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玩物》, Blake Crouch,寂寞,出版日期:2019/09/01
#每天碎念一本書
最近一週發生的事件,像回到過去幾年一樣,滿滿記憶中的歷史事件重演的既視感。像是剛剛 POPCAT 貓貓點擊大賽,臺灣在一週內衝刺到世界第一,不禁又讓人回到好久以前,臺灣以國產武器,阿法妻,讓世界看見臺灣衝出偉大逆L線的滑鼠點點點大賽。
這種濃烈的既視感,讓人徜徉在自己的記憶之中的氛圍,實在太適合讀這本幾年前的科幻神作《記憶的玩物》。如果看到這個書名,也浮現曾經在每天碎念一本書看過的記憶,恭喜,絕非小說中的偽記憶症候群作祟。
《記憶的玩物》以近未來神經科學與時間認知的知識術語,將記憶與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巧妙結合。設定本身就非常吸引人,更何況有《人生複本》珠玉在前,一本高品質的類型小說,所能獲得的閱讀樂趣絕對勝過看電影或者追劇!
因為有回到過去的時間機器,在結局設計上非常大膽。過去總會停在極限秒數的核彈世界大戰,在這本小說中展開世界規模的壯觀描寫,這一章讓我反覆讀過數次,十分著迷。
而貫穿全書,甚至延續著上一本的主體,思考「自我」究竟是什麼或者由什麼決定,時空嗎?記憶嗎?當有兩段並行且同樣真實的記憶存在腦海中,那麼哪一段過去才真正形塑此時此刻的自己?當然以虛構的科幻小說提供一個人性美善的解答,這很好萊塢(但宣傳要翻拍成影視,也過去兩年了!)
喜歡小說中的假設前提,歷史、過去並不是反覆回溯重新上演,而是同時並行發生,只是我們為了生存演化出的認知,虛構出「時間」這種幻象。或許嘲諷的是,確實有人需要許多自己信以為真的幻象,才能夠安心地生活。
最後,喜歡就去買:
https://reurl.cc/LbG4ae
--
by 餵鹿吃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
偽記憶症候群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推理小說中的主角,跑去向哆啦ㄟ夢借了時光機】
話說《哆啦ㄟ夢》網路流傳的版本中,有一個結局是這樣的:哆啦ㄟ夢陪伴大雄老死後,又搭乘時光機回到第一次見到大雄的時候~
先別覺得有洋蔥,因為眼尖腦快的讀者,一定會馬上發現,這劇情有bug之處-欸,那個時候,不是應該還會有另一個哆啦ㄟ夢嗎?
難道是未來的哆啦ㄟ夢幹掉了過去的哆啦ㄟ夢?可是沒有過去的哆啦ㄟ夢,何來未來的哆啦ㄟ夢?又哆啦ㄟ夢電池哪牌的這麼持久?
所以後來網路這個討論串,就在各種可能中歪樓了~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哆啦ㄟ夢》認真來說,本來就是一套科幻漫畫啊!
但不止《哆啦ㄟ夢》喜歡這麼搞,其實推理小說也很喜歡來這套,這就是跟時間旅行相關的錯亂推理,而且種類繁多,有百百款呢~
先說最近有句話很流行: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可人如果要做選擇,很多時候,都會跟哆啦ㄟ夢一樣,選最關鍵紀念的一刻。
就像艾希頓.庫奇演的《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牽一髮動全身,於是決定從最先開始相遇的地方,斬斷一切的情緣與孽。
而且很有趣的是,故事當中常會發明有,等同時光機功能的媒介,端看主角怎麼使用;但有時也會以一種前所未聞(?)的病症出現。
如大家可能已經很熟悉的《蝴蝶效應》,和作家主兒《螢火蟲效應》一樣,只要誦讀日記的特定記憶,眼前一片模糊就回到過去。
罕見疾病的話,大概有《記憶的玩物》(Recursion)偽記憶症候群(FMS)或《時空旅人之妻》(the Time Traveler’s Wife)時空錯置失調。
一個是讓人認知記憶與實際情況不符(我是林志玲不是紀昭君);一個是基因時鐘有問題,使他常裸奔於生命的關鍵時刻身不由己。
但是說了這麼多,好像還是沒有回答到鄉民的問題-那個時候,有另一個哆啦ㄟ夢嗎?未來的哆啦ㄟ夢有沒有幹掉過去的哆啦ㄟ夢?
這大概也只有布萊克.克勞奇(Blake Crouch)《人生複本》(Dark Matter)過去現在未來,到底有幾個我是不是我的我(?)能解惑惹~
《人生複本》是我們在靠北婚姻版上常會聽到的故事-雖然彼此真心相愛,但當年懷孕生子讓彼此事業都無法發展也是不爭的事實。
直到有天男主出意外,才明白自己以前有多不珍惜;且每分每秒每個決定,都會像悟空吹毛成猴,生出千千萬萬個我還有平行宇宙!
比坊間勵志心靈雞湯會講的內容:「人一生當中,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還要真實(X);因為只有一個我可以重獲幸福~
但這樣「千千萬萬個我是不是我的我,只能有一個我」的爭奪,如果化繁為簡,而且性別翻轉的話,就是作家文善《輝夜姬計畫》。
意外後穿越重生,自己和周遭人物還在,卻從專注事業的女強人,一腳踏入未來科幻烏托邦色彩「國家替養孩子」重視家庭的世界。
一則千千萬萬,一則兩個的男女對照,顯示了性別框架裡,家庭事業輕重、性別天職(?及分工的社會難題-人有時真的是沒得選擇。
另外還有一種,雖然不必計較有幾個我,卻像愛迪生發明燈泡的過程,一試再試心好累,要時光回溯(砍掉重練)不如直接給我一刀~
聽過行刺希特勒,還可以again再again嗎(美國總統川普白宮外已經被抓的槍手表示),而且「一片黑幕降臨」就能再生,這就是凱特.亞金森(Kate Atkinson)《娥蘇拉的生生世世》(Life After Life)。
也有比較走奇幻妖怪路線的,放大絕就是在某個儀式中獲勝的話,就可以像搓神燈一樣,叫有時光回溯能力的妖怪阿里嘎該出來跑腿,功能性可能比月光寶盒更好,這就是《說妖卷二修羅妄執》。
其實說穿了,這些想回到某個特定時間事件的關鍵,都是因為遺憾;讓人更覺得悲傷的是,無論怎樣,最後悲劇一定都還會重演。
這就跟之前介紹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一直跳針重播創傷畫面的痛扣很像;可事實多半無改可改,就算改了也絕對無法圓滿。
所以悲劇重演或悲傷無奈是這類推理結局最大特點,那些我你追我跑相互鬥毆,或什麼時候燈泡才會亮的心好累,都只是過程而已。
但說到結局,相信讀者對《哆啦ㄟ夢》的結局也很好奇吧,遺憾的是,因作者早逝的關係,所以《哆啦ㄟ夢》的結局就是沒有結局…
不過現在看到網路流傳多種版本的「結局」,或許我們也可以想成這是《哆啦ㄟ夢》這部漫畫,自己新開複本和多重宇宙的寓意吧。
相信一直在天國看著的作者,也會覺得開薰的;說不定,網路流傳的其中之一,就是作者所想,托夢穿越重生借他人之筆的結晶呢。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人物劇情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不過一個是為了愛,一個是為了生涯規劃的兩難(臺大還是360萬)、生命未解的遺憾(喪親或失愛之類)結合連續犯罪的謎團。
★偽記憶症候群(False Memory Syndrome),簡稱FMS,《記憶的玩物》中的設定類似病毒到處轉傳,感染者因為無法知道真假參半的人生如何面對,所以會本能的飛蛾撲火,以死亡來結束一切混亂。
★《哆啦ㄟ夢》結局討論串,可參考Dcard感情版〈大雄臨終前〉的文章,發人深省外,實在非常好笑,詳見(https://is.gd/rYptep)。
偽記憶症候群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我想在推理小說中穿越重生,應該要怎麼設計主題佈局】
據說妙麗的時光器頸鍊,跟哆拉ㄟ夢給蒲島太郎的時光巾一樣,都是我們這種麻瓜,在生活日常當中,最夢寐以求的東喜~
那在推理小說裡,有沒有是真人真穿越不是布景假穿越的混淆欺騙呢?答案是科幻的人生複本開外掛,遊戲破關可以存檔再重來!
話說1916年美國詩人羅伯特.佛羅斯特(Robert Frost)有首詩名聞遐邇世所傳誦,叫〈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
還有一個成語東食西宿,講的是絕色妙齡女,受東西二鄰同來求親,東鄰好野如郭董但是醜,西鄰俊俏像歐巴卻很窮。
但無論是未走之路或想東食西宿,講得都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世上沒有所謂可以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的好事存在。
畢竟想要像悟空吹毛成猴,或漩渦鳴人多重影分身在同一時空,來完成所有希望夢想,那絕對是Mission Impossible的~
所以囉,如果有天你在推理小說中(失憶)醒來,想知道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卻沒有接著花痴爛漫的心理驚悚的話。
那麼通常,人生複本多重宇宙開外掛的時候就到了,不管是穿越重生或重生穿越,大概都像遊戲破關,中間可以存檔再來。
多數時候,此類題材,常見於人所經歷的遺憾或匱乏,來完成平行世界對立的鏡像相反,重生再來,由此獲得截然不同的體悟感想。
如科幻色彩濃厚的布萊克.克勞奇(Blake Crouch)《人生複本》(Dark Matter)與作家文善《輝夜姬計畫》就是很好的代表。
兩書分別以男女主角的視角來看,描寫社會觀感中,家庭事業孰重孰輕,該如何選擇分工,及性別天職所在的種種困難。
一對夫妻為了家庭,各自放棄追求事業夢想,卻總在酒酣耳熱之際,酒後吐真言,相互抱怨,直到男主被轉送到,另一個功成名就的不凡世界,世界也隨之改變,一改再改…
總對相夫教子相關嗤之以鼻、眼中除了事業還是事業的女強人,車禍失憶醒來,竟來到了好像反烏托邦小說,國家替養人民後裔以提高生產的國家,人物相像,只是一切都不一樣…
兩者同樣都對原有的世界重心進行翻轉,家庭轉事業,事業轉家庭,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最後才對原本的想法改觀。
這種人生複本多重宇宙開外掛或穿越重生去到了另一個相似的地方,原因多是想解決人生遺憾、關鍵事件(或認知)的修改等。
某種程度上,等同使用關鍵記憶(誦念日記/回想記憶片段)就可以時光回溯,回到過去影響未來現在(一種時光機的概念)。
就像電影《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主兒《螢火蟲效應》,還有《記憶的玩物》(Recursion)(《人生複本》續集)等,都是這樣,只是主題重心各異。
從拯救愛人免於悲劇於是犧牲自己的英雄自我中心、選系選校的生涯目標導向,及鶼鰈情深與地球人類的存滅輪迴,讓人不禁想,歷史是可以被改變的嗎?人生到底能不能重來?
想起易經卜卦人的命運,特別喜歡引用老子的《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十之八九不如意,人算更不如天算。
說不定越努力、越掙扎,可能到最後,牽一髮動全身的蝴蝶效應就越厲害;人生的風景,在行走的、未走的路上,終將因人的選擇而有所不同,端看我們如何對應而已。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在小說中試圖放入改變命運的夢想,這就是人生複本開外掛,彷彿遊戲破關可以存檔再來的科幻寫法。
寫作順序大致要先選兩個容易產生矛盾對立、且往往難以抉擇的事項或決定,如事業家庭、愛人生死或人類存亡等,然後決定視角。
接續描寫主角人生有如雲霄飛車的生命歷經,大凡不外親情愛情友情之失去父母丈夫妻子情人朋友等,關鍵都在特定的悲劇事件上。
嘗試的過程中往往都會很努力;但即便有各種可能會發生的機率,結果往往還是會不盡如人意,又發生意料之外新意外的無力。
這是什麼呢?瑞凡,這就是命運。
註解:《記憶的玩物》(Recursion)使用詭計:偽記憶症候群(False Memory Syndrome),簡稱FMS。
偽記憶症候群(FMS)本來是一種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使人引發認知記憶與實際情況不符的症狀,可算是以記憶困難或各項失效引發意識不清與身份認同混淆的技法之一。
《記憶的玩物》中的FMS,被設定成一種類似神秘未知又到處轉傳的疾病,感染者會依稀記得好像另有一段生命記憶,如栩如生充滿色彩,但後來不知何故就一轉黑白不再存在。
患者因突如其來記憶斷片,雖重新接續再改寫,但人的存在卻變得真假參半,如夢似幻又混淆錯亂,使得人手足無措間,會本能無意識的飛蛾撲火,自行邁向死亡以結束混亂。
偽記憶症候群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面攝影風格,代表作是《再會吧春秋閣》;2000年進入電腦合成技術為主的數位影像時期,陸續發表名作《千鈞一髮》、《永協同心》、《瞎子摸巷》、《夙夜匪懈》等;2010年吳天章轉換到動態數位影像領域,以一鏡到底、抽格、快速攝影等手法,結合魔術、特技、機關設計,完成錄像藝術作品《心所愛的人》、《難忘的愛人》、《再見春秋閣》。
吳天章以為,自己的終極關懷是離別,是人的生老病死。20幾歲時,年僅21歲的親妹妹車禍喪生,讓吳天章對死逝有著獨特的感懷,轉而透過作品緬懷嘔歌青春、記憶與生命。
同時,台灣的母體文化也成為他的創作主題,尤其是喜喪不分的喪葬文化。他將殘缺與完美、死亡與歡樂、腐朽與燦爛,藉由電腦合成技術,重整編修,完成最俗豔絢麗的遺照。他關注死亡與生存之間的臨界點,人是不知生,也未明死,所以其創作是中間美學,也是太平間美學。亦即,他透過作品製造最完美的瞬間,封存時光之縫、生死之界。
從小生長在基隆的吳天章,童年是透過美軍、水手去認識世界。而基隆是離別的故鄉,港口總是有無數再會的故事。而水手服對他來說,具備心理學的層次,既有天真可愛,也有情色猥褻。他乃借題發揮,完成個人與集體潛意識的拼合。
鮮少依賴偶發性,吳天章創作成品時,往往經過嚴密的計畫,即便發想的過程是感性的,但在執行時,因為想要達到最高的準確度,所以十分理性。他會畫出草圖,展開複製的前製流程,以及縝密的後製作業。
在數位攝影,吳天章會將7、80張底片精密地後製為一張完美無缺的平面照片。而錄像藝術的部分,則是講求演員、工作人員、道具機關的絕對配合,反覆的演練,耗時半年的前製工夫,方可完成一鏡到底的數位動態影像作品。
小檔案
吳天章,1956 年生於臺灣彰化,現居、創作於臺灣台北。1980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80年代時,吳天章以油畫創作政治、歷史主題,被譽為台灣藝壇「解嚴」的第一人。90年代,以攝影複合媒材為媒介,開啟「台客美學」。2000年轉以電腦修圖及合成技術,透過肢體設計和準確度的要求,以「安排式攝影」進行創作,創造出驚聳有力的影像作品。2010更轉型至「錄像藝術」,以「一鏡到底」的電腦剪輯,呈現詭異的錄像風格。
吳天章的油畫作品,大多以歷史文本為創作依據,進而反思歷史發展。之後的攝影作品,巧妙地結合台灣歷史、黑色喜劇及豔俗現成物,自創台灣特有的嬉謔悲情風格,因而有著「台客藝術家」的封號。
重要個展、聯展計有:2017《第八屆MADATAC Fulgor líquido(液視/異視)吳天章個展》,2016《陌路歸真1980-2011》、《別說再見2001-2015》,2015代表台灣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別說再見-吳天章個展》,2014《喚.魅─吳天章個展》,2013《偽青春顯相館-吳天章個展》,2011《One Piece Room: 吳天章個展-孌》,2008《懾—像》,2007《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展》,2000《近距觀照—台灣當代藝術巡迴展》,1998《內‧外—華人當代新藝術巡迴展》,1997《台灣現代藝術序幕系列 (2)》,1990《四個時代》,1987《傷害症候群》等,展場遍及全球各大城市,如台灣台北與台中、中國北京、美國紐約與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義大利威尼斯、澳洲昆士蘭、西班牙馬德里、日本福岡等地。
相關新聞
http://bit.ly/2UjgwMl
偽記憶症候群 在 生命之道學苑- [身體記得:創傷及創傷治療的心理生理學] 這 ... 的推薦與評價
本書作者曾出版多本有關創傷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專書,本書也曾榮登亞馬遜 ... 創傷記憶;而我也同樣相信,治療師和當事人有時會創造或激發出偽記憶。 ... <看更多>
偽記憶症候群 在 [醫療] 解離症(二) - 精華區prozac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1. 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
發作通常很突然。患者會無法回憶先前的生活、抑或人格。損失的主要是「過去的記憶」
。
2. 解離性偽癡呆(Dissociative pseudodementia)
患者會有廣泛性的記憶與行為的障礙,彷彿癡呆症一樣。
在記憶測驗上,患者會答錯問題,但隱隱然可以察覺,患者其實是知道答案的,只是不願
說而已。
3. 解離性漫遊(Dissociative fugue)
患者不只失憶,還會漫遊到另一個全然不同的環境。
當他們被人找到時,往往會否認過往的生活、記憶、人格,彷彿換了一個人似的。
和其他種類的解離症相比,解離性漫遊患者較常有幼年時期與父母關係的障礙。自殺率也
較高。
4. 解離性木僵(Dissociatve stupor)
這是一種罕見的解離症。患者會沈默著,動也不動,像死了般,偏偏意識清醒如常(只是
不反應而已)
5. 解離性附身症(Dissociative trance)
患者會暫時失去對環境的覺知能力與其人格,並彷彿被另一種精神力量附身似地。
此時,患者的注意力嚴重減退,只能關注在少數事物上,並且反覆做出相同的動作,或是
說相同的話。
想像一下「乩童」就對了。
就是那樣!但乩童是人在宗教影響下的結果,不能算數。只有在全然沒有理由下,
患者顯現被「附身」般,才可考慮本症。
6. 甘瑟氏症(Ganser's syndrome)
這是一種詭異的疾病。患者有下列四種特徵:
1. 意識模糊(cloudy consciuosness)
2. 似是而非的回答
3. 轉化症狀
4. 幻覺
所謂的幻覺通常是視幻覺(visual hallucination),跟一般精神分裂的聽幻覺不同。
而所謂「似是而非的回答」,更是有趣。按照Michael Gelder舉的例,
你問患者2+2=?,患者回答5;2+4=?,患者回答7;3+5=?,患者回答9。
總之,患者都比正確的答案多加一,這顯然患者知道正確答案,卻又不願意說。
更啟人疑竇的是:罹病者不少是囚犯(但不一定是),secondary gain通常很明顯。
但問題是經過長期觀察,患者的表現又很一致,叫人難以相信「裝病」可以裝的這麼徹底
。
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罕見的精神病(psychosis),總之,至今尚無定論就是了。
7. 解離性人格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會表現出兩套或兩套以上的人格,而且彼此忽略,一個人格作用時,另一個人格就隱
沒不見。
兩個人格有各自的記憶、情緒、行為模式、態度等,而且差異通常很大,
好像兩個靈魂住在同一個軀體身上。
本症的發生原因不明,不過據研究顯示:
不少人是反社會人格者,而且在童年時也有性或生理上的被虐現象,
酒精與藥物濫用的情形也較常人為高。
8. 流行性歇斯底里(Epidemic hysteria)
這又是一個戲劇化的疾病。它大部分發生在女生團體裡,如護士、女校等。
通常,這個團體正遭受某種威脅,如有傳染病、色狼的消息傳入時。
團體情緒隨著威脅的流傳而趨向不安,到達一定程度後,暗示性最高、
且又是戲劇性人格的成員就可能突然發病,症狀可能是該傳言中的傳染病症狀,
或是暈眩、昏倒、嘔吐等症狀。
接著,其他次高暗示性的成員也會依序發病,更增高團體的不安性,相似症狀就向外蔓延
,
最後連一些低暗示性的成員也會被捲入其中。
解離症的病因至今仍眾說紛紜。
一些研究顯示,遺傳對於解離症有影響。解離症患者的一等親罹患解離症的機率約在2.4~6
.4%,
高於一般人的罹病率0.3~0.6%。
但另一些對雙胞胎的研究,卻有相反的結論。無論如何,基因與解離症的關係,仍有待更
大規模的研究。
在致病機轉上,一般接受「心理功能解離」的說法,亦即原本能自我覺知與統整的個體,
因為面對壓力,解離成各部份,一些意念、記憶、行為被排除在意識之外,造成失憶、人
格變化等症狀。
據Freud的說法,這些都是幼年時期跟性有關的衝突被壓抑(repression)、進入潛意識的
結果。
其他學者則指稱衝突不單單只有幼年時期的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許多戰後餘生者出現解離現象,證實了壓力與解離症的關係。
儘管致病機轉未有定論,心理因素普遍被認為誘發疾病的導火線。一般說法是:
患者先存在有內部缺陷,可能是基因與生活經驗的共同結果,在某次壓力來臨時,
案主的自我(ego)無法成熟應付,因而產生解離現象。
由於致病機轉不明,所以解離症的診斷是相當困難的。
最大的難題發生在於無法排除器質性的可能,你只能說「找不到」,你無法確定「沒有」
,
即使你能確定沒有器質性問題,你也無法確定就是心理病因。
而前面所述的secondary gain,在一般器質性疾患身上也會發生,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bella indifference也一樣,你無法判斷那是不是患者的表現疾病方式(文化、性格都會
影響對疾病的看法),
前驅的壓力源更是各人反應不同。
我們只能說:當一個患者沒有secondary gain,沒有bella indifference,沒有前驅壓力
源時,
比較排除解離症的可能。換言之,解離症只有負面診斷依據,沒有正面診斷依據。
因此,臨床上在診斷解離症,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小心翼翼排除其他疾病,真的找不到,
才可以考慮解離症。診斷後,若有新發現、新證據,必須立刻重新考慮診斷的正確性。
常見的鑑別診斷有:
1. 未發現的器質性病灶(直接導致症狀)
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的毛病,譬如腦瘤、癲癇(尤其是temporal lobe epilepsy)等,
都會造成失憶、人格改變的現象,但在早期,無法被偵測到,此時極可能誤診為解離症狀
。
所以,若患者發作不只一次,每次都得重新探究生理病因。
2. 未發現的器質性病灶(間接誘發解離症狀)
有時候,一些中樞系統的病灶,雖然本身未造成直接的病症,但卻誘使患者出現解離現象
,
如額葉、頂葉的小腫瘤。此時,解離症狀屬實,但卻是次發於器質性疾病的。
3. 未發現的其他精神方面疾病
解離現象不一定只發生於解離症。
所以當患者出現解離現象時,須小心留意是否有潛在的憂鬱、焦慮等現象,
而且,也得注意是否有精神病的可能。
4. 戲劇性人格違常患者的誇張表現
戲劇性人格違常患者傾向於誇張情感表現,以引起旁人的注意,當遭遇到一點生理上的疾
病,
戲劇性人格違常患者可能反應過度,而被誤以為是轉化症或解離症。
5. 裝病
這也是很容易跟解離症混淆。尤其當患者很熟悉疾病症狀時,更是難以區辨。
唯一的辦法,就是長期觀察,直到患者露出馬腳。
解離症在一般人口裡,盛行率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六,若一等親內有相同疾病,
則盛行率增加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六。
大多數解離症發作雖然突然,恢復也是很快。很少患者會持續過一年,
然而,據統計,一旦發病過一年,有半數患者的症狀會持續超過十年。
即使醫師小心診斷,免得誤人誤己。一項調查仍舊發現:
解離症患者在長達 7 ~ 11年的觀察中,有1/3發展出真正的器質性疾病,
另外1/3發展出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
治療方式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包括三方面:
1. 再保證(reassurance)
2. 解決作為致病導火線的壓力源
3. 移除一切可能增加患者症狀的增強物。
治療者必須一再向病人解說:這病是由於心理因素引起,不是生理問題,鼓勵病人去克服
症狀
(eg: 回憶、移動痲痹肢體等),必要時可以給予物理治療。治療者必須表現出對患者的
支持,
但不能縱容患者,當患者因症狀而受困時,盡量鼓勵患者靠自己的力量克服。
像輪椅對於下肢痲痹的轉化症患者而言就是增強物,必須避免。
總之,我們得打斷患者潛意識中那場「生病的戲碼」。
動態心理學(Dynamic psychotherapy)的療法一般不甚被建議,即使患者往往在會談過程
,
釋放出內在的焦慮與幼年衝突,但因為這會轉移治療焦點,並有情緒轉移的可能,
反而延緩解離症狀的消除。
藥物則是毫無用處。除非患者另有其他潛在的疾病,如憂鬱症等的。
行為療法也是一樣。一般並不使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84.176.2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