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論云: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惡食;若勞役所傷,及飲食失節,寒溫不適,三者俱惡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穀之味,只此一辨,足以分內外有餘不足二證也。傷寒證雖不能食而不惡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穀味,蓋無內證,則心氣和,脾氣通,知五穀之味矣。
#內外傷辨惑論
內外傷辨惑論 在 每天讀一段中醫典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飲食勞倦論。
古之至人,竅於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榮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夫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苟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肝,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證,始符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大,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理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難經云: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曰: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令立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
黃耆(勞役病熱甚者一錢),甘草(炙各五分),人參(去蘆),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洗),白朮(各三分)。
右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柤,早飯後溫服,如傷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輕重治之。
#內外傷辨惑論
內外傷辨惑論 在 每天讀一段中醫典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筆記:
有形質之物受病也,繫在下焦;無形質之元氣受病也,繫在上焦。
按《陰陽應象大論》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是八益之邪,乃風邪傷人筋骨。風從上受之,風傷筋,寒傷骨,蓋有形質之物受病也,系在下焦,肝腎是也。肝腎者,地之氣。《難經》解云:肝腎之氣,已絕於內,以其肝主筋,腎主骨,故風邪感則筋骨疼痛,筋骨之絕,則肝腎之本亦絕矣,乃有餘之証也。
又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七損之病,乃內傷飲食也。《黃帝針經》解云:適飲食不節,勞役所傷,濕從下受之。謂脾胃之氣不足,而反下行,極則衝脈之火逆而上,是無形質之元氣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心肺者,天之氣。故《難經》解云:心肺之氣已絕於外,以其心主榮,肺主衛。榮者血也,脈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衛者,元氣七神之別名,衛護周身,在於皮毛之間也。肺絕則皮毛先絕,神無所根據,故內傷飲食,則亦惡風寒,是榮衛失守,皮膚間無陽以滋養,不能任風寒也。皮毛之絕,則心肺之本亦絕矣,蓋胃氣不升,元氣不生,無滋養心肺,乃不足之証也。
內外傷辨惑論.辨陰證陽證
內外傷辨惑論 在 汴京大疫已經開始。李杲《內外傷辨惑論》記載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4月,蒙古撤兵,汴京城內開始出現大量病患,汴京大疫已經開始。李杲《內外傷辨惑論》記載:「迨三月下旬,受敵凡半月,都人之不受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