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
廣東人喜上茶樓飲茶。所謂「一盅兩件」, 然後嘆番張報紙, 睇埋港聞, 重看埋専欄、小說…花上成小時, 才施施然下樓,( 可能看完之報紙,可換張其他報回家再啃。), 亦夠消磨一個下午了。現在, 工商業大都會, 無此閒人, 無此閒心矣。
十多年前, 茶居仍然養閒地方, 獨自嘆茶, 唔會同人傾計。食的又少, 志在「偷得浮生半日閒」, 乃中產男人生活的情趣。
現有的飲茶功能改變了很多。單獨一支公嘆茶為人不多了。成為一家人團聚的周末或周日「節目」。老老少少約齊放假的人, 在茶樓享用早午餐, 大吃一輪。 見面時連問侯都沒有一句。這是循例的,必然的, 指定動作吧了。(反而埋單是老一輩人) 。
上茶樓嘆報紙,少之又少, 匆匆吃完便跑, 食不知其味。 反正吃茶餐廳港式早餐,也不知其味。 喝杯奶茶,比開壺中國寿眉平宜好多。大家上班前, 如汽車到油站上汽油一般, 填滿便算。得閒乃最難得的, 「一寸光陰一寸少狩金」, 賺少很多錢呀。
「偷得浮生」亦是大罪過了。為何麽是「偷」呢?
談生意更不必上茶樓。到酒家、夜總會有妞兒陪伴的, 賓主都高興。明早才簽約吧。杯茶味啖, 怎喝沒有興致。茶居的功效完全改變了。中產者生活模式正在改變中。只要瞪大雙眼,便不能停下來。一定有動作, 做一些事, 不可譲身体停止。人更加恐怕寂寞,半秒亦不可。(看, 回家第一件事, 開啟電視机。)
人的一生長壽了,空閒的時間卻少得可憐。忙碌, 或者無事忙, 總之不能停下來, 便是生活。究竞一生做過什麼?自己不能說出來。忙呀,忙呀。連喝茶的時間取之工作。
原來中國人吃茶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大家忘記。
偷得浮生半日閒下一句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大年初一,齋主以這篇文向酸齋所有齋友拜年。也同時期許眾齋友,今年能替自己留下更多閒暇餘裕,偷得浮生半日閒。
《文明帝國》作為一款策略遊戲,提供玩家扮演執政官,帶領一個文明從原始蠻荒時代,進步到如今的網路時代。過程中玩家有機會建造那些偉大的建築物,如金字塔、空中花園、萬里長城、亞歷山大圖書館、大教堂等壯闊無比的大型建物,或者蓋個小公園。公園當然不比那些偉大建築,非但沒有精緻的建築造型,連替整體國力增加的幅度也有限,那回過頭來一問「公園」到底有何作用?
比起建築物、軍力和整體經濟實力,《文明帝國》更重視偉人的誕生,特別是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此類的偉人,不但能瞬間提升國家影響力,甚至能開啟屬於文明的黃金時代。要誕生這類偉人自然不易,最佳的方式就是蓋些讓人民能放鬆生活、娛樂、休憩的場所,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普設公園。大量的公園建設,能提升人民的幸福度,而公園這類無壓力的公共設施,雖然沒有任何實質經濟產出,卻能增加人民的創造力,進而誕生出偉人。
這套論點早不稀奇了,甚至齋主我也早談過多次。但直到最近,才從安德魯斯馬特的《閒散的藝術與科學》一書中,找到相關的腦神經研究論證。書中內容多為談論腦部於放鬆狀態時的驚人創造力。書中寫道,即便我們處於再放鬆的狀態,腦部所損耗的能量並不會因此減少,但在我們並未「有意識」的使用大腦下,大腦依舊會持續不斷的運作。而在這種「無意識」的使用狀態下,許多過去「有意識」下無法連結的資訊和知識反而得以相互接續,進而產生許多靈光一閃,這就是「創意」。
公園是富庶社會的「餘裕」。經濟不夠富庶的都市,執政者不會將資源放在公園建設上,畢竟比起基礎的水電、管道、交通、招商等建設來說,公園實在太無實質效益了。相對來說,不只是執政者不願意花費資源心力在公園,經濟不夠富有的民眾也未必能妥善使用公園,盜取公物、破壞環境或寵物隨地大小便,甚至是遊民住在公園廁所都是有可能發生的狀況。甚至進一步的說,當社會不夠富庶,治安不夠良好,公園也只是另一個治安死角罷了。因此從方方面面切入,都市要擁有一座好公園,除了政府要悉心養護之外,社會也要有足夠高的道德共識。這些就是社會富庶的「餘裕」。
由韓國建築學者俞炫準所著的文集《我們該住在哪裡》,其第二章《挑高式辦公建築》中,談論了韓國社會因應高速現代化,所產生的質變。他回憶起兒時生活,因為法規的不健全,以及社會處於進步中的狀態。生活區域中有著許多能讓兒童自由發揮的玩耍空間,不管是空地、建築之間的小縫隙或者坑洞等,孩子最後都順利將這些大人無暇定義的空間,以孩童群體喜歡的方式重新使用。此類定義界線上的模糊,給予人們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但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私有產權被逐一明確的定義,不只是空間,連同時間也因應社會變遷,閒暇模糊的時間也慢慢消失,任何空間和時間都變得要有其目的性,留給我們閒暇發呆的時間和空間也越來越少。
我記得台灣每隔幾年,便會有教育界人士提出教改戰略。每次的內容也相差無幾,無非就是希望能減少孩童的負擔,像是減少授課時數,增加戶外和藝文課程,以及希望晚點上課或早點下課。最早這類訴求還有些版面,經過幾次後大概連新聞記者也覺得無趣了,因為每每最後的結果就是甚麼也沒改變。
其實也不光是教育制度,這套分秒必爭的文化是沿襲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型態。19世紀工業革命後,由於工廠機器每分每秒都能生產商品,分秒必爭的文化開始興起。當時市民普遍對於時間沒概念,光是連準時上班都是問題,因而興起了許多工業城市於市中心豎立大型鐘樓,如倫敦大笨鐘即為服務市民準時上班而生。
隨著時代前進,機器及科技為人類帶來的福祉也越來越大。全球文明不斷提升,經濟產能也逐步增加。在這樣的改變下,按理說,人類會擁有更多不管是用於思考或發呆的時間,但實際卻不然。我們減少了的工時,被想要賺取更多錢財的慾望給填滿,最後又重新轉化成新的工時。每天填滿工作時數,變成一種社會的常態。資本主義順利運作。
不只教育制度和資本主義如此,這套分秒必爭的文化,甚至融入到許多當代人的生活型態中,齋主有幾位朋友尤其如此。每每與它們相約敘舊,他們定然沒餘下太多時間,光是下午就排了三到四個行程,且都非是甚麼工作或合作上的相聚,每個約都是單純的朋友相約。整天下來,在台北市內四處趕時間遊蕩,一會兒捷運公車,一會兒計程車,且不意外的每個行程都肯定耽誤到他人時間,舊雖敘了,但情卻反而疏了。更讓我感到疑惑的是,這類朋友還有沒有安靜獨處的時間呢? 如果答案為否,那他辛勤工作所積累的「餘裕」,又為何而存?
記得前些日子,有個朋友向齋主聊起房價問題,我們談到如今建商及代銷公司最愛用的詞彙「坪效」。因為房價越來越高,民眾能買到的「坪數」越來越小,於是商人們便發明了「坪效」一詞以代替使用,例如小坪數高坪效等用法。坪效一詞聽來抽象,但其實即為建商將家中每個區域的功能都分配得淋漓盡致,過去保留作為空間的區域不復存在,主打高坪效的房子,肯定都是趨近於正方形的格局,並盡可能不保留走廊或彈性區域,以達到「空間效益」最高的成績。此後,家中空間便少了些「餘裕」。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新創科技公司或設計公司,總要在內部營造舒服的工作環境,不但有眾多娛樂的公共區域,連休息的沙發或臥榻都有,飲料零食也一應俱全。其原因在於此類工作非是機械式的要求員工按部就班作業,而是鼓勵員工發揮創意。創意無法靠著壓榨腦力而產出,必須在身體放鬆、精神愉快的狀態下,靈光和創意才會出現。
我相信這些年來,台灣人對於矽谷名人們的創業故事都有所耳聞。很多人都將矽谷之所以能出這麼多科技人才,是因為美國家家的車庫空間大,許多創業者能在車庫中做小型實驗,甚至年紀更小之時,車庫就是他們的秘密基地,不管是搞些惡作劇玩具,還是當個小生意的倉庫等等。而也有人指出當代台灣之所以創業能量不足,即是少了這種能夠運用的灰色空間。
台灣這數十年的變遷不可謂小。台北市傳統住宅從巷弄中的步登公寓,經歷困難重重的都更後,緩慢改變為保留大量公共空間的大樓住宅。走訪台北市車流量較少的老社區巷弄,不時猶可見孩童在街頭巷尾嬉戲玩耍。相對造訪居住於大樓的朋友家中,卻從未見過朋友使用過大樓所附的公設。這些大樓住宅日久,住戶便開始對公設過高的養護費用不滿,逐年累月下來,游泳池沒水、噴水池生苔、外牆髒亂、庭園植栽無人照料。公設的出現,初衷為提供住戶生活上的餘裕空間,但最後本應作為放鬆身心的大樓公設,最後反而變成見之生厭的嫌惡騙錢行當。
「Time is money.」是當代每個人都琅琅上口的名言。這句話最常聽到的解釋,就是分分秒秒都是金錢,因光陰似箭,需時刻把握時間,才能不浪費一分一毛錢,人生不致後悔。
這幾年有位朋友,時刻向齋主囑咐,說我擁有最重要的資源是「時間」,別浪費時間在短期利益的事情上。如果金錢能買到更多用於思考和消化的時間,那這錢就值得。我心想這是「Time is money.」的另解。我們若只知道用時間換取金錢,則永遠無法理解背後另一層意義,用金錢換取時間。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售價較高的服務會存在的理由。快速的交通工具讓人省下更多時間,舒服而又隱私的艙位讓乘客得以擁有獨處的時間,平均售價較高的商店讓顧客省下了路程和挑選的麻煩,更高的交易費用省下了大量的付費仲介平台。而這些省下的時間,都將成為生命的「餘裕」,滋養著我們的思維。
Medium連結
https://reurl.cc/AgOMnE
偷得浮生半日閒下一句 在 當玫瑰綻放(毛毛的抗癌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與黛比的生命花園之約~
某日下午偷得浮生半日閒,參加「全癌病友協會牽手之聲電台節目專訪」
因為首播時間是昨天晚上九點左右。
今日早上十點和中午十二時有重播,歡迎大家收聽。
#CanChrees.org
訪問內容大約如下:
初見姚黛瑋本人是,覺得哇見到明星耶!
她問我說妳還是學生嗎?
我說天啊,我已經40歲了!XD
她問我說妳用什麼保養品啊,La mer , 我說我用不起這麼高檔的保養品,我的皮膚是過敏又超級乾,我會用「理膚寶水」或「契爾氏」適合自己,價位不高,還好去年我從美國扛了一箱回來,在美國買當地的保養品真的是便宜很多。
後來聊到一段我從小就體弱多病,國小時117公分,只有11公斤,發育後到最高峰體重飆到61公斤,其實我國小、國中時都被老師和同學霸凌,所以我自乾墮落⋯⋯考上了一個吊車尾的五專。
但也因為緣分的關係,讓我唸了「食品生物科技」也認識我的「男朋友」,到了專科時覺悟了,我努力唸書拿獎學金,推甄考上「大葉大學」,以全校第一名錄取「生物科技產業研究所」學校直接給我獎學金20萬。當時,我兼職當2份助教,系辦行政人員,做國科會計畫案!
學費收入全靠自己。
研究所期間在學校的育成中心從工讀生一路當到助理,回台北後去了淡大育成中心擔任秘書、專員、副理,之後轉任臺北科技大學育成中心經理。
卻沒想到那年我剛過完31歲的生日,因為夜裡在馬桶上滴了一滴「橘紅色」的血液,我神經大條一直以為是「痔瘡」,也正好我「肛門口外面有一個凸起來的肉塊⋯⋯
經過了一個禮拜六個醫生的確診,確定是「低位直腸腺癌 」,做了「永久性人工造口」,30次的放射治療,吃了二年半的口服化療藥。
之後回我治療的醫院當兼任行政助理,從「癌症篩檢中心」,到「癌症資源中心」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人,從早期的癌症篩檢,發現罹癌後手術後的處理,到癌症資源中心的癌友與照顧者的諮詢、資訊、支持、及相關輔導,我會去病房探視「病友」,因為我很愛漂亮,看不出來我的肚子裏所隱藏的秘密。
這些年來,雖然腫瘤指數控制得宜,但卻因為反覆的沾黏與阻塞,和感染,大大小小的手術開了十幾次,我現在身上只有切到不能再切的小腸,從「大腸造口」到「小腸造口」一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白色的家」渡過。
或許是天性樂觀,還是「體質特異」,還記得9年前我的主治醫師說,因為你太*特別*了,他跟我說他跟腸胃科醫生有在研究像我們這種飲食健康,作息正常,對年輕癌友,或許無法幫助到你,但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我說我願意。
後來談到最想完成的夢想,我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站在TED 的舞台上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黛比跟我說just do it。

我也是相信自己我可以做得到。
附上一句我最近很喜歡的的英文
✨It does not matter how slowly you go, As long as you do not stop.
I will keep going and Practice makes perfect.
我自己也再繁忙,不知道還有沒有重播的時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打電話去「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病友連線」詢問。
電話:02-25572960。
或上網查詢相關資訊,謝謝💘。
偷得浮生半日閒下一句 在 oneOne | 饗樂町下午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oneOne | 雲泉仙館 偷得浮生半日閒 品味齋菜. OneOne. OneOne ... 【杰森視角】她看見了我的前世,並給我帶回 一句 影響我20年的警言! ... <看更多>
偷得浮生半日閒下一句 在 GLEC 普世豐盛生命中心- 20201210 網路分享- 那些年的聖誕事 ... 的推薦與評價
其實,農務家事兩頭燒的母親也樂得偷得浮生半日閒,在一旁愉悅地笑著呢! 難忘的烤番薯那年的平安夜,我向母親說起聖誕老公公趕馴鹿、爬煙囪送禮物的故事,母親聽得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