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成長吧
🐶歡迎收藏或分享,推廣閱讀需要您。🐶
書名/ #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作者/ #岸見一朗
出版/ 感謝 #皇冠出版 #平安文化
今日介紹8月新書,是《被討厭的勇氣》作家的全新力作,近期收到的邀約裡我最期待此書了。讀完令我心情平靜,對生老病死與未知的未來不再那麼恐懼,書中也多次提到阿德勒心理學,此學派的思想果真能好好運用在生活之中呢!
此書分為八章,探討在人生中如何面對必將歷經的生、老、病、死、與人際關係,以及人生為何總是那麼苦?又該如何積極面對當下?作者也不時加入自己的人生經歷,配合許多阿德勒心理學的金句,細細解說,來改善你心底最深層的恐懼。
摘錄我的劃線段落(「」內為摘要):
📌關於〔人生很苦〕:「生病成為一個契機,讓人開始覺得過去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其實一文不值,那是因為『破壞性的大浪』也就是死亡逐漸逼近,人終於知道人生是有限的。」
→我也是如此,在大病一場之後,人生真正的價值與該做的事才慢慢浮上檯面。如同作者所說的「挫折反而比成功更能學到東西。」
📌關於〔生病〕:「家人生病的時候會放大家人之間的關係。」
→不只有正面的幫助,也可能摩擦增加而造成不愉快。
「不要把未來跟希望連結在一起,與其說不要,應該是說未來無法和希望連結,因為未來並不存在。」
→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能體會「未來並不會來」這件事,只有「當下」才是永恆不變,我們永遠活在「當下」,有什麼想做的就要當下去做。
📌關於〔老〕:「只要活在『當下』、『此時此地』就不會老也不會死。衰老和死亡,沒有所謂的好或壞。」
「人不是因為衰老才無法增長智慧,而是因為怠於學習才會衰老。」
→將近30的我也開始對於年齡感到恐慌,路上背著書包的女學生們是那麼青春洋溢,而我只能駝著身子帶著黑眼圈上班去,仿佛是為襯托她們而活著…。唉,我想多了,是吧?
📌關於〔沒有意義的實用性〕:「即使不是因為生病,也有可能為了照顧孩子或雙親而無法在外工作。這種時候,人也不會因為無法工作而失去自己的價值。」
→有不可逆的因素而無法工作時,真的很讓人懷疑自己在這世界的實用性啊!或許也需要厚臉皮一點,讓自己好好休息,總會進入到新階段的。
📌關於〔忘了死亡也無所謂〕:「活著本身就有價值,活著就是對家人的貢獻,這一點從平常就要傳達給父母知道才對。」
此書心理學的觀點不會太難懂,能讓自己在這充滿競爭的世界裡找到一方平靜之地;讓對萬事萬物皆充滿刻板印象的現代人,有轉換思考的機會。像是給人心理諮商般,那些你所煩惱的事或許是多慮了,一同與作者來場心靈對話吧!
畢竟,「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說不定,盛開的花叢就在下個轉角等著你。
-
-
-
-
#心理學#阿德勒#阿德勒心理學#日本文學#好書#好書推薦 #好書分享 #閱讀 #閱讀日常 #閱讀心得 #閱讀筆記 #書蟲#書單#心靈勵志#勵志#勵志書籍
值得學習的現代名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合作所需要的各種微妙技巧中,「傾聽」應該算是重中之重。想鼓勵孩子好好聽人說話,我們可以專心聽他們說話來做為最好的身教。幾點建議:不要偷瞄手機、試著問問題。
曾經為了幫助三個兒子發展出傾聽技能,我跟他們玩過一個遊戲,玩法是我們會一起來一句句編故事—我先起個頭,接下來就是他們一人一句然後我一句地,把故事講下去。這代表他們得聽清楚其他人都講了什麼,才能接得下去。只要你的故事說得好聽,他們就會注意。
學校已經愈來愈意識到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一個很好的辦法是透過團體作業。小組合作有助於讓孩子「認養」自己的責任,還能讓他們學會:何時別人要聽我的、何時我要聽別人的,何時該調整自己的想法,還有身為團隊一員跟單槍匹馬有何差別。
由於我們多數人的孩子最終都會在團隊裡工作,所以愈早開始學習與人合作,他們就愈有時間練習當一個好隊員。
發展合作的才能,意味著你也得同時去容忍跟自己相左的意見。我們必須親身示範給孩子看,該如何去表達意見,但又不趾高氣揚地去貶低別人或對人大小聲。放眼政壇、演藝圈與商界那些大人,是標準的反面教材。在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裡,用那些名人的方式去待人處事,將是災難一場,那只會讓你一個朋友都不剩,變成徹底的邊緣人。
遇到有人跟我們意見不合,我們的大腦會將之解讀為威脅。即便是像晚餐要去哪兒吃這種芝麻綠豆大的爭端,都可以讓我們心跳加速且超乎常理地焦慮。
壞消息是我們的文化已經步入到一種部落心態,以至於我們的恐懼反應,如今會因為小到不能再小的爭議而熊熊燃起。原本應該和樂融融的感恩節家宴,已經變成殺戮戰場,逼得不少家庭三令五申不准在那天晚上討論政治。
但合作需要的不是擱置爭議或掩耳盜鈴地直接關閉話題,合作需要的是妥協與同理,是一種宏觀:「等等,這東西真的值得吵嗎?」
合作需要的是在回應前多想兩秒,然後捫心自問:「我真的把話聽完全了嗎?不清楚的地方我是不是該提問一下?」
不過份地說,晚餐餐桌是孩子唯一能練習這門技巧的地方。
.
本文摘自《#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
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作者:瑪德琳‧勒文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在最近幾次直播,我都談到「專注」陪伴的重要性。抱怨父母、抱怨伴侶的其中一個常見的議題,就是對方根本心不在焉,連眼神接觸都不一定願意,絕大半是聽人講話時眼睛同時盯著電視或手機。
連專注都不一定給了,要好好聽懂話中含意,也就更難了。但說不定對方還硬要說,自己早就聽懂了,然後自顧自地評論說教一番,這時當事人要澄清都被說成狡辯。
最後是能傾聽不同意見,這在現代也變成難題。別人的意見跟自己不同,就以激烈的言辭給予否定,這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
這些都讓經營關係更困難,對立越來越嚴重,心要平靜也更不簡單。所以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可以從基礎建設起—至少吃晚餐的時候可以停止說教謾罵。
祝願您,能開始練習靜心專注,這能讓煩躁稍稍止息,做事也更有效率!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值得學習的現代名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何在贏者全拿的職場中生存:掌握被需要的跨域能力、分析自己最適職能、打造專屬的生涯策略》(分享抽新書3本)
有一技之長、認真工作,不代表就能擁有致勝職涯
打破專業領域、公司組織的框架,
賺取高報酬,成為企業高度需求的人才
為什麼在公司苦幹實幹、發揮專業,卻不被主管看重?
大企業進不去,小企業沒前景?我能做哪些選擇?
熟悉的產業運作受到科技影響,被迫改變工作模式,該怎麼辦?
在這個資源被少數人搶佔、科技帶來速變的時代,
選擇哪個產業、哪家公司、哪種工作,才能擁有成功的職涯?
AI、5G等數位浪潮不斷襲來,世界瞬息萬變、隨時都有可能被取代,《紐約時報》資深財經記者尼爾•歐文(Neil Irwin)觀察到現今工作組成、獎酬制度皆已悄然翻轉。
歐文發現,全球大型企業中成功的菁英,特質在於將多個專業結合在一起,並接納非階梯式職涯。比起鑽研單一領域,不如培養能協調不同專業的能力,成為「膠水人」(glue person);比起在同一間企業待到退休,定期換工作所培養的靈活性,能幫你更快跟上變化快速的世界。通過原始數據、仔細分析和案例研究,歐文深入淺出地解釋21世紀的經濟格局以及嚮往成功人生的人該如何做好準備。
本書中介紹微軟、沃爾瑪、高盛等全球巨頭以及在電影《猩球崛起》與金賓威士忌等企業員工,在技術創新之下不僅不被淘汰,更成功轉型生涯、進而改造公司。他們是如何在贏家全拿的世界中取勝?其中的成功方程式,值得作為個人職涯規劃的參考。
在本書中你可以學到:
.成為「膠水人」,也就是那些具有高度協助能力,能整合不同技能與資源的人。
.刻意在非擅長領域中累積經驗,而進步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的適應能力。
.就像全明星棒球運動員使用數據更有效地擊球一樣,上班族也能透過數據更有效工作。
.檢視目前工作的公司是否在經濟趨勢發展的軌道上,並了解自己適合的企業屬於哪種。
.企業不再強調忠誠度、終身任用,如何權衡要成為獨立工作者或投身企業?
.確保事業成功與你的人生目標保持一致。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世界經濟走向,但如果能理解趨勢、掌握趁勢而起的訣竅,就能成為贏家。
名人推薦
尼爾‧歐文透過本書分享他對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精采而有趣的觀察,其中充滿實用的建議具參考價值的資料。他的結論是:「能適應良好的人是在工作和生活都能表現卓越的人,適應不是天生的特質,而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培養和學習的能力。這是通向現代經濟的金字塔,也是發展事業的重要能力。」-普立茲獎得主、《習慣的力量》作者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當工作世界在腳下變化時,如何為穩定的職涯做好準備?閱讀這本出色的書。尼爾‧歐文提供的有趣見解,發人深省的洞察力和令人驚奇的洞見,可幫助工作者確定自己所需的技能和經驗,這些技能和經驗將使你成功並適應未來。-美國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 亞當‧格蘭特(Adam M. Grant)
這本書證明為什麼尼爾‧歐文是美國最受尊敬的財經記者之一,他提供了實用的建議:「為什麼協作能力比專業更重要、大數據如何改善您的工作績效以及為什麼80%的努力比全力以赴的努力更容易成功?如果您想在現在的工作場域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本書就是你的地圖,歐文是最棒的教練。-紐約時報暢銷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家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 2021/3/15(一)晚上20:20之前在粉絲頁上對此貼文按讚、分享者,將抽出3位獲各獲得新書一本!
#如何在贏者全拿的職場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