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6] 細說分鏡 Vol.13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71
🖍當這個世界,主流的風潮下,不斷追求表面藝術的創作
🖍不但能滿足心中的成就,更能創造出更多掌聲
🖍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們值得擁有更多的不同想法
最早為什麼開始寫攝影教學? 又為何一寫下去就是十年? 中間沒有想放棄過嗎? 如果曾經放棄是什麼原因重新拾起? 如果沒放棄又是什麼理由堅持下去? 未來還會繼續寫嗎? 如果會的話又會寫什麼? 做這些事情快不快樂? 快樂當然會寫,如果不快樂為何寫,或不寫? 這好多問題好想每一題都有一篇文章來寫,但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 – 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
🟥愛上攝影,分享它
喜歡上攝影理由就不多說了,看到自己喜歡的畫面,用相機拍下來保存,心裡感受滿足,日後回放感到幸福,拍的越多,𧻗久,就這樣子持續下去,很久前喜歡攝影,真的理由既單純又非常簡單。
喜歡上攝影,以我的個性就是會進一步分享它,那時不要說臉書,就連找個地方放照片選擇性都少,最多人使用的就是「無名小站」,即使關站多年的 2021 年今天,我還不曉得為何要叫這個名字,但那時無名小站空間容量小,也放不了什麼照片,我就使用「痞客邦」提供的相簿空間,就顯得大器許多,除了這兩個之外,國內還有 Pchome、Yahoo 提供相簿空間 (如果沒記錯的話),而一些資訊管道更多的朋友,還會放在 Flickr。
這樣子分享照片就放便多了,在 BBS 帳號自介、簽名檔貼上自己相簿網址也好,或是透過 MSN/即時通,將作品做成大頭照,或是透過通訊軟體將照片傳給朋友,或是在一些討論社群貼上照片,這些都是在當時最常分享照片的方式之一。
🟥投搞、得獎,從來沒有
其實我這輩子從來沒有主動去參加任何一次攝影比賽,反而當過數次攝影比賽的評審,在我的履歷經歷中,沒有任何一項得獎記錄,對於一個喜歡拍照的人來說,其實是有那麼一點奇怪,如果真的喜歡拍照,又拍了這麼多年,若真的想證明自己「真的有那麼一點熱情」,總會找個適當的攝影比賽,將適合的作品投搞,若有機會獲得獎項,不但得到獎狀、獎金、獎品,還能獲得掌聲與成就,就算不參加國際級的攝影比賽,哪怕只是區域性的小比賽都好,而我「一次」也沒有參加過。
🔹「是對自己沒有自信嗎?」 倒也不是,再怎麼沒自信,攝影這十幾二十年間,總有那麼幾張搬得出台面拼個機會,而另外一點…,你偷偷投搞沒得獎,除了你與主辦單位外,也沒有其它人知道你失敗了,只要花點時間準備一下、投個搞,就算沒得獎,總有機會,就像是買樂透一樣,「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且現在又是電子檔案投稿更是方便簡單,到底是什麼理由我對這些事情完全提不起任何興趣?🔹
「我發誓,我真的沒有這個念頭過」
🟥「KANO」這部電影
不過擔任過數次攝影比賽評審的經驗,倒是讓我用另外一種角度來看「攝影比賽」這件事情代表的意義,偶爾我會分享一些「如何得獎」的小技巧,哪些照片比較容易吸睛、得分,而這些小技巧並不是從「參加者」的角度來看,更是讓有心志在得獎的人感到興趣。
這裡不妨偷偷告訴你一個秘訣,你可以參考一下,讓我想到電影「Kano」裡頭由「永瀬正敏」飾演的日籍教練「近藤兵太郎」在電影裡對著一群孩子兵說過的一段話「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相信許多人仍記得這段台詞,記憶猶新。
但那時候的我並不了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義,什麼叫「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不輸不就是會贏嗎? (除非平手),那為何要想著不能輸? 為何不想著非得贏? 那時好不容易找到一種解讀的說法就是 – 若一直想著贏,就會得失心太重,做任何決定就會綁手綁腳,使得打擊、守備任一動作就會慢半拍,不但可能失去勝利的機會,反而失去享受比賽的樂趣與精神,這是那時我對這句話的心得。
直到有機會成為攝影比賽評審老師之一後,我「終於」了解那句話可能另外的一種含義是什麼意思,試想評審老師手上有一張表格,表格上記載評分項目,包含什麼「主題、創意、技巧、意含、意義..BLABLA」,每次的評分項目名稱不盡相同,但都差不多。
這不難,難的是你可能要面對數百張作品,每一張作品都要為這些項目各別評分…,哇塞有沒有想過,這可是件多大的大工程你知道嗎? 每一張照片都要看過,在每一評分欄位給分,然後透過 EXCEL 為每張作品加總分,並且排序,再依獎項挑出前三、前五名、佳作將、另外特別將、精神可佳獎、參加獎…,這些真的並不容易。 有些評分簡單一點,並不需要加總,只要挑出上述得獎者就好,雖然不用為一一照片評分加總,但總要在心裡有個評分標準,不然得獎作品該如何選出來?
若是遇上「不用為每張照片個自評分」的評審方式的話,我有一套評分的方式 (別的評審老師我不知道如何,至少我是這麼方式),在數百張甚至近千張作品中,用「刪去法」快速刪除至少 9 成以上的做品,若 1000 張照片,第一輪至少刪除 500 張以上,第二輪再刪到大概剩 200 張,重複幾輪下,就會留下 20-30 張左右的作品,再從這幾張作品透過前面提到幾項評分標準,加以評分。
🔹而在「刪除法」的過程中,總是會有那麼幾張「一眼就感動我心」的作品,就像是 KANO 這部電影的台詞「一球入魂」的感受,在幾輪反覆刪除法過程,就是有那幾張照片讓自己印像深刻,最後入圍的作品,前五名啦、佳作啦、最吸睛獎等等,往往就是耐得住幾輪的刪除過程,得以留存在候選名單。🔹
「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用在這裡就變成「不要只想著得獎,要想著不被刪除」,一但被我從電腦中刪除的作品,是不大有機會重新撿出來再檢視的機會,若你的作品擁有「不被刪除的特質」,想必是我心中佔了較高分的可能,只是最後得什麼獎,不是由我一個人決定,而是眾多評審分數加總後的結果。
一場攝影比賽評審絕不只一位,越大、越重要的比賽,評審的份量、人數也越多,就我的經驗上,在我評分的過程,我並不知道還有哪些評審老師,也不知道有誰評相同的作品,通常是只有頒獎後才會知道有幾位、有哪些,當然有些攝影比賽一開始就說邀請哪些攝影評審,透過這些知名攝影評審名氣,來為這比賽宣傳更加盛大。
🔹不管幾位評審、不管是哪些評審經歷,似乎大家審視作品的角度雖不一相同,但最後得獎的作品,都不會讓我意外,比如我中意某幾張作品可能得上前三名,或是哪張值得「第一名」,有時結果不意外的就真的得首獎,但也可能不是第一名,但總是跑不掉前三名,但無論如何眾多得獎作品,就是最後我沒刪除的那幾張作品,只是最後總分,由每位評審老師評分後,加總後不同,最後的得獎名次而也不同。🔹
此時我才體驗電影那句話的意思,同樣的我也分享給我的學生,若你想、有志參加攝影比賽得獎,無論主題是什麼、賽級高低程度高低,在拍攝過程、挑選投稿時,心中要抱著「不要只想著得獎,要想著不被刪除」的心態,你會更有機會入選、甚至得獎。
好了,本來只有少數上過我課的學生知道這個小技巧,現在看到這篇文章、這一段的你,也學會了。
🟥攝影比賽、得獎的意義
每次的攝影比賽,總是有吸引人的獎品,多少而已,而一些知名、國際級、代表性的比賽,反而可能只有獎狀,讓不少人趨之若鶩,樂此不彼,代表「獎品」不是一切,那份榮耀才是重點。
獲獎作品,也許你不喜歡,這一點沒關係,因為評分過程有太多關卡變數,且我們常說「藝術是主觀喜好」,那些得獎作品就是受到評審青睞,這也是事實,但不時總是會有一些「地方性、較小主題性」的攝影比賽作品受到不少批評,有時我自己看了,也真的不大懂部分作品得獎作品的「得將點」在哪裡,但擁有數次評審經驗的我,總是還是能替這些得獎作品,簡單的「點評緩頰」一下 (就當作是我個人的感想分享),但總有網路上評論極其苛刻酸薄,我並不會去阻止反對這些聲音存在,但至少「別人作到了,你呢? 不服的話你也去投稿」。
🔹撇開這些,對於一生從未主動投稿,也無意願投搞,但有評審經驗的我來說,我總是會去想「攝影比賽」的意義是什麼? 得獎的作品又有什麼意義? 所有這些事情背後動機又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都值得用三篇文章好好的聊上一回,但這裡並不是容許我用另外的篇幅,日後再來跟大家分享,但這三個問題卻是我所感覺到現在國內的「攝影態度」,流行的風向。🔹
我可以知道我為何喜歡攝影,現在的喜歡攝影的念頭,與最初想學攝影動機,也有極大的不同,中間有數度峰回路轉的心得,不但追尋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攝對與我的生命、生活的關係,除了是我的工作外,它還會是什麼?
但對比主流的攝影潮流 – 拍出「吸睛」的照片,為了比賽而不斷的拍攝、投稿,這一直都不是我曾想過的念頭,更也不是我過去、現在與未來會走的路,我並不會討厭、反對或是批評,因為確實好的作品,能讓我們增廣見聞,剌激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豐富我們心靈,好的攝影作品也是藝術,即使我並不想走「投稿得獎」這條路,也不追求為了拍出吸睛的照片,不斷去模仿學習眾多構圖技巧,但那卻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與我自己想追求目標不同而已。
在認識、認同我的人,或許覺得我的意見、文章有所影響力,但比起更多擁有成就的他人、前輩相比,我更顯得人微言輕,這一點反而讓我更可以書寫、抒發我自己的想法、心情,與願意看我的文章的讀者朋友分享。
🔹我認為攝影,在主流的風潮,讓眾多人投入攝影藝術創作,這絕對是好事,無論對自己甚至他人都是正向的活動,但我更覺得「攝影作品」該有更多存在的價值,不該每一張照片就是為了「投稿得獎」而出生,相信這世界上絕對有許多與我志同道和的朋友,與我抱著相同的理念一直努力創作者,而我這篇文章,除了表達我的心聲外,也想跟這些朋友說「你,並不孤單,只是你我並不相識」。🔹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偶有佳作意思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 年 8 月 5 日,盧凱彤離開了。
⠀
1986 年,盧凱彤生於加拿大,4 歲時回到香港就學,9 歲學習古典吉他。2000 年 8 月,她與哥哥組團參加由廠牌「人山人海」所舉辦的「原音2000歌唱比賽」,獲得季軍;但那次參賽對她人生真正的改變,是在比賽中遇見了林二汶。
⠀
隔年,林二汶的演唱實力獲得人山人海成員之一、歌手黃耀明賞識,得到與廠牌簽約的機會。在賽後與盧凱彤成為好友的林二汶極力推薦延攬盧一起入夥,最終促成雙人演唱組合 at17 的誕生。
⠀
那年,盧凱彤 15 歲,林二汶 19 歲。「17」是兩個人年齡相加平均的意思。
⠀
盧凱彤是 Ellen,林二汶是 Eman,at17 的首張單曲〈始終一天〉獲得電台「903 專業推介」的榜單冠軍,首二張專輯《Meow Meow Meow》、《Kiss Kiss Kiss》也都取得成功。收錄於《Kiss Kiss Kiss》中的〈女扮男生〉一曲,描繪女孩幫另外一名女孩練習親吻,明明原本是為了幫助對方能在某個男孩面前不緊張,兩人卻在親吻之後不知為何、沉默了下來。
⠀
歌曲在中港台三地佔據人們記憶的同時,2009 年前後 at17 卻度過幾乎沒有工作的艱難時期。隔年兩人解散,盧凱彤陸續擔任鄭秀文、陳奕迅等歌手演唱會吉他手,並發表了個人專輯《掀起》、《你安安靜靜地躲起來》,憑後者入圍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最佳作曲人。
⠀
2013 年,她罹患躁鬱症。治療期間,醫生鼓勵她用左手在畫布上作畫,她則偶爾在屋內潑灑油漆來釋放情緒。
⠀
兩年後,她的病情趨於穩定,推出單曲〈廿九歲的遺書〉,宣告回歸樂壇。那一年,她在演唱會上將頭髮剔除,象徵自己從病中重生。此後兩年,盧凱彤不僅以第三張專輯中的〈還不夠遠〉拿下金曲獎最佳編曲人,也在典禮上公開出櫃,表示與太太余靜萍於 2016 年在加拿大結婚,並感謝她的支持。
⠀
歌迷更欣喜的,或許是在 2017 年,at17 宣佈重組的消息,讓那年真正成了「17 年」。兩人錄製了頗具象徵意義的單曲〈18〉。
⠀
無人意料到,隔年 8 月,盧凱彤在跑馬地墜樓身亡。現場沒有發現遺書。
⠀
今年 1 月 1 日,林二汶在《2020年度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上,提及新單曲〈再聚〉,歌曲旋律是盧凱彤生前遺作。林二汶總喚盧凱彤「阿妹」:
⠀
「用上阿妹的歌,因為就算她是否在我們身邊,她依然是很好的音樂人。阿妹留給我們的創作,我會繼續珍惜,繼續用音樂聯繫下去。」
⠀
⠀
⠀
▍香港,那一年這一天 ➤➤ https://bit.ly/3oGZuIa
偶有佳作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需改進 只需執笠》
大家有冇諗過,如果有朝一日打開電視,忽然間冇咗翡翠明珠台有乜嘢感覺?
其實,感覺就會好似而家打開電視冇atv一樣。
TVB大股東公開批評自己嘅公司,當然係去到忍無可忍嘅地步,但係冰封九呎,非一日之寒,如果當年唔係「一男子」扼殺咗相對有活力有創意嘅王維基電視台,無線有咗競爭,反而可能冇咁快死。
我最後一次批評無線劇集係《溏心風暴3》,鬧到無線編劇體無完膚,咁樣不思進取炒冷飯都仲可以叫做編劇,咁我應該攞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要我畀分(底分100),無線嘅綜藝娛樂節目係0分,唔係買餸煮飯,就係低級趣味獎門人無限loop…… 而家連轉播奧斯卡都停埋,就好似女人停經,你仲希望佢孕育新生命?
無線新聞,嚴格嚟講好壞參半,我畀50分(我曾經讚過星期日檔案有一輯劉曉波生平非常詳盡,舊年現場直播都偶有佳作),當然根據現時情況繼續落去,下次評分可能淨返十分八分。
無線劇集 -50分(唔係減50分,係負50分),我唔明白無線編劇點解咁厚面皮,成日寫啲炒冷飯嘅故仔仲好意思收人工,如果話公司唔畀新嘗試新創作,咁作為創作人就應該另謀高就。
搞創作就好似夜總會,唔同人必須有唔同賣點,有啲賣純情(綠茶婊*)、 有啲賣學識(咖啡婊), 無線恃住自己係大台淨係賣大波,又冇樣貌又冇內涵,Dorin睇得多係人都厭啦。
所以我建議無線大老闆,唔好再諗乜嘢救亡, 直頭執咗佢,冇眼屎乾淨盲。
(*網上有高手將綠茶婊改成農夫山泉婊,腦筋咁刁鑽連我都要講句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