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5 日除了金馬影展終於登場以外,從今日開始,YouTube 與金馬影展、中影、牽猴子、GagaOOlala、國家電影中心合力推出的電影月盛會熱鬧展開,為期四周的時間裡,逐一播放許多劃時代且持續網羅年輕影迷的不墜經典作品,提供用戶免費觀賞,個人時常掛在嘴邊的人生愛片如李安《父親三部曲》、陳玉勳《熱帶魚》、侯孝賢《兒子的大玩偶》、蔡明亮《青少年哪吒》等都名列其中,記得每天晚上八點,無論打開的是電腦、平板還是電視,請大家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開幕片《囍宴》,閉幕片《七匹狼》,其中共包含四個單元:「時代經典」、「台灣精選」、「咫尺彩虹」和「數位修復」,其他詳細片單、各片預告與完整資訊請見:https://bit.ly/2TU78jV
太多人觀賞完《消失的情人節》後一直想補導演的成名作《熱帶魚》,《#熱帶魚》是一部相當特別的電影,文英阿姨一句「愛你去死啦愛」轉眼就流傳了 26 年,隔空連結東石之美,透過一場荒謬又不知如何收尾的烏龍綁架案,不但自然展現了人們的良善純樸,也幽默諷刺台灣當年的教育環境與社會風氣,將那顆赤子之心化為都市上空的熱帶魚,悠遊在高樓大廈之間,獻給所有還願意作白日夢的孩子、大人與你我。
《父親三部曲》依然是屬於我們的故事,總有人說,沒看過「父親三部曲」,就不足以談論李安導演,從 1991 年的《推手》、1993 年的《囍宴》到 1994 年的《飲食男女》,這三部電影通俗卻情真,每個人皆能在其中望見似曾相識的影子,以家庭、傳承與孝順等傳統角度,如實紀錄台灣早期社會家庭形態的轉變與逐漸瓦解的軌跡,不僅於父子與父女的互動中呈現東西方的觀念差異,更照映新舊時代交替下的文化衝擊,正因導演親自面臨此段時代過渡期,一方面能透視傳統價值存在的理由,亦足以從溫柔寬厚的角度訴說小人物的故事如何反射大時代樣貌。
太極拳、婚禮以及烹飪緊扣中華文化精隨,思考此三部層層遞進的電影,可以有各種角度切入,好的或壞的,正面的或負面的,樂觀的或悲觀的,正向的或消極的,都足以尋找到各種矛盾情緒的出口。能夠貫穿這些故事的核心概念,終歸《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一句「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但讓人遺憾的是,我們都來不及好好道別」,或許必須相信,死者之所以死了,是為了讓生者可以存活,因此理查帕克頭也不回的走入叢林,有時候允許自己遺忘何其重要,能夠重新出發何其幸運,帶著痛感告別一個人,告別一種身分,告別一種責任,告別一個階段,告別一種心態,告別一種愛與一種恨,如何在變幻莫測的外在衝擊下處理好自己的情感,同時又顧及周遭親人不同立場的感受與尊嚴?你動輒得咎,束手無策。
《#推手》討論中國傳統的父子相處模式,一個深受中華文化洗禮的太極拳師傅,年邁的他被兒子接到美國一起生活,與洋媳婦和孫子住在同個屋簷下,卻因為文化、語言、飲食、成長背景與傳統思維等產生許多磨擦,於惜字如金的嚴父形象和百善孝為先的儒家思想之下,在在被挑戰父親身為一家之主的舊秩序與舊觀念,但面對愛、倫理與親子關係,總有一人夾在中間,也終有一方需要退讓,我們該如何在盡孝與責任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
《#囍宴》著眼於早期保守風氣下的同志愛情,談中華文化五千年的禮教壓抑,談華人在美國立足的生存不易,談延續香火的由重轉輕,談婚姻觀念的由厚轉薄,談女性角色為家庭奉獻轉變成追求人生目標,傳統的父母渴望抱孫享受天倫之樂的心願也慢慢落得子大不由母的感慨,維繫一個完整家庭仰賴的是退讓妥協和睜一隻眼閉一著眼,而至於傳承這件事,已經由不得父執輩了。
《#飲食男女》則是身為女兒共鳴最深的一部,題旨依然緊扣在孝道與家庭,但差異是已經不見兒子存在,一個家已經可以接受由女兒延續香火,慢慢將重心轉移到父女關係和角色互換之上。所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看似思想開放的二女兒反倒內心是最傳統也最顧家的,在家庭面臨分崩離析時,一肩扛起了凝聚這個家的重擔。如實反映出後來的家族價值不再凌駕於個人價值,順從與盡孝不再為孩子的一切行事準則,家庭結構也沒有明顯模式依循,傳承重心更從有形轉移成了無形的影響與情懷,李安看著自己的雙親老去和孩子成長,決定賦予傳統父親形象一個嶄新而溫暖的祝福,縱使天下無不散的宴席,然而,有時候一個家之所以解體正是為了重新尋找新的結構。
《推手》的兒子與父親幾乎是無法溝通,《囍宴》的父親其實對一切心知肚明,但人都得為大局犧牲小我,《飲食男女》的女兒最後與父親終於達成心靈上的對話與和解,家才開始真正建立起一個家的根基,因此,在整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與其說傳統家庭形態瓦解,不如說瓦解的是制式化外殼,進而重組成具有家庭之實的羈絆。
讓人深思,傳承的意義應該僅止於傳宗接代,或是轉而從個人價值裡尋覓另一種傳承的可能?無法切割的,三部電影同時也是老一輩逐漸妥協退讓、年輕一代逐漸擺脫禮教壓抑的過程,我們不停地成長,不停地適應,不停地告別,不停地放下,那份愛夾雜眷戀與排斥,那份恨也夾雜習慣與厭煩,在新舊時代交替的夾縫處撞得鼻青臉腫,在東西文化衝突的邊緣徘徊無處安放,然後專注未來,於是些許落寞、些許澄澈的目光後方開始有了理解與感謝,原來導演早已讀懂胸口的答案。
兒子的大玩偶 時代 背景 在 DJ 酒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的那時此刻 The Moment》
這是寫給台灣人的一封情書
畫面從50年前的黑白老電影開始
紀錄著台灣電影的發展過程
同樣也是台灣這50年來的歷史縮影
身為一個才剛二開頭的八年級生,
台灣五十年來的電影,
我大概只認真參與過後面的5年吧!
坦白說,
一開頭前面那些愛國電影:打共匪、偉大愛國情操、女人願意為軍人生十個孩子、中華民國萬歲、難過就唱歌於是唱起了梅花~~~~ (我大笑,像在看笑話的那種)
然後瓊瑤系列的電影,做作的演技和浮誇的台詞,在愛侶們情話綿綿或藕斷絲連的當下,我和我旁邊的都笑的很用力。
電影一直到這裡,以上的演員、環境、語氣、用詞、思想都是我陌生的,也許就是因為認同感低落,所以我用了我現在的思維,霸凌著老一輩曾走過的時光。
然後開始來到《搭錯車》,《悲情城市》、《兒子的大玩偶》,《汪洋中的一條船》,《蘋果的滋味》(這部太諷刺了,我真的印象超級深刻!),這裡開始漸漸進入我半熟的台灣電影,不管是以前高中老師放給我們看的,或是大學上課時,書本念到的,這裡的電影故事,也許是理解過,所以我不再笑了,腦袋開始運轉。
50年的時光長廊濃縮的相當短暫,一下子就來到我終於有記憶點的時代,原來那是台灣電影的黑暗期,竄出很多草根性的紀錄片取代著劇情片,講棒球隊的、講體操隊的、講種田的等等......,雖然我沒看過很多部,但至少片名開始熟悉,直到《不能沒有你》、《海角七號》、《女朋友男朋友》等,這裡開始是我這個時代熟悉的故事,愛國情操對我們這代來說,只像四個聽過的字,從軍或當公務員不再神聖,對很多人來說鐵飯碗比夢想重要、年輕世代對世界的忿忿不平、對社會的不公不義,對政治的不冷不熱到熱血沸騰(雖然還是有很多人是無感的),因為開始有了共鳴,所以不小心感動的流幾滴淚。
電影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原來50年前是那樣的,原來50年後是這樣的,就像我很難理解蔣中正死掉,為什麼全國的人好像都哭的死去活來,(但我相信當時也有不哭的人);而也許長輩們也不理解,現在的年輕人幹嘛動不動就要搞抗爭嗆政府(同樣我們這代也有人無感)。平時和朋友聊到,其實每個人的觀念和思想一旦認定了,都是很難很難改變的,因為我們都只想看到我們想看的,只想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但到底誰錯誰對了呢?我們只是沒有共鳴,沒有走過同樣的路,沒有體驗過同樣的生活環境,沒有成為同樣的人。
能把多麼不同的世代背景組成一部紀錄片,不同年代思維的人們當然有辦法一起相處,謝謝《我們的那時此刻》,很值得看的紀錄片,推薦給每個深愛台灣熱愛電影的人們,3/4號正式上映,自己到戲院去感動吧,我已經確定我要二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