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報告在紐約市在3月底至4月初的兩週內共5位年齡均在50歲以下的SARS-CoV-2感染病患,出現大血管腦中風的病例;4名是男性;5位病患入院時依照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中風量表NIHSS評估平均分數為17分,屬於嚴重大血管腦中風。
相較過去一年間,該醫療院所平均每兩週醫治50歲以下大血管中風的病例數僅0.73位。
第一例為33歲女性,出現咳嗽、頭痛、畏寒約一週,之後發生左側肢體麻木、無力及失語症。就醫時NIHSS分數為19(0~42分,分數越高表示中風程度越嚴重),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右側中大腦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梗塞併右頸動脈血栓;雙側肺部則有毛玻璃樣變化。
病患SARS-CoV-2檢測陽性。入院後接受抗凝血劑、血小板抑制劑治療。第10天的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原血栓已溶解。
回顧來自武漢的病例報告可見,感染COVID-19的住院病患中約5%發生中風;其中最年輕的約55歲。之前新加坡也曾經報告SARS-CoV-1患者發生大血管中風的病例。
目前推測,凝血功能異常及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可能是COVID-19感染 的併發症。(「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齊嘉鈺醫師 摘要整理 ➥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1011/ )
📋 Large-Vessel Stroke as a Presenting Feature of Covid-19 in the Young (2020/04/28)+中文摘要轉譯
■ Author:
Thomas J. Oxley, J. Mocco, Shahram Majidi, et al.
■ Link: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009787
🔔豐富的學術文獻資料都在【論壇COVID-19學術專區】
■ 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內皮細胞受損 在 泡芙女甩油減肥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女王醫師是我的學妹,很認真的完美女醫,這篇文章對一般民眾可能有點深,但加上王醫師妙筆生花的文筆和可愛的製圖,應該是可以理解😍
名偵探摳男揪出真正的兇手,不是脂肪,是精緻糖類啊!(本來女醫想去吃下午茶蛋糕🍰,趕緊換成吃肉⋯⋯噢不是)
[讓脂肪替糖背大黑鍋,造就數千兆商業利益]
自從1970年中期後,心臟病的問題浮現,兩派學者為此病展開激辯,主張糖是元凶的倫敦大學 約翰.尤肯教授被刻意孤立,另一位認為脂肪是罪魁禍首的國際知名營養師 安瑟爾.凱斯則受到食品加工產業的青睞。
「將脂肪汙名化,心臟病就不會怪罪於糖。」
因此,繼血糖插播文上中下三集,趁大家對糖還記憶猶新,血脂肪還未完全遺忘,想談談比飽和脂肪本身更令人害怕的心血管疾病兇手。醫學研究最擔心的,除了背後的利益衝突,或是將結論歸因於單一因素,但一個慢性疾病的發生,通常是多種飲食跟習慣日積月累,病從口入。
因此看抽血報告時,我們只看到各項血脂肪數值的高低,卻看不出那些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或破壞的殺手,因此不是抽血報告正常的人,就一定不會心肌梗塞或中風喔!!
#Tammy Wang覺得案情不單純,讓我們看下去
https://drjyw.blogspot.tw/2018/05/blog-post_20.html
內皮細胞受損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讓脂肪替糖背大黑鍋,造就數千兆商業利益]
自從1970年中期後,心臟病的問題浮現,兩派學者為此病展開激辯,主張糖是元凶的倫敦大學 約翰.尤肯教授被刻意孤立,另一位認為脂肪是罪魁禍首的國際知名營養師 安瑟爾.凱斯則受到食品加工產業的青睞。
「將脂肪汙名化,心臟病就不會怪罪於糖。」
因此,繼血糖插播文上中下三集,趁大家對糖還記憶猶新,血脂肪還未完全遺忘,想談談比飽和脂肪本身更令人害怕的心血管疾病兇手。醫學研究最擔心的,除了背後的利益衝突,或是將結論歸因於單一因素,但一個慢性疾病的發生,通常是多種飲食跟習慣日積月累,病從口入。
因此看抽血報告時,我們只看到各項血脂肪數值的高低,卻看不出那些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或破壞的殺手,因此不是抽血報告正常的人,就一定不會心肌梗塞或中風喔!!
#Tammy Wang覺得案情不單純,讓我們看下去
https://drjyw.blogspot.tw/2018/05/blog-post_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