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出版超過半年的書,近日才慎重將最後一頁闔上。閱讀過程中幾度壓抑不下內心的波濤洶湧,如此激昂情緒也出現於 2020 年觀賞同為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策劃的「4X相識」巡迴影展。他們精選四部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臺語片,邀請年輕導演延續劇情時空,拍攝發生在 40 年後的故事,世代對話隔空展開,新舊價值觀隔空碰撞,三代人的命運隔空交錯,影像鮮明記錄著時光流動的痕跡,那時深深領悟到,追尋這些逝去的記憶不但關乎我們身分的認同,也關乎未來的希望。
⠀⠀⠀⠀⠀
「電影,是從『社會』中分娩,進而又回過頭來詮釋『社會』,甚至介入『社會』後續軌跡的一種創作。」
⠀⠀⠀⠀⠀
縱使難以得知多數觀眾對臺灣電影的認知多寡,亦理解電影無法客觀呈現歷史全貌,然而 ——「電影」,此項既商業又藝術的文化表現形式,卻是一道窺視集體記憶的窗口。在世界的脈動、時代的風裡,我們得以接軌不同世代和背景的創作者,映照自身景況與抱負,披荊斬棘奮力凝鍊出的歷史切面。曾經這些碎片散落一地,而《#看得見的記憶》將殘頁一片一片拾起,依循臺灣社會發展之脈絡,於阡陌縱橫的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等變化中梳理出一條主流,順著時勢或起或伏,有的受當權者左右、被政治牽著鼻子走,有的奮力於山重水複的盡頭另闢蹊徑,有些人展現出文人的傲骨與氣魄,有些則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
從此書收錄的 24 篇文章得以觀察到,愈拉愈遠的視線彷彿俯瞰無數真實生活的軌跡,不僅關於這個島嶼彼時與此刻、光明與暗影共同勾勒而成的立體輪廓,更是這一代看遍形形色色電影的我們未曾低首凝視的來時路。
⠀⠀⠀⠀⠀
⠀⠀⠀⠀⠀
▍《看得見的記憶》博客來:https://bit.ly/2TnfAej
⠀⠀⠀⠀⠀
⠀⠀⠀⠀⠀
首度捧起《看得見的記憶》時,查找目錄後率先翻開的是後面的章節,也是絕大多數對臺灣電影稍有涉獵的觀眾,時而流連,時而佇足的年代 —— 叛逆青年們在 80 年代成群掀起的臺灣新電影風潮。他們普遍受文學啟蒙,強調情感寫實,貼近生活經驗,且不只是耳熟能詳的年輕一輩導演的崛起,更包括當今無人能出其右的攝影師李屏賓、錄音師杜篤之、剪接師廖慶松等優秀的相關技術人才。
⠀⠀⠀⠀⠀
「廖慶松強調:『新浪潮的導演們,是我這輩子工作過最有肩膀的電影人,他們事實上很強烈地傳達自己對社會、對很多事情的觀點,而且從頭到尾堅持,沒有改變。』」
⠀⠀⠀⠀⠀
這群有志之士曾經嘗試團結創造更多可能,卻因資金困難而不得不分道揚鑣,危機意外成為轉機,萬仁、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一一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不但提攜無數後輩,更真正為臺灣電影掀起一個又一個的浪頭,守護著金穗獎、金馬獎,引領著李安、魏德聖、蔡明亮無數後浪的身影,延續至今。
⠀⠀⠀⠀⠀
「在他鏡頭下的臺北是一個很雜亂的、拼湊的城市,沒有統一的建築與美學。楊德昌有句名言:『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身為戰後這一代,我們經歷過臺灣非常破落而貧窮的階段,早期又面臨戒嚴,必須反抗威權、反抗貧窮、反抗這個破敗的城市,由此給我們帶來力量。」
⠀⠀⠀⠀⠀
王昀燕《再見楊德昌》書裡一篇小野訪談提及《恐怖分子》的段落,闔上《看得見的記憶》後感觸更為深刻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那些反叛的氣息,純真的失落,道德的崩毀,理想主義者的殞逝,成為這群電影從業人員未曾動搖的改革和創新力量來源,反觀我們的此刻,近年來華語電影有多少自覺、共同認知能夠彰顯時代意識,並引領大眾對眼下的大環境展開深層反省?
⠀⠀⠀⠀⠀
回歸鄭秉泓〈大導演的起手式:李安、短片、金穗獎〉一文所寫,他形容,相較於金馬獎的成果驗收,金穗獎的存在好比大海撈針、挖掘璞玉,更是許多新導演的搖籃;然而,在參與由金馬執委會主辦的第 43 屆金穗獎之評選過程,我們從 66 部入圍作品中確實看見了許多「從點連成線」的批判力道,例如移民和新住民,成長迷惘,社會底層,並未真正成為過去的白色恐怖,但仍稱不上所謂全面性的集體共識。
⠀⠀⠀⠀⠀
因此,置身這個最好亦最壞、不舊亦不新的浪尖上,我們所能做的,或許是應暫緩腳步,端詳過去的文化脈絡,一如《看得見的記憶》點亮的歷史路徑,設法鑑往知來,並重新思考當前最重要的課題:該如何擦亮雙眸,推波助瀾,尋覓屬於新時代的文化顛覆力量。
⠀⠀⠀⠀⠀
⠀⠀⠀⠀⠀
▍完整文章寫於 博客來OKAPI:
⠀⠀⠀⠀⠀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 ── 讀《看得見的記憶》
https://bit.ly/3zhpz5u
⠀⠀⠀⠀⠀
#非常感謝 春山出版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回顧歷史十字路口台灣先民的樣貌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1951年9月8日全球49個國家共同簽署的舊金山和約,其中第二條關於當時日本殖民地的歸屬,日本宣佈「放棄台灣、澎湖之主權」。這在國際法上,就是把台澎的主權歸還給當時的台澎居民。
對於當時已經逐漸接受日本籍的台灣先民來說,戰爭後期一路挨打,為了怕美國飛機來轟炸,聽到空襲警報就要躲防空壕,一波波送上戰場的義勇軍凶多吉少。戰敗國原該是愁雲慘霧,卻在毫無準備下重獲自由。
雖然蔣渭水當時人稱「文化頭」,是當代台灣民族意識與民主概念的啟蒙者。但當時刻的人們接觸的世界太小,民主思想的成熟度不夠,被困在祖國情節的民族意識中。加以台灣文化協會主要的金主林獻堂,因為霧峰林家的清國高官家族背景,附隨觀念上的障礙,思想始終無法進化成為擁有自主精神的台灣人。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的《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將台灣抗日團體依台灣統獨及認同問題來做分類,分為四種,分別是「祖國派」(主張革命、統一)、「待機派」(主張改良、統一)、「台灣革命派」(革命、分離),以及「一島改良主義」(改良、分離)。
1936年3月,林獻堂與其兄林階堂、次子林猶龍等人參與由《台灣新民報》組成的華南考察團,至中國華南各行省考察。遊歷廈門、福州、汕頭、香港、廣東、上海等地。林獻堂在上海的歡迎會上致謝辭時,說了一句「我們回到了祖國!」這個談話被轉報給台灣軍司令。
1936年6月17日,台中州知事邀請林獻堂到台中公園參加「始政紀念日」慶祝園遊會。一名自稱為「愛國政治同盟會」成員的日本右翼浪人賣間善兵衛,阻擋他的去路,當眾質問林獻堂:「為什麼你在上海清國奴歡迎你的席上,說回到了祖國?」並當眾打了他一巴掌。
林獻堂遭到一連串的批判,迫於時勢,宣布辭去總督府評議會會員、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及東亞共榮協會顧問、台灣新民報社常務董事等公職。舉家七人避居日本東京。
日本放棄台灣主權時,當時台灣社會以「祖國派」林獻堂為首的文人士紳,不思籌辦台灣人民政府,建立自己的國家。林獻堂本人在1945年赴上海、南京,救援台胞返鄉,並加入國民黨。1946年當選參議員,參加「台灣光復致敬團」赴南京。
「祖國派」當時社會聞人,在台灣歷史的關鍵年代,帶領社會輿論開啟台灣大門,喜迎匪師。為台灣開啟了下一個悲慘的華殖時代。
高壓統治的年代,讀書人能有公民覺醒的自覺,還有鼓吹民主自決的勇氣與擔當,成立【台灣文化協會】,讓【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個如今聽來理所當然的觀念,在被殖民時代為台灣人找回民族尊嚴,為將來台灣建國打下基樁。蔣渭水堪稱台灣民主第一人。
蔣渭水當年強調台灣人的民族自決及要求日本政府讓台灣自治,都是以【台灣主體意識】為依歸;他爭取『言論自由』,面對帝國主義侵略,他呼籲『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希望台灣人團結對抗專制獨裁政權。
蔣渭水與林獻堂,後來因左右理念不同,分道揚鑣。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因傷寒病逝,時年40歲。身故之後,在台北永樂町通永樂座舉行「故 蔣渭水先生之台灣大眾葬儀」,紀念儀式結束後,移靈前往大直安葬途中天降大雨,送葬隊伍長達五千群眾無人退避。2015年陵墓遷返故鄉宜蘭「渭水之丘」。
蔣渭水一生有四項工作影響台灣歷史:
創立第一個全台性的文化組織「台灣文化協會」。
創立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台灣民報》」。
創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台灣民眾黨」。
創立第一個全臺性的工會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
日治末期推動台灣民族自治不遺餘力的林獻堂,日治時期不穿和服、不講日語。但迎接中國國民政權來台後,目睹中國政權暴虐無道更勝日人。
1949年9月,為了躲避蔣氏魔爪,林獻堂以治療頭部暈眩為由,離開台灣,隱居日本前,留下了傷感的詩句:「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
1955年,蔡培火奉國民政府之命勸說返台,林獻堂告之不歸的理由:「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曾受先聖人之教訓,豈敢忘之也。台灣者,危邦、亂邦也,豈可入乎,居乎。非僅危亂而已,概無法律,一任蔣氏之生殺與奪;我若歸去,無異籠中之雞也」
在日本戰敗放棄台灣、澎湖之後,舉全台菁英之流,喜迎中國匪師來台劫收。最後在他晚年在日本答覆來訪的George Kerr有關台灣前途的提問時,他回應說:「台灣要獨立像菲律賓」。可惜為時已晚!
1956年9月8日,林獻堂病逝於東京杉並區久我山寓所,享壽74歲,之後遺體運回台灣安葬於故鄉霧峰。
(相片:左為蔣渭水,右為林獻堂)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沒想到今年與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的音樂這麼有緣!從今年上半年與陳冠宇老師合作錄製雙鋼琴專輯時,其中就有編入這部劇的片尾曲「一輪明月」,而再過兩天我將帶著片頭曲「大稻埕的天光」由石青如創作的《破曉—大稻埕的天光》鋼琴、小提琴雙協奏曲來陪伴大家一同倒數跨年看煙火了!
🎊🎉#2020桃音跨年音樂會 & 666秒百萬高空煙火秀🎆🥂🍾
時間:2019/12/31 21:00~2020/01/01 00:30
地點:桃園市八德區中大公園(桃園市八德區建德路與興豐路交叉口處)
🎼曲目 -
石青如:《破曉—大稻埕的天光》鋼琴、小提琴雙協奏曲 🌆
Ching-Ju Shih: Breaking Dawn, 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Piano
鋼琴:范姜毅老師
小提琴:林子安老師
客席指揮:陳仕杰老師
桃音管弦樂團&唐爵愛樂管弦樂團
📹 《破曉—大稻埕的天光》鋼琴、小提琴雙協奏曲,片段試聽:
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WVUbKrm1HM8
本曲是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委託作曲家石青如所寫之作品,由鋼琴與小提琴共同完成之雙協奏曲,用以紀念臺灣民主先驅蔣渭水先生,此次跨年音樂會特邀小提琴家林子安、鋼琴家范姜毅共同演出。
在〈大稻埕的天光〉的音樂中,充分描繪著黑暗裡渴望光明的心境,在困境中產生勇氣,從陰暗谷底散發一線曙光,重見希望,整曲呼應1920年之台灣文化啟蒙,迎向自信、自覺的年代。
🎻迎接2020跨年音樂會暨高空煙火秀🎉
時間:2019/12/31 pm21:00~2020/01/01 am00:30
地點:桃園市八德區中大公園
鋼琴獨奏:范姜毅老師
小提琴獨奏:林子安老師
二胡獨奏:陳依芳老師
歌手:吳青老師
演出:桃音管弦樂團
演出:唐爵愛樂管弦樂團
演出:大成國中音樂班
演出:大成國小音樂班
演出:永豐高中管樂團
演出:桃音爵士樂團TJazz
演出:桃音媽媽合唱團
演出:桃音搖滾樂團TRock
客席指揮:陳仕杰老師
客席指揮:唐詩傑老師
指揮:廖冠堯老師
指揮:黃立維老師
※活動文宣/DM/海報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uNwfZnYtQSkOc-QIIJPYDqaxFcHOFZAZ
➠https://reurl.cc/alblZZ
👉溫馨提醒
以上活動免費,自由入場,請大家提早入場,找到適合位置欣賞音樂與煙火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在 光 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佈展花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光── 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 佈展花絮-《光》不僅乘載了百年前臺灣藝術家及前輩們,在黑暗時代拂去陰霾,為臺灣爭取自由的汗水及艱辛,同時也 啟蒙 ... ... <看更多>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在 MoNTUE北師美術館- 光 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Lumière 的推薦與評價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Lumière : The Enlightenment and Self-Awakening of Taiwanese Culture 時間|2021.12.18-2022.04.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