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看成敗】(本文原載於《華傳》64期:https://gointl.org/magazine-64.php?fbclid=IwAR2iuh_NokAaHSnagsaWAQOTprwFYq9HC91nzUdrAaLjf-wcD-59RQF1Hcc#imission)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得以成功,宣教士也不例外。我們謀求宣教策略、閱讀許多「成功」教會的見證、參與各種事工的研習會,期待所做的一切能看見果效。這當然不是錯,我們都希望有更多人得救,若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確實有問題。保羅自己也說,他是用諸般的智慧把人帶到神面前去(西1:28)。可是,有時候當我們靜下心來撫心自問,又似乎沒那麼單純,其中難免混雜著尋求自我肯定、或希望別人看見我們的成就等自私因素。或許,我們真的無法完全地分清楚錯綜複雜的心理,如果要等到動機完全正確了才事奉,恐怕永遠不會起步。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該忽視或縱容自己扭曲的心態,這不單可能導致事工偏離其原有的路徑,恐怕也很難向察驗人心肺腑的神交代。
成就的確帶來一定程度的滿足感(即使是短暫的),相反的,挫敗感確實令人沮喪,所以我們巴不得自己能在僅限年日中幹出一番成就來。成功彷彿有股極大的魔力,叫人歡喜叫人憂。難怪有一本書的書名就叫《走出成功的陰影》。既然大家都在這個環境中,宣教同仁有必要時時提醒自己回到聖經去建立成功觀。
聖經沒有專注論成功的篇章,倒是多處提到某些人會在永恆裡得稱讚和冠冕,意味著神喜悅他們所作,這就是永恆裡的成功了。
一、良好品格
在世人眼裡,有好品格的人會被看為「好人」,卻不會被視為「成功人士」,聖經卻不然。相反的,聖經主張,品格決定了一切工作的成敗。拿以色列攻占迦南為例,決定他們勝敗的因素並不是他們軍隊數量或戰術,而是在於他們是否遵行神的吩咐。當他們不遵行的時候,即便各條件佔優勢也會落敗,亞干犯罪導致全軍在艾城戰役中死傷慘重就是一例。以色列建國以後,聖經不以君王的才能和政績來評價他們,而是看他們是否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這再度證明了品格的決定性地位。我們曉得,以色列國後來的淪亡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遵行神的道。
雅各書1章12節寫道:「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試探」就是引人犯罪的因素(參下文:13-15節),人若在試探中保持聖潔,就必得生命冠冕。現實中,很多人都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輕忽了品格的重要,結果因為道德失敗而毀了畢生的成就。總言之,還是那一句老話:「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比我們做了多大的事更重要。」
二、樂在其中
在這方面,儘管聖經沒有提到冠冕,卻非常讚許這種心態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傳道書(傳9:7-9;另參傳2:24,3:13等)。所謂享受生活,並不是指奢華宴樂,也不是以享樂為人生目標、不追求成就,而是享受在神所給我們的人生當中,包括我們的服事、家庭和個別的人生經歷,不論那是不是符合我們的理想。保羅在腓立比書中所描述的狀態就是典範:「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2-13)在事奉上,除非我們享受在自己所做的一切事上,否則無法喜樂,而且可能撐不了多久。
要享受事奉,心態上的調整和預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認為,除非我和我喜歡的人同工、在我所設想的環境中做我最有負擔做的事,那樣才能享受其中……這樣恐怕永遠無法享受。其實,人很多的不滿足感皆始於我們與別人比較的結果。神的僕人必須認定,神對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設計和計劃,祂按照這個計劃帶領我們,讓我們遭遇各種環境,我們該做的就是樂在其中。學習當學習的功課、面對各種處境、領取足夠的恩典、發現其中的奧妙。人真正的享樂,是回歸到神那裡,在祂為我們所定的計劃中暢遊。
三、善用資源
寫到這裡,我必須指出,聖經也不主張我們毫無作為。「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太25:14-30)是這個觀念最重要的依據。該比喻提到善用主人所給的資源而有所得的兩個僕人,在神國裡是得讚許的;反之,那枉費了主人的資源而毫無作為的人,就被唾棄。我們不應該把這比喻解讀為——神是根據人的成就來賞賜,成績不好者就要遭受審判。那賺得兩個他連得的僕人和賺得五他連得的僕人同樣被嘉獎,那領一他連得的僕人不是成績不夠好或失敗,而是因為害怕而完全不嘗試。關鍵不在我們做出了什麼或多少,而是我們有沒有去做。只要我們致力去做,聖靈一定會同工,且或多或少會看到一些果效。神給每一個人的資源(包括才智、機會等)都不同,所以我們不需要同別人比較成績,重點是善用神給我們的那一份。
四、積極服事
緊接在上一個比喻的是另一個比喻——「綿羊與山羊的比喻」亦論到賞罰。得賞的是那些在最小的弟兄身上看到需要就去滿足和服事的人,即便那些需要可能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衣食住行),反之,那些不願意在最小的弟兄身上表現出具體愛的行動的人,他們將受審判。值得留意的是,那結局顯然不僅僅是「不能得冠冕」而已,因為耶穌說的是「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太25:41)比喻中所提到的事,是完全不需要特殊條件(如高學歷、雄厚財力或社會地位等)才能辦到的,而是誰都可以做到的事,只要有憐憫的心和實際的行動。在神眼裡,成功不在於我們有沒有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大事,而是我們有沒有盡力在最小的人物身上去做好小事。
五、持續成長
保羅在腓立比書有句為人熟悉的名言:「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3-14)成功就是屬於那些永遠不認為自己已經夠成功的人。保羅這話是在講我們在基督裡的光景:一方面,我們不怕因不夠好而被棄絕,因為我們已經得著了耶穌基督為生命至寶,另一方面,我們仍靠著祂的恩典一步步成長,這包括在知識上、品格上和在服事上。神僕人當常保持這種狀態。
六、忠心堅守
保羅在知道自己將要殉道時寫道:「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後4:6-8)啓示錄也提醒讀者要「至死忠心」,主就賜給我們生命的冠冕(啟2:10)。服事主的路上我們會經歷各種考驗,生命的冠冕屬於那在任何境況中堅守對神忠誠的人。他們立志行完神所定的道路、打完神所吩咐的仗。
1968年的奧運發生了一件動人的事件。坦桑尼亞派出該國史上的第一個選手阿赫瓦里,卻在42公里的馬拉松賽中跑了19公里就摔倒受傷。身邊的對手一個一個超越他,並完成了比賽,頒獎禮之後運動場便熄了燈。後來阿赫瓦里被一個記者發現,該記者得知他決定完成賽事之後通知當局,體育館的燈光重新亮起,等待迎接這位墊底運動員。當記者問他為何如此堅持的時候,阿赫瓦里說:「我的國家派我飛五千英哩來墨西哥城,為的不只是讓我能夠起跑;而是要我完成這場比賽。」完成比賽,就是阿赫瓦里所認知一位運動員的使命。不論發生什麼事,他一定完成。另值得一提的是,阿赫瓦里雖然是最後完成比賽的選手,但在75名參賽者中,他排名第57,因為有18名選手中途棄賽。服事主也一樣,神要我們完成賽程……希望我們離世前,也能和保羅說出同樣的話。
最後讓我們看看耶穌。你覺得祂「成功」嗎?從救恩計劃的角度而言,祂「成功」了,但是祂的成功在世人眼裡卻像徹底失敗一樣。這一方面凸顯了神眼裡的成功和人的觀念有天壤之別,另一方面這也告訴我們,在這個關乎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上,靠的不是人的成就,而是耶穌的成功,我們永遠是白白蒙恩的。說到底,神的僕人真正該看重的不是「成功」,而是看清楚神的吩咐,忠心地倚靠祂的恩典去執行出來。
傳道書 3章 1 15節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位高敏感兒媽媽的「告解」】
............
「在教養過程中,每個成人都會經驗各種負面情緒,包括焦慮、緊張、難過、憤怒、挫敗、失落、無助...等情緒。若忽略了內心的情緒不去感受他們、處理他們,他們就會漸漸成為無形的壓力,一點一點地慢慢把我們壓垮,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沒有生命力,甚至越來容易生氣、越來越厭世」- 羅寶鴻
............
羅老師好:
雖然知道老師不可能總是回覆我們的需求,也沒有責任一定得要 ,不過我就是當對神父告解,有時候就只是希望能夠說出去,也許有一天問題就解決了。
我女兒1歲快2個月,算是很典型高敏感兒,剛剛只是幫她擦眼屎多擦幾下,她馬上哭到嘴唇發紫,塞了奶嘴就累的睡著。
昨天我裝哭,她本來還覺得好笑,但後來哭得比我還慘,當下覺得真不該跟高敏兒開這種玩笑。一次我去店裡選購小孩的學習杯,我希望可以讓女兒漸進式的學習用吸管,因為女兒對食物也很小心,她喜歡跟著大人吃,但就是幾口而已,奶瓶就只喝奶,其他味道都不行,吸到空氣就馬上頭撇開,店員說我不要擔心她水分不夠什麼的,我不是擔心這個,而是我一路一直在想辦法,短暫水分減少不是問題,而是還有好多美好的食物,需要提升基本技能才吃得到。
其實她的大小肌肉已經可以做好多事,但她不遺餘力都拿來黏著我,很可惜,她可以握住愛吃的小雞腿,不過她覺得丟掉比較有趣,已經可以站著往前走幾步,但她很怕跌倒,所以還是用爬的,或非要大人雙手讓她牽⋯⋯。其實很多小細節連貫下來,她就這樣自困了。
我雖然還是接受她自然發展,隱晦地引導而已,不過最近常常覺得已經黔驢技窮,所以除了看書,最近還去報名上課。我自己不覺得自己是焦慮的媽媽,但可能職業訓練就是習慣處理問題,所以遇到問題就會想要去瞭解它,這確實讓我不太輕鬆,因為現階段我的經驗還遠遠不足,但很珍惜孩子給我的機會,比起一起同行,我會希望在她這個階段,自己能多她一步,好好承接她敏感的身心。
謝謝有這個告解室,謝謝老師給我們的很多觀念。
……….
您好我是羅老師。
聽您這樣說,我很欣慰自己可以成為家長告解的窗口,因為在漫長的教養過程裡,爸爸媽媽確實是有很多情緒與想法,需要有一個地方宣洩。很多時候,父母在某些時間點上需要的並不是建議,而只是陪伴。
作為一位「神父」,我要說:您的告解主都已經聽見了,阿們。
回到「羅老師」的身分,我也想要跟您分享一些我聽完您告解後,心裡的感動與發想:
1 確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很欣喜您可以如此地接納您的孩子。
蒙特梭利博士說:教育的首要任務,乃幫助孩子發展獨立。在沒有立即危險前提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能幫助孩子發展動作、發展自信、發展意志、發展專注。我覺得您目前這部份做得很好,而且很棒的是您並沒有拿自己孩子來跟別人的孩子比較,這也是讓您保持寬心的原因。
縱使您的孩子比較敏感,我也會建議您盡量允許她探索,多讓她嘗試,不要因為覺得她xxx(任填),就先入為主地認為她一定不喜歡ooo(任填)。0-3歲孩子是環境的探索者,她會藉由感官探索與認識世界,現階段您能夠對她探索的範圍越開放,她對世界的視野就會越豐富,把內在潛能發揮出來的機會就越大。
不需要有太多設限,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多給她一些能力所及的挑戰,但也照顧她的情緒,您目前已經是這樣做,而且已經做得很好了。嘉許您。
2 從此以外,我想跟您說在教養過程中,每個成人都會經驗各種負面情緒,包括焦慮、緊張、難過、憤怒、挫敗、失落、無助...等情緒。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都是我們身心對世界的直接反應。
但若忽略了內心的情緒不去感受他們、處理他們,他們就會漸漸成為無形的壓力,一點一點地慢慢把我們壓垮,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沒有生命力,甚至越來越情緒化、越來越厭世。
若希望自己不要把對孩子的愛用完,我們就要懂得怎麼照顧好自己內心。照顧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能覺察自己內心的種種感受。
您對這些情緒的字眼隻字未提,是我所擔心的。
我希望您能接納您自己的情緒,如同您接納您孩子的所有一樣。
疲乏的身心,必需充電才能再次獲得能量。聖經云:「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30章15節);
讓我們內心回歸安穩的方法,在於陪伴自己的種種情緒、接納自己的一切感受(或在祈禱中,允許主來鑑察我們內心、陪伴我們的內心)。因為,當我們願意陪伴自己內心,我們就會感受到「愛」,感受到「安定」。
若您有宗教信仰,祈禱能為您內心帶來更多的美好;若沒有任何信仰,您可以多做靜心練習。希望您在靜心與祈禱中,獲得更多的安定與智慧,找到更多幫助您孩子方法。
3 聖經云:「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道書三11)。
我們對神要有「信、望、愛」;我們對孩子的耐心,也是來自於「信、望、愛」。
相信孩子,相信對美好的盼望,相信愛。這些信念將會幫助您孩子有一天傲翔於天際,如應展翅上騰。
深深地祝福。
...........
謝謝老師!感覺神的愛像一股暖流,透過老師的文字,讓我沐浴在溫暖裡。
老師忙中還能用心有條理的回應,再次感謝。
老師馬上看到我文字中水面下冰山的那一塊,我有點意外,老師真的很有智慧。
在孩子出生前幾年,我身體出現很多小毛病,失眠每天消磨意志,嘗試靜坐才發現是心理影響我的生理,我的身體原來處於不自覺緊繃用力,原來我自己是高敏感,原來我有過敏的大腦,原來我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很多「原來」在那時慢慢地察覺,終於看到部分童年是如何影響我的思考邏輯,讓我的低自尊、沒自信等等,知道了...然後呢?
後來幸運的讓我看到老師影片:https://youtu.be/phkEE7ElX0Y(後來也買了書),
讓我聽到客觀的學理解釋,才真的服了,原來好多老生常談都是對的,只是門沒打開。
我其實是幸運的,提早有這一段過程,雖然還很多情緒在內心流淌,但因為已經看到了「它」,「它」就很難真的作亂,我的理性會先出來阻止「它」失控,而後我再找地方慢慢地消化,所以幾年下來,還是有點收穫。
我有手刀買老師安定教養學簽名版,前陣子因為能量比較弱(不勉強自己),所以最近才開始看。真好看!理論加上實例,一下子就能意會,這麼厚還能看這麼快,還以為我多愛看書😆。
醒來看到老師認真回覆,反而覺得很不好意思,覺得自己一定要把感謝認真傳達給老師。希望老師的智慧結晶能給更多人認識自己、愛自己、甚至正向影響身邊的人。感恩。
............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傳道書 3章 1 15節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位高敏感兒媽媽的「告解」】
............
「在教養過程中,每個成人都會經驗各種負面情緒,包括焦慮、緊張、難過、憤怒、挫敗、失落、無助...等情緒。若忽略了內心的情緒不去感受他們、處理他們,他們就會漸漸成為無形的壓力,一點一點地慢慢把我們壓垮,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沒有生命力,甚至越來容易生氣、越來越厭世」- 羅寶鴻
............
羅老師好:
雖然知道老師不可能總是回覆我們的需求,也沒有責任一定得要 ,不過我就是當對神父告解,有時候就只是希望能夠說出去,也許有一天問題就解決了。
我女兒1歲快2個月,算是很典型高敏感兒,剛剛只是幫她擦眼屎多擦幾下,她馬上哭到嘴唇發紫,塞了奶嘴就累的睡著。
昨天我裝哭,她本來還覺得好笑,但後來哭得比我還慘,當下覺得真不該跟高敏兒開這種玩笑。一次我去店裡選購小孩的學習杯,我希望可以讓女兒漸進式的學習用吸管,因為女兒對食物也很小心,她喜歡跟著大人吃,但就是幾口而已,奶瓶就只喝奶,其他味道都不行,吸到空氣就馬上頭撇開,店員說我不要擔心她水分不夠什麼的,我不是擔心這個,而是我一路一直在想辦法,短暫水分減少不是問題,而是還有好多美好的食物,需要提升基本技能才吃得到。
其實她的大小肌肉已經可以做好多事,但她不遺餘力都拿來黏著我,很可惜,她可以握住愛吃的小雞腿,不過她覺得丟掉比較有趣,已經可以站著往前走幾步,但她很怕跌倒,所以還是用爬的,或非要大人雙手讓她牽⋯⋯。其實很多小細節連貫下來,她就這樣自困了。
我雖然還是接受她自然發展,隱晦地引導而已,不過最近常常覺得已經黔驢技窮,所以除了看書,最近還去報名上課。我自己不覺得自己是焦慮的媽媽,但可能職業訓練就是習慣處理問題,所以遇到問題就會想要去瞭解它,這確實讓我不太輕鬆,因為現階段我的經驗還遠遠不足,但很珍惜孩子給我的機會,比起一起同行,我會希望在她這個階段,自己能多她一步,好好承接她敏感的身心。
謝謝有這個告解室,謝謝老師給我們的很多觀念。
……….
您好我是羅老師。
聽您這樣說,我很欣慰自己可以成為家長告解的窗口,因為在漫長的教養過程裡,爸爸媽媽確實是有很多情緒與想法,需要有一個地方宣洩。很多時候,父母在某些時間點上需要的並不是建議,而只是陪伴。
作為一位「神父」,我要說:您的告解主都已經聽見了,阿們。
回到「羅老師」的身分,我也想要跟您分享一些我聽完您告解後,心裡的感動與發想:
1 確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很欣喜您可以如此地接納您的孩子。
蒙特梭利博士說:教育的首要任務,乃幫助孩子發展獨立。在沒有立即危險前提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能幫助孩子發展動作、發展自信、發展意志、發展專注。我覺得您目前這部份做得很好,而且很棒的是您並沒有拿自己孩子來跟別人的孩子比較,這也是讓您保持寬心的原因。
縱使您的孩子比較敏感,我也會建議您盡量允許她探索,多讓她嘗試,不要因為覺得她xxx(任填),就先入為主地認為她一定不喜歡ooo(任填)。0-3歲孩子是環境的探索者,她會藉由感官探索與認識世界,現階段您能夠對她探索的範圍越開放,她對世界的視野就會越豐富,把內在潛能發揮出來的機會就越大。
不需要有太多設限,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多給她一些能力所及的挑戰,但也照顧她的情緒,您目前已經是這樣做,而且已經做得很好了。嘉許您。
2 從此以外,我想跟您說在教養過程中,每個成人都會經驗各種負面情緒,包括焦慮、緊張、難過、憤怒、挫敗、失落、無助...等情緒。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都是我們身心對世界的直接反應。
但若忽略了內心的情緒不去感受他們、處理他們,他們就會漸漸成為無形的壓力,一點一點地慢慢把我們壓垮,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沒有生命力,甚至越來越情緒化、越來越厭世。
若希望自己不要把對孩子的愛用完,我們就要懂得怎麼照顧好自己內心。照顧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能覺察自己內心的種種感受。
您對這些情緒的字眼隻字未提,是我所擔心的。
我希望您能接納您自己的情緒,如同您接納您孩子的所有一樣。
疲乏的身心,必需充電才能再次獲得能量。聖經云:「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30章15節);
讓我們內心回歸安穩的方法,在於陪伴自己的種種情緒、接納自己的一切感受(或在祈禱中,允許主來鑑察我們內心、陪伴我們的內心)。因為,當我們願意陪伴自己內心,我們就會感受到「愛」,感受到「安定」。
若您有宗教信仰,祈禱能為您內心帶來更多的美好;若沒有任何信仰,您可以多做靜心練習。希望您在靜心與祈禱中,獲得更多的安定與智慧,找到更多幫助您孩子方法。
3 聖經云:「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道書三11)。
我們對神要有「信、望、愛」;我們對孩子的耐心,也是來自於「信、望、愛」。
相信孩子,相信對美好的盼望,相信愛。這些信念將會幫助您孩子有一天傲翔於天際,如應展翅上騰。
深深地祝福。
...........
謝謝老師!感覺神的愛像一股暖流,透過老師的文字,讓我沐浴在溫暖裡。
老師忙中還能用心有條理的回應,再次感謝。
老師馬上看到我文字中水面下冰山的那一塊,我有點意外,老師真的很有智慧。
在孩子出生前幾年,我身體出現很多小毛病,失眠每天消磨意志,嘗試靜坐才發現是心理影響我的生理,我的身體原來處於不自覺緊繃用力,原來我自己是高敏感,原來我有過敏的大腦,原來我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很多「原來」在那時慢慢地察覺,終於看到部分童年是如何影響我的思考邏輯,讓我的低自尊、沒自信等等,知道了...然後呢?
後來幸運的讓我看到老師影片:https://youtu.be/phkEE7ElX0Y(後來也買了書),
讓我聽到客觀的學理解釋,才真的服了,原來好多老生常談都是對的,只是門沒打開。
我其實是幸運的,提早有這一段過程,雖然還很多情緒在內心流淌,但因為已經看到了「它」,「它」就很難真的作亂,我的理性會先出來阻止「它」失控,而後我再找地方慢慢地消化,所以幾年下來,還是有點收穫。
我有手刀買老師安定教養學簽名版,前陣子因為能量比較弱(不勉強自己),所以最近才開始看。真好看!理論加上實例,一下子就能意會,這麼厚還能看這麼快,還以為我多愛看書😆。
醒來看到老師認真回覆,反而覺得很不好意思,覺得自己一定要把感謝認真傳達給老師。希望老師的智慧結晶能給更多人認識自己、愛自己、甚至正向影響身邊的人。感恩。
............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