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衛機制」是「人類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它具有雙面性,既能保護我們迴避難以承受的傷痛,如親友逝去;同時也會妨礙人們碰觸和解決自身必須面對的情緒難題,阻礙你繼續前進。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書裡從「心理防衛機制的本質與目的」、「深入探討並認識自身心理防衛機制」、「解除心理防衛機制的方式」三個面向,循序漸進、分門別類討論。
當我們因種種因素陷入悲慟或憂鬱,堅信自己將一直處於這種狀態,感到絕望窒息時,作者點燃照亮前方的火炬,說明「感受只是暫時的」,人類只要活著就會受傷,感受會造訪也會離去,喜怒哀樂皆為人類經驗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所以人們可以透過練習,試著與來來去去的感受相處,逃避並不可恥,但是沒有用,和內心的防衛機制和解是一生永不停息的課題,我們需要與生活正面對決的勇氣。
---本文引用螺絲拜恩的實話實說FB
參加《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抽書活動 https://bit.ly/2Z2lwbP
購書去>>
★博客來:https://reurl.cc/62XoKO
★誠品:https://reurl.cc/yZXVyM
★金石堂:https://reurl.cc/mnX1n9
★MOMO:https://reurl.cc/d0lRvq
★讀冊:https://reurl.cc/7XvR0k
#今周刊出版 #今書坊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心理防衛機制 #佛洛伊德 #心理治療 #心理學 #螺獅拜恩的實話實說
【贈書】【好書分享:心理學《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心理防衛,是我們為了逃離痛苦而向自己說的謊。」
前些日子發生了一件讓我備受打擊的事,至今情緒稍有抒發,但仍覺得胸口塊石磊磊,透不太過氣(也可能是發胖了內衣太緊)(喂喂)。
知曉事件當下,因過於震驚,感覺是麻痺、空泛的,似透過扭曲水族箱玻璃觀看世界,彷彿身在其中又不在其中,紙頁與螢幕上的字跡皆漂浮、流動著,伸手欲攫取僅抓住空氣。為了盡快振作、回歸日常生活,我不自覺壓抑情緒,投身於工作中,惟心中空蕩蕩的。
此時此刻,我憶及《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起初預定介紹本書時,我站在一種客觀、超脫的立場閱讀,雖可同理,然難以深刻體會。後來重讀一遍,感受大不相同。
本書作者約瑟夫布爾戈(Joseph Burgo)是位精神分析師和臨床心理學家,從事心理治療工作三十餘年,幫助過無數飽受焦慮、憂鬱、自我厭惡、強迫行為等患者,包含其自身在內,亦走過憂鬱幽谷。由是撰寫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從「心理防衛機制」角度出發,教導讀者擺脫大腦設下的謊言,重整遇到問題便逃避之消極心態,找到有效面對創傷的方法,獲得心理健康與自由。
簡言之,「心理防衛機制」是「人類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它具有雙面性,既能保護我們迴避難以承受的傷痛,如親友逝去;同時也會妨礙人們碰觸和解決自身必須面對的情緒難題,阻礙你繼續前進。
書中從「心理防衛機制的本質與目的」、「深入探討並認識自身心理防衛機制」、「解除心理防衛機制的方式」三個面向,循序漸進、分門別類討論。閱讀過程中有許多自我練習題以判斷你的心理防衛機制為何?根據不同讀者的類別、心理需求及慣性,建立有效應對策略與解決難題的技巧。
以自身為例,從測驗中得知,個人的防衛機制傾向難以承認需求,慣於抵抗依賴,並勸自己忽略慾望(啊我對金錢的慾望明明很誠實!!),否認心中強烈感受。
譬如書裡某個案例習慣搞砸所有事情,其思維模式源自童年時期積壓之無意識憤怒狀態,因他無法表達意見,不知不覺中壓抑了憤怒感受,將無法承受的情緒呈現在對周遭的敵意中。如能正視自我內心且挑戰心理現狀,才有可能打破固有行為模式,揮別被烏雲籠罩的過去。
當我們因種種因素陷入悲慟或憂鬱,堅信自己將一直處於這種狀態,感到絕望窒息時,作者點燃照亮前方的火炬,說明「感受只是暫時的」,人類只要活著就會受傷,感受會造訪也會離去,喜怒哀樂皆為人類經驗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所以人們可以透過練習,試著與來來去去的感受相處,逃避並不可恥,但是沒有用,和內心的防衛機制和解是一生永不停息的課題,我們需要與生活正面對決的勇氣。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現在最想逃避的問題?例如: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夏天到了還沒瘦下來!!」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6/28(日)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6/29(一)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WhyDoIDoThat #約瑟夫布爾戈 #JosephBurgo #今周刊 #美國精神分析師 #臨床心理學家 #心理防衛機制 #重新剖析佛洛伊德理論 #心理治療 #心理學
★博客來:https://reurl.cc/62XoKO
★誠品:https://reurl.cc/yZXVyM
★金石堂:https://reurl.cc/mnX1n9
★MOMO:https://reurl.cc/d0lRvq
★讀冊:https://reurl.cc/7XvR0k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在 今周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在 [心得][抽書]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在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 अन्वेषण गर्नुहोस् ... 的評價
- 關於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在 不再逃避! 消除無意義的心理防衛機制[心理學,自我成長] 的評價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心理學《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心理防衛,是我們為了逃離痛苦而向自己說的謊。」
前些日子發生了一件讓我備受打擊的事,至今情緒稍有抒發,但仍覺得胸口塊石磊磊,透不太過氣(也可能是發胖了內衣太緊)(喂喂)。
知曉事件當下,因過於震驚,感覺是麻痺、空泛的,似透過扭曲水族箱玻璃觀看世界,彷彿身在其中又不在其中,紙頁與螢幕上的字跡皆漂浮、流動著,伸手欲攫取僅抓住空氣。為了盡快振作、回歸日常生活,我不自覺壓抑情緒,投身於工作中,惟心中空蕩蕩的。
此時此刻,我憶及《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起初預定介紹本書時,我站在一種客觀、超脫的立場閱讀,雖可同理,然難以深刻體會。後來重讀一遍,感受大不相同。
本書作者約瑟夫布爾戈(Joseph Burgo)是位精神分析師和臨床心理學家,從事心理治療工作三十餘年,幫助過無數飽受焦慮、憂鬱、自我厭惡、強迫行為等患者,包含其自身在內,亦走過憂鬱幽谷。由是撰寫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從「心理防衛機制」角度出發,教導讀者擺脫大腦設下的謊言,重整遇到問題便逃避之消極心態,找到有效面對創傷的方法,獲得心理健康與自由。
簡言之,「心理防衛機制」是「人類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它具有雙面性,既能保護我們迴避難以承受的傷痛,如親友逝去;同時也會妨礙人們碰觸和解決自身必須面對的情緒難題,阻礙你繼續前進。
書中從「心理防衛機制的本質與目的」、「深入探討並認識自身心理防衛機制」、「解除心理防衛機制的方式」三個面向,循序漸進、分門別類討論。閱讀過程中有許多自我練習題以判斷你的心理防衛機制為何?根據不同讀者的類別、心理需求及慣性,建立有效應對策略與解決難題的技巧。
以自身為例,從測驗中得知,個人的防衛機制傾向難以承認需求,慣於抵抗依賴,並勸自己忽略慾望(啊我對金錢的慾望明明很誠實!!),否認心中強烈感受。
譬如書裡某個案例習慣搞砸所有事情,其思維模式源自童年時期積壓之無意識憤怒狀態,因他無法表達意見,不知不覺中壓抑了憤怒感受,將無法承受的情緒呈現在對周遭的敵意中。如能正視自我內心且挑戰心理現狀,才有可能打破固有行為模式,揮別被烏雲籠罩的過去。
當我們因種種因素陷入悲慟或憂鬱,堅信自己將一直處於這種狀態,感到絕望窒息時,作者點燃照亮前方的火炬,說明「感受只是暫時的」,人類只要活著就會受傷,感受會造訪也會離去,喜怒哀樂皆為人類經驗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所以人們可以透過練習,試著與來來去去的感受相處,逃避並不可恥,但是沒有用,和內心的防衛機制和解是一生永不停息的課題,我們需要與生活正面對決的勇氣。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現在最想逃避的問題?例如: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夏天到了還沒瘦下來!!」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6/28(日)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6/29(一)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WhyDoIDoThat #約瑟夫布爾戈 #JosephBurgo #今周刊 #美國精神分析師 #臨床心理學家 #心理防衛機制 #重新剖析佛洛伊德理論 #心理治療 #心理學
★博客來:https://reurl.cc/62XoKO
★誠品:https://reurl.cc/yZXVyM
★金石堂:https://reurl.cc/mnX1n9
★MOMO:https://reurl.cc/d0lRvq
★讀冊:https://reurl.cc/7XvR0k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理防衛機制與個性的關係
#常聽到的心理防衛到底是什麼
每當我們分開討論心理防衛機制,將它們作為單獨的應對策略時,就會讓我們造成誤導性的印象,即它們是孤立存在、毫無關聯的技巧─像是在打高爾夫球時,你只是隨意地拿起一根木棒、鐵棒揮桿一樣。然而實際上,我們極容易養成自己特有的或習慣性的防衛模式,而這些逃避痛苦的慣用方法則會對性格的塑造產生影響。
因此,若有人說你是個從來不會心煩或生氣的老好人,這句話會呈現一些和性格防衛機制有關的資訊;若你是一個獨斷的人,傾向於主導一切,在聲勢上壓倒他人,或者糾纏到對方聽你的為止─這些情況表明的又是另外一套防衛機制。你與自己生命裡重要他人的互動習慣,會說明你一向使用的防衛機制。
請用心體會下面語句和描述他人的方式,它們是我們多數人曾訴之出口的話語,因為這些句子攸關容易為關係帶來摩擦或阻礙的性格特徵,所以當我們使用,便意味著對他人的批評或評判:
A就是一個控制狂。
B總是讓我覺得他需要被拯救。
C很好說話,只要一切照她的來。
D非常黏人。
E毫無人情味。
什麼事都可能讓F情緒失控。
為什麼G總是緊張兮兮?
我沒見過比H還莽撞的人!
I總是小題大做!
J認為他就是上帝恩賜女人的禮物。
K是一個膽小如鼠的人。
L為什麼非得在關係裡充當受氣包?
這些描述,是對某些特質或相處方式的總結,我們經常藉此表達對他人基本性格的看法。雖然不太明顯,但這些句子同時也顯現了一個人面對的阻礙所在:
(一) A至D的行為是在應對需求與依賴時的做法。
(二) E至H的行為反映的是對緊張及痛苦情緒的管理方式。
(三) I至L反映的是在關係中的自尊議題。
在第二章中,我們會細說這些心理議題,探究我稱之為「主要心理問題」的相關內容。正是在承受這些挑戰時遇到的困難,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會選擇的心理防衛機制類型。
每個人都會發展出專屬於自己的一系列防衛模式,用於應對人類共有的情緒。不同的文化會對某些情感抱以寬容或譴責,因而造就了我們各異的性格,以及逃避不為社會所接納的情緒的不同方式,但所有人都在與以下人類經驗中固有的基本挑戰進行鬥爭:
✔️需要或渴望與他人取得聯繫,並依賴他們滿足我們自己的需求;同時也要在這些關係裡體驗挫敗、失望或無助。
✔️應對讓人難以平復、時常感到痛苦的情緒問題,譬如害怕、焦慮、憤怒、怨恨、羡慕與嫉妒。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自我感覺良好,對個人價值充滿自信。
不同的人在面對上述議題時有著不同的難度;兩個人也許在面對同一種情緒時,卻採取完全不同的防衛方式。對每個人來說,我們使用的防衛機制將會塑造我們的個性,同時也會深刻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你的心理防衛機制是什麼呢?
對於心理防衛機制,最通俗簡短的解釋來自於英國著名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徹(Donald Meltzer)。他說:「一切防衛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而本書的主旨內容就是心理防衛機制:它們如何運作,被其阻擋在意識之外的痛苦因素有哪些,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心理防衛機制,以及如何認識與面對藏在其背後的無意識痛苦的潛在收益。
心理防衛機制是人類心理中一個普遍而必需的部分,既給我們提供了保護,幫助我們解決了人類經歷中的一些難題,但同時也阻礙了我們成長以及對滿足感的獲得。嚴重或根深蒂固的心理防衛機制會妨礙我們看清自己在關係中真正的需求,無法體驗豐富的情感甚至無法保有自尊的生活。本書將會明我們認識自身的心理防衛機制,超越限制,獲得成長。
雖然直面痛苦看似很難,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體驗到釋放與振奮。還有什麼事情能比探索自我,讀懂朋友、家人和相識之人的複雜心理活動,同時更深層理解人類關係更有趣呢?經過這麼多年的切身實踐,我對自己這項工作的熱情不曾減少半分,並發現了他人身上的無窮魅力,我希望你也能從此書中感受到些許。
--
本文改寫自《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作者約瑟夫・布爾戈(Joseph Burgo)為美國精神分析師、臨床心理學家。從事心理治療三十多年,曾任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組成協會董事及講師。
在我閱讀過的書中,本書是唯二清楚而易懂的探討「防衛機轉」,這個我們幾乎都聽過,但卻未必深入探究過的概念(另一本書是Jerome S. Blackman的《101 Defenses: How the Mind Shields Itself》)。
你毫無怨言地包容另一半長期埋首工作,直到有一天,當他記不得第幾次取消赴約時,你才意識到內心積累的寂寞與憤怒。
母親因病離世,你說服自己,這對彼此都是一種解脫,但當你觀看一部家庭電影時,忍不住抽泣,才發現傷痛從未遠去。
又或者,你知道這些概念,背後都有防衛機轉嗎?
〰️鴕鳥心態──壓抑與否認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轉移與反向作用
〰️非黑即白思維──分裂
〰️沉溺美好童話——理想化
〰️到處散播負能量——投射
〰️為避免痛苦,放棄所有開始——控制
〰️用狡辯回避真相——「思考」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羞恥防衛
一生中,總有人告訴我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情緒。從第一本睡前故事開始,直至長大成人,我們都被教導要寬宏大量、心懷感激、多諒解少批判;我們一直被灌輸著「正確的」感受方式。
然而,憤怒、仇恨、嫉妒——這些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情緒,同樣屬於內心不可或缺的部分。學會接納一切情感,與之相安共存,是我們能為自己獻上的最美好贈禮。
透過本書,每天挪出片刻的靜謐,將思緒從萬般雜訊中抽離。閱讀過程中,你將成為自己的心理治療師,帶著耐心,同時也帶著堅定,尋求人生所有困境的解答。
當我們願意對自己誠實,方能擺脫大腦中的謊言,回歸真正的平衡與自由。
誠摯推薦!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今周刊出版
https://tinyurl.com/y9hgsh63
然後你也可以《練習不壓抑》 時報出版
https://tinyurl.com/in-and-out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在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 अन्वेषण गर्नुहोस् ... 的推薦與評價
Facebook मा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अन्वेषण गर्नुहोस्. ... <看更多>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在 不再逃避! 消除無意義的心理防衛機制[心理學,自我成長]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 約瑟夫.布爾戈Joseph Burgo中文書名: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原文書名: Why Do I Do That? ... <看更多>
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在 [心得][抽書]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一、活動辦法:
1、抽獎活動頁面
https://bit.ly/2Z2lwbP
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現在最想逃避的問題?例如: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夏天到了還沒瘦下來!!
3、完成以上步驟,即擁有抽獎資格。
二、獎品介紹:
◆抽獎名額:《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三名)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6/28(日)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得獎名單
◆中獎公佈:2020/6/28(日)晚上十二點
◆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6/29(一)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
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三、讀後心得:
「心理防衛,是我們為了逃離痛苦而向自己說的謊。」
前些日子發生了一件讓我備受打擊的事,至今情緒稍有抒發,但仍覺得胸口塊石磊磊,透
不太過氣(也可能是發胖了內衣太緊)(喂喂)。
知曉事件當下,因過於震驚,感覺是麻痺、空泛的,似透過扭曲水族箱玻璃觀看世界,彷
彿身在其中又不在其中,紙頁與螢幕上的字跡皆漂浮、流動著,伸手欲攫取僅抓住空氣。
為了盡快振作、回歸日常生活,我不自覺壓抑情緒,投身於工作中,惟心中空蕩蕩的。
此時此刻,我憶及《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起初預定介紹本書時,我站在一種
客觀、超脫的立場閱讀,雖可同理,然難以深刻體會。後來重讀一遍,感受大不相同。
本書作者約瑟夫布爾戈(Joseph Burgo)是位精神分析師和臨床心理學家,從事心理治療
工作三十餘年,幫助過無數飽受焦慮、憂鬱、自我厭惡、強迫行為等患者,包含其自身在
內,亦走過憂鬱幽谷。由是撰寫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從「心理防衛機制」角
度出發,教導讀者擺脫大腦設下的謊言,重整遇到問題便逃避之消極心態,找到有效面對
創傷的方法,獲得心理健康與自由。
簡言之,「心理防衛機制」是「人類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它具有雙面性,既
能保護我們迴避難以承受的傷痛,如親友逝去;同時也會妨礙人們碰觸和解決自身必須面
對的情緒難題,阻礙你繼續前進。
書中從「心理防衛機制的本質與目的」、「深入探討並認識自身心理防衛機制」、「解除
心理防衛機制的方式」三個面向,循序漸進、分門別類討論。閱讀過程中有許多自我練習
題以判斷你的心理防衛機制為何?根據不同讀者的類別、心理需求及慣性,建立有效應對
策略與解決難題的技巧。
以自身為例,從測驗中得知,個人的防衛機制傾向難以承認需求,慣於抵抗依賴,並勸自
己忽略慾望(啊我對金錢的慾望明明很誠實!!),否認心中強烈感受。
譬如書裡某個案例習慣搞砸所有事情,其思維模式源自童年時期積壓之無意識憤怒狀態,
因他無法表達意見,不知不覺中壓抑了憤怒感受,將無法承受的情緒呈現在對周遭的敵意
中。如能正視自我內心且挑戰心理現狀,才有可能打破固有行為模式,揮別被烏雲籠罩的
過去。
當我們因種種因素陷入悲慟或憂鬱,堅信自己將一直處於這種狀態,感到絕望窒息時,作
者點燃照亮前方的火炬,說明「感受只是暫時的」,人類只要活著就會受傷,感受會造訪
也會離去,喜怒哀樂皆為人類經驗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所以人們可以透過練習,試著與來來去去的感受相處,逃避並不可恥,但是沒有用,和內
心的防衛機制和解是一生永不停息的課題,我們需要與生活正面對決的勇氣。
--
狡螺三窟
https://www.facebook.com/rosetruth
https://www.plurk.com/rosetruth
https://rosetruth.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243.20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92921701.A.8F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