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反烏托邦的未來國度裡,長年以來都是女強男弱:女性擁有政治、經濟、社會優勢、並透過層層壓迫,讓男性成為次等公民——例如為了避免激起女人的性欲,男人都必須穿著「陰莖罩」(Penis Holder,影射女性的胸罩)、只能從事美髮、教書等被視為「較陰柔」的行業、也被期待婚後就要待在家養兒育女。以至於男主角Petronius在這樣的社會中感到困惑,進而被啟蒙成為一個「男性主義者」,追求更平等的社會。
故事結構分成上下兩部,第一部描寫Petronius的童年與青春期。從小夢想要當水手的他,在很多無形的地方都受到歧視、媽媽希望他不要出門工作當個安分守己的乖男孩,以後結婚好好照顧小孩;爸爸則希望他好好打扮自己、吃胖一點「才有女生喜歡」。進入青春期後,在一場舞會上,他遇到了喜歡的女生Gro。Gro的個性桀敖不馴,是一位富有經驗的水手。兩人相愛後,她也不斷支持他做他想做的事情、甚至也會鼓勵他追求夢想,看起來Petronius即將要與Gro結婚,從此過著「有保障的婚姻生活」(在書中稱為得到"fatherhood protection")。
然而,在一次意外中,Petronius遭到三名女性的性侵。但當他回家,卻遭到母親的責罵,認為是他不夠保護好自己才會遇到「壞人」。這件事情徹底改變了Petronius的想法,他開始思考作為一個男性,為何總是成為社會中的弱勢、遭受傷害還會被譴責,進而開始與男同學、男老師成立讀書會,思索社會中的種種不公,最後也參與社會運動——聚集在國會前燒陰莖罩、甚至以男性權益為核心政策參與選舉等等。//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
做他想做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其實孩子跟我們,都是這樣一點一滴進步的】
記得三年前在兒子大班的時候,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天晚上洗澡時間快到了,我跟兒子說
👱🏼♂️:「羽辰啊,還有5分鐘我們就要上去洗澡囉。」
🧒🏻:「好…」
我兒子一邊說「好」,一邊在玩他手上的自己製作的弓箭。
五分鐘後,洗澡的時間到了。我跟兒子說
👱🏼♂️:「羽辰,時間到了,我們要上去洗澡囉,請你把你的地上的衣服拿起來,我們要上去了。」(地上放著一些較早前他因為玩而弄髒的衣服)
我兒子仍然一邊說「好」,一邊在玩他手上的自己製作的弓箭。
我從餐桌的椅子上起來,準備上樓。看到他仍在玩他手上的弓箭,我想
👱🏼♂️...「好吧... 給他一點彈性時間」
於是整理了一下客廳,順便預備我明天要使用的教材。
這樣又過了五分鐘,他仍然在玩他的弓箭。我請他拿起來的衣服,還在地上原封不動,他仍然沒有任何動靜。我開始不耐煩了,跟他說
👱🏼♂️:「羽辰,我們要上去洗澡了,請你把你的衣服拿起來,我們要上去了。」
但是,他仍然專注的在做著他的事情,沒有任何想要洗澡的意思。突然間,我感到心裡面一把火冒起來...我把茶杯拿起來,喝了一口茶,然後用力的把它放桌上,發生很大的聲音。「砰!」我兒子和太太,都嚇了一跳。(現在回看以前的自己還覺得蠻遜的😂)
我太太看著我(她知道我生氣了),以溫和的語氣跟我說:「什麼事了?」我說不出話來。
「怎麼啦?」我太太再用溫和的語氣問我。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知道,我正在生氣。😡 我確定當下我說出來的話應該不會很好聽,所以寧可當下不說話。(這也是一種尊重)
同時,我停下來開始感受內心... 我感受到我的憤怒。但我並沒有立即啟動防衛機制對抗它,我承認它的出現、允許它的流動。也因為覺察到自己有情緒,所以當下才不會以慣性的姿態來表達自己。
我沒說話、慢慢地走上樓。到了樓上睡房,我還是感受到自己的憤怒,於是我坐在椅子上⛱ (my 積極暫停區)。
配合著緩慢的深呼吸,我告訴自己:
「我感覺到自己在生氣...」深呼吸~😡
「我承認自己在生氣...」深呼吸~😑
「我允許自己的生氣...」深呼吸~😑...
「我願意陪伴生氣的自己...」繼續深呼吸...
在『3A情緒急救』下,我感到內心的生氣逐漸釋放,情緒也開始緩和下來...😌
大概兩、三分鐘,在情緒退散後,身心都覺得放鬆了許多。我開始好奇地問自己:「是什麼事情讓我生氣了呢?」
我發現生氣不是我唯一的情緒(生氣也不會是第一情緒),在生氣底下我還感受到沮喪、失望、還有一點難過。
是什麼想法(觀點)讓我有這些感受?我繼續往深處探索...我看到我不同的觀點:
「我是因為認為現在是我跟兒子的洗澡時間,我們應該要一起去洗澡,但他卻一直沒有行動,還在忙著他的事情,只有我一個人一直在等他。我感覺到,我的期待落空了。」
「我覺得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我太太也可以做她想做的事情,但是我卻不可以。」(基於特殊因素,最近我太太晚上有一些功課要做,所以我要負責陪兒子洗澡,陪他睡覺。等到他睡了以後,我才有辦法做自己的事)
「我一直在等他,我覺得很浪費時間,我覺得對我不公平!我覺得委屈,我覺得不快樂!我也想要做我的事情,但是我沒辦法!」
所以,我感到沮喪!我不喜歡我自己這樣,也不喜歡別人這樣對我!於是,我生氣了~~
其實我是不想生氣的;我期待的是他可以乖乖去洗澡;我期待的,是我們關係的友好,我不希望我們會不愉快...
就在這時候,我兒子上來了,拿著他的衣服上來。他走進房間,說
🧒🏻:「把鼻~。」
這時候我的情緒已得到釋放,看清楚來龍去脈後,內心也變得平靜、自由。
於是,我用緩和的語氣跟我兒子說
👱🏼♂️:「羽辰啊,爸爸跟你說一下話好嗎?」
他走到我面前,跟我說
🧒🏻:「好。」
👱🏼♂️:「羽辰啊,爸爸剛才不是在生氣你。爸爸很喜歡跟你一起洗澡。我剛才生氣,是因為洗澡時間已經到了,但我要一直要等你做完你想做的事情,我們才可以洗澡、睡覺。而我想做的事情我就沒辦法做,所以我覺得有點不公平,因為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就生氣了。這樣你了解我的意思嗎?」(一致性地表達自己感受與想法)
🧒🏻:「了解。」
👱🏼♂️:「你喜歡爸爸像剛才這樣不高興嗎?」
🧒🏻:「不喜歡。」
👱🏼♂️:「那你覺得,下次要怎麼樣才好呢?」(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問題本身)
他想一想就說
🧒🏻 :「那下次洗澡的時候我們就趕快上來吧。」
👱🏼:「好的!謝謝你!那我們來洗澡吧!」
當天晚上的洗澡,他的動作特別迅速、敏捷。
在這事件裡能夠有美好的結局,是我感到欣慰的。因為平常每天都持續練習靜心,所以生氣時能保有覺知;在覺察到自己有情緒後,去承認它、允許它,而不是抗拒它、或讓他爆發。
當我們用抗拒的態度來面對情緒,很容易就會把自己的情緒歸咎於外在的事件,我們會跟自己說「都是你害我生氣的!」,這樣不罵人也很難。
但當我們把焦點回到自己、觀看自己內在,允許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情緒時,我們內心就會騰出一些空間,讓自己選擇更好的溝通方式。
這就是教養裡的「停、看、選擇、做」。
以前,我也不習慣生氣之後跟對方討論,說出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因為從小到大家人都不會這樣,讓我覺得好像在不高興之後,事情過去就算了、不高興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然而,沒有溝通不代表心裡就沒有疙瘩,沒有說出來也不代表彼此沒有遺憾。
在缺乏這方面的教育下,長大後我自己也成為了不懂得表達自己感受、不會用恰宜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人。尤其是在各種關係裡面,遇到問題都不懂得怎麼面對、怎麼溝通、怎麼解決。久而久之,負面情緒就一直累積在心裡出不來。然後有一天心裡面裝滿了負面情緒而不自知,遇到一點小事情就變成引爆內心炸彈的按鈕,大發雷霆。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這種事情,是不是在每個人的家裡,每天都在發生呢?透過平常多練習靜心,多梳理自己內心,我發現暴怒次數逐漸減少了,也看到自己的進步,成功溝通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現在,孩子已經要進入三年級,洗澡拖拖拉拉的問題已經早就沒有了,他現在動作迅速得很😊。
其實孩子跟我們,都是這樣一點一滴進步的。當我們用對的方法,我們就會朝對的方向前進,就算有時候做不到,也請多原諒自己、學習接納自己。因為,你已經很努力了想要當個好媽媽、好爸爸了。我們的孩子也是,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為好孩子,只是他年紀還小,需要更多的提醒、更多的鼓勵而已。
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大家一些鼓勵與方向,我們一起加油。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正向教養工作坊
做他想做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他不願意多努力一點?」
我在餐桌工作。
兒子靜靜看著我,然後說:「這麼說不知道會不會給你壓力。妳這麼可愛、風趣又安定,在這個大家被疫情搞到心慌慌的時候,如果妳能做podcast或影音一定對大家很有幫助。」
我腦袋當機了一下,一時不曉得要怎麼回答。
兒子馬上接:「當然,不想就會很費力。不要勉強。」
不愧是我兒子!他從小就不愛學校,覺得像是關監牢,終於在大二時「出獄」。
為娘的我沒勉強他就是認為,不想,就會很費力,還不如放手讓他做他想做的事。
果然他離開學校系統以後,虎虎生風的自學各種營生之道,因為他想要。
我對做影音或podcast一直提不起勁。兒子是知道的。
我講課真的很好玩,聽過我演講的人都這麼說,連我自己都會被自己逗到笑。
我覺得自己好可愛,一點都沒有覺得自己老,也不覺得自己醜,因此不會怕上鏡頭。
不做Podcast或影音真的很可惜,但是我就是不想。沒什麼原因,就是不想。
不想,就提不起勁。就像十全十美的對象擺在面前,沒感覺就是沒感覺,再可惜還是走不下去一樣。
但我喜歡寫文章,我喜歡睡覺,我喜歡玩VR。對這幾件事,我樂此不疲,很自律,不會痛苦。
我的學生已經修完課了,只差碩士論文,寫不下去了。
大家都跟他說,又不是沒能力,臨門一腳了,為什麼不勉強一下呢?也跟他說了:碩士學位無論如何未來會給他加分,也比較好看。
可是他就是寫不下去。
學生來找我討論時,我問他:「你的文筆很好,寫論文有困難嗎?」
學生說,不是寫論文有困難,而是不喜歡自己不能愛說什麼就說什麼。
寫論文要旁徵博引,一直到最後研究結果出來了,才能依據研究結果說自己的論點,他覺得很無聊。
我提供另一個面向告訴他,我寫文章是被寫論文訓練出來的。
寫文章要考慮讀者的閱讀舒適度和感受,也不是愛寫什麼就寫什麼。
這個論點仍然無法打動學生。
我又問他:「沒有碩士學位,你的收入啊,生活品質會受到影響嗎?」
學生搖頭。他的工作領域不需要碩士。
就像所有的老闆,你也不知道他有沒有碩士學位,除非他告訴你。
談一談之後,我把我看到的告訴他:「你對學位與論文沒有渴望,反而有綁手綁腳不能自由表達的嫌惡感,就像對一個已經吃飽的人而言,滿漢全席只會讓你想吐。就算人家跟你說,滿漢全席不吃可惜,以後不知道還吃不吃得到,你還是無法入口。」
學生反問我說:「老師,可是妳也說過妳不愛寫論文啊,但妳還不是一篇一篇的寫?」
我說:「那是因為我喜歡教學啊。要留住大學教職,即使不愛,我必須寫論文。換言之,寫論文我是接受的,就像你愛一個人,你連他不可愛的部分都願意接受一樣。」
有時候我們很苦惱我們的誰誰誰不想要什麼。
從我自己和我學生「不餓」的例子,我們可以想想,對方不想要,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他不餓。
「我這麼好,為什麼他不珍惜我,不多努力愛我?」
因為他不餓。
「讀書這麼重要,為什麼他不好好讀書?」
因為他不餓。
即便你告訴他「未來你會後悔」,他就是不餓。
即便他為了未來可能會後悔,勉強跟你在一起,或是留在學校混文憑,你也感受不到熱情,仍然是一肚子的委屈與氣憤。
怎麼辦呢?唯一的解是「放手允許他餓」。
他餓了,自然就會想要了。
但是,萬一放手了,對方還是不餓怎麼辦?
那他就是不餓了。
我們反倒是要回過頭來處理自己為什麼那麼糾結,不需要再去處理他不餓的事情了。
~郭葉珍的《和自己,相愛不相礙》~
博客來 https://tinyurl.com/y723qf8r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博客來2020年親子教養排行榜第六名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做他想做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管你是為人父母,在教養小孩;還是領導組織,在規範、管理自己的部屬。你可能有發現一個現象,你越是嚴正「禁止」的事情,往往底下的人只要逮到機會,他們就會試著去做,試著去跨越那一條紅線。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事實上,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中期,史丹佛大學的強納生.福里德曼;他就做了一個實驗,探討這個現象。
他從加州的兩個學校裡,找來40個七到十歲的男孩。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請他們為五個玩具給分,用來表示他們有多喜歡這些玩具,這些分數從0分到100分。
0分代表這玩具非常的爛,100分代表這玩具很酷。其中四個玩具都很普通,分別是「廉價的塑膠潛水艇」、「小孩子的棒球手套」、「玩具牽引機」,以及「玩具步槍」。
相反的,第五種玩具特別貴、也特別吸引人。可以說是當年玩具當中的極品,是60年代的尖端科技「電動機器人」。
等到這些男孩打完分數之後,研究人員告訴男孩說,他需要離開房間幾分鐘,去辦一點事情。他告訴男孩,可以隨意玩前面的四種玩具,就是那些很普通的玩具,但是不要去摸機器人。
他還清楚的對其中一半的男孩說,要是不聽話你會很糟糕。比如說,如果你玩機器人,我很生氣、我會處罰你、我會揍你…等等的,這種很嚴厲的威脅。
但是,對另外一半的小男孩,講的比較委婉;只是告訴他們,你不要玩機器人,那樣子不好。
在研究人員離開之,後留下的小男孩,都很渴望的盯著那個機器人;經過五分鐘之後,研究人回來,謝謝這些男孩子參與實驗,並且讓這些男孩離開。
那你可能很好奇。研究人員離開之後,這些男孩會不會經不起誘惑,所以為了解答這一件事情,研究人員在機器人裡面做了一個裝置,它可以判斷玩具是否被啓動。
結果發現喔,這40個男孩裡,只有2個男孩很有自制力,沒有碰機器人。其中一個來自於「嚴厲警告組」,而另外一個來自於「委婉勸說組」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這個誘惑實在太大的時候,不管你是嚴厲警告,還是委婉勸說,基本上都沒什麼效果。
不過呢,福里德曼的研究重點,倒不是在於短時間之內,有什麼樣的不同。他比較感興趣的是,這些男孩子透過這樣的過程,放到一個相對長的時間裡,會有什麼差異?
結果經過了六個禮拜,他派一個女性的研究人員回到學校,顯然是找同樣一批男孩做不同的研究。他一次找一個男孩進房間,叫他畫畫。之前那五樣玩具,還是一樣放在房間的角落。
小孩子畫完之後呢,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說,現在可以玩任何玩具幾分鐘,這次他們對玩具沒有設限,每一樣都可以玩。結果呢,原本屬於那些「嚴厲警告組」的男孩當中,有77%的孩子去玩那個機器人。
而在「委婉勸說組」當中,則只有33%玩那個機器人。沒想到幾周前,不同的規定方式,會對於男孩子後續的行為,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委婉勸說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可能的解釋有幾個哦,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和人類思考「威脅」的方式,是有關的。通常呢,只有在不希望對方做,他想做的那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才需要提出威脅。當對方越想做那些事,這時候就會需要越大的威脅,才能避免他去做。
所以,根據這樣的理論,當孩子聽到嚴重的「警告」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面,就會想哇~只有在我真的很想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大家都不讓我做;所以呢,他們才會對我做這麼大的威脅。
於是呢,我一定是很想玩那個機器人。你聽出來了沒有?這是一個,因為你的外部威脅越大,反而造成當事人,他的渴望跟動機越強的內在歸因。相反的,當你委婉的要求孩子,不要玩機器人,這樣子反而讓他們覺得,自己其實沒有那麼想要玩機器人。
然而,也有另外的研究人員認為,當威脅的語言,一施加在男孩的身上的時候,馬上就把機器人,提升到禁果的地位,反而會誘發他內在底層的慾望。你越禁止,他就越想得到。
然而在學術領域裡面,也強烈質疑這樣的傾向,有可能是因為「好奇心」或「叛逆」的心態,但是大家都同意,這樣的效果很強大。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你越禁止青少年抽煙、喝酒、開快車,而他們反而越是去做那些事情。
所以,不管在學術上的爭議是如何,如果你要孩子在成年之後,不會成為酒鬼,那麼請你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好好的跟他談「喝酒」這件事情,而不是跟他說「你敢沾一滴酒,我就打斷你的狗腿」。
當你這麼說的時候,你正好啓動了他內在,原來喝酒是一個,這麼有誘惑力的事情;或者是你這麼強烈的禁止,看來這件事情挺有趣的。
如同我在教學當中常常說的,「別的對待,是自己教出來的」。而別人對很多事情,會有什麼樣的內在反應,往往也來自於,你所呈現出來的態度。
強力禁止、嚴刑峻法,或許在短時間之內,能夠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放到足夠長的時間裡的時候,它往往是弊大於利。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月26號開課的『幸福工作坊』。
這個『工作坊』呢,是由嘉玲老是擔綱,你會在這個『工作坊』裡面學會,怎樣去經營一段美好的親密關係。
不管你現在是已婚還是未婚,不管你現在有沒有親密關係的對象,我相信這個『工作坊』都會為你創造,更圓滿的幸福可能。我很望期待,能夠在1月26號的『工作坊』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做他想做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獻給家有小孩的父母:這些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你,決定好怎麼教養孩子了嗎?
當你具體想像孩子長大後的樣子,就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所要的育兒目標!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
能不能完成他的夢想?做他想做的事?
會在什麼樣的公司任職?組成什麼樣的家庭?
你是不是時時刻刻懷著興奮的心情想像孩子的未來呢?
不管孩子未來選擇哪條路,都希望他能為人正直、內心善良、誠實待人,希望陪他度過人生另一半的,是個溫柔體貼、會照顧他的人……。
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本書不是教導你養出一百分的小孩,而是教你如何不讓孩子成為無法適應社會的「魯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本書介紹孩子身上常見的36個壞習慣,以及這些習慣對孩子未來造成的影響,接著再告訴你「讓孩子立即戒除」的訣竅,可說是教導孩子不會成為媽寶男、公主病、阿宅、啃老族的36計。例如:
想上廁所卻忍著不說:遇到問題時,習慣以「壓抑」來解決問題、度過難關,但是出社會後遇到困難,光憑忍耐、壓抑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爸媽請這樣做!上廁所雖然是小事一樁,卻不能因為是小事而忽視。你更應該要鼓勵孩子勇敢的對老師說:「我想上廁所」。
不會稱讚自己: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不敢認同自己優點,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遠比自己對自我的判斷及看法重要,最後會導致「沒自信」。
爸媽請這樣做!當有人稱讚孩子時,你就在一旁替孩子向對方說聲謝謝,坦然接受對方的讚美!
經常讓爸媽送東西到學校:因為「反正爸媽會送到學校」,而養成孩子不認為「把東西準備好」跟自己有關的無所謂心態,最後導致孩子養成「怪東怪西,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壞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當孩子上學忘了帶東西,父母要忍住不要幫他送去學校,讓孩子藉由忘記帶東西的體驗,學會負責。
喜歡逛超市或便利商店的試吃區:一看到試吃區,就會忍不住跑去試吃、一聽到是新商品、限量品就招架不住,長此以往孩子容易養成無法分辨「想要與需要」的花錢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告訴孩子,花錢要有計畫,有時候不拿免費的東西,反而才是賺到!
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是習慣與品格!
你認為壓抑自己的夢想,比聽大人的話、努力用功讀書更正確?你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變成「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聽從父母的話,為了別人的理想而努力」的人?別忘了,我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期望,就像無形的遙控器般,讓我們照著他們「想要」的樣子被教養長大,然後照著他們的期望「工作」,把想做的事與喜歡的事拋諸腦後。
若換做以前,大學畢業也許能謀得一份不錯的工作,甚至是主管職,但是現在無論碩士或博士畢業,都不見得能有這樣的機會,未來可能更不適用,因為社會不需要言聽計從的人。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追逐的目標,但是現在社會講求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與能力,而非成績。
所以,身為父母的你,必須知道好成績不代表人緣好、能力好,高學歷不等於高成就、高收入,當大學生、高學歷「滿街跑」,畢業證書成了一張「繳費證明」後,除了在乎孩子的成績,你更應該教育孩子比讀書和成績更重要的事情:養成良好的習慣,斷絕壞習慣。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在斷絕孩子壞習慣的同時,也要改正自己的壞習慣。從現在開始,改變教養,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來得及!
作者簡介:田嶋英子
• 親職教育專家
• 1961年出生,畢業於廣島大學教育學院。已婚,育有3子,皆進入一流國立大學就讀(東京大學1人,神戶大學2人),親自實踐並驗證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方式。
• 大學畢業後,至廣島縣內的高中服務,因懷孕生子離職。之後轉任大型補習班,負責模擬考業務並教授古文、國文科,輔導學生進入國立大學或私立名校。
• 2006年對只有考試的教育產生疑惑,於是辭去補習班的工作,開始從事協助為人母者強化教育子女的能耐。
• 2010年展開全國巡迴演講,與民眾深入討論教育議題,2011年擔任株式會社未來創造力的專任訓練師。
• 現為教育問題、家庭問題的專家,從協助解決孩子翹課、學習不佳、不良行為等煩惱,提供兼顧家庭與職場的建議以及如何子女長大成人後重返職場?如何創造生活的意義感?夫婦之間如何溝通等等,從女性所扮演角色的各種需要出發,給予強大的支援。
• 著有《如何讓孩子說出口、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