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殺警案,還是決定說點什麼。我並沒有要給一個什麼明確的答案,只是提出個人看法,與大家公開討論。先聲明,我一定有我的立場和先入為主的想法,可是我盡可能地用溫和的語氣在闡述,所以,如果你是那種一言不合就一定要謾罵,嘲諷,開酸的人,為了你我都好,麻煩你別看吧,感恩。
老實說,無論是認為精障者犯罪應該獲判無罪,或是認為應該一視同仁地關監禁甚至死刑,兩派都多少有些過激的言論讓人不舒服:認為應該無罪的,會一直喊著人權人權,好似相反立場的人就是沒人性,認為死刑只是為了『報復』。另一派的人,則常夾雜類似詛咒的話,「等哪天你家人被人殺死了,你再來說你不支持他判死刑。」甚至更激進的人會認為,不論大罪小罪,反正只要犯罪,就希望司法判處極刑。
廢死和精障者犯罪無罪,雖然是兩個不同議題,可是支持者時常有著極大的交集,反對者亦是(支持A也通常支持B,反對A也常跟著反對B),所以先都歸在一起去討論。而這是不是一個單純的人權議題呢?以人權議題來說,婚姻平權絕對是,畢竟婚姻說到底是關乎兩個人的事而已。但廢死或精障者犯罪呢?這不僅僅是關於(兇手的)人權,還是一樁犯罪,更有受害者的人權(如果還活著)以及其家屬要追求的正義。
以王婉諭來說,第一時間,她的立場是反對死刑的,也因此招來許多嗜血的人批評她不夠愛小燈泡,可是隨著時間過去,她轉為希望兇手被判處死刑。我相信以前的她一定也曾是個廢死派的理想主義者,她大概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這麼希望兇手被槍決。難道她從廢死轉為支持死刑,她就成了不懂人權的人嗎?
我們往往會對自己支持和信仰的事情,找到很好的理由和理論,說服自己也說服他人,可是對相反立場者,卻會用一種過於簡單,而去脈絡化的方式來解讀,甚至以偏概全,認為反對者『都是』怎樣的人。然而,一個人會產生怎樣的立場,一定跟他的生命經歷等等是息息相關的,就像上述的王婉諭的例子。但這去脈絡化的解讀方式,也造成兩邊立場的人無法產生對話。
講究人權是一個世界的大趨勢,但並非所有打著人權旗幟的人,都真的了解其內涵。例如在婚姻平權上,有些人喊著支持,卻又會說那些扮裝皇后,或是女性化(娘娘腔)的男生『噁心』,又或是說,他們支持女同,但反對男同,因為肛交很髒云云。雖然同婚的推動他們還是幫忙推了一把,但說到底,那或許只是在吃人權自助餐,因為喊人權似乎是件很『潮』的事(我指的是部分的人)。而我也有些疑惑,雖然「精障者犯罪應判無罪」的想法是良善的,但其中是否夾雜著一絲歧視的味道?例如原住民考試的加分,我也始終不懂這是否是漢人某種優越感,認為「你不如我」所特立的,即使,那政策是出於良善。
另外,關於精神鑑定,前陣子大家才在說,普篩會有偽陽性偽陰性。再先進的科學分析,都會有謬誤,再精密的程式,也免不了出現bug,可是這時精神鑑定又變成不能被質疑了?倒也不是我不認同那位專業醫師的鑑定,我想,任何精神科醫師去,大概都會判定殺警案的犯人,當時確實處在發病狀態(所以,這案子打一開始就不可能求處死刑就是了)。
而我比較想詬病的是司法程序。我跟一位擔任過法官和律師的朋友聊到此案,他認為應該第一時間送交三組不同的醫事人員做鑑定,並且在不讓他們知道同時間還有別人做鑑定的情況,以自己的專業來做判斷。縱使出來的結果可能一樣,但至少比較能讓人信服,畢竟這是這麼重大的刑案,多花些錢和人力,本是應該,而且也才不會讓單一一位醫師承受所有壓力。
然而現在已經不可能了,時間已久,現在的鑑定都已無法還原犯人當時的身心狀況,而且,鑑定的醫師都已被大眾知道,鑑定結果也半公開,那接下來的鑑定,也就不可能是自由心證,不可能不被影響了。「要推翻前一位醫師的診斷,重新下一個診斷,是遠比你立一個新的診斷,來得困難許多。」
而診斷這件事情,總是一翻兩瞪眼的。即使你的病歷和報告有密密麻麻一大疊,但最後出現「你有/無 高血壓」,就是會影響你能不能申請到保險。然而所有的病症都是一條軸線發展的,今天高血壓的定義是140/90,難道139/89的人就不用擔心,而多了1mmHg就會馬上腦溢血嗎?可是報告上頭寫著「病患犯案時處於心神喪失狀態」或「未達到心神喪失狀態」,就多少會影響我們心中的天平。不過,雖然我認同犯人在當時處於發病狀態,有嚴重被害妄想,但他被捕後說「我知道再這樣下去他會死」這類的話(大致語意是這樣,詳細內容我忘了),所以他是否完全地心神喪失?這有待商榷,不過我當然不是專業。
然而,真正有裁決權的還是法官。過去也是有很多案例,法官不採納鑑定的報告,例如某個醫療糾紛,三位醫事人員鑑定結果,不是沒有疏失,就是疏失本身不足以影響病人結果(死亡),但法官還是對醫師判了刑。而不論是醫師或法官,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立場,一位廢死派的法官,大概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求處犯人死刑。這也是為什麼關於同婚釋憲,憲法擺在那幾十年了,明明大家看到的文字內容都一樣,不同的大法官卻對婚姻平權的解讀南轅北轍,說到底,還是每個人的立場根本性的不同啊。
不論這個案子將來如何發展,最該注意的是,將來出現『模仿者』。這模仿者指的是,沒有精神疾病的人,謊稱自己有,或是曾經有精神病史的人,在犯案當下並非發病狀態,卻還是犯案,並宣稱自己發病了,例如王景玉就是這樣。即便他殺害小燈泡時,『可能』有些症狀,但那些症狀不足以影響到他的認知,就不該構成減刑要件。而一旦越來越多人聲稱自己有精神疾病,其中有真有假,然後去犯案,就是更加造成精障者的污名化,讓真正弱勢而應該受到照顧的人,被剝奪資源,甚至讓他們不願出來,也會形成大眾對醫師的鑑定和司法體系更加不信任。
精神疾病有那麼容易判斷嗎?如果今天『與惡』的應思聰出現在你面前,你該如何判定他是有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還是演技很好的演員林哲熹?甚至是曾經有應思聰病史,但此刻正在演戲的林哲熹?或許專業的醫師比我們懂得判斷,但有沒有可能出現演技更厲害的模仿者呢?
記得我高中時讀了『24個比利』這本訪談小說,即便採訪者(本書作者)在一開始就告訴讀者,他相信比利確實是有人格分裂(解離型人格),然而這本小說我從頭讀到尾,我都無法說服自己比利是真的有病,我始終認為他是個模仿高手。除了他的每個人格都太完整太立體,更重要的是,那24個人格多是男性,且多掌握權勢,而佔少數的女性人格,則較為懦弱且邊緣。可是他聲稱犯下多起性侵案的,竟是其中一個邊緣的女同志人格。把責任推給了一個女同志的他,是個完全的生理男性,此舉就像是要淡化自己的罪行。
或許有人會說,一般人不會想被當精神病患,所以不可能假裝精障者去犯案。但同樣地,一般人也不會想去殺人或性侵,一般人也不會想去坐牢呀,因此我們只是用著自身想法,去套用在犯罪者身上,而實際上我以前也遇過一個中國籍人士,希望能以被害妄想症(他認為自己遭中共監控)的名義,讓我們收治住院,可是被老師拒絕了。也遇過幾個在急診喊著希望精神科收他住院的病人,所以這世上真的是各種想法的人都存在啊。大眾期待醫師去拆穿謊言,但說穿了,沒有任何科學方法是能夠完全讓一個人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這實在太為難了。
誤導醫師,影響診斷,實務上有沒有可能呢?我自己曾經幹過一件事。三年前我有一個故事入圍文化的優良劇本獎,後來拿到台北市影委會的劇本獎,還得到兩個文學獎,講的就是一個思覺失調症患者如何『偽裝』成正常人,最後逃出醫院。先說,那個時候的我狀況很糟,媽媽過世,失戀,決定不從醫,並從研究所休學等種種事情接踵而來。為了完成這個劇本,我希望能真實的體會被當成病人的感受,於是我去了身心科。
我先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形象,在我闡述自己的狀況後,醫師也做了些回饋和建議,然後我發現,那些回饋跟建議跟我過去在精神科實習所學到的一模一樣,也就是,當我說我有A的症狀,我知道醫生會給我a這建議,當我說我有B的問題,醫生一定會用b這答案來回答我。因為所有建議和答案幾乎都在我預期之內,所以醫生給予的口語方面的治療,是無效的,然而我並沒有表現出來,而是乖乖領了藥,那些我預期他會開的藥。
接著我想了解,吃藥會引起哪些副作用?為什麼精障者很多不願配合治療?於是我吃了幾天醫生開的藥,直到某天,我頭痛欲裂的起床,卻還要搭高鐵到台中去接案拍照,不僅遲到了,還把行李箱忘在高鐵站櫃檯,我就不敢再服用了。後來我要求醫師為我做檢測,他找了心理師來。看著那一份密密麻麻,有幾百題的測驗,即便題目看似亂數排列,可是我卻能清楚分辨出,「這一題在問我是否有思覺失調症症狀」,「這一題在測試我是否有躁鬱症」等等,也就是,藉由答題,和我在醫師面前形塑的形象,我可以有一定的程度去影響醫師對我的診斷。在那一刻我其實覺得有點可怕,精障的『模仿者』如果可以做到這樣(但實際如何操作,我想還是別說得太細)。
後來我還是跟醫生坦承,我有醫學的背景,目前正在創作劇本(我沒有說我是為了寫劇本才來看診的啦,那太不給醫生面子了,不過我有說他給的建議我自己都聽過,所以沒什麼效果)。在那一刻我才感覺鬆了一口氣,也才終於建立起我跟醫師之間的信任感,不過那次之後我就沒再回診了,沒有後續,當然也沒利用這些去犯罪啥的,申請保險什麼的(題外話,後來接觸很多線上編劇,才知道滿多人都滿瘋狂的啊,為了瞭解酒店文化,去當一日小姐,或是跟著法醫去命案現場之類的)。
雖然我們期待醫生做出正確診斷,也沒有醫生想犯錯,但每個醫生執業生涯中,大概不可能沒出現過判斷錯誤的時候吧。我有一個親戚二十幾年前被診斷為憂鬱症,他的學歷家庭等等都很好,可是他就是發病了,最嚴重的時候,被強制住院治療一個多月。或許大家身邊多少有接觸到憂鬱症確診的親友,可是有因此住過院的應該很少,所以可想而知他當時情況有多嚴重。
往後的十幾二十年,他時不時的會發病,並且一發病就要花很長的時間來恢復。直到幾年前,他才正式被確診為是躁鬱症,不是單純憂鬱症。由於他天生性格就很溫和,情緒的起伏不明顯,以致於他在躁鬱症的『躁期』,看起來也不顯著。而人在躁期時,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很不容易有病識感,因此他永遠在『鬱期』才會去求醫,導致每次醫生看到他,都是在鬱期,也就被診斷為憂鬱症。而如同我前述,「要推翻前一位醫師的診斷,重新下一個診斷,是遠比你立一個新的診斷,來得困難許多。」即便他不斷換醫生,但每位醫生翻開他的病史,密密麻麻都是其他精神科醫生下給他『憂鬱症』的診斷,使得他這麼長時間都被當作是單純憂鬱症在治療。
而實際上不管是哪種疾病,一旦進入長期的慢性病,病人與自己的病『共處』了許久,也就產生『共生』關係,有的時候他們比醫生更能掌握自己的狀況。我有一個朋友,有先天性的心臟異常,導致他心跳始終維持在兩百以上。一般人心跳數如此,早就昏過去了,可是因為他一出生就是200bpm,就像一般人爬山可能會有高山症,但長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人,身體已發展出一套自我調節機制,所以他可以打球熬夜樣樣來,他甚至是我遇過運動神經最協調的人之一。當然他幾年一次,還是會發生類似休克的瀕死狀況。而在兵役體檢前,他刻意熬夜多天讓自己疲憊,當醫生看到他的數據,想當然爾是判免役了(普通人不要學,他是真的有心臟異常,而且這很危險)。
我也認識一位編劇,曾拿過兩大劇本獎首獎,是個創意無限的創作者,但他本身有躁鬱症。躁鬱症的躁期其實是個自信滿滿,且創意噴發的狀態(並不是大吼大叫就叫躁鬱症。如果有不熟悉躁鬱症表現的人,可以看看電影『LUCY』,裡頭Lucy說自己「腦袋速度跑得很快」就是典型躁鬱症表癥),生病十幾年下來,他其實知道如何調配藥物,讓自己處在輕躁狀態,不會過於失控,卻又能展現創意。
我舉這些例子,不是要大家不信任醫師診斷,而是醫生的判斷確實有許多變因在其中,而這變因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仰賴病人本身給的資訊。坦白說,要醫生從短短三五分鐘(台灣一般門診時間,精神科會再長一些),去下正確診斷,這未免也太強人所難。所以,或許假扮成應思聰的林哲熹不會有,但卻可能存在著不少,有應思聰病史,可是此刻正在演戲的林哲熹,例如王景玉,或是前陣子新店路上隨機砍死人的現行犯,他們確實有精神病病史,可是他們犯案當下真的沒有判斷能力了嗎?
我們一定都有過生氣的經驗,也有過『模仿』自己生氣的經驗,假裝對某人發脾氣,所以就像我前面舉的例子,生病久了的人,對自己疾病越熟悉,有些人甚至可能具有一定掌握能力,導致醫生的精神鑑定也更加困難,他們在犯案後又一再地在媒體面前強調自己的精神病史,讓大眾對精障者敵意更深,讓弱勢的病患更躲到角落,這些『模仿者』,才是真正與惡的距離很近。
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無助和對身邊的人造成的影響,我其實滿熟悉的。除了上述那個躁鬱症被診斷為憂鬱症的長輩是我三等親,我外婆在糖尿病導致失明後的幾年後,也開始精神錯亂,被診斷為思覺失調(不過她情況特殊,可能是高血壓和糖尿病引起的腦部病變,而有了幻覺),我母親在神經退化性疾病MSA的過程中,也時不時有「我已經死了,心臟沒在跳了」這類妄想的言語,後來也有了憂鬱症,主要照顧者我爸也一樣得了憂鬱症,而我哥則有輕微亞斯伯格(亞斯伯格在2013年以前都屬精神疾病)。也因為這樣,我滿痛恨明明不是在發病狀態下犯案,卻以精神病史來為自己脫罪的人,因為他們造成社會更多的誤解與對立。
『與惡』讓我們開始重新省思,但我認為,或許是題材的關係,『與惡』揭示了一種面向,可是卻不是全部面向。在『與惡』裡,受害家屬的喬安是個社經地位高的女強人,非常跋扈,看似她的憤怒大過於喪子的悲傷,甚至利用職權,一路追殺到兇手家屬。而兇手的父母,憨厚,低薪,縱使隱姓埋名,還是想默默還債。影集對於曉明屠殺的過程,用很快速的方式的帶過,不讓人感受過多可怕或悲傷的氛圍,但卻重複著曉明父母在眾人面前下跪的畫面。觀眾當然在不知不覺中,『沒有那麼同情』喬安,而同情應思聰和李曉明及其家屬。這不見得代表編劇本人的觀點,就像我上述那個寫思覺失調症的得獎劇本,很多人也認為我在為精障者犯罪脫罪,可是那真的就是取材問題,我也許下個案子就是另一種觀點。而相對的,韓國電影『素媛』則是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某些人,就是全然的邪惡,帶給你永久的傷痛」。
回到『與惡』,確實有時候新聞畫面會出現兇手或其家屬在媒體面前下跪的悲慘鏡頭,例如殺警案的兇手妻子就是,但這個社會上也有很多時候,受害者家屬拿不到賠償(雖然那幾百萬根本無法與人命相比,可是對一些低薪家庭,那卻是救命錢,尤其如果死的是經濟支柱),而那在『與惡』中是沒有被呈現的(例如前陣子有一個受害者媽媽跟兇手下跪,請求他賠償,還被兇手踢的)。坦白說,『與惡』為了戲劇效果,確實用了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但現實生活中,除了事件剛發生時,記者會去採訪兇手家人,可是當時間過去了,有人知道鄭捷或王景玉的家人的現況嗎?
我們先撇除精障者犯罪,或是自我防衛時不慎將加害人誤殺,或是威權時代政府亂抓人亂殺人等情況,先聚焦在一般的殺人案件,以下是我自己私人的一些想法:在一場悲劇之後,最該被照顧的,是受害者(如果還活著)以及受害者家屬的心情,其次才考量兇手以及其家屬。如果家屬選擇原諒,其他人也不用在那邊鼓吹一定要上訴,如果家屬無法原諒兇手,那麼國家是不是有什麼能幫助家屬的?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質上的,畢竟,這種兇殺案,死者家屬可能連保險都領不到多少。
我外公在我國中時過世的。當天晚上九點多,他獨自在附近公園運動,在台中英才路過斑馬線時,被一輛由剛滿18歲就有車的爸寶,以時速九十幾公里撞過來,拖行了五十幾公尺,我外公頭蓋骨碎裂,當場死亡。在那之前,我外公什麼糖尿病,高血壓,痛風都沒有。家族裡的大人其實都準備好了,在第一時間就調閱監視器,找專人來量煞車痕,而媽媽家族裡有法院書記官也有記者,肇事者滿18歲就有車,家境肯定不差,所以決定提告。
但我外婆卻說「算了」。倒不是她多體諒肇事者或是她為人和善,事實上外婆是我見過最具威嚴的長輩,所有的兒子媳婦孫子都怕她,所以她只是不想頻繁地跑法院,因此肇事者連一毛都沒賠,那個肇事者我也只看過一次,就這樣結束了。因為兒孫們都尊重(怕)外婆,因此再沒有人提出要繼續提告(雖然外婆曾有一說,是外公死後,她獨居,她怕一提告,對方會來私下報復。所以明明是受害者家屬還要擔心被報復,唉)。
然而那畢竟是外婆自己的意願,沒有人強迫,或給她出主意。倘若這時候有人跳出來,「妳一定要告死他」或是說「算了啦,人都過世了,你再告他也於事無補」,我大概都會覺得「干你屁事?」。所以,如果我是受害者家屬,有人說「你支持廢死,你不愛你的家人」或是一直喊著要廢除死刑,然後搖著人權的旗幟時,我大概心裡也會想「所以你在說我沒在care兇手人權?你認為希望兇手被判死的我,是個壞人嗎?」。對於受害家屬來說,他的家人就是無緣無故被人殺了(先不提那種行竊失風被屋主殺了,或是要強暴人反被殺這類的例子),在那悲痛的情緒中,大概沒辦法去想那個兇手是不是精障者,是不是低收入戶。也因此當其他無關緊要的人一直喊著人權人權,或告死他關死他之類的言論,是否有站在受傷最深的,被害家屬去想?我們都只是局外人而已。
對我來說,廢死並不是我們宣布1月1號開始不執行死刑,社會就太平了,而是在各種機制下,不論是犯罪的預防,假釋犯的管理,精障者的社會支持系統,讓我們真的不再需要動用到死刑,那才有廢死的意義。否則,那就像是把期末考門檻降低,讓大家all pass,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好看。是的,死刑有其『不可恢復性』,一旦死了,生命再也不可恢復,既然如此,那兇手在殘殺被害者時,又怎能輕易地奪去他人生命呢(一樣地,先撇除精障者等等特殊情況)?
我自己也是常常在天秤的兩邊搖擺,然而,當我看到了印度公車上,一個醫學院女生被人輪暴,然後腸子被從肛門中拉出慘死的新聞,看到台灣一群男生因為聽信謠言,而輪暴一個弱智女學生,棄屍在焚屍的新聞,我很難相信會在犯案後說出「她應該乖乖讓我們強暴,這樣她就不會死了」或是將人棄屍在草叢後,跑去夜唱,再回來焚屍的人,是有教化的可能。或許,這個世界真的有所謂純粹的邪惡吧,才能這樣無視他人的生命。
最後,聊到死刑在我心中的意義。死刑的存在,不是為了要我們用它,而是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它,就像保險一樣,我們買保險不是為了發生意外,而是希望永遠不會使用到它。是,這或許是近乎不切實際的理想,但其實廢死派有一部分人不也是理想主義者?某一部分人認為人都有教化的可能,任何生命都有被拯救的價值。
以上,我只分享自己的想法,沒有要影響誰,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的信念,而沒必要因為想法的不同,就去將對方妖魔化,畢竟,每個人的成長和背景都是不一樣的,那我也確實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同的想法。(能看完的人,也是很厲害。)
偽裝型監視器 在 茗心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版《第22年的告白 ─ 我是殺人犯》2017
VS韩版《我是殺人犯》2012
《第22年的告白 ─ 我是殺人犯》2017
日本電影《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翻拍自2012年的韓國電影《我是殺人犯》,但不管是劇本安排、剪輯手法或鏡位層次個人覺得還是韓版的《我是殺人犯》来的成熟與震撼。就一部作品來說,本片拍得中規中矩,劇情了無新意,節奏氣氛毫不緊湊,原本該是最有看頭的懸疑成份,則被太直球似的劇情破壞怠盡。但日版的勝在演員陣容強大、場景都算挺豪華,只是電影整體成果看起來卻像是一般某季刑偵日劇的某集,你可以看到太多太多影子存在其中,題材很普遍常見,那只能靠演員細緻表現與細節區分來給觀眾驚喜,可惜無論是藤原龍也還是伊藤英明,在日劇裡都演過太多類似角色,這次詮釋皆未跳脫以往框架。
本片演差不多近一半時,就能略猜出劇情走向與兇手是誰,雖說日本片步調喜好緩慢陳述再來個回馬槍致命一擊,但顯然這並不適用劇本太空洞與演員無法表現更多的情況下。在《22》裡甚少警匪對峙的緊張場面,導演把全部的精神都放在層次的鋪陳與人物刻劃。在描繪受害者家屬的橋段裡,當年承辦此案的警察極力保護拋頭露面的殺人犯,讓受害者家屬不得諒解,雖然版面少但交代得一絲不苟,他們的痛苦與掙扎雖然含蓄但深刻,看著仇人備受矚目與喜愛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絕望、憤怒與憎恨都描繪得非常到位。而《22》將棚內攝影機、錄影機、監視器等等多種影像來源與視角交叉剪接以製造懸疑感也讓劇情來個峰迴路轉。《22》安排真兇上節目與警察、出書的殺人犯,在節目主持人的帶領下三方對峙,卻在一陣衝突後真凶卻吶喊著自己只是被委託而已,讓劇情又陷入膠著。這裡就和韓版的有所不同,直到承辦案件的警察反覆觀看重要他人被殺害的錄像以尋找線索時才在東京鐵塔的熄燈時間才成為真兇必須伏法的線索,也讓真凶露出了案件突破盲點的地方。但可惜的是相信有人應該也猜到凶手是何人了。這裡是電影最可惜的地方。
★★★半
《我是殺人犯》2012
而2012年韓版的《我是殺人犯》個人覺得會比日版的来的更成熟與更震撼。同樣都是以連續殺人案為背景,在追訴期失效後已是無罪之身的兇手突然出現在大眾面前,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吸引了不少崇拜者,也讓當年負責此案的警員備受責難與壓力。兩部片都安排真兇出面打臉自稱兇手的作者作為後半段的高潮,並且都讓真兇得到懲罰作結。
而不同日版的《我》的劇情有點將受害家屬聚集起來,籌謀著一場綁架殺人犯的復仇計畫,成員為大型企業的社長、莫名其妙拿著十字弓亂跑的少女與她熱愛蛇蛇的爸爸還有不知道到底是誰的大叔和小伙子共五人。先是少女的爸爸喬裝成飯店清潔員,混入殺人犯暫居的飯店內,在殺人犯進行每日晨泳的時候,將藏在水桶裡的蛇蛇們到進泳池裡,預計讓殺人犯被蛇咬了之後,偽裝成救護人員的少女與不知道是誰的大叔開著社長買來的救護車劫走殺人犯,搞得警察親自把被擄走的殺人犯搶回來。這部分在《我》中佔了非常大的篇幅。而《我》則是利用影像裡電話對話的背景音聽出大概的時間,在處理真兇伏法的時間差《22》做得更為精緻,且交代殺人犯的殺人動機與手法也更詳細。而結局的處理方式反而更加讓我個人覺得好看很多。
整體上日版的《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重拍韓國犯罪驚悚片《我是殺人犯》,重拍此片原本以為可能是換一批日本演員演出,劇情大概大同小異,沒想到日本版居然也可以做出自己的風格來,相當難得。但如果大家兩部都沒看過但都有興趣的話,我個人還是建議先看韓版的《我是殺人犯》後再看《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但如果只想看一部的話,那我個人還是強烈推薦大家看韓版的《我是殺人犯》。
★★★★
偽裝型監視器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直擊 TechCrunch 現場!台灣新創團隊如何走出舒適圈? 】
我們常說台灣人要走出去,但怎麼走出去呢?要怎麼創業呢? 這禮拜我來到美國舊金山矽谷,觀察專門培訓台灣新創團隊,打開國際市場的台灣新創競技場也就是 TSS(Taiwan Startup Stadium 台灣新創競技場)。
-\-\-
Q1:TSS 所帶出去的十二個團隊,如何跨出這一步?
TSS 在今年七月底,選出十二個團隊,到美國巡迴展出兩周,第一站就是全球現在最紅的科技媒體 TechCrunch 舉辦的 Disrupt,這是一個讓全球新創團隊來展示自己創意的場合,這次來參展有七百多個團隊,來自七十多個國家,台灣團隊的目標是希望能吸引美國投資人注資及美國媒體的報導打響台灣創意的名號。
-\-\-
Q2:這些能出國比賽的團體,他們有什麼特質?
TSS執行長黃蕙文告訴我,她認為有國際潛力的台灣團隊有兩個重點:
(1)「產品要有國際性」
(2)「團隊的人本身也要有國際市場潛力」
題材本身是第一點,他是必須可以走出地域市場 jump,很多時候還是取決於創業家的決心,要有決心想要走出與眾不同的路。此外,往往團隊會有一到兩個技術型創辦人,我們非常鼓勵第三個以上的創辦人,必須擁有國際市場的經驗。
-\-\-
Q3:可以跟我們介紹一下總共有哪些來自台灣的團隊嗎?
(1) 何迪倫創辦的 LYRA,因為是 VR 在音樂上的運用,很少見,所以潛力極佳。(http://lyravr.com/)
(2) 鄭卜元創辦的 FUnique VR Studio 則是做 VR 的硬體,目標就是要做到讓拍VR的攝影器材,跟一般攝影機一樣輕便有機動性。(http://funique.tv/)
(3) 傳統上現場電吉他表演,要用一個很大的效果器,但房佳宏創辦的 Tri-in的科技,將它縮小了 15 倍。(http://triintech.com/)
(4) 張景彥創辦的 ALCHEMA,要讓大家可以在家可以像做咖啡一樣,輕鬆釀酒。(http://www.alchema.com/)
(5)馬仕毅的 Infani,所製作嬰兒監視器,可以偵測嬰兒呼吸,減輕家長照顧小孩的壓力。(http://www.infani.com/en)
(6) 陳建勲的 GliaCloud 要讓新聞編輯們更省事,寫了文稿之後,機器人就會自動幫你過音上畫面。(https://www.gliacloud.com/)
(7) 張大衛的 MeetMySpy 用網路平台,把你找最適合的私家偵探,才上線四五個月,己經有來自十二個國家一千多個客戶。(http://www.meetmyspy.com/)
(8)林俸瑜代表的 Aidmics uhandy microscope 要將實驗室裡的顯微鏡,變成行動裝置。(http://aidmics.com/)
(9) 台灣女婿 Sean 創辦的 BitMark 則是要用當紅的區塊鏈科技,做bitcoin以外的運用,著名的 WIRED 雜誌都聞風前來。(https://bitmark.com/)
(10) 葉承軒代表的 Smart X Lab 則是將大型物聯網科技,做醫療及工業上的運用。(http://smartxlab.com/)
(11) 王亭嵐及蕭存智這對夫妻檔的 Aimatchmaker,立志要做台灣及北美華人最大的網路交友網站。(https://aimatchmaker.com/)
(2)人氣最旺的情趣用品 LoveNuts,它不但是台灣團隊裡第一個被 TechCrunch 報導,展覽期間人潮不斷,大家對這個偽裝成松果的女性情趣用品都嘖嘖稱奇。(http://www.lovenuts.co/)
-\-\-
Q4:我們的台灣團隊在跟國際上其他創業團隊較量時,我們的強項跟弱點是什麼?
TSS執行長黃蕙文跟我說,台灣團隊技術上都沒有問題,「行銷能力」要加強,另一個黃蕙文很強調的,是「承擔風險的能力」。這次團隊成員,很多都不是第一次創業,即使第一次創業也跟我說每天在跟失敗共處。
「創業跟打仗一樣,資料的搜集是很重要的,它永遠沒有準備好的一天,但你不準備,永遠也是不行的。」-\-\-\-\ Gliacloud 創辦人陳建勲
-\-\-
Q5:台灣團隊們這次在distrupt都學到了些什麼?
(1) 台灣不輸人
「這次最大收獲就是很多民眾實際用過,他們對我們產品反應很好。」-\-\-\-\Aidmics林俸瑜
「這次有看到世界級的展會,很多公司來,台灣不會輸人。」-\-\-\-\AIMATCHMAKER 蕭存智
(2) 建立人脈
「台灣就是音樂人跟不同領域的人比較難結合,在這邊我們認識很多音樂人,他可能是在投資人領域,他可能是在商業領域,這些其實是幫助我們在美國做生意,可以打通人脈很好的管道。」-\-\-\-\ Tri-in 李冠儀
「這次來就是想找partners,包括經銷及行銷夥伴,那這次都有見到Amazon, indiegogo。」-\-\-\-\ Infani馬仕毅
(3) 打開知名度
「有一些媒體對我們有報導,對我們有興趣,我覺得很幸運。」-\-\-\-\lovenuts徐德隆
「我們多了很多知名度,Buzzfeed幫我們寫了一篇文章,INC雜誌也想報導,我們至少有四五家媒體來採訪。」-\-\-\-\ meetmyspy張大衛
(4) 溝通能力加強
「語言上進步很多,知道如何去溝通。」-\-\-\-\ Tri-in房佳弘
(5) 打開視野
「見到其他很強的團隊,他們怎樣去做pitch,怎麼樣去介紹也們的產品,怎麼樣去見到他們的客戶。」-\-\-\-\ Alchema張景彥
-\-\-
幾乎每個團隊都說下次來會再準備更好一點、設備好一點、地點大一點、人多一點、身體練好一點。但你知道嗎?沒有一個人告訴我,他們覺得語言是障礙,所以不要用不會說英文做藉口。
這些團隊下星期還要到紐約做第二輪展出,也預祝他們能夠成功!
【 新聞主播 張瓊方 #移動360 】台灣新創精神不容小覷!TSS台灣新創競技場帶領12組團隊前進美國矽谷,和來自各國的眾多團隊一較高下,特派 范琪斐 Eric Hwang 帶大家看源源不絕的創業實力!
偽裝型監視器 在 監視器高清偽裝型偵煙針孔攝影機遙控器操作充邊錄影/循環 ... 的推薦與評價
監視器 高清偽裝型偵煙針孔攝影機遙控器操作充邊錄影/循環錄影充電錄影插卡. ... <看更多>
偽裝型監視器 在 偽裝型針孔監視器攝像機操作使用說明請戴上耳機或是開喇叭 ... 的推薦與評價
偽裝型 針孔 監視器 攝像機操作使用說明請戴上耳機或是開喇叭聽講(由工程師說明使用謝謝您~~)非常感謝您能選購我們的商品~~~~祝您購物愉快~~~~~~你使用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