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許多被稱為「正義魔人」或無條件要求讓座且被妖魔化的長輩,已經讓台灣對於公共領域、公德心的討論成為每年都會出現幾次的熱門話題。就如同捷運公司後來做的廣告,試圖呈現有公德心讓座的對象不一定是直觀上可以從外表來判斷的人群,例如銀髮老人、懷孕特徵明顯的孕婦、肢體受傷有包紮的人,有需要的人可能是外表看起來不需要座位但實際上可能頭暈目眩、極度疲憊或身體不適的人們。公德心與公共領域不應該成為以硬性法律為目標,且強硬地執行的一種公共力量,而是應該讓人們試圖去理解其他人背後的經歷與故事。有些看似沒有公德心的行為,實際上是這些人唯一的解決方式,因為這些人不像你我,他們可能沒有其他的選項來排解問題。如果我們的公共領域與公德心最後成為不分青紅皂白的強制所有人必須呈現相同的社會行為,以符合某種烏托邦式的公民社會,那這樣的公民社會實際上距離法西斯社會或極權社會也沒有太遠了!
———
位於北京四元橋邊上,有一棟藍色建築物──IKEA宜家家居商場。商品展示間裡光鮮明亮,無處不充滿家庭溫馨的氛圍。
2015年,我第一次進入這裡,只是為了採購北京租房用的小家具。然而第一眼看到的,卻是他人的生活日常,就這樣出現在公共商場:他們躺在沙發上、床上、枕頭上,無視刺眼的燈光、廣播聲、商場裡人來人往的聲響與關注。他們發呆、睡覺、滑手機、看書、哄小孩,誰也不打擾誰,就像在自己家一樣。同時,他們也守秩序、沈默、放鬆、不喧嘩不吵鬧,三三兩兩,聚集在這裡。在我的印象中,宜家員工不曾驅趕他們,只用輕柔的廣播勸說。
4年來,網路上不乏對他們討論的聲浪。外媒驚奇的報導:「睡覺、約會……宜家有不讓你做的嗎?」,國人責罵他們沒素質、沒公德心、丟臉、佔小便宜。但沒有人真的去和這些躺著的人聊天,去瞭解他們為什麼要在這裡?面對這些網路上的批評,他們也不曾想為自己發聲、辯解,或爭取。
2009年8月,《洛杉磯時報》發文〈Beijing Loves IKEA -- But Not For Shopping〉(北京人愛宜家,但不是因為購物),文中描繪北京的顧客全家出動,在宜家展示廳裡熟睡、享受冷氣並且玩樂。這個現象不只是在北京,在中國各地的宜家都有類似情況發生,直至十年後的今天,狀況仍然持續。
2019年8月22日,北京晚報報導:「新上任的宜家中國區總裁安娜.庫麗佳回應宜家部分消費者在宜家睡覺休息等行為,她表示稱宜家很高興看到人們來到宜家休息。宜家希望打造一個人們和朋友聚會的地方。讓消費者有非常愉悅歡樂的體驗是宜家商場所希望打造的體驗。」
我曾經一度認為,「不驅趕政策」應該是宜家為了利益和人流而針對中國市場提出的。但後來根據我在拍攝及田野觀察過程中的親身經驗,以及拜託海外友人分別在香港宜家、台北敦南宜家、希臘雅典宜家、英國倫敦宜家、美國波士頓宜家商場躺在沙發或床鋪上睡覺至少2小時的經驗,所得到的結果是:「不論是哪裡的宜家,都不會有任何宜家工作人員驅趕、叫醒、或是勸阻睡覺的人離開!」
這群長期在宜家睡覺的人,多半為低收入族群,帶小孩來宜家玩的家庭,以及居住環境不好、有睡眠需求的人,比方夜晚的城市建設者、勞動者等。通過訪談得知,許多長時間在這裡睡覺的人,是非自願被勞動市場排除的,比方退休老人,或是處於職業轉換期,或是工作相對不穩定的自由職業者。
根據筆者觀察,中國一線城市在急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少部分未能跟上腳步的人民,也忽略了那些還沒能達到所謂現代文明的存在與生活。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與哲學手稿》所說,「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自身,他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而社會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均這些問題,其實是同時存在於社會主義或是資本主義國家裡的。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86/article/9688
全友敦南棟別圖 在 XUAN 劉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坐時光機回到以前的台北仁愛圓環,圖說也很詳細!
走過台北市仁愛敦南圓環45年
1972 vs 1992 vs 2017
仁愛敦南圓環簡稱仁愛圓環,位於台北市仁愛路與敦化南路交會處,為台北現代都會形象的指標,素有都市過濾器之稱,將敦化南路和仁愛路相扣在一起;敦化南路充滿著商業氣息,仁愛路則相映著林蔭大道。
圓環中央的銅像為紀念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1879-1964)而鑄造,於1966年建置。于右任先生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於1930年11月18日就任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直到1964年11月10日病逝才卸任,任職時間長達34年,是中華民國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長。
1997年,台北巿政府因進行巿區道路更新及圓環空間規劃,打算將銅像遷置他處,最初預定遷往位在基隆巿中正公園旁,以紀念于右任為名的「崇右企專」,此事在媒體披露後,經台大傅申教授及陸蓉芝教授發起,積極聯繫台北書法界,包括于右任先生入室弟子李普同先生,及各大書法團體和書法家們,以于老在黨國、文學及書法之貢獻,主張銅像應該留在台北市,繼續受民眾親近與瞻仰。並以于老追隨國父革命,在仁愛路上的國父紀念館的石碑林裡,亦有其墨寶碑刻,咸認國父紀念館應是于老銅像之最佳落腳處。
在取得共識後,大家簽名響應,並且多次與台北巿政府都巿發展局協調,希望暫緩將銅像遷至基隆之計畫,並極力協調爭取將銅像留在台北,都發局長張景森先生頗為了解書法界的心意,國父紀念館亦表示歡迎將銅像遷置其園區。繼在徐少萍立委的協助下,並獲得崇右企專之諒解,終於在1997年12月,確定將仁愛圓環的于右任先生銅像遷往國父紀念館的中山碑林園區。
1998年1月元旦假期,台北巿政府動工拆除仁愛圓環的于右任先生銅像。工作人員在切除基座之鋼釘之後,仍無法移動銅像,只好敲開基座,發現原來基座鋼筋一直與銅像內部相連,因此銅像無法從基座上吊走;整座銅像非常堅固,足見設立當時是要將這座銅像傳諸久遠。為了能夠順利拆除,工程人員只好毀壞基座、切斷鋼筋,然後將銅像吊離,但此舉卻使得基座四周的于老生平碑文遭到嚴重斷裂破損。銅像在拆下之後,隨即與破損的碑刻一起送至國父紀念館保管。
最後由國父紀念館規劃,於于右任先生120歲冥誕(1998年4月16日)當周的星期日(4月19日),完成其銅像之遷建工作。銅像立於國父紀念館園區內的翠湖邊草地,由景觀設計師吳哲昌配合現場景觀進行妥善設計,銅像區保留了銅像原體及原碑文,碑文雖在之前拆除時已破裂,但為尊重歷史,只予以拼裝復合,再刻遷建記於後,以延續其設立及遷建紀實。
上圖拍攝於1972年,當時從這個角度仍可清楚見到右上角的仁愛國中校舍。此外,位於畫面最右側的老爺大廈則正在興建中;老爺大廈位於仁愛敦南圓環的東南側(地址為仁愛路四段110號),由華美建設董事長張克東起造,姚元中設計,矜功營造廠承造,1971年11月27日開工,1973年7月10日完工,工程造價約1,157萬元,為一棟地下2層、地上15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共1座70戶。
中圖由唐根禮於1992年12月1日拍攝。
下圖由網友 Benson Yang 於2017年10月31日拍攝及分享。
1992年照片裡,緊鄰老爺大廈、外牆上貼滿了廣告物的建築物曾是財神酒店(1978-1982)所在地。而在2016年的照片裡,財神酒店的位置已經變成一棟24層樓高的現代化建築,即2006年啟用的「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
位於仁愛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圓環東南隅的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地址為仁愛路118號,基地面積達2632平方公尺,原為五星級飯店財神酒店所在地,1982年財神酒店歇業後,該大樓便一直呈荒廢狀態,1997年瑞和庭及恆昌開發公司以27億元標下土地,在爭議聲中納入台北市都市更新地區,2000年7月23日開拆,瑞和庭再以45億元轉賣台新銀行,全案在2002年3月通過台北市都市更新及都市設計聯席審查,並在同年6月動工建造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於2006年3月落成啟用。
讓我們來回顧「財神酒店」這棟建築物的歷史。
1978年開幕的財神酒店,是當時的建築界名人劉成懿向社會大眾集資興建的,眾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起造,和隔壁的老爺酒店一樣由姚元中設計,1975年5月5日開工,1978年7月20日完工,工程造價約4,990萬元,為一棟地下2層、地上15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地址為仁愛路四段116號。
擁有四百多個房間的財神酒店在1980年到1982年間,平均每月盈餘五、六百萬元,這間當時台灣最摩登的五星級觀光飯店,以美麗的中庭和透明的電梯名噪一時,也是國內房地產「共同持分,共同經營」的開山始祖。
後來劉成懿的財務出了問題,因306名小套房持有人的持分問題無法解決,還發生投資人進駐酒店,要求還錢的糾紛,使財神酒店於1982年歇業。幾經轉手,1988年由鴻源機構取得產權,準備重新開張。
鴻源機構原計劃花大錢重新裝修,不料,拆掉外牆後工程尚未完成,鴻源就爆發違法吸金事件而破產倒閉,於是,鴻源的15萬名債權人同時成為財神的新主人。
鴻源機構投資人自救會反對清算拍賣財神酒店,認為財神酒店公告現值約36億元,但市價可能達120億元,在未獲債權人同意前拍賣是侵害債權人權益。但是債權人實在太多,1991年9月1日召開債權人會議,還得借用林口綜合體育館舉行,如何處理酒店當然無法取得共識,問題拖了下來,建築物日漸破敗,就像一棟「沒有穿衣服」的建築物,矗立在仁愛路圓環旁。
財神酒店由閒置而到荒廢,從昔日的台北市仁愛路地標變成了市容的毒瘤,外牆還不時掉落磚塊砸傷路人,成為台北市最精華地段上最醒目的「大危樓」。一直到了1997年,才由瑞和庭建設開發及恆昌開發公司標下這棟建築物。
1998年,台北市政府基於公共安全、都市景觀及兼顧土地開發效益等,將財神酒店劃入台北市第四期的獎勵都市更新地區範圍內,內政部於1998年11月公布都市更新條例,市府依都市更新條例之規定於2000年6月26日公告,正式將該基地納入適用都市更新條例地區,隨即於同年7月23日拆除舊建築,全案在2002年初通過都市更新及都市設計聯席審查,同年3月21日核定實施,成為台北市第一件依都市更新條例完成審查的都市更新改建案。
2002年6月17日,台北市首宗依「都市更新條例」程序申辦、原財神酒店都市更新案,正式舉行開工動土典禮,台新銀行以45億元天價轉購土地,委託國際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事務所設計,在仁愛圓環打造「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造價總經費高達78億元,於2006年3月23日落成啟用。
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是一棟地上24層、地下6層的現代化建築,整體造型配合圓環意象,以中國傳統建築燈籠造型為設計理念,配合仁愛路動線塑造有如翻書時書頁對書脊的曲線,勾勒出全新的意象。為了保留仁愛路圓環建築記憶,大樓臨圓環面特別設計45公尺高度的等高線,至於建築外牆是以低反射玻璃帷幕設計,而且帷幕是採單一型式各自獨立定做,加上配合夜間照明設施,創造地區獨特的視覺效果。為了回饋地方,大樓四周退縮留設2至9公尺寬的人行步道,由業主認養,以提供沿街連續完整的開放空間,同時台新銀行配合成立財團法人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將二樓留作藝文活動空間,包括小型劇場及展覽(演)等場地,把仁愛圓環轉化為生活化的藝術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