對地球生命起源的傳統觀點;因為過去專家一直集中研究 C 型含碳量高的小行星;S 型小行星則是最常見墜落地球的小行星。
曾被加熱至 600°C 以上
領導研究的港產學者、倫敦大學皇家賀洛唯學院地球科學系講師陳愷姍表示,經詳細研究稱為「亞馬遜」的絲川單一顆粒,發現當中存在原始無加熱與有加熱的有機物,兩者僅距離 10 微米。
她續稱,已加熱有機物表明「絲川」過去曾被加熱至 600°C 以上,而未加熱有機物的存在非常接近它,代表「原始」有機物,是在「絲川」冷卻後才跌落該小行星。
陳愷姍指,研究發現令學界更了解了小行星如何通過結合新的外源水份和有機化合物,從而不斷演化;同時可為後續研究鋪路,包括進一步詳細分析隼鳥 2 號任務和 NASA 的 OSIRIS-Rex 任務等收集的含碳小行星顆粒的。上述兩個任務已確定發現外源物質,顯示在太陽系中天體夜換物質是個普遍過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