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忍受什麼樣的友情?】
前陣子友人看完我的新書問:「你最無法忍受什麼樣的友情?」我立刻回答:「不誠實的朋友。」他很好奇地說:「為什麼?」
我說:「年紀越長,越不能接受欺騙。騙人的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騙你一次,他會繼續下一次,認定你好欺騙,便認為塘塞任何理由都會被你接受。而當你對某一次欺騙感到憤怒時,他還會反過來咬你一口,認為你之前都沒差,為什麼這次要小題大作。」這也是我吃了層層次虧後的體悟,縱容詐欺犯的下場就是『再多善意都便成了惡』。
這讓我想到學生時代被同學欠錢不還的經歷。一開始是借幾百塊應急,或著剛好吃飯沒帶錢出門。心想這點小錢當然是沒問題,偶爾她會隔天就還我,只要提醒幾天。她就會說:「不好意思!下次再還給你,今天沒帶錢出門。」我點點了頭,想說過幾天。沒想到過幾天她又忘記了,但因為金額很小,久而久之自己也忘得差不多。
當下覺得很不好受,卻也會逼自己不去多想,總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或許她就真的剛好缺錢吧!你又不缺,何必要這麼計較呢?就當幫幫對方一把。這一把就把我推入了火坑,因為後來有一次她借了一筆大錢,也裝聾作啞好一陣子,你無論怎麼三催四請,她都有理由推託。就連你請另外一個朋友去催,一樣被狠狠打了回票,她會回你「又不是不還你,剛好在忙。」
一開始我以為是氣她不還錢,後來才知道是氣自己「下賤」一直被呼攏,或許每個人都有說不出口的藉口,而一旦你接受藉口,就等同欺騙自己,一直跟這個人相處在一起,不就等同騙自己嗎?
朋友反問:「一點謊言都不可以嗎?情人間都會說謊了?」我笑說:「說謊是人是本性,但總有個界線。小遲到、物品交不出來、睡過頭這種沒什麼無法原諒,原諒對方就是等於放過自己。」
某一個程度,過了某一個年紀,無法跟說話不算話的人繼續深交。因為懂得中年後時間很寶貴。職場需要面具去偽裝跟堅強,下班後,生活就別找假面人過的這麼累,寧可只把真心給一兩個人,也不願意浪費在一個人渣上。
✈ 日本 瀨戶內海 豐島
-
《生活中,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幸福給你選擇
博客來:https://reurl.cc/4yEqzV
誠品:https://reurl.cc/qm79mN
金石堂:https://reurl.cc/mq8Wn9
MOMO:https://reurl.cc/Xe1O4j
偽裝學渣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怨:「我都是為他好,為什麼他完全不領情?」
你哭:「我這麼努力愛他,為什麼他就是不愛我?」
你恨:「為什麼他老是針對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
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內在隱藏的習慣模式影響。你哀嘆老遇上不負責的渣男?抱怨同事把你當隱形人?傷心孩子對你冷冰冰?然而,是誰把你自己逼到如此境地的呢?
他人是一面鏡子,透過鏡子,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真實的自己。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這篇摘文有些篇幅,看完需要一些耐性與時間。此外,要理解這篇摘文的內容,也需要些覺知與人生閱歷。
理解就好,不一定要認同,保持我們思考的彈性。
對我來說,第二層的愛,越親密越恐懼,因為怕失去。然而當我們進入第三層,就有機會進入作者所提到的境界。
不過,即便進入第三層,也不是都沒有恐懼,而是我們接納了恐懼。然後,把重心穩穩地踏在自己的腳上,愛自己已經自動化,失去也就少了些可怕。
最後,當我們閱讀作者的文字時,別忘了「關係」這兩個字,還可以包含自己跟自己的關係。祝福您,在關係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
所謂親密,
是你在另一個人面前沒有恐懼
【文/ 黃啟團】
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直接影響他的幸福程度
通常,我們在談論戀情時,說的都是與愛人交往的愉快與心碎;談論職場時,說的是同事間的競爭,以及和老闆的關係維持;談論家庭時,說的是與父母、與伴侶相處的點點滴滴……無論描述生活的哪一部分,似乎都離不開「關係」這個主題。那麼,關係是如何影響我們人生的?
哈佛大學的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教授在TED上曾分享過一個持續進行了七十五年的實驗。實驗的結論是:生活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把心力投入關係中,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人。也就是說,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直接影響他的人生幸福程度。
實際上,哈佛大學的這項研究成果,正印證了大部分心理學流派的關係理論。大部分心理學流派都在強調「關係」的重要性,甚至有不少流派認為,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一個人的幸福指數。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種觀點。豆瓣網曾經有過一個很熱的論壇小組,叫「父母皆禍害」,一群年輕人訴說著被父母禍害的成長經歷,面對不堪回首的童年,他們無法做到與父母和解,他們甚至認為,不需要與父母和解,照樣可以成功。
我不是專家,我不知道與父母的關係狀況是否真會影響一個人的幸福程度,但我確實見證了不少因為改善與父母的關係,人生也隨之改變的故事。
我公司曾經有一個高層管理人員,快四十歲了,但一直沒能發展一段成功的親密關係。她也談過幾段戀愛,但每每在結婚前夕戛然而止。她幾乎從不談論家人,每年春節闔家團圓的日子,她會選擇旅行;她的朋友圈從來沒有家人的消息,我們都以為她是一位相當享受單身的女性。
有一天,她突然找到我,說:「團長,我要回家一趟。」她用的是一個陳述句,顯然不希望我拒絕她。
我很愕然。當時我母親的健康出現一些狀況,我正想盡各種辦法擠時間照顧母親。她是公司一位重要的主管,我希望她能夠幫我分擔一些工作。
「能不能稍微往後挪一點時間?你知道最近我經常不在公司。」我跟她商量。
她躊躇良久,低聲說道:「我擔心下一刻就沒有勇氣了。」
原來,她從小就被父母過繼給沒有兒女的叔叔。因此,她一直認為是親生父母拋棄了她,對他們有很多的怨氣。工作後,她幾乎跟家裡完全切斷了聯繫。
「這段時間,您對您母親的照顧給了我很多觸動,我想嘗試一下,努力一下。」她的聲音裡明顯能聽出偽裝的堅強。這股勇氣並不堅定,我趕緊在她的請假條上簽名。
一週後,她回來了,雖然滿臉疲態,但眼睛裡的神采非常明顯。
「我問了父母,為什麼選擇送走我。父母告訴我,當時家裡有三個孩子,叔叔沒有孩子,很希望能有一個孩子。而我是老大,懂事,不會給叔叔添麻煩。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她說得很快、很輕鬆。
這次回家之後,她的運氣似乎一下好了起來,不久後便結婚了,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
***
沒有好的關係,就很難有好的人生體驗
沒有親密關係的人的確也可以成功。我曾經跟一位美國心理學導師合作過,她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單身女性,是某個心理學領域的權威專家。從專業的角度看,她很棒,講課的風格、對個案的處理能力,都深受學生喜愛。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她絕對算是一位成功者。
我跟這位導師合作過一年,之後卻遺憾地不再合作了。因為她認定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可以改變的,於是,每當我們需要她根據市場回饋調整課程的時候,哪怕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教室布置的調整,都很難協調。一些事務上的協商經常演變成衝突,讓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相當不愉快。但她畢竟是一位很有專業素養的心理學家,所以她一直很坦誠,每次衝突後,都會對我說類似的話:「團長,我從來沒有進入過婚姻,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我喜歡一個人生活,不習慣別人改變我的東西。」我聽到了她的潛台詞:你們只能按我說的去做。這種無法商量的合作關係,我只好選擇放棄。
從外在條件來看,她是成功的,也許她也很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但人總需要與人相處,如果每次與人相處都不愉快,這算得上成功嗎?
什麼是成功?財富、權力、名聲這些社會認同的標準嗎?
一個人如果獲得了平常人無法擁有的財富、權力、名聲、地位,親密關係不幸福,跟身邊的人也沒辦法做到和諧相處,那財富、權力還能帶給他幸福感嗎?這種社會意義上的成功真的有意義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我看來,關係並不是人生的某一個部分,我們甚至可以說關係就是人生本身,因為我們就是在關係中體驗生命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好的關係,就很難有好的人生體驗。正如布芮尼‧布朗說的那樣:「關係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
***
每一段關係都會經歷十個階段,你身處哪個階段?
既然關係對一個人如此重要,那該如何擁有一段美好的關係呢?
從婚姻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到關係發展、演變的一些規律。兩個人從吸引到分開,通常會經歷十個階段。當然,一些自我價值高的人未必會走到最後幾個階段。
一、吸引期:異性間的自然吸引力。
二、欣賞期:荷爾蒙的影響,產生「光環效應」,只看得到對方的好,也就是所謂的「情人眼裡出西施」。
三、習慣期:開始磨合,愛情變成親情,兩個人的好或不好都彼此習慣。
四、期望期:對於無法習慣的部分,希望對方改變,希望對方變得更好。這個階段的關係還是有希望的。
五、失望期:當期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變成失望。這時,關係從正面、積極開始向負面、消極轉變。如果失望加深,關係進入下一個階段。
六、幻覺期:隨著失望的累積,很容易會給對方貼上一個負面的標籤,然後蒐集證據證明你的判斷是對的,事實上這種證據是幻覺。
七、臨界線:臨界線是一個猶疑的階段,離還是不離,分還是不分,左右搖擺,是不確定的階段。一旦跨越臨界線,就是下一個階段了。
八、確認期:下定決心離婚或分開的話,就不抱任何幻想了。兩個人分別蒐集證據,來證實當時產生的負面幻覺都是真的。這就是確認期。
九、破裂期:當蒐集的證據足夠到可以確認時,就進入這個階段。大部分關係到這個階段就結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比較低的話,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
十、憎恨和報復期:「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得到。」「你讓我沒好日子過,我也不讓你有好日子過。」於是有意無意地去破壞對方當下的生活。
這十個階段的關係演變,也可以從兩個人的談話內容中辨識出來。美國家庭治療心理學家薩提爾女士發現,一段關係中,兩個人從結合到分開,一般會經歷下面幾個階段:
談天氣,談事實,談觀點,談感受,談觀點,談事實,談天氣。
兩個初識的人從談天氣到談感受,到敢於在對方面前表達自己的脆弱,兩個人之間的連結就發生了,這是關係最美好的階段。
如果無法維持,一段美好的關係就開始朝相反的方向走。當兩個人之間不再分享感受時,關係開始走向疏遠。如果連自己的觀點也不願意表達,只談論一些不可爭辯的事實,甚至只談天氣,那這段關係就開始走向破裂了。
***
與父母的關係,是所有關係的源頭
瞭解了以上規律後,我們就知道該如何修復一段關係了。兩個人相處有希望就會有失望。在失望期,大多數人都不敢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期待和真實感受,任由失望不斷累積,從而讓關係進入幻覺期,一步步走向惡化,最終導致破裂。
因此,修復關係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一、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出現分歧,人們總喜歡講道理、找對錯。其實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在關係中講道理,只有永遠吵不完的架。你可能會贏了爭吵,但會輸掉關係。相反地,如果我們能做到穿越觀點,允許並接受分歧的存在,在感受層面才能與對方建立連結。婚姻是一種情感關係,我們要講的是「情」,而不是「理」。只有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
二、把抱怨變成請求
我們太習慣抱怨了,而抱怨帶有指責的味道。所以,我們要把抱怨變成請求。每個人對關係的另一方都會有所期望,假如雙方(尤其是女性)都不願意把內心真實的期望表達出來,告訴對方,而對方摸不清、猜不透你的期望時,期望就變成了失望,失望就會滋生出抱怨。要知道,你不說,別人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你心中所想。如果能把抱怨變成請求,在失望期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坦誠地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期待,通常另一方會想盡辦法去滿足對方的要求,關係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三、勇敢地敞開自己
所謂親密,就是你在另一個人面前沒有恐懼。當我們能夠敞開自己,毫無保留地坦誠自己,就能與對方連結。有了連結,才是真正的親密。
兩個陌生人都能創造一段關係,何況是處在關係中的兩個人?只要你能拿出當初戀愛時的勇氣,我想,沒有突破不了的關係的。當然,如果你不願意去嘗試、去行動,關係就不會有改變。誰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在所有的關係中,最關鍵的是與父母的關係,這是所有關係的源頭,我們從這裡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並把這種模式複製到其他任何關係中。所以,與父母的關係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兩性關係、朋友關係,甚至是合作關係。要改善關係,最好從改善與父母的關係入手。
我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一個人的成功、幸福是否與接納父母有關。我只知道,與父母的關係是眾多關係的一種,大多數人際關係問題都可以從我們與父母的關係中找到原因。如果一個人能勇敢地去突破他跟父母的關係,那其他關係也會跟著改善,因為和父母的關係是一切關係的源頭,改善與父母的關係就是改變了基本的關係模型。
當然,我不強求所有人接納自己的父母。但是,如果某一天你能鼓起勇氣去穿越關係的屏障,去修復跟父母的關係,你的人生肯定會發生改變。因為,每一層關係的突破,都會讓你感受到無窮的喜悅。
讓我們像馬克‧吐溫曾告誡世人的那樣生活吧──時光荏苒,生命短暫,別將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偽裝學渣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怨:「我都是為他好,為什麼他完全不領情?」
你哭:「我這麼努力愛他,為什麼他就是不愛我?」
你恨:「為什麼他老是針對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
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內在隱藏的習慣模式影響。你哀嘆老遇上不負責的渣男?抱怨同事把你當隱形人?傷心孩子對你冷冰冰?然而,是誰把你自己逼到如此境地的呢?
他人是一面鏡子,透過鏡子,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真實的自己。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這篇摘文有些篇幅,看完需要一些耐性與時間。此外,要理解這篇摘文的內容,也需要些覺知與人生閱歷。
理解就好,不一定要認同,保持我們思考的彈性。
對我來說,第二層的愛,越親密越恐懼,因為怕失去。然而當我們進入第三層,就有機會進入作者所提到的境界。
不過,即便進入第三層,也不是都沒有恐懼,而是我們接納了恐懼。然後,把重心穩穩地踏在自己的腳上,愛自己已經自動化,失去也就少了些可怕。
最後,當我們閱讀作者的文字時,別忘了「關係」這兩個字,還可以包含自己跟自己的關係。祝福您,在關係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
所謂親密,
是你在另一個人面前沒有恐懼
【文/ 黃啟團】
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直接影響他的幸福程度
通常,我們在談論戀情時,說的都是與愛人交往的愉快與心碎;談論職場時,說的是同事間的競爭,以及和老闆的關係維持;談論家庭時,說的是與父母、與伴侶相處的點點滴滴……無論描述生活的哪一部分,似乎都離不開「關係」這個主題。那麼,關係是如何影響我們人生的?
哈佛大學的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教授在TED上曾分享過一個持續進行了七十五年的實驗。實驗的結論是:生活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把心力投入關係中,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人。也就是說,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直接影響他的人生幸福程度。
實際上,哈佛大學的這項研究成果,正印證了大部分心理學流派的關係理論。大部分心理學流派都在強調「關係」的重要性,甚至有不少流派認為,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一個人的幸福指數。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種觀點。豆瓣網曾經有過一個很熱的論壇小組,叫「父母皆禍害」,一群年輕人訴說著被父母禍害的成長經歷,面對不堪回首的童年,他們無法做到與父母和解,他們甚至認為,不需要與父母和解,照樣可以成功。
我不是專家,我不知道與父母的關係狀況是否真會影響一個人的幸福程度,但我確實見證了不少因為改善與父母的關係,人生也隨之改變的故事。
我公司曾經有一個高層管理人員,快四十歲了,但一直沒能發展一段成功的親密關係。她也談過幾段戀愛,但每每在結婚前夕戛然而止。她幾乎從不談論家人,每年春節闔家團圓的日子,她會選擇旅行;她的朋友圈從來沒有家人的消息,我們都以為她是一位相當享受單身的女性。
有一天,她突然找到我,說:「團長,我要回家一趟。」她用的是一個陳述句,顯然不希望我拒絕她。
我很愕然。當時我母親的健康出現一些狀況,我正想盡各種辦法擠時間照顧母親。她是公司一位重要的主管,我希望她能夠幫我分擔一些工作。
「能不能稍微往後挪一點時間?你知道最近我經常不在公司。」我跟她商量。
她躊躇良久,低聲說道:「我擔心下一刻就沒有勇氣了。」
原來,她從小就被父母過繼給沒有兒女的叔叔。因此,她一直認為是親生父母拋棄了她,對他們有很多的怨氣。工作後,她幾乎跟家裡完全切斷了聯繫。
「這段時間,您對您母親的照顧給了我很多觸動,我想嘗試一下,努力一下。」她的聲音裡明顯能聽出偽裝的堅強。這股勇氣並不堅定,我趕緊在她的請假條上簽名。
一週後,她回來了,雖然滿臉疲態,但眼睛裡的神采非常明顯。
「我問了父母,為什麼選擇送走我。父母告訴我,當時家裡有三個孩子,叔叔沒有孩子,很希望能有一個孩子。而我是老大,懂事,不會給叔叔添麻煩。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她說得很快、很輕鬆。
這次回家之後,她的運氣似乎一下好了起來,不久後便結婚了,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
***
沒有好的關係,就很難有好的人生體驗
沒有親密關係的人的確也可以成功。我曾經跟一位美國心理學導師合作過,她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單身女性,是某個心理學領域的權威專家。從專業的角度看,她很棒,講課的風格、對個案的處理能力,都深受學生喜愛。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她絕對算是一位成功者。
我跟這位導師合作過一年,之後卻遺憾地不再合作了。因為她認定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可以改變的,於是,每當我們需要她根據市場回饋調整課程的時候,哪怕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教室布置的調整,都很難協調。一些事務上的協商經常演變成衝突,讓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相當不愉快。但她畢竟是一位很有專業素養的心理學家,所以她一直很坦誠,每次衝突後,都會對我說類似的話:「團長,我從來沒有進入過婚姻,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我喜歡一個人生活,不習慣別人改變我的東西。」我聽到了她的潛台詞:你們只能按我說的去做。這種無法商量的合作關係,我只好選擇放棄。
從外在條件來看,她是成功的,也許她也很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但人總需要與人相處,如果每次與人相處都不愉快,這算得上成功嗎?
什麼是成功?財富、權力、名聲這些社會認同的標準嗎?
一個人如果獲得了平常人無法擁有的財富、權力、名聲、地位,親密關係不幸福,跟身邊的人也沒辦法做到和諧相處,那財富、權力還能帶給他幸福感嗎?這種社會意義上的成功真的有意義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我看來,關係並不是人生的某一個部分,我們甚至可以說關係就是人生本身,因為我們就是在關係中體驗生命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好的關係,就很難有好的人生體驗。正如布芮尼‧布朗說的那樣:「關係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
***
每一段關係都會經歷十個階段,你身處哪個階段?
既然關係對一個人如此重要,那該如何擁有一段美好的關係呢?
從婚姻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到關係發展、演變的一些規律。兩個人從吸引到分開,通常會經歷十個階段。當然,一些自我價值高的人未必會走到最後幾個階段。
一、吸引期:異性間的自然吸引力。
二、欣賞期:荷爾蒙的影響,產生「光環效應」,只看得到對方的好,也就是所謂的「情人眼裡出西施」。
三、習慣期:開始磨合,愛情變成親情,兩個人的好或不好都彼此習慣。
四、期望期:對於無法習慣的部分,希望對方改變,希望對方變得更好。這個階段的關係還是有希望的。
五、失望期:當期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變成失望。這時,關係從正面、積極開始向負面、消極轉變。如果失望加深,關係進入下一個階段。
六、幻覺期:隨著失望的累積,很容易會給對方貼上一個負面的標籤,然後蒐集證據證明你的判斷是對的,事實上這種證據是幻覺。
七、臨界線:臨界線是一個猶疑的階段,離還是不離,分還是不分,左右搖擺,是不確定的階段。一旦跨越臨界線,就是下一個階段了。
八、確認期:下定決心離婚或分開的話,就不抱任何幻想了。兩個人分別蒐集證據,來證實當時產生的負面幻覺都是真的。這就是確認期。
九、破裂期:當蒐集的證據足夠到可以確認時,就進入這個階段。大部分關係到這個階段就結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比較低的話,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
十、憎恨和報復期:「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得到。」「你讓我沒好日子過,我也不讓你有好日子過。」於是有意無意地去破壞對方當下的生活。
這十個階段的關係演變,也可以從兩個人的談話內容中辨識出來。美國家庭治療心理學家薩提爾女士發現,一段關係中,兩個人從結合到分開,一般會經歷下面幾個階段:
談天氣,談事實,談觀點,談感受,談觀點,談事實,談天氣。
兩個初識的人從談天氣到談感受,到敢於在對方面前表達自己的脆弱,兩個人之間的連結就發生了,這是關係最美好的階段。
如果無法維持,一段美好的關係就開始朝相反的方向走。當兩個人之間不再分享感受時,關係開始走向疏遠。如果連自己的觀點也不願意表達,只談論一些不可爭辯的事實,甚至只談天氣,那這段關係就開始走向破裂了。
***
與父母的關係,是所有關係的源頭
瞭解了以上規律後,我們就知道該如何修復一段關係了。兩個人相處有希望就會有失望。在失望期,大多數人都不敢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期待和真實感受,任由失望不斷累積,從而讓關係進入幻覺期,一步步走向惡化,最終導致破裂。
因此,修復關係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一、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出現分歧,人們總喜歡講道理、找對錯。其實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在關係中講道理,只有永遠吵不完的架。你可能會贏了爭吵,但會輸掉關係。相反地,如果我們能做到穿越觀點,允許並接受分歧的存在,在感受層面才能與對方建立連結。婚姻是一種情感關係,我們要講的是「情」,而不是「理」。只有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
二、把抱怨變成請求
我們太習慣抱怨了,而抱怨帶有指責的味道。所以,我們要把抱怨變成請求。每個人對關係的另一方都會有所期望,假如雙方(尤其是女性)都不願意把內心真實的期望表達出來,告訴對方,而對方摸不清、猜不透你的期望時,期望就變成了失望,失望就會滋生出抱怨。要知道,你不說,別人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你心中所想。如果能把抱怨變成請求,在失望期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坦誠地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期待,通常另一方會想盡辦法去滿足對方的要求,關係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三、勇敢地敞開自己
所謂親密,就是你在另一個人面前沒有恐懼。當我們能夠敞開自己,毫無保留地坦誠自己,就能與對方連結。有了連結,才是真正的親密。
兩個陌生人都能創造一段關係,何況是處在關係中的兩個人?只要你能拿出當初戀愛時的勇氣,我想,沒有突破不了的關係的。當然,如果你不願意去嘗試、去行動,關係就不會有改變。誰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在所有的關係中,最關鍵的是與父母的關係,這是所有關係的源頭,我們從這裡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並把這種模式複製到其他任何關係中。所以,與父母的關係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兩性關係、朋友關係,甚至是合作關係。要改善關係,最好從改善與父母的關係入手。
我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一個人的成功、幸福是否與接納父母有關。我只知道,與父母的關係是眾多關係的一種,大多數人際關係問題都可以從我們與父母的關係中找到原因。如果一個人能勇敢地去突破他跟父母的關係,那其他關係也會跟著改善,因為和父母的關係是一切關係的源頭,改善與父母的關係就是改變了基本的關係模型。
當然,我不強求所有人接納自己的父母。但是,如果某一天你能鼓起勇氣去穿越關係的屏障,去修復跟父母的關係,你的人生肯定會發生改變。因為,每一層關係的突破,都會讓你感受到無窮的喜悅。
讓我們像馬克‧吐溫曾告誡世人的那樣生活吧──時光荏苒,生命短暫,別將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