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朽高教 逼年輕學者出走
唐國銘/樹德科技大學副教授(高雄市)
依據教育部統計處一○三學年度資訊揭露,整體大專校院專任教師平均年齡為四十八點九歲,其中教授五十四歲,副教授五十歲,助理教授四十四點二歲。換言之,若以五年後的今天,大專各級教師的平均年齡更趨於嚴重老化不堪,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由於公教年改,年金縮水,公立大學教授均以教滿六十五歲為目標,甚至常見掌握資源的大教授以申請講座教授之名義,堂而皇之延退至七十歲才退休。由公部門轉至私校二春任教之門神,更普遍以捨我其誰,也申請講座教授,個個任教至七十歲。
事實上,組織競爭力衰退,關鍵在於高層昧於大環境未來的變化,輕忽人力資源發展,中高層專業人員握有龐大權力資源,成為既得利益掌控者,自以為是停滯不動,缺乏新陳代謝,是邁向僵化失能無生產力最大的主因。由於少子化,加上大學教師平均退休年齡老化,造成的後遺症,已危及學術的發展。目前呈現的現象如下:
一、由於大學教授退休延後,加上少子化日益嚴重,各校教師職缺變少,年輕博士不得其門而入,紛紛西進到對岸各大學任教,保守估計,已達四五千名,楚才晉用日益嚴重。
二、眼見辛苦念完博士,在國内求職無門,淪為流浪教授,無法安居樂業,年輕人念博士之名額大減,造成研究人力斷層,無以前繼,造成的後果,學術發展令人堪慮!
基於此,筆者提出建議如后:
一、針對公私立大學,政府當思以大學組織變革提升競爭力為旨,立法放寬校務基金規定,深化升級產學中心為一級單位,鼓勵創投、民間投資和校辦企業結合,讓大學研究能力得以延伸為產業實力,具體商業化導入市場。資深教授得以退休轉化成為專業經理人,學生得以實習,畢業即就業,出路活絡,讓大學組織更能活化,大量引進年輕博士任教,強化學生報考博士班意願,研究活水才能源源不斷。
二、政府當立法優退補助私立大學,以比現況更佳的優退金(同時要求私校提撥對等優退金),補償因其早退餘年年薪,鼔勵五十五歲以上資深教授退休或轉進校辦企業,展開第二春生涯規畫。
三、政府應嚴禁公部門退休人員轉至私立大學充當門神,因而減少了任用年輕博士任教機會。評鑑辦學績效,應以學校教職人員平均年齡為考量,同時提撥經費補助,鼓勵私校任用年輕博士。政府應清楚,許多傑出學者養成的晉門階,往往先從私校任教開始,如果連門票進場都没了,面對對岸大學,大力提出優厚安家薪資條件邀請任教,讓年輕學者安身立命,你又如何阻擋他們不要去?
四、政府當嚴禁大學再以「專案教師」任用年輕博士,形成勞逸不均的血汗學術工作者。事實上,以這種不倫不類的名稱來壓榨年輕學者,却形同勞工般的不務正業,無法專注於教學研究,更讓他們極為不滿,甚至對國家政府失望而出走。
承上所述,筆者認為教育為百年大業,高教更是重中之重。現今高教問題已令人不忍卒睹,如果再放任惡化下去,台灣專業人才出走,研究新血空洞化,實在令人憂心!二○二○大選在即,總統級候選人莫再輕忽,當以高教改革為己任,為年輕人找出路,重現台灣高等教育之榮光!
傑出學者養成 計 畫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的閱讀單元,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花亦芬女士來到空中,為各位朋友分享出版作品:《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先覺出版
◎書籍介紹:
當社會有進行轉型正義的必要,大部份的人卻裝沒事,對悲劇噤聲,不想釐清真相,最後大家得到的不是和解,而是互信基礎薄弱的社會,包括世代抗爭、族群對立。台灣政府與公民社會若徒有和好的意願,而沒有深入檢視過去的錯誤行為,也沒有從錯誤中記取教訓好好深化民主,很難讓當前獲致的和好成為永續留給後人的祝福。在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正義/公義的介入是最關鍵的,這樣才能在憲法制定、司法裁決、社會價值觀的重建、教育文化的論述等各方面獲致和解。從體質上勇敢改造自己的社會,才能建造真正健全發展的國家。
台灣該樹立何種可以讓國民驕傲地立足於世界的價值,來定義自己,也開始逐步穩妥打造現在與未來?世界上沒有國家像聯邦德國這樣,從二戰結束後,短短五十年內必須經歷兩次性質大不相同的轉型正義,並且成功將自己轉型為國際社會值得信賴的夥伴。德國的經驗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家在短短七十年內如何經歷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大災難與大復原。這個經歷既提醒世人,民主需要恆常小心守護;同時也鼓勵我們去看見,只要願意真誠反省認錯,修好與和解不僅可能,而且以反省與寬容為基調的民主社會,更容易得到國際的支持與肯認。
◎作者介紹:花亦芬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德國科隆大學藝術史碩士、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中古晚期至近現代宗教史、社會文化史與藝術史跨領域研究,以及現代德國史、史學思想史。曾獲國科會傑出學者養成計畫獎助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全校教學優良獎,曾任《臺大歷史學報》主編。2014年與史學界朋友合作成立臺灣第一個學術共筆部落格及臉書專頁《歷史學柑仔店》,推廣「公民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