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長輩圖、懶人包,無所不在的政治訊息,是否正在侵蝕你我的親密關係?
當客廳、臥房變成吵吵鬧鬧的政治擂臺,又該如何維繫家人日常的情感交流
最近,你又刪除或封鎖了哪些臉友,當中有好友或家人嗎?你一方面焦慮國家的未來,另一方面卻無法忍受朝夕相處的人立場與自己不同,只要一開口聊政治,音量就會大過電視名嘴。
《政治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s)中也有作者指出,比起跨種族或跨宗教,父母更擔心子女和不同政治傾向的人結婚。威克菲德調查公司(Wakefield Research)也發現,比起金錢問題,百分之二十的伴侶吵架焦點都放在政治議題,顯示它已成為婚姻問題的引爆點。
本書作者指出,在親密關係中爭吵政治議題,有時是出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與家人、伴侶的想法和觀點可以同步,或是受過去的家庭關係影響,想從政治議題中找回關注或權力。但我們總是不經意忘了,每個人所抱持的政治主張,跟出身背景、生活歷練、價值觀密切相關。
取自《在家不要談政治》
************************************
我想,不需要做我的工作,朋友們舉目四望,大概不難找到,因為政治撕裂家庭的例子。社會有沒有變得更好,還不知道,家庭氣氛先變糟!
我特別希望在這個時間點,推薦這本書。因為最近我碰到一個家庭,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跟他相處不睦的爸爸,政治立場相左,孩子一看到爸爸就生厭。所以雙方陣營攻訐得越激烈,親子關係的裂痕就越明顯。
說實在話,我個人的力量,難敵負面新聞每天播送,政治人物之間的激烈攻防。親子之間要能相處融洽,不知道選後還有沒有機會?(攤手)
出版社願意送兩本書,麻煩想參與活動的朋友留言、分享、設公開,兩天之後,由出版社抽出兩位讀者贈書(不包含海外地區),並在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只有在這一篇文章下面留言會送書,之後其他貼文就沒有送書了。
如果可以,保持理性討論政治議題,且願意欣賞孩子的不同意見,這對孩子是很好的教育,這我非常贊成。只是,能好好做到的家長,又有幾個?
這一系列貼文,會希望我們藉著這個議題,知道價值觀不同,依然有愛的可能性。
祝福您,先能齊家,再談治國!
************************************
從事物的原貌發現愛
【文/ 珍.賽佛】
現在,你已經看過各式各樣左右派的人物與伴侶──固執己見或心胸開放的、年輕或年老的、直言不諱或沉默寡言的、信仰虔誠或無信仰的。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強烈反對所愛之人的政治理念,並想要改變彼此互動的方式。
他們都察覺到關係出現危機,希望修補破損的關係,也願意採取行動。這是好事,否則深陷政治對立的泥沼中找不到出口,無助的感覺往往會使人覺得改變是不可能的。
他們學到了什麼?他們大部分的人都表示,在這個沉重話題中探索,確實讓他們學到重要的事情。而我們又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
令人高興的是,經由訪談,他們得到思想、行為上的啟發,大家幾乎都擺脫了原本的窘境。過程中,他們漸漸了解自己,也發展出新視角,發現在表現的政治衝突下,潛藏了真正的問題。接著他們與對方進行深入對話(有些人甚至是第一次這麼做),不僅收穫良多,也更了解自己以及對方在關係中的付出。明瞭這些事情後,他們改變了看待彼此關係的角度,也能懷抱希望,從窘境中解脫、開啟新的可能性。他們不再只以意識形態為本,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重新了解彼此的政治衝突,也知道如何進一步改善。
他們還發現,原來自己有多執著於「頑固的希望」。以前他們相信,自己只要夠努力,就能改變對方的觀點。現在才了解到,為了這個無望的目標,自己太急切又徒勞地投入太多心力,在關係中造成許多摩擦。
我很訝異,受訪者都同意我所觀察到的事,能夠聽取建議,也願意實際應用。有些伴侶的相處方式根深柢固、難以改變,但居然也做到了。我想幫助他們探索內心,為不斷重複的可怕爭執找到心理根源,其潛藏的問題通常和政治無關。令我驚喜的是,他們都能找出解開癥結的答案。要了解彼此真正的問題為何,通常只需要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彼此的互動,而許多受訪者從沒這樣嘗試過。然後,他們便能進一步思考,怎樣的行為造成了衝突,以及背後到底有什麼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對方。無法溝通的問題不在政治歧見,而是性格或態度上的碰撞。
每次看到他人內心想通了什麼,我都會驚喜又受到鼓勵,這代表了,就算看起來最無藥可救的衝突,也不是不可能和好。讀者們能以此獲取信心,並效仿在書中讀到的許多案例,看看那些人如何靠自己改善關係。關鍵是自我省察。
克里斯多夫.德瑞克的轉變是最強而有力、鼓舞人心的例證,他展現出了洞察的力量。克里斯多夫的母親為了他的政治觀點,不斷攻擊他、羞辱他。我問道,為什麼他堅持要和母親爭執,他說因為不想像他父親一樣消極。他聽到自己說出這番話之後,有助於他想通,主動拒絕與母親交戰其實才是掌控局面的方法。克里斯多夫以前從沒想過,原來這才是父親沒做到的。許多人只是想法上需要啟發,只要一有方法,都能睿智地處理。
我也很訝異,當我提供受訪者們不同的解決方法時,他們都願意聽,並改變討人厭的行為。費莉絲.霍爾珀林的丈夫馬克被逼得在地下室偷偷看福斯新聞。她也承認,自己經常不顧丈夫意願,就塞文章給他讀。我告訴她必須停止這種行為,她居然一口答應:「我做得到!」她也實現承諾。對她丈夫以及夫妻關係來講,這是非常大的轉變。
史蒂夫.尼爾森在網路上跟人嗆聲吵政治,成功地讓他的所有家人都疏遠他,但他會怕他的舉止會讓他失去最愛的姊姊希拉,希拉也是最後一個會和他連絡的親人。我建議他,不要用網路傳訊息,最好用電話或當面跟希拉表白,她對你有多重要。史蒂夫將我的建議放在心上,他們的關係因此就修復了。
政治立場不同時,最重要、最基礎的事,是要有維持關係的強烈欲望,一切都從此開始。當你願意檢視自己的行為及其根源,並願意以對方的角度看自己,盡可能地敞開心胸傾聽親密伴侶的話,並調整自己的行為,關係就會改變。
檢視你自己的行為如何導致兩人爭執,有這樣的自我認知,你們的關係才真正能從衝突轉為合作。雖然對許多重要的政治議題你們依然有歧見,並且可能永遠不會有共識。無可避免地,無論兩個人意識形態是否一致,總是會有一些根本的分歧,至少性格就不同。幸好,洞察可以帶來同理心,每個人只要努力,就能培養這種能力。我的研究顯示出,當你有不同的行為,對方也會跟著有不同的反應。
自我分析是值得投入的浩大工程,它所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不吵政治。一旦你決定進行自我分析,就能看到過去與現在的連結,以及政治與其他事務的連結,這些都是你以前不曾注意到的。沒有什麼事能比發現自我更驚奇、更有收穫了。
你可以放心,你的理念無需變動。產生同理心不需要以一致的觀點為基礎,就如同迪倫.馬龍(Dylan Marron)所說:「同理心不代表完全支持對方。」迪倫是我播客節目的來賓,他自己也有主持播客節目。一定可以找到政治之外的許多共通之處,因為就我們所見,政治絕不是表達基本價值觀的唯一途徑。我們必須承認,政治觀點不能作為道德評斷的基礎;否則的話,自由派就不可能相信擁護持槍權或反對墮胎的人,就不會覺得對方值得愛、讚賞與尊重。有時我們還是會十分欣賞政治立場不同的人。
所謂真愛、永恆不變的伴侶,絕不是像照鏡子一樣面面相通。
.
以上文字取自
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120
.
12/28蔡璧名老師《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新書分享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39134477005452/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兩人相處 總是有爭執的是因為大家的觀點 角度 也 不同 其實沒 分 對 錯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假新聞、長輩圖、懶人包,無所不在的政治訊息,是否正在侵蝕你我的親密關係?
當客廳、臥房變成吵吵鬧鬧的政治擂臺,又該如何維繫家人日常的情感交流
最近,你又刪除或封鎖了哪些臉友,當中有好友或家人嗎?你一方面焦慮國家的未來,另一方面卻無法忍受朝夕相處的人立場與自己不同,只要一開口聊政治,音量就會大過電視名嘴。
《政治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s)中也有作者指出,比起跨種族或跨宗教,父母更擔心子女和不同政治傾向的人結婚。威克菲德調查公司(Wakefield Research)也發現,比起金錢問題,百分之二十的伴侶吵架焦點都放在政治議題,顯示它已成為婚姻問題的引爆點。
本書作者指出,在親密關係中爭吵政治議題,有時是出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與家人、伴侶的想法和觀點可以同步,或是受過去的家庭關係影響,想從政治議題中找回關注或權力。但我們總是不經意忘了,每個人所抱持的政治主張,跟出身背景、生活歷練、價值觀密切相關。
取自《在家不要談政治》
************************************
我想,不需要做我的工作,朋友們舉目四望,大概不難找到,因為政治撕裂家庭的例子。社會有沒有變得更好,還不知道,家庭氣氛先變糟!
我特別希望在這個時間點,推薦這本書。因為最近我碰到一個家庭,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跟他相處不睦的爸爸,政治立場相左,孩子一看到爸爸就生厭。所以雙方陣營攻訐得越激烈,親子關係的裂痕就越明顯。
說實在話,我個人的力量,難敵負面新聞每天播送,政治人物之間的激烈攻防。親子之間要能相處融洽,不知道選後還有沒有機會?(攤手)
出版社願意送兩本書,麻煩想參與活動的朋友留言、分享、設公開,兩天之後,由出版社抽出兩位讀者贈書(不包含海外地區),並在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只有在這一篇文章下面留言會送書,之後其他貼文就沒有送書了。
如果可以,保持理性討論政治議題,且願意欣賞孩子的不同意見,這對孩子是很好的教育,這我非常贊成。只是,能好好做到的家長,又有幾個?
這一系列貼文,會希望我們藉著這個議題,知道價值觀不同,依然有愛的可能性。
祝福您,先能齊家,再談治國!
************************************
從事物的原貌發現愛
【文/ 珍.賽佛】
現在,你已經看過各式各樣左右派的人物與伴侶──固執己見或心胸開放的、年輕或年老的、直言不諱或沉默寡言的、信仰虔誠或無信仰的。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強烈反對所愛之人的政治理念,並想要改變彼此互動的方式。
他們都察覺到關係出現危機,希望修補破損的關係,也願意採取行動。這是好事,否則深陷政治對立的泥沼中找不到出口,無助的感覺往往會使人覺得改變是不可能的。
他們學到了什麼?他們大部分的人都表示,在這個沉重話題中探索,確實讓他們學到重要的事情。而我們又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
令人高興的是,經由訪談,他們得到思想、行為上的啟發,大家幾乎都擺脫了原本的窘境。過程中,他們漸漸了解自己,也發展出新視角,發現在表現的政治衝突下,潛藏了真正的問題。接著他們與對方進行深入對話(有些人甚至是第一次這麼做),不僅收穫良多,也更了解自己以及對方在關係中的付出。明瞭這些事情後,他們改變了看待彼此關係的角度,也能懷抱希望,從窘境中解脫、開啟新的可能性。他們不再只以意識形態為本,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重新了解彼此的政治衝突,也知道如何進一步改善。
他們還發現,原來自己有多執著於「頑固的希望」。以前他們相信,自己只要夠努力,就能改變對方的觀點。現在才了解到,為了這個無望的目標,自己太急切又徒勞地投入太多心力,在關係中造成許多摩擦。
我很訝異,受訪者都同意我所觀察到的事,能夠聽取建議,也願意實際應用。有些伴侶的相處方式根深柢固、難以改變,但居然也做到了。我想幫助他們探索內心,為不斷重複的可怕爭執找到心理根源,其潛藏的問題通常和政治無關。令我驚喜的是,他們都能找出解開癥結的答案。要了解彼此真正的問題為何,通常只需要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彼此的互動,而許多受訪者從沒這樣嘗試過。然後,他們便能進一步思考,怎樣的行為造成了衝突,以及背後到底有什麼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對方。無法溝通的問題不在政治歧見,而是性格或態度上的碰撞。
每次看到他人內心想通了什麼,我都會驚喜又受到鼓勵,這代表了,就算看起來最無藥可救的衝突,也不是不可能和好。讀者們能以此獲取信心,並效仿在書中讀到的許多案例,看看那些人如何靠自己改善關係。關鍵是自我省察。
克里斯多夫.德瑞克的轉變是最強而有力、鼓舞人心的例證,他展現出了洞察的力量。克里斯多夫的母親為了他的政治觀點,不斷攻擊他、羞辱他。我問道,為什麼他堅持要和母親爭執,他說因為不想像他父親一樣消極。他聽到自己說出這番話之後,有助於他想通,主動拒絕與母親交戰其實才是掌控局面的方法。克里斯多夫以前從沒想過,原來這才是父親沒做到的。許多人只是想法上需要啟發,只要一有方法,都能睿智地處理。
我也很訝異,當我提供受訪者們不同的解決方法時,他們都願意聽,並改變討人厭的行為。費莉絲.霍爾珀林的丈夫馬克被逼得在地下室偷偷看福斯新聞。她也承認,自己經常不顧丈夫意願,就塞文章給他讀。我告訴她必須停止這種行為,她居然一口答應:「我做得到!」她也實現承諾。對她丈夫以及夫妻關係來講,這是非常大的轉變。
史蒂夫.尼爾森在網路上跟人嗆聲吵政治,成功地讓他的所有家人都疏遠他,但他會怕他的舉止會讓他失去最愛的姊姊希拉,希拉也是最後一個會和他連絡的親人。我建議他,不要用網路傳訊息,最好用電話或當面跟希拉表白,她對你有多重要。史蒂夫將我的建議放在心上,他們的關係因此就修復了。
政治立場不同時,最重要、最基礎的事,是要有維持關係的強烈欲望,一切都從此開始。當你願意檢視自己的行為及其根源,並願意以對方的角度看自己,盡可能地敞開心胸傾聽親密伴侶的話,並調整自己的行為,關係就會改變。
檢視你自己的行為如何導致兩人爭執,有這樣的自我認知,你們的關係才真正能從衝突轉為合作。雖然對許多重要的政治議題你們依然有歧見,並且可能永遠不會有共識。無可避免地,無論兩個人意識形態是否一致,總是會有一些根本的分歧,至少性格就不同。幸好,洞察可以帶來同理心,每個人只要努力,就能培養這種能力。我的研究顯示出,當你有不同的行為,對方也會跟著有不同的反應。
自我分析是值得投入的浩大工程,它所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不吵政治。一旦你決定進行自我分析,就能看到過去與現在的連結,以及政治與其他事務的連結,這些都是你以前不曾注意到的。沒有什麼事能比發現自我更驚奇、更有收穫了。
你可以放心,你的理念無需變動。產生同理心不需要以一致的觀點為基礎,就如同迪倫.馬龍(Dylan Marron)所說:「同理心不代表完全支持對方。」迪倫是我播客節目的來賓,他自己也有主持播客節目。一定可以找到政治之外的許多共通之處,因為就我們所見,政治絕不是表達基本價值觀的唯一途徑。我們必須承認,政治觀點不能作為道德評斷的基礎;否則的話,自由派就不可能相信擁護持槍權或反對墮胎的人,就不會覺得對方值得愛、讚賞與尊重。有時我們還是會十分欣賞政治立場不同的人。
所謂真愛、永恆不變的伴侶,絕不是像照鏡子一樣面面相通。
.
以上文字取自
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120
.
12/28蔡璧名老師《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新書分享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39134477005452/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兩人相處 總是有爭執的是因為大家的觀點 角度 也 不同 其實沒 分 對 錯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直播中獎名單公告+#成為這樣的我 直播筆記
12/5 成為這樣的我+情緒寄生 直播雙書得獎者
@Ellen Yang @Yao Chen
另出版社感謝 蔣寶慧小姐詳盡的直播筆記 額外贈 成為這樣的我
11/14 情緒寄生 直播得獎者
楊婷婷 陳禹如
請得獎者私訊粉專告知寄送地址
作家H寫作課程得獎者將與老師討論後私下通知
感謝各位熱情參與直播討論
下週直播將有兩位神秘心理師作家一同吃晚餐
敬請期待
—
分享 蔣寶慧 12/5直播筆記如下
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
蜜雪兒的童年:時間效應
蜜雪兒的種族:哈哈鏡、污點、恆定
蜜雪兒的婚姻:添加物、悶燒鍋
走過選舉:眼盲效應
怎麼走過情緒寄生的智慧
1.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你要去控制你可以控制的事情。
比方說學習、看書、教育、交朋友。
2.你要盡量去看見事情的全貌。
有的時候會不會是我們的視野太侷限了。
3.我們要允許自己,和跟我不同的人在一起。
然後我們也要允許自己,去改變人生的一些規則。
4.我們要學會去看見事情的本質。
歐巴馬:「你現在會被攻擊,是因為大家都已經看見你了。」
有時候有人一直找你麻煩,可能是因為他忌妒你或是他也過得不好。
5.如果有一天我們遇到一些壞事,我們要相信,這一切都會過去。
張曼娟:「一切都會過去的。這不是一句安慰人的話,這是一個事實。」
--
你有多久沒有回顧過自己的人生?還是說在你的生命裡面,你一直都不忘記去回顧自己的人生?
每一年都花一些時間,去回顧自己是怎麼長大的(家庭書寫)
--
「我有大半的童年,都耗在聆聽掙扎的聲音。」
姑婆是嚴格的鋼琴老師,學生努力卻達不到要求
「等我有一天準備好,我覺得我要開始彈鋼琴了,而且我覺得我應該可以達到姑婆的標準。」
二樓自己家隨興自由→熱情的暖爐
樓下的姑婆和丈夫好像住在另外一個宇宙,過著一絲不苟嚴謹的生活(家具都用保護套包好)→像住在冰箱
「對我來講,她好像是我要去爭取、征服的對象,在她的面前,我總是想要證明些什麼。姑婆很執著,我也非常的執著。」
觀察非常細膩。好強、好爭鬥,學鋼琴時水火不容,但姑婆在鋼琴發表會解救了她。姑婆過世後把房產留給了他們家。
(心彩 · 21:54 最懂你的人往往是爭吵最深的人)
[懸置效應]
p232
時間總會過去。
雖然等待的時候,我們以為時間不會過去。
但時間讓等待變得不像等待。
等到等待不再像等待時,時間早就已經過去。
p239
對於尚未明確的事物,以及還不知道怎麼解決的問題,只能先中斷對它的起心動念,來免於憂愁和焦慮。等到時機成熟時,這些不明之物就會浮現出來,成為我們對人生的領悟。
--
(黑人/女性/雙重歧視)
「我們越是遇到這些事情,就越是要做一些我可以自己控制的事。」
他們全家都是這樣的信念。
當你達成了,會發現別人講過什麼已經不再重要了。
都在對抗恆定效應。
她不是不害怕的,她只是為了擺脫覺得不夠好的自己。
有支持她的家人,他們很接納她的本質。
[恆定效應]p200
當我們身在一個不良的互動中,並不是不想改變,而是害怕改變。
改變隨然可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卻也可能讓別人變得不幸福。
就好像「快樂」在我們的關係中,有一定的額度,如果我多拿了一些,就會搶走別人的快樂。
與其承擔這種風險,看著我所愛的人變得不快樂,我們寧可不要改變,維持現況就好。
--
(不同家庭觀的婚姻)
蜜雪兒:家人要無時無刻相守在一起
歐巴馬:相愛的兩個人可以相距很遠
兩個人都有各自的本質,尊重對方的本質,但也不違背自己的渴望,訂好自己的規劃不再等待,對方能配合就配合。
兩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當然很希望兩個人可以一起去做一些事,可是有時候如果要把家裡面的期望變成兩個人都同步的話,就會覺得日子真的很難過下去。
[添加物效應] p70
我和你,結合成一個關係。
為了好好相處,我這麼做,而你那麼做,我們都有必須這麼做和那麼做的立場,想要保護你、保護我,保護我們的關係。
我們都覺得自己是對的。
那麼,當關係發生錯誤時,又是誰的問題呢?
我以為是你的,就像你以為是我的。
你的我的、對的錯的。
我們好像逐漸忘記,當初會這麼做的自己,其實是為了和對方相愛。
可以變成好的,也可以變成壞的。
有的時候我們會愛上對方,是因為他和我們不一樣,但是有的時候我們會痛恨對方,也是因為他和我們不一樣。
--
(選舉被攻擊)
「這十七年來我們一直用這樣的方式來對話,如果遇到這樣子的事情的時候,我們總會問自己說:我們是誰?對我們來說,什麼才是重要的?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每當我遇到這些事情,我覺得很沮喪的時候,歐巴馬就會告訴我說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你知道你是助力,你不是負擔,可是如果你想要停下來,或者是放慢步調,蜜雪兒,我完全可以理解,你可以在這裡做你任何想做的事情。』」
他們兩個擔任彼此的...需要的那一塊,歐巴馬好像從蜜雪兒身上拿到了那個往前衝、不服輸的那個衝勁,他得到了很大的支持,那蜜雪兒也在歐巴馬身上得到了很大的穩定性。
一對夫妻可以從這樣子互相欣賞,到互相的爭執、討厭,再重新回到互相的欣賞,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概念。
[眼盲效應] p141
我們的內在像一個特別的小宇宙,裡頭乘載著各種根深蒂固的信仰與價值觀,當我們站在這個宇宙去觀看世界,就只看得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並且抓取與我們內在價值相符的證據,來驗證心裡的觀點。
不會把力氣放在解釋別人對你的誤解,靠自己、靠時間來證明你不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