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你人生某些片刻,是否想過一個問題:「如果當初沒有發生什麼事情,是否我們的人生會走向截然不同的路線?」
這個問題大概會在失戀以及轉職的時候反覆思考。恰好,8月15日週六晚上,應邀百富威士忌邀約,到蔦屋書店信義店來跟大家聊聊,從「百富故事系列:14年泥煤週單一麥芽威士忌」這款酒來談「意外」這個題目。
當年釀酒人家,也應該是取自於日常的土地,用泥煤來釀酒,沒想到這個濃郁氣味成了這酒的特殊基因。
相對於我的人生,自己有沒有在哪個轉彎處巧遇了「意外」呢?當然是有的,當年高中,若不是同學拉著我看漫畫、看NBA,我大概也不會想要報考90年代的最夯科系:大眾傳播系。
現在能把志趣當成工作,看電影、欣賞電影、分析電影、宣傳電影,成了我人生最大收穫。大部分的人都會羨慕能把興趣跟工作結合的機會。
而當年念大眾傳播系,其實是為了想從事體育報導工作,沒想到因為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寫影評放到網路上之後,被電影公司的朋友欣賞而邀約來幫忙寫電影本事(Production note),就這樣一路上從電影公司宣傳發行、電影線記者,到現在的戲院公關。這路上看了許多經典名作,也更讓我從電影裡面找到人生的吉光片羽。
人生就像一杯酒,都是需要時間醞釀發酵。每一段年份過去,重新看某些片,也會有不同感受。其實昨天還特別說,我人生最大的意外,其實是跑去學了西洋神秘學:占星學、塔羅牌、生命靈數,以及北歐如恩符文石。
也是因為當年愛情走入了死胡同,開啟了自學與上課的神秘意外人生。讀懂了占星語言,似乎也能幫自己更理解多些愛情裡的偶然與巧合。或許,人生的每一個意外,也許都並非偶然。
這場與會過程,也同時學習了三款威士忌欣賞過程,那濃郁讓人難忘的泥煤味,充滿了蘇格蘭的潮濕記憶,那些斑駁陰鬱誕生的氣味,讓昨天與會嘉賓們從品牌大使Daniel的解說中,似乎重新領略了那些酒香風景,煞是迷人。
這款百富故事系列14年泥煤週有別於海島區的酒廠,使用重泥煤來烘烤大麥,而是用了自斯貝賽區紐皮茲利戈村(New Pitsligo) 的泥煤進行烘麥,讓煙燻味有別以往的記憶,更加細緻柔和,還帶有蜂蜜、香草和柑橘等氣味。而且,此酒款每年只有一週的時間可以製作,非常稀有,難怪如此可貴。
#聽說百富有故事 #百富威士忌故事BAR #百富單一麥芽威士忌 #Balvenie
偶然與巧合 分析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藝術社會學》有三週課程要讀的書】
跟大家分享我每週要讀完書寫memo給教授的內容大概如下:
Bourdieu在《The Rules of Art》裡企圖在場域系統中,將社會結構與人複雜細膩情感連結起來,作者以Flaubert的《情感教育》這本書為媒介進行文本分析,以見微知大的方法從書本中的時代背景、人物角色個性、人物背景建構出的社會關係,如何由這些角色引導、引發的事件形塑社會的樣貌。
同時,社會的樣貌又如何限制角色的個人發展、社會關係。
《情感教育》的內容是描寫法國社會寫實的文學作品,內容彷彿作者以虛構的方式寫出,但經過後人的討論及分析,發現主角可能就是作者以自己為原型投射,但他本人不承認,因為這會讓讀者將“文字虛擬”的人生故事,直接反映在Flaubert身上。書中角色的失敗變成了作者的失敗,而他的成功未必等同作者的勝利。
這代表書裡面虛構的情節,隱含了部分真實,是作者人生經驗的轉換。他的生活世界塑造他成為一位文學家,而他同樣在書中以社會環境的規範去塑造角色的生活世界。
《The Rules of Art》全書分為<前言>、<序曲>、及三個部分。
<前言>指出作者對於學術領域的問題,他指出為什麼藝術作品的體驗是不言可喻的?每個人觀看藝術作品的主觀感受,難道都只能自說自話,沒有一定的標準。這就是《藝術社會學》上課的內容,藝術品及存在的藝術市場,是毫無道理沒有規則可言的嗎?
對我們、對Bourdieu顯然並不認同,而且,我們同樣很疑惑為什麼藝術家、人文主義者對於社會學家分析藝術表示抗拒及惱怒。前幾週的課我們都在做會惹火藝術領域工作者的討論,這次我們要藉著Bourdieu的思想,去學習如何以社會學原理分析藝術作品,讀這本書的感想是——顯然地他做到了,而且說服了藝術領域中大部分的人。
<序曲>主要分析《情感教育》的作品的社會結構,由三大部分構成:1、商業世界。2、藝術與成名藝術家的世界。3、學生圈子。
人在其中反映出了社會結構裡的現象,同時人所在的位置又塑造出社會現象,在進而改變結構,結構又回過頭來形塑生活在其中的人。
我如果以一般讀者的視野閱讀《情感教育》,這本小說裡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政治、人與國家、社會之間的政治、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政治、血親之間的政治、藝術市場裡的政治。
這些政治引起一連串的事件,彷彿一切都是偶然、與巧合,沒有什麼道理,就如同人文主義者認定的藝術作品與美那般。就是一本文字修辭讀起來令人賞心悅目,而劇情結構明快清晰又高潮迭起的經典小說。
只是Bourdieu告訴我不是這樣子的喔,我們以為的事件的巧合並非巧合,而是得在一連串的人際關係與其背後各自承載的家庭、職業階級、繼承遺產、擁有資產,如此嚴謹的條件建構下,才會誕生這些巧合。
權力場域就是一場競爭遊戲,裡面的角色以各自擁有的資本籌碼與天賦秉性,競爭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等,擁有最豐富資本的人,能優先選擇社會關係、階級中的位置,以及決定可以享有這些尊榮多久——這也是作者的真實人生,當然也是我們讀者的。
野人文化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偶然與巧合 分析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理小說中的不在場證明如何設計】(1)人際蛛網篇
警語:請注意,本文僅適用於推理小說中的不在場設計分析,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眾所周知,推理小說慣用不在場證明來作為真凶狡猾脫罪的心機,不過問題來了,到底不在場證明是要如何設計?
根據奧坎剃刀原則,我們知道,最簡單的道理最有可能是答案,所以,最簡單的不在場證明,靠著人際蛛網即可設計。
既不須高深艱難量子力學締造平行時空的穿越,也不須身手矯捷來潛入機房或用資訊背景以駭入並竄改工作日誌相關。
畢竟就作品的角度而言,某種程度上,寫作者創造角色的角色等同「上帝」,並掌握這些角色的生殺大權與生命閱歷。
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人際關係網的建立,誰要跟誰有關係,不正是作者說了算?古人常言三人成虎,假的也可成真。
但其實,角色關係的設定上,要成立一個「證據確鑿」的不在場證明,只要有「鐵錚錚事實」的兩人 ,就可以成立。
如果以世界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larissa)的經典作品為例,其實就可以非常清楚的說明。
從《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到《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集體默契沆瀣一氣的群聚,在在都顯現了不在場的證明可由角色間的(秘密)關係生成,而這正是日常生活推理,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中最易上手的設計。
大概也應證了俗語所說,在命運的蛛網內,沒有誰與誰的相逢,不過就是場偶然與巧合,都是有其意義的。記得中國宮廷劇裡,有一句經典台詞:朕沒給的你不能要;可是沒想到吧,不在場的證明卻可以這麼容易的製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