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是關乎階級鬥爭,但實際上電影裡的勞動階級並未與權貴階級抗衡,他們只與自己展開對抗,在那裏有條界線一清二楚的劃分開來,而有錢人總是可以留在那條線後面。無論有意或無意,朴社長永遠在那條線內,他不知道究竟出了什麼事,也沒有意願去理解窮人之間出了什麼事,對於朴社長而言,就好比事情發生於外太空一樣。在電影中只有一次這條線被跨越的案例(就是天氣劇烈變化一段),我相信你們可以從故事來龍去脈觀察到他們的關係,因此這裡有一個貧窮爸爸,一個富裕家庭,他們表面上看似很好也很善良,但檯面下,在如此性格裡,有東西不知不覺中正朝著朴社長逐漸醞釀,最後終於一次爆發。所以這部電影,並沒有一個清楚明瞭的反派,沒有人是那個心懷不軌的壞人,但我們後來還是無可避免的走向了災難性悲劇,我覺得,《寄生上流》亟欲傳遞給觀眾的就是這種恐懼本身。」
⠀⠀⠀⠀⠀
─ ─ 奉俊昊
⠀⠀⠀⠀⠀
讀《奉俊昊,上層與下層的背後》讀到拿出《#寄生上流》來複習,於我而言,這部電影並非意在探討階級,從無數觀眾的反應、評價來觀察,顯然作品本身就代表了階級。
⠀⠀⠀⠀⠀⠀
觀眾眼前明白易懂的是故事,笑聲收斂後那無法理解的是錯綜複雜的社會脈絡,在國家迅速成長、經濟起飛之前,換個地方人人都可以擁有美國夢、中國夢、韓國夢等,只要肯拚,白手起家絕非難事,但發展到後來,整個大環境卻不知不覺邁向極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貧窮成為一種代代遺傳的癌症,從呱呱墜地那一刻便已決定,有些石頭被人拾走收藏,有些石頭依然躺在野外,各自靜置於各自的階層裡。
⠀⠀⠀⠀⠀
上承《末日列車》的貧富對比與《駭人怪物》的家庭連結,《寄生上流》帶著強烈的奉俊昊風格,荒謬襯托真實,黑色幽默瀰漫其中,敘事高明運鏡完美,劇情緊湊高潮迭起,對白自然充滿巧思,以立體鮮明的人物魅力抓住觀眾,以普世認同的庶民視角引發共鳴,關於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等矛盾衝突掌握的恰到好處,不帶批判又透過藝術帶出批判性,背後強而有力的無形社會結構撐起整個故事,複雜精妙而千絲萬縷。
⠀⠀⠀⠀⠀
導演說,這是一部沒有小丑的喜劇,也是一部沒有反派的悲劇。一家四口蝸居於像是貧民窟的地下室,不停失業與數度落榜似惡性循環,偶爾折折披薩紙盒賺取微薄家用,連無線網路都必須窩在馬桶旁偷接附近咖啡廳微弱的 Wifi。貧窮卻沒有限制他們的想像,一日,兒子即將出國深造的同學搬了塊石頭贈與這家人,並介紹他去一戶有錢人家擔任家教的機會,接著開始一連串偽造學歷、用盡心機的背德行為,從老師、司機到管家,進而神不知鬼不覺一步一步舉家寄生於高雅別緻的大宅中。
⠀⠀⠀⠀⠀
大家總說,有錢人和我們想的不一樣,錢不是萬能,但貧賤夫妻百事哀。窮人滿是自卑、羨慕而不願看見自己,這是他們眼裡的上流世界,因為有錢,所以可以善良,因為有錢,所以高枕無憂,因為有錢,所以鈔票也足以把人生熨得平整光滑毫無皺褶;因為自己被分割到了另一個區塊,為求生存因此種種自私行徑皆合情合理。
⠀⠀⠀⠀⠀
許多有錢有勢者眼睛長在頭頂上,處處流露盛氣凌人之感,但這不是奉俊昊鏡頭下刻意塑造的醜陋嘴臉,只見富者注重聲望因此先看見了自己,這是他們眼裡的自我要求:因為有教養,所以舉止必須得體,因為有餘裕,所以展現高度與氣度,因為你我不同階層,所以更須顧及比自己身份低微之人的感受,只要對方懂得拿捏分寸不踰底線,盡量和顏悅色、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在可容忍的範圍內睜一隻眼閉一隻。但人有可能一夕致富,貴氣卻不會自動附著在金錢上隨之而來,社長對氣味的本能反應洩了底,那因窮酸而百味雜陳的氣味,等到夜闌人靜之時,四下無人之際,才肯暗自鬆口,他們與我們骨子裡依然不是一路人。
⠀⠀⠀⠀⠀
任誰都不禁想問一句,貧窮何錯之有,有錢何罪之有?這也是為何管仲會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美好、良善、純真與骨氣是否真的只是生活無虞之後的特權?導演選擇呈現最現實的一面在觀眾眼前,電影不像文學,用不著與舉足輕重的道德議題正面交鋒。
⠀⠀⠀⠀⠀
一窮二白只能放手一博,家庭也是,一個人都背負幾個秘密,一道門都隱藏著幾齣悲劇,前管家說出的「同行」一詞更是雙關,讓人不由自主暗暗心驚,表面看起來兩位婦女皆為管家,但實際上都是依附在大戶人家眼皮底下的寄生蟲,暗中吸取血液,餵養背後更多絕望的生命,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
永無翻身之日形成一種恐懼,在做出這麼多一步錯步步錯的見不得人舉動後,仍無法贏得一點機會、換來一絲尊嚴的恐懼,某些事既與金錢息息相關,又並非金錢能輕易解決,有時沒有計畫就是最好的計畫,有時最樂觀之人最容易不知不覺向黑暗之心靠攏。宋康昊演技精湛極富層次感,一開始流浪漢在窗邊便溺,大氣也不敢吭一聲,而當有了工作、抬頭挺胸過日子後,當流浪漢二度現身,與兒子二話不說拿起水桶驅離自己眼裡的礙眼蟑螂;最後,與社長戴著印地安頭飾一同躲在草叢裡時,那嫌惡的眼神投射過來,彷彿當頭棒喝喚醒被逐漸催眠卻仍如影隨形的深沉自卑感,再從無法抑制的自卑變成了《燃燒烈愛》的滿腔怒火,在文明壓抑之下的生物原始本能因而被誘發出來,當宿主死亡時寄生者又何以為生,我們只能看著畸形的社會繼續束縛於意圖衝破禁錮的底層群眾身上。
⠀⠀⠀⠀⠀
後段燈光忽明忽滅,呼應開場若有似無的網路,階級屏蔽了同溫層外的求救信號,一列火車就算衝出懸崖也會按順序掉落,沒有人真正聽見其他車廂的求救聲響,別忘了「寄生」這件事並非一消一長,而是唇亡齒寒。
⠀⠀⠀⠀⠀
猶如 Jordan Peele《我們》持續向下的單向手扶梯,《末日列車》節節分明的前後車廂,在在象徵階級劃分牢不可破,《寄生上流》櫃門後面何其漆黑,長長的階梯看不見盡頭,一場暴雨就將奮不顧身往上攀爬的社會底層打回原形,污水無情湧入陰暗簡陋的地下室,似乎費盡千辛萬苦氣喘吁吁才爬到制高點,卻沒料到想在如履薄冰的金字塔頂端全身而退卻是比登天更加艱難,踩空一步皆不出落得粉身碎骨的命運。
⠀⠀⠀⠀⠀
據說水能聚財,所以有庭院的富貴人家不少會設計水池、造景瀑布之類,象徵錢財滾滾而來。然而一下子降下大量的時雨量時,又沒有相對應的洩水機制,也會導致豪雨成災,任何計畫都有可能在某個環節失去控制,並非運氣不好,而是或早或晚都會發生的意外,所謂的走捷徑、抄近路甚或一步登天,在這個時代都似乎是癡人說夢。此部電影正遊走於灰色地帶、刀鋒邊緣,社長口中的底線到底是什麼?就是別以為你與我可以平起平坐,別以為你可以因此翻轉階級,燈一打開的剎那,蟑螂就像這樣四處逃竄。
⠀⠀⠀⠀⠀
這齣沒有反派的悲劇,這些介於好與壞之間、不慎犯下過失的尋常人,導致一連串不可收拾的後果發生,我們憐憫、恐懼,深怕稍有疏忽就會落得類似處境。現在的社會表面看似人人平等,皆有無限可能,但真正打滾一遭後才發現,機會是按階級分配的,資源也永遠掌握在權貴階層手中,既得利益者運用這些優勢加倍鞏固自己的權力,階層漸趨分明,人們漸趨壓抑,一天比一天容易預測,因為明天大概也不知道有這些人的存在。
⠀⠀⠀⠀⠀
卡爾維諾言,人生是一個地獄,偶爾才會想起悠遠的快樂天堂,正如結局潺潺溪流底下的石頭兀自躺著,隱形的巨輪持續運作、轉動,日以繼夜年復一年,我們在滿是諷刺與暴力的結局裡始終遍尋不著答案,上層者依然過著上層生活,下層份子仍只能躲回地下。
⠀⠀⠀⠀⠀
也許很多人想問奉俊昊的藝術想表達什麼?真正的藝術就是相由心生,因為藝術不會煽動暴力,只會反映現實社會,點出暴力與挫折根源。綜觀《燃燒烈愛》、《大象席地而坐》到《寄生上流》,結局不出只能訴諸暴力,但暴力只是一種原始本能,人與動物並無二異的本能,即使滿身油污衝出水面,收在想像中的美好圓滿當中,這灘船過水無痕的難聞死水也不會有一絲一毫流動,奮力前進卻不停回到過去,在一點甜頭過後注定回歸一無所有,誠如胡波所寫,這個從根發爛的世界某種程度而言只會越來越壞,越來越壞。
⠀⠀⠀⠀⠀
另一方面,黑白版也有其有趣之處,在夜幕壟罩時分,在大雨滂沱之處,還有感應燈一明一滅的場景,都於光影對比下突顯出一種彩色畫面難以並重的詭譎氛圍,最重要一點,在於削弱視覺感官的同時更為提升導演特別強調的「氣味」。第一次觀賞時,全然受畫面極其精緻的巧奪天工深深吸引,第二次則令我將專注力不自覺轉移到嗅覺之上,視覺告訴你劇情,聽覺告訴你感受,但嗅覺,嗅覺足以勾起你的模糊遐想,氣味不帶美醜,亦不帶善惡,美麗畫面不見得散發撲鼻香氣,舉世皆知好聞的氣味就是香,不好聞的氣味就是臭,但人們對香味的認識比單一外觀標準還來的見仁見智,有些主觀好惡的氣味尤為抽象,奉俊昊對於強化「嗅覺」之無形屏障的階級隱喻因此更上一層樓。
⠀⠀⠀⠀⠀
「窮酸味」,就是黑白版本在故事之外最能深刻領悟到的無孔不入,從五感深入整個故事核心,觀眾難以清楚看見金家這一群人穿的是體面或是廉價,是骯髒狼狽或是人要衣裝,失去色彩時金錢才能燙平的皺摺也不再輕易地一目了然,那一條不容逾越的線就這麼被氣味劃分開來,被人們對氣味無法掩蓋的自然反應劃分開來。我們幾乎看不見血的鮮紅,取而代之的是恐懼的形狀;幾乎看不見衣著的差異,取而代之的是氣味的現形;幾乎看不見污水的顏色,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真實;幾乎看不見階級的落差,取而代之的是從根本就不容於高雅宅邸的壁壘分明。
⠀⠀⠀⠀⠀
《寄生上流》的黑白版適合期待能從另一種角度深度切入的觀眾,淡化了色彩,強化了氣味,失去飽滿色調一眼帶給觀者的光鮮亮麗,卻在光影閃爍之際緊緊牽動著牢不可破的貧窮味道,讓此份真正由多重感官帶出的觀影餘韻更為耐人尋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9月24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CCxszmJqioA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優勢因而被削弱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讀者問我對推廣粵文寫作有甚麼看法,他似乎想聽一些獨特的面向。
首先,香港人身份賜予作家一項天賦,我們的用字較為靈活。有很多字詞,北方話人已經棄用,皆因是他們要我手寫我口,只要發音不好聽或不順口,或音不明義,他們就會用換文的手法遷就聲調,像不說質素,說素質;不用異彩,用光彩;不講營運,講運營等等。語音思考是我們最大的讀寫障礙,但廣東話人很少察覺到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很少有寫得出的難唸句子,沒有不好用的字詞。相反,要我們遷就他們用新彙,反而覺得巉口,因而衍生抵制外來語的思潮。
然而,與怪物戰鬥也小心自己變成怪物。靈活是沒有規範的意思,規範是把語言活生生的東西殺死,如果廣東話走向規範,要求人們在書寫當中只准用呢啲,不准用那些,那麼我們也算是參與一宗謀殺。一群在對抗規範的人慢慢在規範自己,這種情況很常見,也有點無可厚非。先是錯誤發生了(有香港人用了不當說的詞),然後要求更正(你應該這麼說才對),為了阻止錯誤繼續發生,開始制定一套正確標準(這一堆才是香港人的用詞),而標準也開始運行它的偵錯程序(呢個都唔可以用。下?呢個詞都唔講得?),然後就會執泥正宗而展開華山論劍——何錯之有?
他們都沒有做錯,沒有他們的努力,我們就失守了,整個粵語世界都會掀起歪風,看看政府中人怎樣說話,你就知道甚麼叫歪風。只是,這種嘗試把所有東西更正過來的意識,也會把我們改造成一些酷吏,一步步把語言謀殺在正確的範圍之內。為了逃離自斃的宿命,我還要作法下去嗎?但若然不立法,又怎樣限制人們不做錯?難道要求正確是錯的嗎?
由「我可以」到「我應該」,很多事都是這樣,因道德而降格。但他們沒有錯,因為他們「應該」。
這種粵文寫作標準化的渴望其實出於一份熱心,希望本土文學能循着粵文這條路發揚光大,自成一家,意味它可以被研究,作為一門學術,被供奉在大學的論文墳場之中。事實上,粵文寫作不是今天才起步,早在十幾年前還會看陶傑專欄的時候,我已留意到旁邊的左丁山,我的第一反應是:「啊,乜原來咁寫都可以出街。」——那為甚麼中文老師一直說不可以這麼寫?
我感像受騙了。一直以來在作文堂上我們都被教導千萬不可用口語,否則會被扣分,我認為這些老師需要為這種過時的學習框架負上一些責任,因為他們也有份謀殺書寫的靈活,把它局限在正宗白話範圍之內。在此,你可見到在「廣東話vs北方話」之上重疊了另一場對爭,那就是「白話文vs口語」。在極端者的眼中,這種區分是無謂的,「因為白話文就是北方話」,粵文寫作就是要用口語全面取代白話,成為新書面語。唔准用這個那個的的了了,改晒做呢樣嗰樣咁樣嘅呢。老師們對口語的極端打壓,造成了口語的極端反彈。假若他們有跟學生探討過有關文學「口述性」的問題,或許就不會搞成這樣。
你有沒有聽過台灣朋友講出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呢?你會覺得很新鮮,新鮮的不只是你見證一個外語者使用自己的語言,還有你聽出了一些從未聽過的東西。你可能想質疑他,指正他,想說「咁講先至啱」,但細想之下又發現對方沒有說錯,他只是說得特別而已。在此,你發現語言的彈性,一些你從來沒有說過的東西,原來是可以被說出來的,這叫存在的驚奇。貢布羅維奇是波蘭人,卻寫得一手厲害的法文,厲害在他發掘出很多法語者不會用到的語法,將法文從原有的語言規範中解放出來。當我們在說推廣粵文的時候,所指的到底是類似的解放,還是指進入一個已有的規範世界?
這種問題是先決的,卻往往押到最後,逼人要在魯迅和左丁山之間作個決擇。可是,香港人的優勢是甚麼?係我哋有能耐混用它,在白話文和口語的雜交下碰撞出新火花,捕捉那些從未有字詞來形容的虛無縹緲,而不是形式、形式和形式。
優秀的語言分兩類,一種像德文那樣刻準而龐大,可以消除任何歧義,以致它不可以被誤解;另一種相反,是一種難以賦形的語言,很多東西都易被混淆,充滿着雙關,以致它可以最大程度將賦形的自由讓給語言的使用者。藉着模糊書寫性和口述性之間的法度,作家能夠騰出一個更大的賦形空間,捕捉語感,創造意思,同時亦摸索一條屬於自己的法度,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而一種死掉的語言,不存在這些異彩。
如何讓不諳粵語的華文用家都能見識這種未見識過的中文?這才是一項艱難工作,也需要更大野心,因為這是口述文學的難題。今日的粵語已非與白話運動之時同日而語,它吸收了白話及其他地方的俚語,構成了粵式典雅,容得下通俗粗言。任何人想在它身上施以外科分離手術,都要好好想想自己是在削弱它朝,還是輔承它。愈強調排斥,愈易失去兼容。書與口的真正兼容,體現在「是咁的」這三個字之上。它不是「是這樣的」,也不是「係咁嘅」,而係「是咁的」。平常我們在廣東話的交談中甚少用到「是」和「的」,但語言會互相攜帶,在集體的用潮下,一種本來無人講的講法可以被講出來了。一般人統稱為潮語,反而淡化了這種造物的奇妙。
的就是的,嘅就是嘅,你鍾意點用就點用。你是你語言的主人,除了中文老師和社會規範,沒有人能限制你用語和書寫的自由。而文學的作用,就是領人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發現到乜原來係可以咁講嘢嘅。然而,我們似乎花上太多精神去問怎樣寫,而不是問自己寫甚麼,但站在作家的角度,只要決定了內容,內容自會選擇所表達的形式。
我們不是倒模工人,我們書寫是為了模造世界,並使它從死裡復活。
作者
優勢因而被削弱 在 王定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定宇假日揪你讀好文...
看看從美國的利益和觀點,如何處理中共對台灣的威脅,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 Jr.)導出的結論很簡單:「要是我們(美國)不用最先進武器武裝台灣,反而會失去和平,美國就得和中國拚個你死我活」!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 Jr.)美國智庫「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資深研究員
當中國共產黨(CCP)總書記習近平某天早上醒來,判定他領導的人民解放軍(PLA)可以贏得一場征服台灣的戰爭時,他就真的會發動戰爭。為了確保習近平絕對不會有征台必勝的信心,美國現在有必要在對台軍售問題上揚棄任何「節制」(forbearance)的概念。
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保障台灣海峽的軍事優勢。從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到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美國政府一貫奉行「節制」政策,即對台軍售主動設限,希望藉此獲得與北京斡旋的外交籌碼。
拜登新政府 勿重蹈節制軍售政策
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被說服不對台出售F-16這種先進的第四代戰鬥機,而是出售相關零組件,協助台灣研發戰力較弱、後勤維修受限的自製防禦戰機(IDF)。等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開發出殲-10、殲-11、殲-15和殲-16等第四代戰機,以及第五代戰機殲-20,喬治.布希(George Bush)和巴拉克.歐巴馬總統還是不肯向台灣出售新型F-16戰機。
然後,即使中共/解放軍持續打造超過二千枚戰區射程的彈道飛彈,瞄準台灣和美國部署在日本和關島的軍隊,從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一直到歐巴馬政府,甚至也不曾考慮向台灣出售短程彈道飛彈,因為這類武器可能被視為「挑釁」(provocative)。
前任美國國務卿麥克.龐皮歐(Mike Pompeo)在一月十日決定,廢止國務院已經貶抑民主台灣的官員整整四十年的「對台交往準則」(Contact Guidelines),支持現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的美國分析家因而對他大加撻伐。而隨著拜登政府在二○二一年一月二十日正式上任,有人擔心「節制」政策又會捲土重來。
然而,中共/解放軍只花了三天時間,就粉碎了拜登新政府以為在台灣議題上自我節制,即可避免中共殺戮意圖的幻想。一月二十三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動八架轟-6K轟炸機,模擬發射多達四十八枚「鷹擊-12」(YJ-12)超音速反艦飛彈,攻擊剛剛進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鄰近南海海域的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在台灣西南空域,中國軍機幾乎不分晝夜地頻繁騷擾,常態性地施壓恫嚇。
雖然羅斯福號上的F/A-18E/F戰機可能成功擊落轟-6K轟炸機和鷹擊-12飛彈,卻似乎無法招架更貼近現實的協同攻擊,包括解放軍可能出動三種高超音速反艦彈道飛彈(ASBM)、陸基型鷹擊-12B反艦飛彈,以及艦射和潛射反艦巡弋飛彈。儘管美國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決定在二○二三年後開始部署新的戰區彈道飛彈,但在此之前,美國將不得不在解放軍的密集飛彈火力網和一千多架第四代戰機的圍攻下殺出一條血路,才能挫敗解放軍入侵或封鎖台灣的企圖。
埋葬習野心 須打破川普軍售紀錄
川普政府也意識到,由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對亞太地區的全面軍事威脅與日俱增,前幾任政府限制美國對台軍售的作法已經失去意義。於是他們做出艱難的決定,向台灣出售六十六架新型F -16戰機,並在二○二○年底向台灣出售近六百枚飛彈,其中包括首次出售的六十四枚「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這是一種射程三百公里的短程彈道飛彈。
不過,這應該被視為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新的基準,必須等待四到八年時間,由下一任政府重新評估。這六百枚以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為主的飛彈,將有助於嚇阻解放軍妄想入侵台灣的企圖。然而,這些飛彈仍不足以決定性地挫敗解放軍的攻勢。如果美國想要毅然決然地埋葬習近平的野心,就必須打破川普政府的軍售紀錄。以下便是一些值得思考的選項:
首先,美國和台灣應該合作建立美製武器的儲備,以便更有效地協助台灣擊潰解放軍的第一波入侵或封鎖計畫。隨著中國在台灣周邊的空軍和海軍聯合演習規模持續擴大,解放軍可以非常迅速地將演習轉換為攻擊台灣的作戰行動,台灣武器儲備的規模,將成為遏制中共進攻的一個日益重要的因素。
這意味著美國應向台灣出售更多AIM-120自動導引空對空飛彈(AAM)、更多ATACMS彈道飛彈、「愛國者」(PATRIOT)飛彈防禦飛彈,以及單兵發射的「標槍」(JAVELIN)反裝甲飛彈。美國還應該對台出售更多重要的備用零件,以確保美國製造的F-16戰鬥機、戰鬥艦艇和陸軍坦克能夠正常運作。此外,美國還應該考慮提出新的「租借法案」(Lend-Lease)延期付款安排,以減輕台灣建立這種武器儲備的財政負擔。
其次,與其經年等待美國公司製造飛彈和備用零件,鑑於解放軍威脅台灣的緊迫性,台灣有正當理由考慮動用美國的軍火庫存,加速建立更大規模的武器儲備。幾百枚AIM-120飛彈,甚至是ATACMS飛彈,並不會削弱美國的戰力,而台灣支付的款項可以用來補充美國這些庫存彈藥。
第三,現在應該是恢復向台灣提供最先進美國武器的時候了。一九五八年,美國向台灣提供全世界第一種紅外線導引的短程空對空飛彈─AIM-9響尾蛇飛彈。在那年台海危機引爆的戰鬥中,AIM-9飛彈使原本略居下風的台灣空軍F-86軍刀式戰鬥機,立即輾壓中國空軍的殲-5/米格-17戰機。
台灣若淪陷 美將被迫與中國大戰
美國不僅應該考慮提前向台灣出售現正研發中的AIM-260長程空對空飛彈,而且應該對台出售射程五百公里的「精確打擊飛彈」(PrSM)和新式高能雷射(high-power laser)防禦武器。AIM-260長程飛彈將迫使轟-6K轟炸機必須從更遙遠的距離之外發射巡弋飛彈,而配備反艦尋標器(anti-ship seeker)的PrSM飛彈,可以攻擊最北幾乎可達上海的解放軍入侵船隊。至於高能雷射武器,則可以讓台灣反制解放軍的新型無人「蜂群」(swarm)武器,最終以比飛彈攔截器低廉數倍之多的成本,擊落解放軍來襲的飛彈。
讓台灣淪於中共/解放軍之手的後果之一,就是讓台灣變成一個向世界各地投射海上和飛彈力量的大型基地。如此一來,未來好幾個世代的美國人將吞下苦果,被迫與中國進行多場戰爭,以維護美國的經濟開放和政治自由。一個好上許多的選擇,就是設法確保台灣維持自由。現在,我們需要的是不受過去幾十年來「節制」思維限制的對台軍售政策。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433963
優勢因而被削弱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9月24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CCxszmJqioA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香港社會撕裂「分黃分藍」,司法界內部有沒有這方面的情况,社會上亦有很多議論,每當裁判法院或區域法院審理政治敏感案件,不同陣營都有人緊盯由誰主審,有時法官在庭上的一些說話,也給公眾留下奇怪的觀感,就是司法機構內部,也有意見形容個別裁決「發人深省」。香港司法制度優良,倘若裁決有偏頗,可按機制上訴或投訴,最近上訴庭便就一宗汽油彈案,糾正原審裁決。昨天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發表長篇聲明,強調外界對法院的評論必須有理有據,同時重申法官不得受任何政治主張的偏見所影響。司法機構不應被政治化,內部亦要避免政治化,法官要避免觀感偏頗,更不能有實質偏頗。
蘋果頭條
終院首席法官馬道立罕有地以長篇幅聲明駁斥外界對司法機關的指控。資深大律師戴啟思以個人名義回應事件,認為馬道立發表的聲明並不常見,並指市民因為不滿裁決而歸咎為法官的政治動機,是削弱司法獨立。法律界議員公民黨郭榮鏗相信,馬道立是有感建制派與左報近期有系統性、具名地攻擊法官,因而澄清「好基本的法律原則及常識」。不過民建聯周浩鼎、葛珮帆隨即現身,再度指摘馬的聲明未能令人重拾對司法機關行事公正的信心。資深大律師戴啟思以個人名義回應馬道立的聲明,認為並不常見,他想不到有其他類似的聲明,指馬道立發表聲明,是因為近期社會對法院裁決的批評增加,戴啟思強調,不認為法官的裁決有受到任何政治考慮影響。
東方正論
回歸後亞洲金融風暴襲港,百業蕭條市道插水,當時港府為求「米老鼠」落戶特區打救經濟,不惜與迪士尼簽訂被嘲為「喪權辱港」的割地條款,當中包括迪士尼獲批認購權優先購買位於竹篙灣的二期用地。結果二十年倏忽過去,迪士尼遲遲沒有認購和發展,該幅靚地除了十年前曾有短期活動外一直丟空養蚊,暴殄天物。港府昨日終於宣布不延長迪士尼的認購權,變相收回土地,可謂姍姍來遲。港府遲來的收地,任由這幅面積達六十公頃的二期用地「曬太陽」最少十年,簡直是胡混度日、崇洋媚外的又一明證。本報多年前已力促港府收回該幅土地另謀發展,今年初趁土地認購權有效期即將屆滿,不厭其煩再次呼籲港府收回土地,尤其當時疫情嚴峻,即使不收回建屋,也可暫時闢作臨時隔離中心接收患者。
星島社論
毗鄰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竹篙灣六十公頃用地,原定預留作迪士尼第二期擴建之用,由政府及華特迪士尼公司合營的香港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擁有優先認購權,為期二十年,於今日到期,本來延長最多十年。不過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昨日宣布,考慮到現時經濟狀況,不會延長該認購權的有效期,認為應該專注其現正推行的跨年擴建計畫。華特迪士尼公司昨表示極度失望。大律師指出,政府作出相關決定後,意味政府可重新規劃該用地,日後出售時將如同其他政府地般需要招標出售。不過由於該用地現時有高度限制,料政府於短期內興建過渡性房屋,最多可建四千伙。根據二〇〇〇年簽訂的《認購權契約》,由政府及華特迪士尼公司合營的香港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獲批迪士尼樂園竹篙灣用地的優先認購權,作未來擴建二期之用,有效期二十年至今日到期。
經濟社評
中美科技戰愈演愈烈,中央4大部委昨聯合發布文件,提出培育和打造10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既為科創發展提供清晰方向,更配以跨部門政策支援,務求揚優勢,克短板,走出科創自主新路向,突破美國圍堵。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財政部提出要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包括加快5G產業、關鍵芯片及疫苗等。中央4大部委此時對科技產業發出指示,皆因美國為了打壓中國崛起,在科技戰中祭出全面封殺的大殺着,加上新冠肺炎勢改變疫後產業供應鏈,中國須作出政策調整,應對美國不斷加招逼迫,以及供應鏈有變的新格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CxszmJqio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