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我上親子界的GQ雜誌了!
https://www.facebook.com/134469309158/posts/10155848974659159
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focus-people/articles/15945
********
身邊的朋友都當了媽媽。十幾年過去,終於讓我等到大家同歸於盡的一天。(亂用成語)
新手媽媽的日子,現在回想起來,很多事情都變得很模糊。
當時的我幾乎沒有任何來自外在的壓力。連我自己也不明白,在客觀狀況下看起來應該要很幸福的我,為什麼正在經歷人生前所未有的低潮。
我像是活在一座物資充分的孤島上。從遠方看過來,富足而恬淡。從島上望出去,卻是一片無涯的深沉大海。所有的吶喊,在外人的耳朵裡,都只是海浪的聲音。
兩個禮拜前接到媽媽寶寶訪問的邀約。原來,這麼久之前的文章,現在還有人在看。
其實寫下那些文字的時候,傷口已經慢慢結痂。「傷口」二字似乎配不上「母親」這個神聖的身份。無法受孕與失去腹中胎兒,是大家能理解的痛。但沒有人知道,當媽媽,也會讓人受傷。
謝謝媽媽寶寶-懷孕、生產、育兒的採訪。讓我重新回頭看看當年的自己,讓我有機會告訴那個受傷的自己:「你會好起來。」
********
母愛忘了內建
女兒今年九月入學 Pre-K(中班),兒子即將讀小學一年級。時光並不匆匆,過去六年的每一天都是你用汗水、淚水、口水、青筋、魚尾紋和白頭髮換來的。
第一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你們住曼哈頓最熱鬧的一條街上。那個晚上丈夫去機場接媽媽,把你和只有一週大的嬰兒留在家,嬰兒剛剛喝完奶睡著了,屋子裡難得的清靜。你抱著膝蓋坐在窗邊靜靜的從七樓向下看,車水馬龍,幾乎可以聽得見街上人來人往的嘻笑聲。那一刻起你明白,從此窗裡窗外兩個世界。
相較於身邊大部份的朋友,覺得當媽媽是他們此生做過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對你而言,成為母親,是上天給你最大的考驗。
你一直是自我感覺很良好的人。並非母豬自以為貂蟬那種近乎可憐的無知,而是清楚自己有幾兩重卻又盲目的擁抱著關於自己的一切,「不知道哪來的自信」大概就是在說你這種人。面對那些長得比你漂亮的、身材比你好的、學歷比你高的、家裡很有錢的,或者以上皆是如微風少奶奶之流的,你不曾羨慕。但是,有一段日子,你發現你再也無法喜歡自己的人生,你忌妒著那些沒有牽掛的朋友們。在每個陪小孩去公園玩的下午和每一頓囫圇吞棗食之無味的週末晚餐,你一次又一次的想像,沒有當媽媽的話,現在在做什麼?是不是會比較快樂?
在網路上亂逛,每一本相簿、每一個部落格述說的都是母慈子愛的故事。你自慚形穢,於是不再閱讀任何有關育兒的網誌,因為他們宣洩著滿溢母愛的同時,也提醒了像你這樣的母親有多麼失敗。或許這一切只存在於幻想,從來就沒有誰贏了誰,但扭曲的念頭卻無法在你心裡停止生長。你想問,為什麼別人總是從容而自然的就把母親這個角色做好,你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搞得狼狽不堪?
明明應該是與生俱來,不需要學習的母愛,在你身上似乎從不存在。
你乾脆當個為母不強的逃兵。於是兒子一歲半開始讓保姆照顧,兩歲半就被送去托兒所,女兒也在一歲半跟進。孩子的爸如果有得選擇,當然捨不得兒女這麼小就「上學」,但他沒有吭一句話,大概權衡過後覺得小孩進私塾總比老婆進杜鵑窩好一些吧。而你也理直氣壯的想,這樣大家都比較健康,有開心的媽媽/妻子,才有快樂的孩子/丈夫。
可是情況並沒有變得更好。你像一頭困獸,在充滿玩具的籠子裡橫衝直撞,卻不知道要去哪裡,還可以去哪裡?
你突然意識到,自己跟那些社會新聞上,在公廁生產,生完就落跑的國高中生小媽媽本質並無不同,也許你只是多了一點點責任感和社會對你這樣所謂唸了點書(高中有畢業)的人所加諸的期待。原來你是如此的不堪一擊,你忍不住懷疑,作為一個母親,到底還可以無能到什麼程度?
我們理所當然包容顯而易見的苦痛,卻忽略了裹在糖衣下的挫折其實也很困難。所以對於當初義無反顧選擇的行業再也沒有熱情時,我們可以抱怨,然後辭了工作轉換跑道,砍掉重練。可是一旦為人父母,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我們甚至無法忍受自己曾經有過「後悔」的骯髒念頭。 每天晚上,那個太愛自己的你,和身為母親的另一個你,都在類似的矛盾和辯論裡皺著眉頭睡著。
母親的角色,緩慢而無聲的,侵蝕著自我。你感到自己不斷的縮小。
後來你開始尋求專業幫助。跟陌生人肆無忌憚說話的感覺其實還不錯,不太需要考慮到後果那樣的,有時候沒心情講,就望著窗外中央公園的一片綠,放空,但你始終無法忍受她用那種過於溫柔的語氣和近乎憐憫的眼神與你交談。聊天一小時的代價拿去換成 Yasuda 的 Omakase 可能還比較有療癒效果,一陣子以後你覺得沒什麼意思就不再去了。
當你再也Hold不住,變身成崩潰姊的那天下午,窗外晴朗無雲,氣溫有點曖昧的不冷不熱,風雨欲來。你在廁所裡辦完「正事」,賴著不肯出來,只想關在密閉空間裡任性的享受一個人的閱讀時光。看不見娘的女兒聲嘶力竭的大哭捶門,你置之不理。某個倒楣鬼以為愛妻烙賽烙到昏厥,問了聲「還好嗎?」你像是被拔了插硝的手榴彈,引爆。
「還好嗎?我好得很!我想在廁所裡待久一點不行嗎?我不只是媽媽,我也是個人!像你們一樣活生生的人!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我不是生來服務你們的!你們就是要把我的人生和上廁所的權利都毀了才滿意嗎?」
你歇斯底里,這些話利刃一樣從口中吐出,刺向愛你的人。
「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沒有人想毀了你的人生。」
「我討厭你。我討厭這一切。請你去找別人當你孩子的母親,我無法勝任。我是個很糟的媽媽,我不會當媽媽,我是個失敗者。把我的人生還給我,放我走好嗎?」
他看著你,沒有回答。但那個眼神你認得,每次吵架你回敬以無比惡毒的語言,他臉上就會出現的,受傷的表情。
「你是我看過最好的媽媽,你把一件很艱難的任務執行得很完美,雖然我從來不在乎你是不是個好母親。你的存在讓我快樂,並不是爲了成就或服務我們的孩子。」他緊緊抱住你,你才發現自己渾身不停顫抖。
以前一直不懂為什麼阿母上廁所老是不關門,以為羞恥心和骨質一樣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流失,而你總算知道她上廁所不關門的習慣是如何養成的了。
六年過去,你漸漸瞭解那些關於「再辛苦也只有這幾年而已,小孩長大就輕鬆了」的話都不是真的。生兒育女是個不可逆的決定,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你的人生就此永遠改變,再也不會回到原來的模樣,如同你的肚皮一般。你家鄉的老母,依然時時刻刻為她相隔七千英哩遠的三十歲(咳咳,四捨五入)女兒掛心著,再過另一個三十年也不會變。
嫁得很遠的老女兒,則是在母親和自我的角色裡繼續拉扯對抗。但六年的功夫並不白練,你慢慢的體會到,母親與自我,沒有一定要殺得你死我活,也可以亦敵亦友,學習共存,或是摻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吃了以後每次考試都考一百分。
看著孩子已經熟睡的臉,你不太確定這跟多年前想像幸福的樣貌是否完全吻合,但你衷心感謝。感謝他們對你無條件的愛與包容,感謝他們教會你成長的不容易,感謝他們讓你看清自己從來就沒有那麼能幹和堅強,也感謝他們在你搞砸了那麼多次而且往後還會不停搞砸的情況下,(毫無選擇餘地的)允許你繼續做他們的母親。
你撿起散落一地的自我,與母親的角色,試著共舞。
允執厥中意思 在 486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的國際情勢是醬子:
https://www.facebook.com/joyloveworld/posts/502052216867651?__tn__=K-R
hi~大家好,最近忙著拚經濟比較不能寫文,私下許多朋友一直在詢問問題,尤其上次蘋果民調出現,感覺大家挺悲觀的,很多時候大家很容易,把心思放在國內新聞,譬如罷工新聞之類的,距離太近反而就失焦,但其實在大家聚焦某點新聞時,國內有些事情正悄悄運作中,所以在觀察時勢上,我習慣先思索國際局勢,再來觀察國內很不起眼的新聞。
今天就來快速簡單的給大家複習一下時事,台灣太小,沒法抗衡世界局勢的脈動,但從國際大局來看,或許會找到不同的角度,跳出悲觀失敗的思維陷阱,重新平衡一下視野。
➡️ 美俄德三國表態遏制中國軍武威脅
儘管大家在歡慶金豬年(對岸叫大肉年),但短短的二月份還是發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情,在二月初美國率先退出{中導條約},之後俄羅斯也跟進,俄羅斯國家杜馬防務委員會主席沙瑪諾夫上校表示,俄羅斯早就希望中國也加入這合約規範內,當兩大強國都對中共喊話,希望中共加入新版的 #中程導彈條約,中共理所當然地喊不要,因為加入了話,他一大堆中程導彈得先銷毀,幾千億的銀子等於打水漂。而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中共高官楊劫唬面前,呼籲中國裁軍並加入不得生產、試驗洲際彈道飛彈的新版中程導彈條約。
➡️ 習大大送給台灣的外交大禮
隨著習大在一月底的告台灣同胞書發酵,台灣被他端上了國際舞台,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率先表示,不接受任何以軍事威嚇「作為解決爭端的做法」,且過去中國曾透過「狡猾的方式」對個別歐盟成員國產生影響力,德國特別站出來呼籲歐盟,要對台灣議題採取一致立場後,英國外交部主管聯合國及國協事務副部長阿瑪德率先公開表示,反對中國對台採取任何軍事威脅,呼籲兩岸進行對話。
有了德英兩國帶頭,之後歐盟就有了動作,歐洲議會在二月初,罕見公開討論兩岸議題,約20位議員聲援台灣,反對中共武力威嚇,更有議員呼籲,若中國(中共)不停止威脅,歐盟應該只有一個回應,就是「#在外交上承認台灣」。之後在2月底,歐洲議會155位議員更連署 #促進台海和平穩定聲明,一向不愛表達鮮明立場的歐盟,集中火力催出挺台聲量。
至於老美那邊一堆議員邀請蔡英文訪美的作為太多了,我就不討論了,各位可以查看看,老美鋪陳拉抬誰的聲勢,這太不可言喻了,至於立陶宛跟波蘭都跳出來控訴北京打間諜戰,來影響他們對台立場,連小國都跟風插花,就知道世界局勢如何此消彼長。
#台灣的外交之父習大大是也
➡️ 台海是次要,南海才是老共最蛋疼的地方
先來看泰國,美國與泰國共同舉辦的年度「金色眼鏡蛇」海陸空聯合軍事演習,在本月軍演從12日起持續至22日結束,起進行兩棲攻擊演訓,美軍陸戰隊在直升機掩護下,以兩棲攻擊車搶灘。「金色眼鏡蛇」是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多國軍演,以美、泰、新加坡、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和印尼為主,然後重點來了,老美還霸氣的允許中國派人來看看,看看他們怎麼搶灘登陸的。
別忘了,美軍第三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轄下的第31海軍陸戰隊遠征隊正駐紮在沖繩,距離台灣非常的近,從沖繩航行到台灣,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時間,若再加上裝備上船的時間,不到三天就能抵達台灣,並立刻發動兩棲登陸作戰。
然後同時間在南海,一向不願意明確表態的英國,首次派遣海軍到南海海域舉行演習,與美國各派了油料補給艦跟護衛艦,先跑到南中國海進行安全與後勤訓練跟演習,而且演習到二月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當然這只是給解放軍的一道餐前小菜。
因為法國的核動力戴高樂航母,伴隨M行疾風戰機,正在往南中國海移動中,去年的時候,法國國防部長帕爾麗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法國永遠會站在最前頭、捍衛與支持各國在南海「自由航行」的權益。
好啦!這理由聽起來有點噁心,一向勢力眼的法國,曾為中國富豪大媽團,購買精品而封街,他們為何不賺人民幣了呢?其實很簡單,有人內部經濟不穩,誇張超印鈔票,本質上快要油盡燈枯了,轉抱大腿是理所當然的,說穿了是趁機落井下石,沒錯!下個月起法國、印度與日本精銳盡出的海上自衛隊,開始在南海做聯合軍事演習,而且預計從3月給他演到7月才要結束。
(這樣挑釁厲害了我的國,怎麼可以呢?台灣某黨應該予以譴責! )
➡️ 中國週邊的國家全動起來了
當然,同時間不只有這幾個大國在動作,印度總理莫迪,2月15日趁農曆除夕,也造訪視察了中印國土爭議上的阿魯納恰爾邦地區,也就是中國所謂的藏南地區。感到臉面無光的中共,立即表達了憤怒,但總理莫迪才不甩他,老神在在地宣示主權。
(當然後來據印度調查,中共才是印度最近發生恐怖爆炸案的背後主使者,這仇印度人可跟你沒完。)
而前幾年才爆發反中的越南,趁舉辦川金二次會談的前夕,也在此時刻意高調的慶祝越中邊界戰爭40周年紀念活動,宣揚打贏入侵者中國的態勢很明顯,也提醒民眾這段解放軍入侵國土的歷史,其敵意可謂不言而喻。
同時,土耳其政府也突然風向一轉,語氣強硬嚴厲的批評起,中共的新疆維吾爾族再教育集中營的事情,說土耳提必須替受壓迫的民族同胞挺身而出,面對中共壓迫突厥同胞的暴行,絕對不保持沉默,雙方為此已經起了火氣。
當然,一直保持默不出聲的老毛子,也沒空閒著,配合美國撤兵步調,默許維吾爾武裝人員,慢慢從從敘利亞和伊拉克紛紛返回,從2016年起,越來越多的維吾爾武裝人員,攜帶家庭在阿富汗巴達赫尚省的峽谷中定居,他們中的多數人都集中在瓦罕縣,不僅如此,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塔和哈薩克斯坦,這三地很多維吾爾人,也加入到了先前在瓦罕縣定居的維吾爾人中。
由於在當地聚集的維吾爾武裝人員越來越多,而且這些人都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並且擁有實際的戰鬥經驗,中國未必能消滅他們。迄今為止,這些維吾爾人都專注軍事訓練,低調的累積實力,尚未跟任何一方發生軍事沖突。
(想想看是誰默許他們回到那邊扎根的?XD)
為此,儘管中國官方低調否認,但阿富汗國防部證實,中共又要撒錢蓋軍事基地,將建在阿富汗巴達赫尚省的瓦罕縣山區,當地與中國有76公里長的邊界。
阿富汗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說,中國主動提出興建山地軍事基地,所有費用,包括軍事設施的興建,基地和士兵所配備的各種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等完全由中國方面負責。(撒錢搂!大家發大財!)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在附近,擁有幾個大型軍事基地,中國把手伸進老毛子掌控的區域,在塔吉克加強活動也引起俄羅斯關注,隨著中共擔心維族戰鬥部隊進入新疆解放同胞的擔憂,這關於美、俄、中的大國間角力,故事將逐漸的浮上檯面。
➡️ 美中貿易戰的趣味花聞
儘管台灣國內媒體在兩國還沒會談,就一直努力吹捧什麼兩國會簽屬諒解備忘錄,但卻忘了那個吹出來的氣球上頭有個大洞,中美貿易談判是在2月23日才開始,但川普在2月15日時,在白宮玫瑰花園對媒體表示,考慮讓民主黨籍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以及民主黨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找來兩三位民主黨的傑出代表參與美中貿易協商。川普強調,#美中達成的協議若無法超出所有人的預期,#他就不會點頭同意。
大家都知道談判時,最怕人多嘴雜吧!?這伏筆埋得好狠阿!那大家想一想就知道了,現在打算演戲過場,等著某國國內經濟崩潰的是誰?看看之前分享的那個影片,川普聽到諒解備忘錄這幾個字就開口否決掉,意思再明顯不過了,沒有存在什麼諒解兩字,你們要簽就要照川普要的簽,只有照美國版本簽,在野黨才不會靠北,不然沒得商量。
➡️ 關於台灣內部情勢的花絮
之前地方大選撰文中就說過了,台灣內部的藍綠,其實某種程度上,一直在相互搭配作球給對方,舉最簡單的例子,像韓總在競選市長期間,他的作法是很低調的,在不經意間表態一下他九二共識派,而這消息很快就淹沒在花邊新聞中,直到當選後,很多高雄市民才開始查九二共識是什麼?
正常來說,國民黨如果要勝選,他也應該照這個模式走,也就是說刻意低調的,不談簽屬和平(合併)協議,而是不打草驚蛇的繼續鋪陳選戰,直到選前才提一下,甚至提都不提,等選票到手再說,可是為何我唯一支持的白主席,會先提早一年拋出這個議題?而且還加碼說 #國民黨重返執政後,#考慮與對岸洽簽兩岸和平協議,這一表態,可是讓其他準備競逐的同黨同志面如死灰,原本大家還想能撈則撈、能混則混的,現在搞得大家光譜都藍轉紅,2020總統大選,#變成了被侵略與維持現狀的公投。
(這邏輯怎麼看都不太對頭啊!XD)
然後一表態後,蔡英文的政府馬上接手公布,政院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優先法案,把規範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修法方向加嚴,若真的要簽屬,在簽署之前和之後,要經過「雙公投」。這個民主防衛機制及防護網,不是現行公投法的標準,而是最高的門檻。
(靠北!那還簽個屁!光吵第一條必須是國與國對等就有得吵了,這樣解釋大家懂嗎?)
👉 今天,就暫時先聊到這邊,回應一開始說的,台灣太小,大家只能順著世界局勢潮流轉動,我知道很多人很憂慮,但大家只要看到世界局勢都這麼明確表態,就知道現在世界各國要打的是誰?手忙腳亂的是誰?
大家若站在習大的腳步去想就知道了,習大大根本不會想打台灣(用買的倒是可以),想打台灣的是底下曾慶紅那票人,那些人自從政變失敗,暗殺習大不成,反被掃貪掃到朝不保夕,隨時擔心被雙規抄家,所以他們當然希望動武,好混水摸魚,藉由軍功來重掌大權。
習不會打台灣的原因,是打了他就要下台,因為此時中國內外交迫,他就像一個身旁,有著十幾顆漏氣汽油桶的人,擔心有火花都來不及,哪還會自己點菸抽?
動武是穩輸的,輸了是要喪命,因為世界都找他算帳,誰叫他是掛名董事長?而且同黨同志首先就要他的命,不是嗎?你說權力再大,沒命也沒得玩,更何況一打,中國對外會被八國聯軍,對內被罵中國人不是不打中國人嗎? 這樣他歷史會留臭名,而他特別重視這一塊,他畢竟不是毛澤東,祖宗基業不是他創的,他只是個掛名董事長, 而不是獨資白手起家的創業者。
總體來說,蔡英文維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路線,是同時符合習大與川普要的,她總是慢好幾拍才跟上美國的腳步,讓獨派氣得要死,但她不鬧事喊獨立,堅持捍衛中華民國的存在,卻也是習大要的,所以人家才在告台灣同胞書中,做球給蔡扣殺啊!
目前,她在美中較勁的談判戰略上,取得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這當口兩岸領導人的處境都很危險,習與蔡某方面來說,是手拉手一起在過獨木橋,台灣人要想看看,換了急統或急獨的人上台,這平衡就被打破了,那個下場,大家能接受嗎?
大戲正上演著呢!別擔心!
今天聊到這邊,下次見~#留言有彩蛋笑話
(圖片摘自俄羅斯通訊社)
補充必讀資料:
重磅打臉:開戰後,台灣孤立無援?
https://reurl.cc/kXn0b
一文看懂 中美談判最後衝刺戰況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2/23/n11066457.htm
新疆告急!解放軍現身中亞!做交戰準備
http://news.creaders.net/china/2018/03/17/big5/1934079.html
規範兩岸簽署和平協議 陸委會明確主張「雙公投」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3652880
允執厥中意思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關國文教學,第二彈》
上次發表了一篇跟國文課有關的文章,引發很大的迴響,但我在教育界也黑掉了+被封殺(哭),所以沉潛一段時間,還是覺得要寫一篇完整的文章,以充分回應前文產生的許多問題。
---(內容節錄)---
有一天晚上,我與我的同伴一起到育幼院給孩子們課後輔導。那一天我們要上的是張曼娟老師的〈人生需求愈少,負擔愈輕〉。張曼娟老師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看到她的文章被選入課本,我很開心。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她平常習慣背一個很大的背包外出,裡面塞滿書與筆電,長久下來,她的肩膀痠痛之極。她藉由這件事,領悟到了「人生需求愈少,負擔愈輕」的道理,她說:
「我們為了行動迅捷,想要一匹馬;為了居住舒適,想要一幢樓;為了受人尊崇,想要功名利祿,我們的欲想越來越多,我們的付出越來越沉重,直到我們無法承受那一天。然而,我們想要的,與我們需要的,是否不成比例?短短的人生,為了貪欲,我們真的需要花費這麼大的力氣,耗損這麼多元氣嗎?」
「我換了一個新背包,寬寬的背帶,小小的容量,只能放進一個錢包;一袋面紙;一支口紅與一串鑰匙,就這樣背著出門,並不覺得匱乏,彷彿已可以去到海角天邊。原來,當我們需求的愈少,負擔就愈輕,生活得更自在。」
寫得多好!我完全讃同作者的觀點,而且覺得作者寫得美極了!在解釋文義的時候,我講得口沫橫飛、眉飛色舞,但我的兩位國中孩子卻都提不起勁。我問他們怎麼了,其中一位孩子(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說,這篇課文讓他覺得很困惑。
「我已經一無所有了,但我卻覺得一點也不輕鬆自在。」他說。
晴天霹靂!
會被這篇文章感動的,大概就是跟我同樣階級的人,我們擁有穩定的生活水平,然後才會嚮往一種自在灑脫的境界;但我從沒想過,這番道理對他人而言,可能是一種極為難堪的道德勸說。
他已經一無所有,我們還要他向陶淵明與鍾理和學習安貧樂道,向蘇東坡學習「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灑脫。難道不覺得這很諷刺嗎?
當天晚上,我的心情低落至極。我知道,這孩子說的是真的,他確實一無所有,所以他才會待在這個地方,聽我這個毫無同理心的大哥哥說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還相當自我感覺良好。
課文很美,我很感動,我講課講得眉飛色舞。但這篇文章究竟讓誰覺得美、讓誰覺得感動?──過去我只會從哲學的角度,批判這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但這一刻我是整個生命被撼動了,就因為孩子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教什麼鬼東西了。
我不理解他的世界,而他也不理解我的世界。我們的美與感動,毫無交集。唯一的交集只是課文。如此而已。
而課文究竟又代表什麼呢?
這就是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我陷入了一個危機狀態,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在想,我們的課文,到底是誰的選文?體現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價值意識?我們要教給學生的「美感」到底是什麼樣的美感?會不會,這個體制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規訓機器,它先規訓了老師、父母、社會大眾,然後,規訓我們的孩子──假「經典」之名,假「人文」之名。然後我們都成了這個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小推手⋯⋯
我不敢再想下去。
是啊,也許不必想這些,我就是想太多了。
#論壇讀者迴響
厭世哲學家(目前正在凌雲峰深造修行,即將回宮。)
◎摘
我十分感謝張輝誠老師,提出了「學思達」的理念,而且幾乎風行全國,逐漸改變了僵化的體制;我也很感謝諸如海貍老師之類的創新教學者,我從他們的教學影片、網站與演講中學到了很多創新的教學,而且十分有效,我自己都是他們的忠實粉絲與追隨者。⋯⋯然而,我更想跟那些無法翻轉自我觀念的教師們對話(很有可能,大部分的教師仍是屬於這一類)。我想告訴他們的是:在進行任何創新教學方法之前,先停下腳步,檢視自己的觀念,不要以為製作了一份新的講義,或者是把桌遊融入課堂上,讓學生玩得很開心,就完成了所謂的「翻轉教學」。
____________________
【別忘了月亮──回應前文〈還在翻轉國文課?先翻轉腦袋吧!〉】
◆回應前文
我在上一篇文章討論到自己最近的危機狀態、對於教育體制的不滿,以及對於國文課存在整體的反思。(該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988175198079172&id=1972351909661501)
該文刊登之後惹上了一些爭議,身邊的朋友建議我的態度要和緩一些,不要太過主觀武斷,甚至有可能澆息一些教師的改革熱情,而且沒有提出任何建設性方案,恐怕有點「弊大於利」。
首先,我要對在教學現場中,所有正在進行改革的教師們致上敬意。不管你們改革的方式是什麼,是學思達也好、是桌遊教學也好,無論如何,你們都踏出了最困難的一步:就是「開始改變」的第一步。其實,所有充滿熱情的教師,都是持續進行翻轉教育與翻轉體制的生力軍,對於這樣的教師,我心中完全只有敬佩之情,沒有絲毫輕視、侮慢。
必須澄清的是,上一篇文章,最沉痛的檢討對象其實是我自己(那篇文章最初是我的日記,文中不斷指責的「你」其實是指我自己),我所批判的是我過去所受的國文教育,以及在我腦中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所以當有人指責我是「紮起一個稻草人進行攻擊」,這個指責是對的,因為我確實是在進行自我檢討,有可能完全沒有跟現實狀況對焦。在現實中,體制漸漸在改變了,投入改革的教師也愈來愈多。
如果那篇文章被理解為我在批評別人、檢討別人,要那些有志改革的教師停下腳步,「今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答司馬諫議書〉),那就是那篇文章最大的失敗。
「停止」的意義是反思、重新整裝,然後再出發,而不是躺著耍廢。
當我決定在公開的平台「國文課 ≠ 課文國」分享那一篇文章的時候,我知道會讓很多人看了不舒服,從根本上質疑我這個人的企圖,甚至成為箭靶;但其實我想展演的是一個體制內教師「自我質疑」的過程,重新評估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沒有偏離了方向?我要拿掉一切讓自己停住腳步、讓自己感覺良好的東西──我想說的其實可以濃縮成一句話:「看得更遠,走得更遠。」而不是停下腳步。
我真正的目的,不是指責,不是批評,不是澆冷水,而是展示一個歷程:一個體制內教師與自己的心魔抗爭的歷程。
教師最大的心魔是什麼?──自我感覺良好,成為體制的奴隸,還以為自己沒有,如此而已!那篇文章主要就是與這樣的教師進行對話(當然,首先我自己就是這樣的教師)。
不要披上任何糖衣,不要給自己留任何情面,不要留任何退路,置之死地而後生。我的性格一向如此。
但今天我們要走溫情路線。
—
◆誰的價值觀需要翻轉?
我在鄉下地方成長、受教育,如果不是長大之後到都市去讀書,我不會知道原來城鄉的教育資源差距這麼大。無論是家庭的背景、圖書館的數量、公共參與的空間、藝文活動、教師素質、人文氛圍、整個社會體制的臨在感⋯⋯等等,從各方面而言,城鄉地區都宛如兩個世界,毫無交集。這是從小在都市成長的人們難以體會到的,難怪鄉民喜歡諷刺「天龍國」國民不懂人間疾苦。
這兩年,我離開天龍國,回到令我熟悉又陌生的鄉下教書。就在這個時候,我拿到一本書:《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這本書徹底改變我對國文教學的觀念,從來沒想過高中國文課竟然也可以像研究所的討論課一樣,讓學生自主學習。就從這個時候開始,我跟著其他教師學習,並落實學思達教學,開始一段收穫豐碩,但也充滿困惑的歷程。
回顧我過去的學習歷程,「研究所」是讓我學到最多東西的一個階段。因為老師不再霸佔講台,而每個研究生都有不同的專長,各自帶著關心的議題,到課堂上激烈辯論,擦出燦爛火花──我是在這個階段真正學會「獨立思考」(擺脫權威的思考、體制的思考,真實面對自己的疑問,打破沙鍋問到底),並學會如何提煉、論證自己對某個議題的看法。這樣的能力,在我往後的人生中,受用無窮。
張輝誠教師的理念,令我感動;我也完全支持讓學生自己閱讀、討論。我甚至下定決心,在往後的教學生涯中,一定要持續實踐「學思達」的理念,培養出能夠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學生。
但在實踐的過程中,許多令人困惑的事發生了。比如講義題目的設計,雖然披上「文本分析」的外衣,但骨子裡仍然是以考試為導向;當學生回答出「不符期待」的答案時,教師無法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去了解他為何這樣思考,反而迫於進度壓力,只能趕快宣佈「正確答案」,要他們回家再想想。
所有的問題都有一個預設的答案,學生沒有從教師身上看見真正「多元對話」的可能,學生們甚至根本沒有問題意識,沒有自己關心的議題,實在不知道要帶著什麼「先備知識」來進行討論,所以就開始跟組員聊起昨晚的偶像劇情節。
接著,學生開始埋怨:
📣老師直接告訴我們答案就好了,為什麼要讓我們在這邊「猜」?(真的,對他們來說,不是「思考」,而是「猜」。)
📣我們是繳錢來學校上課的,為什麼老師都不教?都丟給我們自己討論?
📣我就是想被填鴨,我只想考高分,上好大學,為什麼要否定我這樣現實的需求呢?
同事也開始質疑我的做法,所以我只好拿出段考成績,以證明:就算實踐「學思達」,我的學生成績還是很好;不只成績變好而已,他們全面的素養都在提升,變得更有競爭力了!──話雖如此,但我討厭這樣的自己。
我覺得自己仍然是一個控制狂。
我知道這些都不是「學思達」本身的問題,「學思達」的立意良善,有許多的教師已經運用這套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更何況,這些都是在實踐「學思達」的過程中必然面對的質問,所以我們教師一定要堅持立場──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不管有什麼質疑的聲音,我們都要堅持做對的事!
但我卻從這邊,瞥見了教師(我自己)荒謬的價值觀。
啊,原來真正被升學體制綁架的,其實是我的腦袋啊!
不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不管跟隨哪一位教師的理念,不管有多少人在背後支持我,只要我自己的根本觀念不改變,這一切就通通沒有意義。原來要跳脫體制思考,是如此不容易,以至於我們要反復提醒自己、檢視自己,到底有沒有在過程中偏離方向,有沒有看見手指頭就忘了月亮?
──對自我的反思,對自我的摧毀,就從這一刻開始了。
一切只關乎「自我」而已,其實與「學思達」無關,或者,與任何創新的教學方法都無關。我開始意識到,其實用什麼方法上課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師本身有沒有過度執著於「學習成效」;當我們想盡辦法改善教學的時候,其實學生完全感受得到教師的企圖心與得失心,好像教師非得把他們每一個人都調教成國文高手不可。說穿了,我們看重的究竟是學生本身的需求,還是我們自己的教學成效有沒有被肯定呢?
—
◆得荃忘魚
這一年來,我有機會到鄉下的一所育幼院,替那裡的孩子進行課後輔導。我被分配到兩位國中生,其中一位學生的國文老師就在運用「學思達」教學。
但當我看到他的國文講義後,我很懷疑:這位老師真的在用「學思達」嗎?
講義上有一堆課文作者的補充資料,在我看來,就像是從《教師手冊》上剪下來的。學生說,老師要他們自己讀文章,劃重點,補充到課本裡,然後回答講義上的問題——果不其然,講義上設計的問答題,就是在段考考卷上會出現的那種形式的題目。
我想,這其實是「學(ㄒㄩㄝˊ)思(ㄒㄧˊ)達(ㄉㄢ)」才對吧?──我充滿困惑,但很顯然,這位教師真的以為自己在實踐的是「學思達」,也就是所謂的「翻轉教學」。
但⋯⋯別鬧了啦!這位教師根本沒有翻轉啊!
學生覺得很痛苦。他不知道為什麼老師要丟給他這麼多資料、讀這些資料到底要幹嘛,他讀了也不覺得真的學到什麼「帶得走的能力」。反正這一切還不是為了考試,不然老師幹嘛這樣折磨他?
台灣有許多傑出的教師,他們有豐富的學養、開放的心胸,他們真的能運用「學思達」翻轉教室,將學生培養成獨立思考的個體。但除此之外呢?有多少教師像當初的我一樣,或者像這位教師一樣,其實只是拿「學思達」的形式來持續填鴨學生,有「翻轉」之名卻無絲毫「翻轉」之實?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這意思是說,我們用網子是為了捕魚,要捕到魚才是重點,而不是拿著漁網炫耀自己的技術多麼高超。
以上所舉的是一個極端的案例。也許你會說,這位教師實踐的根本不是「學思達」,所以不能用這個例子來反對跟批評。我必須再三澄清,我的目的絕不是反對學思達、批評學思達(這麼做除了招黑之外,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本文的真正重點是,教學現場中真的有許多老師看到手指頭就忘了月亮,把「翻轉」理解成一種新的教學「形式」而已(也就是理解成一種更有「成效」的教學方法),忽略了更重要的核心精神,那也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的填鴨。
也許,教師的「自覺」能力,比什麼都來得重要。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討論學生的學習了,但會不會,有沒有可能,問題其實是出在教師身上?
真的,別再往前衝了,停下腳步檢視一下自己的觀念吧。
我十分感謝張輝誠老師,提出了「學思達」的理念,而且幾乎風行全國,逐漸改變了僵化的體制;我也很感謝諸如海貍老師之類的創新教學者,我從他們的教學影片、網站與演講中學到了很多創新的教學,而且十分有效,我自己都是他們的忠實粉絲與追隨者。尤其感謝舉辦「國文課 ≠ 課文國」的研究生們,給了我一個機會大放厥詞,也讓更多新生代的老師有發言的平台。因為有他們自覺的努力,台灣的教育確實在改變,如果繼續推動下去,未嘗沒有撼動體制的可能。
然而,我更想跟那些無法翻轉自我觀念的教師們對話(很有可能,大部分的教師仍是屬於這一類)。我想告訴他們的是:在進行任何創新教學方法之前,先停下腳步,檢視自己的觀念,不要以為製作了一份新的講義,或者是把桌遊融入課堂上,讓學生玩得很開心,就完成了所謂的「翻轉教學」。
不需要跟隨大師,只要問問自己的心,那一顆教育的初心。
—
◆課文,是誰的選文?
有一天晚上,我與我的同伴一起到育幼院給孩子們課後輔導。那一天我們要上的是張曼娟老師的〈人生需求愈少,負擔愈輕〉。張曼娟老師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看到她的文章被選入課本,我很開心。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她平常習慣背一個很大的背包外出,裡面塞滿書與筆電,長久下來,她的肩膀痠痛之極。她藉由這件事,領悟到了「人生需求愈少,負擔愈輕」的道理,她說:
「我們為了行動迅捷,想要一匹馬;為了居住舒適,想要一幢樓;為了受人尊崇,想要功名利祿,我們的欲想越來越多,我們的付出越來越沉重,直到我們無法承受那一天。然而,我們想要的,與我們需要的,是否不成比例?短短的人生,為了貪欲,我們真的需要花費這麼大的力氣,耗損這麼多元氣嗎?」
「我換了一個新背包,寬寬的背帶,小小的容量,只能放進一個錢包;一袋面紙;一支口紅與一串鑰匙,就這樣背著出門,並不覺得匱乏,彷彿已可以去到海角天邊。原來,當我們需求的愈少,負擔就愈輕,生活得更自在。」
寫得多好!我完全讃同作者的觀點,而且覺得作者寫得美極了!在解釋文義的時候,我講得口沫橫飛、眉飛色舞,但我的兩位國中孩子卻都提不起勁。我問他們怎麼了,其中一位孩子(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說,這篇課文讓他覺得很困惑。
「我已經一無所有了,但我卻覺得一點也不輕鬆自在。」他說。
晴天霹靂!
會被這篇文章感動的,大概就是跟我同樣階級的人,我們擁有穩定的生活水平,然後才會嚮往一種自在灑脫的境界;但我從沒想過,這番道理對他人而言,可能是一種極為難堪的道德勸說。
他已經一無所有,我們還要他向陶淵明與鍾理和學習安貧樂道,向蘇東坡學習「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灑脫。難道不覺得這很諷刺嗎?
當天晚上,我的心情低落至極。我知道,這孩子說的是真的,他確實一無所有,所以他才會待在這個地方,聽我這個毫無同理心的大哥哥說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還相當自我感覺良好。
課文很美,我很感動,我講課講得眉飛色舞。但這篇文章究竟讓誰覺得美、讓誰覺得感動?──過去我只會從哲學的角度,批判這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但這一刻我是整個生命被撼動了,就因為孩子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教什麼鬼東西了。
我不理解他的世界,而他也不理解我的世界。我們的美與感動,毫無交集。唯一的交集只是課文。如此而已。
而課文究竟又代表什麼呢?
這就是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我陷入了一個危機狀態,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在想,我們的課文,到底是誰的選文?體現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價值意識?我們要教給學生的「美感」到底是什麼樣的美感?會不會,這個體制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規訓機器,它先規訓了老師、父母、社會大眾,然後,規訓我們的孩子──假「經典」之名,假「人文」之名。然後我們都成了這個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小推手⋯⋯
我不敢再想下去。
是啊,也許不必想這些,我就是想太多了。
—
◆不是結語的結語
對不起,文章要結尾了,我還是沒有辦法提出任何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我只能用哲學家的角度來唱高調。所以我不是張輝誠老師,也不是海貍老師,他們是行動者,我不像他們身體力行推動創新教學,從體制內改變體制;但我想,社會可以允許我們走在同一條路上,卻有不同的分工。我是厭世哲學家,就現階段而言,我只能做到檢討跟反思;而哲學家的性格就是對自己誠實,針對一個問題挖到底,然後把問題攤在陽光下。
如果你是一個行動者,也許你會問:指出了問題,卻沒提出解決方法,有什麼用?
我永遠記得,在碩一的「莊子內篇研究」課堂上,老師跟我們說過:「要記住,提出一個『真正的問題』是最重要的。只要提出問題就好,沒有辦法解決也沒關係。當你提出了一個『真正的問題』,很有可能就解決了其餘大部分的問題,因為你會發現其他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
在我看來,已經有太多人提出解決方案了,我何苦又來提一種,好像我自己的方法比其他人都要更好?現在要反思的是,這些現有的方案是否確實能導向那個目標,也就是真正的教育理想;如果不行,又要如何調整?
指出問題,就是要你停下腳步,移開注視著手指頭的目光,順著手指頭的方向往上看,然後看見光輝燦然的月亮。
如果這兩篇文章能發揮到一點點這樣的作用,那就是我的大幸了。
謝謝你們看到這裡。
厭世哲學家 2017.05.10 完稿
---------
(佛陀指月,圖片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