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是世界趨勢?國際能源專家打臉:核電就像瀕臨絕種生物,生存機率幾乎是零! (11/07/2018 風傳媒)
(尹俞歡報導)日本福島核災後,部分國家選擇廢核,也有國家選擇重啟或新建電廠。究竟核電是不是「大勢所趨」?《風傳媒》獨家專訪國際能源專家邁可.史耐德(Mycle Schneider)、解析全球核電及能源產業動態。史耐德觀察,儘管去年核電發電量成長1%,全球也還有15座核電廠正在興建中,但多是基於政治、產業及軍事考量,從經濟面來看核電已不再有競爭力,「核電就像是瀕臨絕種的生物,面對再生能源這樣的外來物種,生存機率幾乎等於零。」
出生於德國的史耐德,從事核電及能源產業顧問工作超過20年,曾擔任法國、比利時、德國等多國的能源政策顧問,並從1992年開始每年獨立編纂世界核能產業報告(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WNISR),從產、官之外的第三方觀點爬梳全球核電廠發電、興建及除役現況。
2014年會員包含中國多間核電公司的國際清潔能源論壇(IFCE),將世界核能產業報告譯成中文,並邀請史耐德赴澳門舉行發表會,讓中國核電業者了解世界核電及其他能源發展狀況。曾任中國國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長的韓文科,即在今年9月剛出版的WNISR序言中指出,核電產業正面臨經濟、環境及安全的挑戰,當人們面對擁核及反核的衝突,更需要像WNISR這樣的客觀報告,才能真正討論核能產業的永續發展。
與「核武」相依存 使國家難割捨「核電」
綜觀2017年全球核能發展狀況,全球共413座核反應爐、裝置容量363GW,分布於全球31個國家。如果以發電量來看,全球5大核電國家美、法、中、俄及韓國仍為重度核電使用國,5國核電發電量就佔全球的7成。而去年全球核能總發電量,也因中國核電發電量大幅增加、因而微幅成長1%。
儘管全球投資新核電廠的金額已較全盛期2006年下滑,但至今年中仍不乏對核電有興趣的國家。報告統計,全球至2018年中仍有50座核反應爐正在興建中,其中有近3分之1位在中國;另外土耳其、孟加拉、白俄羅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正計劃興建國內首座核電廠。
史耐德在報告中,點出核電在某些國家仍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是核電與核武的相互依存關係。史耐德指出,發電用的核能與軍事用途的核武,使用的原料、設施、人力及設備供應鏈都相近,因此一旦停用核電及相關建設,則核能軍事發展恐將連帶式微。英國的核子武器委員會(The U.K. Nuclear Industry Council)即曾發布協議、明載核能部門將增加民用和國防產業間相互轉移的機會,確保相關資源能被有效利用。
「過去核電人士說,核電跟核武無關,如今同一批人又說,發展核電攸關國安問題,」史耐德說,正因為核武需要與核電共用技術和資源,因此對部分國家而言,發展核電是因為核電與核武的依存關係,而不是為了取得低碳的電力。檢視全球現今前5大的核電廠新建計畫,也可發現都分布在4大核武國家;至於近年新建核電廠的埃及、土耳其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計畫也多被解讀為帶有軍事發展意圖。
除了與核武有關,史耐德分析其他國家力挺核電的原因,包括視核能為高科技發展象徵、希望藉核電廠鞏固國家地位;以及仍把核電當成重要產業,試圖外銷相關技術及設備等。
因地緣關係而常被台灣拿來借鏡的日本,核電廠則有另一層「大到不能倒」的顧慮。史耐德解釋,日本的電力公司為銀行所有,而銀行業者又與政府密切往來,讓日本的電力公司與政府間的利益連結、比其他核電國家還要深。若政府選擇破除這樣的曖昧關係、不重啟停機的核電廠,則電力公司很可能會破產。
核電價高難生存 多國官方不願再買單
儘管各國有千百種放不下核電的理由,史耐德仍認為,一旦除去軍事或政治目的,當新核電廠建造成本不斷增加、工期一再延長,舊核電廠又必須為維運及安全投入更多成本,則核電幾乎無法在自由市場中與其他能源競爭。
此外,雖然去年核電發電量增加,從其他數字來看,全球能源版圖也已開始轉向。根據WNISR2018報告,去年全球共投資160億美元興建4座商用核電反應爐,但同一年對再生能源的投資金額卻高達2800億美元,一共新增裝置容量157GW的再生能源,年增率創歷史新高。
史耐德也在報告中預估,以每座核電廠運轉壽命40年計算,至2030年將有190部機組、168.5GW的裝置容量將陸續除役,是過去10年新增機組數量的3.5倍。也就是說,若沒有更多新建計畫,核電的裝置數量及發電量都將漸趨下滑。
而從電價來看,英國辛克利角C(Hinkley Point C)核電廠的履約價格高達每度電0.12美元,反觀2017年陸域、離岸風電已出現每度0.02美元及0.045美元的競價結果,太陽能也低至每度0.025美元,證明成本已不輸核電。
這也意味著,當官方不再願意為核電買單,全球核電勢必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不再使用核電,絕不是特例!」史耐德說,政府的決策終將受全球趨勢所左右,也因此全球31個核電國家,除了像俄國、中國之外,都已意識到核電高價的現況,也陸續開始減少核電使用。
「核電就像是瀕臨絕種的生物,面對像外來物種的再生能源,生存機率幾近於零。」史耐德總結:「如今(台灣)政府的政策,只是加速實現這個無可避免的趨勢而已。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article/598436
♡
全球核電廠 數量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只用5年 核二換設備要花20億!! (03/24/2016 蘋果日報)
核二廠除役在即,台電仍擬花20多億元汰換機組,效益遭質疑。環團質疑為延役鋪路 台電:安全考量。
(洪敏隆╱台北報導)核二廠一號機及二號機將分別於2021年及2023年除役,台電基於安全考量,將編列20餘億元汰換這兩部主發電機,立委昨抨擊設備壽期未到卻要汰換,且汰換後只能各用5年及6年,是台電未落實維護保養、操作運轉衝過頭所致。環團質疑設備更新是為核二廠延役鋪路,呼籲既然老舊核二廠不安全,乾脆提前除役。
核電廠是將核能轉換為熱能,用以帶動主發電機產生商用電力。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審查台電年度預算,綠委黃偉哲質疑雖基於安全考量,核電廠主發電機該換就換,但設備應有40年壽期,為何只用30幾年就夭折,台電曾強調核電廠運轉多久都不用維修的紀錄,現「車子壞了,帳找誰算」,要求檢討核二廠維修保養是否落實、運轉操作是否衝過頭。
大修預計2個多月
台電核能發言人林德福說,核電廠本就24小時運轉,且依規定停機大修,絕無操太兇、衝過頭的問題。反應爐主發電機組每隔兩次大修時,會將整個設備拆開檢視及保養,去年底核二廠大修時拆開,發現已有2、3股線圈劣化,經處理後可安全運轉,雖距離除役剩沒幾年,但基於整體安全評估,決定全面汰換設備。
林德福指國外核電廠也有案例,運轉僅30幾年,主發電機設備就劣化要更換。核二廠一號及二號機組將分別在今年11月及明年6月大修時,汰換主發電機組,由於設備龐大,且要拆下整個線圈,汰換後還要測試,原每次大修約30至40天,這次大修預計要2個多月。
原能會主委周源卿指,不知台電要換核二廠發電機組,按規定大修前2個月,台電要提出計劃,經原能會審核通過。
「增加核廢料數量」
核工專家賀立維質疑,汰換原因是台電片面說法,質疑真實目的是為準備讓核二廠可延役;且一部主發電機組非常龐大,汰換不只涉及大筆經費浪費,未來除役又增加核廢料數量,「國外提前汰換先例有幾件?佔全球核電廠數比率多少?不能因有國外案例就說是常態。」
賀立維也批應監督台電的原能會已無公信力,新政府上台後應組成民間監督核能安全委員會,檢視核電廠設備,若核二廠因設備老舊已不安全,該提前除役就除役。
購電給24億協助金
綠委蘇治芬昨在立院質詢時也抨擊,台電1999年起向六輕麥寮汽電公司購電,花錢買電還要給對方「促進電力及產業開發協助金」,累計至去年達24.9億元,卻未規範如何將協助金回饋地方,任由麥電將錢納入自己口袋;台電董事長黃重球允諾,1個月內檢討合約制度。
文章內容原始資料來源:
http://www.appledaily.com.tw/…/…/headline/20160324/37125833/
♡
全球核電廠 數量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 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全球核工業持續萎縮】
國際推薦-
「這份報告極具價值,因為它每一年都針對核工業進行實證分析,揭露了伴隨核能的極高經濟風險,同時為人們對於其他方案的質疑提出有力的論證,指出提升能源效率及發展再生能源,與核能相比起來是更為有效且安全可靠的選擇。」
- Kevin Kamps/美國非營利組織「超越核能(Beyond Nuclear)」發言人
「這份報告赤裸裸的呈現了核工業在關於創新的種種許諾,以及實際發生的後果之間,存在著多麼巨大的鴻溝。而這項停滯不前且無比昂貴的技術,也將漸漸無法和日新月異、愈來來愈靈巧、具有彈性且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其他替代選項競爭,這些選項是提升能源效率、發展再生能源以及儲能技術。」
- Jonathon Porritt/英國永續發展委員會(U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ission)前任主席
1992年,由來自法國的能源政策獨立顧問Mycle Schneider創辦的能源資訊中心WISE-Paris,即與綠色和平組織及世界觀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共同出版第一份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當時就指出核能產業發展已經驅緩,其市場利基已經逐漸流失。此後二十年間的發展證實此份報告的預測,以全球來看,核能發電佔總發電之比例最高峰出現在1993年,達到17%,此後核電佔比一路下滑,2011年時只剩11%。
2015年甫出版的世界核子產業現況報告,再度深入詳實的提出核工業持續萎縮趨勢、核電廠延役情況、新建案工程延宕等爭議、福島核災四年多後的現狀報告,以及核能與再生能源發展趨勢之間的比較。
如同Schneider所說,使用核能絕非宿命,而是種選擇。綠盟翻譯了這份報告摘要,希望藉著對全球核工業現況更全面的認識,我們也才更能從對核電依賴的迷思中走出,邁向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層面都更適宜台灣的能源政策之路。
重點摘要:
■日本自50年前第一座商用核電廠啟用以來,首次在一整年中皆未使用核電。
■全球核電廠開始建造數量從2010年的15座暴跌到2014年的3座。
■全球有62個興建中的反應爐,較一年前少了五個,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反應爐興建延遲。建造反應爐的14個國家中,有10個國家其反應爐計畫已延遲數年。其中有五個反應爐列於「興建中」狀態已超過30年。
■核電已連續第三年佔全球電力供應不到11%。
■技術上來說,法國核電公司AREVA已經破產,標準普爾信評公司對其給予垃圾級評價;2015年7月9日其股價跌至歷史新低,只剩2007年時的10%。
■世界四大經濟體中的中國、德國、日本,加上巴西、印度、墨西哥、荷蘭、西班牙,此八國佔全球人口比率超過45%的30億人,其非水力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都高過核電。
■英國包括水力發電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已高於核電。
■以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署年計算,2014年時風力發電每年增加694TWh、太陽光電增加185TWh,均超過核能的147TWh。
閱讀中文版摘要全文|http://goo.gl/1759aZ
報告摘要中文翻譯、校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請支持我們的工作,成為綠盟定期定額認養人,一起為了更好的台灣而努力!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ppt.cc/89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