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都市偵探研究所》課程,在這裡分享一篇研究生的期末心得,她是一位來自香港的僑生,參與這個課程,讓她重新對建築找回初心。
———————————————————————
「我在都市偵探研究所學到的東西」
都市嘛,它複雜多元,精彩而包容。特別在台灣,還有各種充滿個性的小店,臺北的咖啡店尤其多,甜品也特別好吃,總是可以輕鬆消磨一個下午。別笑我還總以一個消費者角度去看。我喜歡都市,喜歡繁華和歷史的交織,消費和文化的融合,喜歡不那麼嚴肅的事物。
曾經有段時間我特別不喜歡台灣,覺得這個城市太早就休息了,八點過後,路上就沒什麼人了,特別孤獨。而來台灣之後,我散步變少了。以往在香港我是很喜歡散步的人,也許是因爲行人道太窄太少,也許是因爲我不太會過馬路。又沒錢沒時間,所以幾乎天天呆在大直。好吧,實際因爲懶的原因比較大。所以這一堂的出現,真的是開心得不得了,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去逛了。而在疫情期間回想都市偵探更是奇妙,人總是要失去一些什麽,才意識到它的珍貴。以往常常呆在工作室,長久地脫離現實的環境。後來透過這個研究所,通過在都市之間漫步,看到到城市的今與昔,看到都市的活力,日常生活的趣味,人如何真實地在城市生活着。世上有趣的事情委實太多,我卻總是體驗太少,視而不見太多,常空想。說實話,這一堂課有點讓我找回初衷的感覺。
偵探嘛,總應該要發現一些被忽略的細節,那些關鍵的「線索」。每一次的旅程,總有一些特別的點,如果真要每一次旅程都講的話,每次都有學到不同的東西。我整天打趣說這堂課又名「生涯規劃課」、「臺北歷史講堂」、「咖啡尋味之旅」、「心靈治愈體驗」等。而對我而言,這一堂課的關鍵線索不是都市,而是我的「生涯規劃課」。從第一趟旅程開始,就開始想,我未來要做什麼,有什麼興趣,有什麼能力之類的問題。這維持兩學期的偵探旅程,見到很多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發展路向。說實話,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我的興趣是什麼這個問題,只有小學的寫作題目上有回答過。長久以來,都是順其自然地過來了。我是有喜歡的東西,有興趣的,但也總停留在興趣,其實從來沒有刻意地嘗試讓興趣和未來發展連上關係。
根據一般的成功學定義而言,我是挺胸無大志的。來實踐學建築的理由有點迂迴,總的來說,只是不要讓自己遺憾沒嘗試過這條路。以前我不是以創作的思維去做事的,分析才是我熟悉的方式。最大的分別在於,我習慣命題寫作,而非自發創作。所以我反而從來沒有清晰地去了解我到底喜歡什麼,我在意什麼,我想說什麼,沒有這方面的意識。現在的我,反而開始去想,我可以輸出些什麼呢?重重複複,講了一大段,其實總結而言, 我的好奇心,我的喜好,能帶我去到什麼地方呢?現在還沒有答案,但好在,開始想了。
都市偵探研究所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回歸現實。在實踐的學習,建築的學習,豐富且密集。而我卻是一個很容易被帶跑的人,有時候還是要去都市裡散散步,清醒一下,而不是困在自己建造的四方囚牢裡。疫情期間特別有感而發。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
「僑生研究所」的推薦目錄:
僑生研究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直以來我們希望訓練學生有能力自己解開困難技巧,正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距離Finger Flows課程三個階段上完,已經有兩三年的時間了,然而還能不斷從中受益。
FingersFlow這套方法不是讓你馬上克服技巧難題的方法。以前彈琴手很緊無法放鬆,在上完了一階的十堂課,驚險的掌握了放鬆的訣竅,但彈鋼琴也講究手指關節的牢固,放鬆習慣更需時間養成,絕非幾週就能辦到的。
於是我和Dawson 老師經過討論,制定了一套以FingerFlows為基礎的指關節建立計劃,每天在訓練指關節上就要花接近兩個小時,持續了九個月才算相對完工。
FingerFlows 與其他技巧課程不同的地方在於:
大多數的課程提供的是一項一項技巧問題的解決方法。
FingersFlow提供的是:透過對演奏技術原理的通盤理解,並親身去經驗解決方法,於是在遇到新的問題時,就有能力用“庖丁解牛”的方式去剖析,自己去克服每種技巧難題。
遇到技巧問題的時候,按照放鬆、指關節正確站立、手的位移等等邏輯,再透過針對性的練習解決。這過程包含的不僅僅是放鬆、建立手指,也有像成功解答數學題一般的樂趣。
當我瞭解後會發現所有技巧‘’殊途同歸‘’,而不是相異。很多同學把技巧當成一題又一題「不同」的數學題,或是練了音階,但曲子遇到音階還得花時間練習、練了八度練習曲,遇到其它曲子的八度還是要花時間重練,造成沒有信心去自行處理,非常依賴鋼琴老師。(怕自己做得不好而放棄思考的也大有人在)
學習了FingersFlow之後,像是學到了一套公式,靈活套用在任何問題上都能迎刃而解。當再遇到李斯特那些看似技巧恐怖誇張的曲子,你也會有信心去克服它。
FingersFlow的教學法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沒有老師可以永遠教導我們,我們終究要成為自己的老師,而FingersFlow這套思考的方式將伴隨我們突破成長。
家輝於英國
⋯⋯⋯⋯⋯⋯⋯⋯⋯⋯⋯⋯⋯⋯
家輝是馬來西亞僑生,在台灣唸書時接觸FingersFlow,技巧獲得相當大幅度的躍進,之後獲得獎學金至英國就讀研究所,非常謝謝他的分享~
僑生研究所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僑委會應清查歷史 才能迎向未來】
今天是僑委會在外交國防委員會的業務報告提到,中國的孔子學院從歐美退場,是台灣優質華語文教學契機。
針對這個議題,我提醒童委員長,中國針對孔子學院正進行更細緻的包裝與佈局。另外,僑委會的華語文教學中心與僑校是針對海外的中小學為主,但中國的孔子學院則是針對高中、大學和研究所等教育機構;因此,若要真的能掌握孔子學院退場的海外華語教育契機,還是要配合教育部與外交部的整體規劃,推動與海外大學合作,教學華語文並推動台灣文化研究。
我也和童委員長談到俞自鋒案以及威權時期檔案的問題。1963年在政大發生了馬來亞僑生俞自鋒命案。當時俞家人被通知兒子死訊的當天,僑委會就告知已經下葬,但死亡日期、時間、地點、死因、下葬處,全都拒絕說明,連個人遺物、死亡證明書和驗屍報告也都不提供。只從當時一篇報導看到,俞自鋒是「自殺」,此案成為歷史謎團。
2013年,俞自鋒的弟弟俞自海終於找到了哥哥位於六張犁墓園的墓碑,並從《埋火葬許可原簿》調查出俞自鋒的死因是「胸腔內出血休克致死」,不排除人為因素致死。
為此,我要求童委員長應該要代表僑委會,就威權時期這起案件,當年火速下葬、文件不明因素佚失等問題向家屬正式致歉。此外,我相信俞自鋒案不會是個案,僑委會應該要清查過去與情治單位所有的公文檔案、對於僑生的「紀錄清冊」,釐清是否有類似案件,將真相與公義還給受害長輩與家屬們。
僑生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僑生研究所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大學時期不加思索地隨口批評陳水扁而與好友爭吵,還有319槍擊案後在系上BBS回應嘲笑集聚總統府前抗議的泛藍選民的學長,而被歸類為藍蛆蛆,乃至於研究所時讀到靈魂偶像郭立昕撰文質疑,為何至今沒有人拍攝政治議題紀錄片等等,而逐漸走向獨立思索與政治、社會運動探索的道路上。
傅榆表示,得金馬獎時的獎致詞,並非表達立場,是希望讓不同邊的人也能聽見自己的感受,不是制約式認定與想像,如此或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她最大的理想與追求是,讓不同立場的人對話,進而理解彼此,甚至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在318太陽花運動崛起、宛如救世主的陳為廷,以及憑著《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而聞名、孤狼也似地投身於台灣社會運動的中國來台學生蔡博藝,為《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主要紀錄對象。
傅榆認為她像陳為廷、蔡博藝的母姊。陳為廷總是對他人介紹,傅榆是他的專屬攝影師。當她集中大部分心力拍攝蔡博藝紀錄短片時,陳為廷坦言有失落、類似吃醋的感覺,反之亦然,蔡博藝也有同樣的感覺。
前者後來因為性騷擾事件黯然退選,後者則是因為國籍身份在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遭受各種刁難而失利。兩位社運明星企圖進入體制的挫敗,也就讓他們光芒頓失,再加上原來蓬勃開花的各種運動風氣,赫然緊縮,力量被切斷,預期造成巨大改變的希望,轉眼落空,傅榆於是大受打擊,陷入低潮。不同背景、但都在社運裡找到歸屬感、且希望讓對話與理解發生的他們,儼然孤兒,流浪在現實的震盪之間,無所適從。
既是知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七日印象電影負責人的沈可尚認為,不管是什麼樣議題的紀錄片,最終都是在處理作者自身的問題。他強烈地建議傅榆必須誠實面對自身,重要的不是關注陳為廷與蔡博藝何去何從,而是傅榆自己想要何去何從。
傅榆也就被逼得要誠實面對心理的狀態、往自己的內在方向探問,而不止是凝視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驚覺,原來令自己一蹶不振的落空,是由於自己把關於問題跟對答案的想像跟期待,都放在他們身上。一旦意識到自己過度依存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就明白,她必須回到自身,必須跟他們道別,切斷臍帶也似的精神連結,必須自己出發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專制是所有聲音不得大於上位者聲音,民主則是讓對話有最大可能性的機制。是以,縱使感覺失落與挫敗,傅榆仍然相信,沒有誰應該是敵人,所有人都活在共通的處境。而民主本就是遠久思維與堆積細微改變的長路,從來無法快速、立即。
小檔案
傅榆,1982年生於臺灣,紀錄片導演,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圍該屆金馬獎最佳剪輯。
父親為馬來西亞華人,來台求學、定居,即所謂僑生;母為印尼華僑,9歲已隨家人移民台灣,父母婚後都定居台灣,並生下傅榆。父母認同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雖非嚴格定義上的外省人,但自我認同極其相似;傅榆亦曾自謂,長於外省家庭中,家人崇拜宋楚瑜,卻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與真正的台灣歷史脫節。
其作品有《蘇格拉底草莓論》(2006)、《大家一起照鏡子》(2008)、《百萬格子小富翁》(2011)、《123。草莓人》(2011)、《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2014)、《完美墜地》(2015)、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2018)、《不曾消失的台灣省》(2018)。
沈可尚,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知名紀錄片導演,現為台北電影節總監。
1999年曾以大學的畢業製作《與山》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但此時他陷入低潮,因而轉至廣告界發展。在廣告界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然有機會參與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的紀錄片徵案製作,因而開啟紀錄片拍攝之路。
沈可尚陸續拍攝《野球孩子》、《賽鴿風雲》等作品,2013年以《築巢人》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大獎。2017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總監,試圖為影展找出新的定位與各種可能。深度探討婚姻機制的《幸福定格》於2018年上映,備受矚目。
僑生研究所 在 台灣海外聯招會-研究所專區- Post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持臺灣學歷」的僑生或港澳生把握機會學歷升級的留臺機會!! STEP.1先到海外聯招會填報系統填報基本資料( https://student.overseas.ncnu.edu.tw/ ). ... <看更多>
僑生研究所 在 僑生申請研究所 - 留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幫男友發問,若有說明不清楚的請見諒,謝謝,最近是僑生申請研究所的時間,由於身邊實在太少朋友是僑生,然後剛好要申請研究所的,所以到這邊來問看看 ... ... <看更多>
僑生研究所 在 [評論] 僑生直升研究所的利弊- 看板Malaysia 的推薦與評價
過去民進黨執政八年,僑生政策可以說是跌入了空前的谷底,不僅資源大幅縮水,外籍生
政策於2004年的崛起,也讓僑生政策日益被邊緣化,一直到馬英九於去年順利當選台灣新
任總統以後,僑生政策才開始出現了新的曙光。其中,最大的政策性突破是教育部於九十
八學年度開始開放大學應屆畢業僑生直接申請研究所,廢除了原有「離開國內連續二年以
上」的限制,本文即嘗試從僑生的角度出發,探討新的政策轉向可能給僑生群體帶來哪些
正面或負面的衝擊。
2006年以前,台灣研究所並不開放僑生申請,換言之,特別保留給僑生的「保障名額」僅
止於大學部,如果僑生想要繼續升讀研究所,只能靠「真本領」參加台灣的研究所入學考
試(或推甄),以完全平等的方式和本地生「一較高下」,才有機會進入研究所就讀。這
樣的制度安排並不過分,因為僑生歷經大學四年的洗禮和磨練,理應已能充分適應台灣的
教育環境,就讀研究所自然應該比照本地生,以「正常」管道入學,而不該再享有任何形
式的優待。然而,按一般管道和本地生競爭畢竟難度較高,所以早期就讀研究所的僑生人
數十分有限。
2006年以後,台灣研究所開始開放僑生申請,唯需符合「離開國內連續二年以上」的限制
,而且各大學釋出的名額十分有限,所以並沒有對僑生群體構成太大的吸引力,也因此大
部分應屆畢業僑生如欲繼續升讀研究所,仍需比照本地生,透過入學考試或推甄的正常管
道進入研究所就讀。因此,一直以來,僑生研究生的程度其實絲毫不遜色於本地生,因為
僑生需靠一身「真功夫」才能入讀研究所。
然而這一切都即將產生變化,因為教育部已於今年撤銷了「離開國內連續二年以上」的規
定,還大幅增加釋出各大學的研究所名額,其中不乏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知名大學研究所
。這項新政策對做為僑生一份子的我而言自然是樂觀其成,因為外籍生就讀研究所本來即
採用「申請制」,也確實有不少以「外籍生」身分來台唸書的海外華裔學生透過「申請制
」入讀研究所,所以現在僑生改為「申請制」,只不過是比照外籍生政策,進一步縮短彼
此間的差距,無疑是僑生政策的一大進步。
正如教育部僑教會主委林淑貞在一場專題演講中所言,台灣教育部目前正著力於將留學生
政策的主體從近幾年來的「外籍生」調整為「境外學生」,所謂「境外學生」指的是僑生
﹑港澳生及外國學生,三者一律一視同仁,這是台灣留學生政策「正常化」的一大喜訊。
此外,為了吸引更多僑生就讀研究所,教育部還訂定了「補助大學校院設置研究所優秀僑
生獎學金作業要點」,只要大學的研究所招收超過十位以上的僑生便能提出申請,獲補助
的大學有十分之一的僑生可獲一學期六萬元(每月一萬)的高額獎學金,是僑生福利的一
大躍進。對想要留台工作的僑生而言,具有碩士文憑將不受申請工作證所規定的兩年工作
經驗所限,也比較容易達到四萬八千元的每月最低薪資標準,因此研究所對僑生而言,具
有一定的吸引力。現在,隨著研究所開放僑生應屆直接申請,加上獎學金的誘因,我們不
難預料僑生研究生的人數將大幅增加,而部分僑生在台居留的時間也可能從原來的四到五
年進一步延長到六到七年。
然而,研究所管道的暢通也可以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在過去,僑生程度不如本地生的刻
板印象可能僅限於大學部,僑生研究生的程度其實並不遜色於本地生,然而當僑生的入學
優待從大學進一步延伸到研究所以後,僑生程度較差的負面刻板印象也可能蔓延到僑生研
究生身上。此外,由於僑生採「申請制」進入研究所就讀,而非比照本地生透過考試入讀
研究所,所以新招收的僑生研究生的程度難免良莠不齊,進而有降低研究所學術水平之虞
。另一方面,台灣近幾年來經濟非常不景氣,所以僑生取得碩士文憑不見得就能夠順利找
到工作,反而可能「高學歷高失業」,還不如及早返回僑居地去適應當地的職場環境來得
有利,這是僑生需要自行衡量的得失所在。
原文刊載在第116期《僑協雜誌》
僑瞧台灣:https://www.wretch.cc/blog/gohcheemun/904113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1.20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