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醫療門診經驗]
這幾年在英國看醫生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情,雖然英國實施全民公費醫療制度,英國居民透過醫療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有免費的醫療服務,聽起來很有保障,實際上預約一般家醫門診GP(General Practitioner)卻比網紅餐廳還難預約,是場考驗身心的耐力賽,非緊急意外事故,門診可等上一到兩週,GP無法解決的問題才會被分到專科醫院續診,專科醫院收到訊息後,會安排『最早』的門診時間以『信件』通知(為了確保資訊安全,無法簡訊和電子郵件通知)。
幾年前因為腸胃問題,到GP檢查後,確定要轉診到專科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結果等了三週,收到專科醫院的信件,註明4個月後安排的門診,正巧跟海外工作日撞期只好電話重新預約(醫院電話客服又是另外一個關卡,幾十分鐘線上聽音樂等待很正常),最後總算到專科醫院進一步檢查,前後足足花了9個月...相較之下,台灣健保數一數二的醫療效率品質,讓人驕傲安心。
英國醫療資源和人員缺乏的問題,這幾年新創公司以及政府都針對這樣的問題來找尋解決方案, 近期一個大伏提我生活滿意度的創新就是視訊面診APP(Babylon), 透過APP可以隨時預約視訊或電話諮詢和醫生溝通, 全年無休, 即便是假日視訊門診時間從早上5點到晚上12點,隨約隨視訊的即時性,最快幾乎2-3分鐘後可視訊面診,視訊或通話內容也會全程記錄在APP裡可以重複播放,看診紀錄在一小時內上傳到APP方便管理,慢性病處方籤則在隔天會到達附近的藥局,可直接前往領藥,免去了以往打電話和GP預約門診、排隊和交通上的時間,推薦給住在英國六個月以上有登記NHS的居民。
順帶一題,最近台灣來的朋友意外受傷, 血流不止的狀況下去了急診,結果被醫護人員晾在旁,等了一小時實在受不了,只好找私人醫院就醫,還好他出國前加保了海外醫療意外保險,會有部分的給付,這趟私人醫院的看診還有小手術的費用接近四萬台幣,備妥了所需資料送到台灣的保險公司理賠後,保險公司人員此時才通知, 他在國外的這一段期間健保停保的狀況下, 會影響到私人醫療意外險的給付, 這是出國前所料未及的,保險當時保險人員沒有事先告知,如今能夠理賠到多少,只能看保險公司後續的審核。
建議大家出國旅行加保時和保險人員確認保單內容, 健保是否需要在長期出國期間(六個月以上)持續加保才不會影響到私人保險理賠權力。台灣健保雖然會部分給付國外事故醫療費用,但有補助上限不會補助全額,一般依照台灣相同狀況醫療費用的原則來做補貼。
這幾年在國外生活,每次回台總是來衝衝去匆匆,多是例行檢查和洗牙,懷念學生時代,氣血不通扭到腳還能健保針灸拔罐推拿(現在還有嗎?),外帶痠痛貼布,這些在國外貴桑桑的服務,在台灣還有健保給付,實在太幸福了。
註:全民公費醫療制度NHS(納稅者雇主和僱員每個月繳納保費,費用是採累進制,已税前年薪三萬英鎊的薪水來試算,2019/2020年度一年要繳納2,564.16英鎊,約台幣十萬每月約8200台幣,和所得稅一樣,一般公司會自動從員工薪水內扣除,這還不包含雇主必須額外要替員工支付的全民公費醫療費用)。
#住在國外10幾年還是按月付健保,是對台灣醫療系統的一點棉薄之力和驕傲。
#英國人聽到台灣醫療效率還有低廉的健保費用,還有內裝現代的各種診所,邊看牙醫可以邊看電視覺得不可思議。
#英國友人也自嘲,就算去急診A&E(Emergency & Accident),也要顯出誇張不適程度,才會被醫護人員比較認真的對待。
Babylon醫療視訊APP
https://www.babylonhealth.com/
如何在英國申請醫療保險以及預約門診可參考:
https://www.honglingjin.co.uk/6467.html
健保補給相關報導: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7711
免費 保單健 檢 系統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作者提到,美國目前制度,強迫所有患者與醫療需求者,購買”追訴醫師醫療過失的權利”。
什麼?
沒有人強迫你買這個東西啊?美國人繳的醫療保險帳單中,沒這項啊。
仔細想想,其實有。支出全是間接的,你以為沒有,但其實代價龐大。
美國醫療帳單貴,除了有醫師人力、醫院設備、醫療器材的支出外,其中有一項隱藏成本,就是為了被告的可能所收取的費用。當然沒有這項條目,但它會藏在其它收費中,把它們拉高。
不然美國醫師要繳交的高額醫療責任險的錢那裡來?
政府給的嗎?不是嘛。
這還是比較表淺易懂的。再來就是醫師面對訴訟的可能,採取的防禦醫療。譬如掃射性的檢查。讓患者接受更多的醫療程序,其實只是為了排除很小的可能。
或是根本不願意提供高風險,但可能對患者有利的治療。你以為接受了適當的治療,但醫師怕被告,你不知道自己有其它的選擇。而且你找尋其他醫師可能也沒用,因為相同環境下大家都怕被告,不會有人當冤大頭。
還有醫師被告之後,法律事務纏身,他能用來提供醫療服務的時間與精力會大受打擊。
你說不行啊,人命關天,當然要保留追訴醫師的權利,醫師才會好好為患者診療啊。
OK,我想有人假如頂著一個難看的髮型,可能會覺得跟死掉一樣難過。那要不要對理髮師設下追訴權?假如未達特定美學標準的剪髮,可以對理髮師追訴求償。你覺得這個法案通過後,理髮費會不會飆漲?現在沒有這樣的法律規定,你的髮型設計師就會為你隨便剪,不在意你的觀感嗎?
法律追訴只是一個最低限度的防範手段,它的目的在於醫師不要犯下基本的錯誤。它無法要求醫師展現最大的熱忱與付出。後者往往是患者與病家,完全的信任,才會帶來的成果。法律追訴,這方面是適得其反。
那真的因醫師過失出問題,法律不就可以帶來正義嗎?
現實狀況往往不是那麼美好。
書中引用一個針對對醫療訴訟的研究。結果指出,提告的患者與病家,最後得到補償的,在專家檢視後,常發現醫師並沒有過失。被判敗訴,沒有得到補償的患者,則是相反,有不少案子,醫師是有責任跟過失的。
也就是說,即使進入法律程序,”正義”未必可以得到申張。
法律系統,就跟醫療系統一樣,是一個人為的制度。醫師可能出錯,人卻以為法庭一定可以準確判斷對錯?
把一個醫師有責任的狀況,判病家敗訴,這會讓患者多麼心有不甘?而一個把醫師沒有責任的狀況,判醫師敗訴,這會讓醫師多麼委屈?這是不白之冤。
法律結案,卻是有些人心中永遠遺憾與陰影的開始。
作者的重點在於,不要直覺的以為,可以對醫師提告,對患者就是好的。有時放棄這個權利,才真是對自身有利。
當然,也有人覺得,保留提告的權利很重要。
問題是,目前社會不提供這樣的選擇。政府替你選好了制度,你就是要保留提告的權力。
這是不給人民選擇的自由。(而且可怕的是,大多人從不覺得這個自由被剝奪了)
作者提議,應該兩案併行。保險公司應該提出,放棄對醫師提告醫療過失的醫療保單,也要提出保留提告權利的保單,讓醫療需求者自行決定,選用。
好了,這是美國的狀況,我們回頭看台灣。
台灣的醫師收入,由健保體系支付。這裡面有法律訴訟成本嗎?
在一個每顆藥進貨後,用比較高的價格賣給患者的行為,都要被污名化叫”藥價黑洞”的氛圍中,在健保局時時刻刻以砍價跟核刪為限制支出的手段時,台灣健保有給付給醫師對抗醫療訴訟的成本嗎?
答案明顯是:沒有。
所以說,台灣的制度就是要醫師”無代價”、”免費”的承擔被告風險、高額賠償風險的環境。
承擔風險,要有代價。台灣醫師,卻是被迫承擔風險,但沒有對應的代價。
假如你在台灣行醫,卻對此毫無知覺,那麼,恐怕你還沒看到台灣醫療環境真正險惡之處。
台灣民眾,也不要認為這種持續對一個專業的壓迫與不合理對待,是跟自己無關的事。
當愈來愈多醫師,知道台灣的健保與訴訟制度不值得自己的付出時,一個以健全醫療體系為名的制度,將出現適得其反的後果。
免費 保單健 檢 系統 在 陳泰源-專任約房仲的斜槓人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70516《佑佑努力記 3年從零存款到百萬》讀後心得part2
【章節1-2~2-5】
【逆境培養能力,理財理財要同步】
作者林帝佑從未滿16歲時就已經在打工,尤其是過年更愛打,因為過年期間的工讀費是雙倍以上計價,還因此曾有過整整6個過年都沒回家過的紀錄,也提到媽媽在她就學時期,每個月只給1500元伙食費,剩下的部分,佑佑要自己想辦法。
逆境,是上天給予最好的禮物,也因此,佑佑培養出了「控制預算、預算管理」的能力。
我就學時期就是過太爽,學費、生活費都有爸媽頂著,所以大學畢業出社會時,對理財仍然一點觀念也沒有。
另外,佑佑明明存款足夠,為何不早早把學貸還完?因為她不想吃「龜苓膏」,其實,像「理債、理財,同時進行」這樣的觀念,我也是在電視財經台學到的,所以我在最高負債300萬元的那段歲月,也是這樣處理的,因此,當我無債一身輕時的時候,同時還有存款,心裡壓力著實減輕非常多!
PS:原來佑佑買了2張美金保單啊!好巧,我也買了2張呢!將來佑佑覺得哪天匯率解約換回台幣超划算時,拜託麻煩通知我一下啊!
說到個性,其實我有點自虐,不懂得享樂,而佑佑去了好多個國家玩,還可以一邊存錢,我都沒有,也做不到......我想「犒賞努力生活的自己」這個觀念,是我一定要開始效法的!
【目標具體化,才有行動力!】
近期目標(出國玩)、中期目標(買房)、終極目標(退休),這些都不夠具體化,佑佑說「我想要盡快存到錢到西藏玩」與「我想要在2017年7月存到6萬元去西藏玩」,這樣是不是就明顯有差別呢?
佑佑與我的工作性質不同,佑佑的表格是以固定月薪為基礎的的前提下,有計畫地存錢;像我們這種做業務的,3年不開張,開張吃3年,關於這點,不曉得佑佑有什麼好的建議?
【省錢】
說到手機費,我養3個門號(中華、遠傳、台哥大都有),除了中華有含上網(還不是吃到飽,平常只用公司WIFI),遠傳與台哥大都只辦最低費率,而且我都會搭配「M+」這個APP軟體,藉此得知客戶的號碼是哪家電信,然後選擇「網內互打免費」來省錢,因此,我每個月的手機費也不會超過1000元,相較佑佑的1支門號月費不超過1000元,我應該算小勝吧?(臭屁樣)
不過,佑佑竟然連水、電、瓦斯帳單,都會估算,如果費用低於規定的門檻,還會將剩餘金額存起來去生利息,像我這種只要帳單一來就拿去繳費,當期跟上一期費用相比,是用量比較多?還是比較少,全憑「感覺」.......這點我就輸了。
另外補充的一點是,先天條件如果好,後天就能省更多!像我租房子,我一定都挑採光、通風好的房子,採光佳,白天就不用開燈,通風佳,晚上未必要開冷氣,長期下來,真的省很多喔!
另外,佑佑分享了一個觀念,看似簡單,但如果沒有自制力的人,執行很難,那就是→「收入 減去 儲蓄 等於 支出」。人家說「小富由儉」,我也要補充說,靠自己能力累積成小富的人,自制力一定都很強!(敬自制力都很強的我們一杯!)
雖然我不是月薪族,但我每每只要有成交房子,獎金下來,我也都會先把今年預計要繳錢的大項目先預留起來,特別是年度房租總額、勞健保/保險費、儲蓄險(美金保單),扣掉這些錢之後,我才會願意開始漸漸放鬆,才有娛樂支出。
PS:我在清貧的環境下,可以活得相當自在,且自得其樂,關於這一點,算是有點自豪,顆顆。
【記帳,建立自己的理財系統】
說到「記帳」,佑佑分享了兩種記帳方式:
一種是─流水帳法:每花一筆錢就如實記錄下來。
另外一種是我還蠻想嘗試看看的,那就是─信封袋記帳法:為支出設預算,專款專用,把房租、手機費、保險費、水電瓦斯、生活吃喝娛樂等,分裝成不同的信封袋。
重點!記帳的目的在於檢討開銷,若沒有檢討開銷,記帳就失去意義了。
佑佑說,每個人至少要有4個帳戶,每個帳戶扮演不同角色,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理財系統」非常重要!例如:生活費帳戶、緊急預備金帳戶、退休理財帳戶、其他目標帳戶等。
這點我倒是有個疑問,還望佑佑能為我解惑:
因為我們都是小資族,錢都是一滴滴慢慢累積長大的,然而,電視上的房地產專家總是教我們,錢最好都集中在同一個帳戶裡,團結力量大,將來購屋時,要檢附財力證明,也比較好看,有利於貸款。
我的問題是,萬一錢不夠多,還又分成4個帳戶,累積起來是否更慢?還是說,將來買房貸款時,一次檢附4個銀行帳戶給貸款部門檢查,也是可以的?
PS:不過,從書中我又多學到的一門課是,緊急預備金額要設定為「月花費的3倍」。
我非常認同佑佑說的一點是:當薪水與慾望同時提高時,儲蓄率常常不升反降,畢竟由儉入奢易嘛!要提醒自己,「每個月要花多少錢,而不是能花多少錢」。避免自己因為收入增加,開銷跟著過度長大!
補充說明:富人公式......↓
1.可以花的,不一定等於一定要花、
2.只花「需要」,不花「想要」、
3.存下「能存的錢」,才能放大財富。
【只花鈔票,限制每日消費次數】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懶人儲蓄法,那就是:我不花銅板,只花鈔票,而且我規定自己每天的消費次數不能超過3次。
只花鈔票,每每找回的銅板,我就會存在我辦公桌上的豬公,平均3~4個月,豬公就飽了(大約有1萬元左右),我就拿去銀行存起來,然後我就會有一種「莫名其妙多了1萬元」的感覺,而且,只花鈔票,銅板視而不見,我會感覺錢好像燒得很快?就會很不想花錢!
另外,每天花錢次數不能超過3次,買早餐1次,午餐買青菜+雞蛋配公司的泡麵1次,除非當天有聚會活動、或者要繳手機費等才會有第3次花費;如果今天不小心必須要有4次花費,那隔天我就會逼自己只能花費2次。
【表格控+股票記錄】
表格控的部分我略過,看完之後除了佩服,只有眼花,我真的做不到向佑佑如此地細項,改天見面再向作者討教。
股票部分我看得也是蠻吃力的,這時讓我想起,曾經有位大直豪宅屋主對我說過,他不玩股票,只靠房地產投資,倒不是說投資房地產比股票好,而是因為他沒那個時間去研究。
看完佑佑的書,我更堅信,投資股票真的要做好多功課,佑佑,妳可不可以直接破題教我買哪一支股票就好,然後我就用懶人存股法即可啊?(抱頭、頭痛狀)
不過,如果讀者真的有在投資股票,佑佑倒是提醒一點,股票投資帳戶,最好就只用來進行股票交易,不做其他用途,如此一來就能清楚知道當初投入多少成本進去,才不會混淆唷!
未完待續........下班
部落格網址→http://taiyuanchen1223.blogspot.tw/2017/05/170516-3part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