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跟導演在映後座談聊起,對於這部紀錄片的感覺。
歷史的洪河造就了人們不同的時光背景,尤其在大時代劇烈震盪那樣的歲月下,劇情裡的常民百姓往往有著許多無法說出口的無能為力。配合政策的遷徙移動,也帶著求生存的宿命,離開了家何時能夠回來,往往一別就是一生的距離,不只一輩子也傳襲到了子孫。
這豈止是在八重山群島的台灣人,在台灣島上的閩南人、客家人、外省族群、日本人、以及現在的東南亞新住民,不都是這樣子的原因而來到這塊島嶼的土地上嗎?(原住民的歷史更久遠,相較於其它群族都來得更早)而在這個世界上的某一城市角落裡,是否也都藏著一群來自於台灣這裡的移民,在過去某個年代某個原因而離開台灣,心依舊懸著掛念。
讓所有人放不下心的,還是那來自於血緣脈絡的家庭。儘管就只剩下誰的表堂又叔侄遠得不能再遠的遠親或者來自於同一個家鄉同一個村莊的鄉親,還是希望能夠見上一面,聽一句好久不見的濃濃鄉音,才捨得閉上雙眼含笑而終的歸去,那是一種落葉歸根的態度與心情。
多麽期待著,這個國家的人們能彼此體諒也彼此包容,那些恩恩怨怨紛紛擾擾的過去,那些你看起來的不平不義背後,其實也充滿著某些有情有義的故事與記憶。唯有我們站在這個時間軸線的點向過去放下(但不是忘記),一起朝著前方的未來一起前進。
不久的將來,這座島上的人們不再有族群的差異,而都是以台灣島嶼的名字自居。而我們不會忘記的是身上的血緣,源流來自於哪裡。
海的彼端,有你身體的起點。
海的這端,是你靈魂的終點。
【海的彼端】首波前導預告片
☛跨越八十年家族親情,人生最後一趟返鄉之旅。
☛台灣第一部關於「八重山台灣人」的紀錄電影;被歷史遺忘的邊陲島嶼和他們的流離認同。
+++
《海的彼端》After Spring, the Tamaki Family…
HD|紀錄片|2016|台灣、日本|130分鐘
★2016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入圍
★2016 韓國DMZ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亞洲競賽片」入圍
玉木家等待了無數個春天,終於迎來了他們平和的人生晚景。
距台灣三百公里外的小島,日本沖繩八重山諸島,一座被歷史遺忘的邊陲島嶼,在這裡,戰前移民而來的殖民地台灣人經歷了農業開墾徵召、戰爭期強制遣返、二二八事件、而後成為美軍統治沖繩時代下的無國籍政治難民三十年。玉木家走過大歷史的洪流,如今一百多人的家族重圓,兒女們計畫著帶身體日漸衰弱的老母親,最後一次重返戰前的家鄉:台灣。
一部跨越八十年大東亞苦難歷史的滄桑家庭電影,玉木家孩子們如今走過萬千,而一場屬於家族的盛宴正開始。關於玉木家族與所有沖繩八重山台灣移民的漂流歷史,就像那在兩個島嶼之間來回持續拍打的海浪,曾經年少的如今也都已經長成。2015年初春,屬於家族的春假一周,玉木家隨著母親日漸斑駁的回憶,重新踏上一趟未曾有過的追尋記憶之旅。
+++
【海的彼端】|臺北 臺中 臺南 高雄 宜蘭|9/30起 代代相傳
【嘖嘖 x 《海的彼端》代代相傳—院線上映集資計畫 正式啟動!】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tamakifamily
☛官方網站同步正式公開
http://www.tamakifamily.com
☛臺灣x沖繩:史地知識測驗
https://fisfisa.typeform.com/to/A2cO04
☛8/20閱樂書店講座 「以戰爭為界:台灣和沖繩之間的那些年那些事」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74906900202707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5的網紅凌子楚 最清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凌子楚最清楚直播】說清楚,嘉義科學園區(1044) 從嘉義市和新竹市城市發展的比較,談嘉義市沿途老化,青年外移的發展困境,一次講清楚科學園區對嘉義市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我從移民社會的文化角度,介紹宗教文化。 300年前,第一代移民,披荊斬棘,跨過黑水溝,來到嘉義的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
八重山 農業 開墾 政策 在 李登輝(Lee Teng-hu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石垣島的歷史發展建構日台交流之新典範」
二〇一六年七月三十一日
全國青年市會長吉田信解會長、當地石垣島中山義隆市長、八重山經濟人會議大浜一郎代表幹事、日本李登輝之友會渡邊利夫會長與今天來到會場的各位、大家好!
登輝很榮幸受邀前來石垣島訪問;我曾於二○○八年訪問過沖繩本島,而在沖繩縣之中,石垣島特別與台灣有著密切的歷史人文及產業連結,所以,這次的造訪,登輝非常興奮。登輝要以「從石垣島的歷史發展建構日台交流之新典範」為題,作專題演講。
首先,我們先從石垣島與台灣在歷史上的連繫開始說起;台灣與石垣島的密切關係,從台灣被日本統治後不久後就已經開始了。因開設了台灣與日本內地連結的航線,石垣島擔起了台日往來間樞紐的任務,與台灣的貿易往來變得相當頻繁。
在日本統治時期一直到戰後的交流過程中,台灣來的移民對石垣島的農業貢獻良多。在戰前,一九三○年代有大量的台灣中部移民,來到石垣島墾植,他們帶來鳳梨與製造鳳梨罐頭的栽植技術,和可以幫忙農作的水牛。
在台灣本島,鳳梨種植及加工已成為一大產業,一九二○年代靠鳳梨加工產業貿易,因而至富的人不在少數。當時的台灣總督府便實施了輔導、整合政策,政策鼓勵鳳梨產業相關的老百姓到石垣島,開創新天地。
那時候,台灣移民在石垣島上的墾植生活非常艱困。從台灣來的人們開墾的是原本被森林覆蓋的丘陵地,所以必需先從砍伐樹木並火耕方式,來確保有可以種植鳳梨的農田。很幸運地,開墾的土地相當肥沃,且排水良好,相當適合栽種鳳梨。支持台灣移民的鳳梨產業漸漸地,成為戰前石垣島的經濟支柱之一。
根據文獻記載,一九三七年當時由台灣人設置的「大同拓殖株式會社」,招募台灣移民前來石垣島。因為有不錯的待遇,吸引超過三百位的自願者前來申請。而石垣島上的鳳梨產業,開墾面積也高達八十公頃的農田,並且還持續穩定成長。
當時,在沒有農耕機械的時代,人的力量開墾又有限,從台灣帶來的水牛,擔負起大規模開墾的重責大任;一頭水牛能有三、五人份的工作量,使開墾速度加快數倍這件事變成可能。
現在雖然已經沒有使用水牛耕作了,但是聽說當時從台灣帶來的水牛的子孫們,在石垣島附近的離島拉起了水牛車,負責帶給人們歡樂。「水牛精神」就此流傳。
當然,不否認地,刻苦耐勞的並使用水牛的台灣人的農業技術,讓鳳梨產業快速的成長,讓石垣島的原有居民備受威脅,島上的人感到「祖產土地是否被奪取了呢?」的威脅,進而與台灣來的移民之間產生衝突也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但是在這邊特別要提出的是,由台灣實業家為中心,所成立的組織「台友會」,成為盡力化解與石垣島人們間對立,促進互相理解的橋樑,同時也成為台灣來的人們間的節慶與心靈的依靠,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
隨著大東亞戰爭的全面爆發,使得從事鳳梨產業的人口銳減,產業衰退。終戰後,日本結束了對台灣的統治,台灣與日本本來同屬一國,變成了兩個國家。
但是,石垣島與台灣之間深刻的連繫並沒有因此斷絕。決定留在石垣島的台灣人,與從沖繩本島等地而來的大量開拓移民合作重啟鳳梨產業,至一九五○年代產業完全復原,並再創另一波高峰。
伴隨著產業成長,鳳梨的生產量也大幅度增加。可是,當時鳳梨加工技術尚不成熟,且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鳳梨罐頭的製造量不能說與鳳梨生產量相當,而解決這個狀況就是台灣的人們。從當時已確立鳳梨罐頭加工技術的台灣,請來栽種鳳梨和罐頭加工的指導者,企圖加強技術並讓作業更加效率化。
從台灣請技術者到石垣島稱作「技術導入」。有許多在罐頭加工領域的熟練者渡海來到石垣島。因此,當地勞動者在種植鳳梨和罐頭加工技術上再次升級。此外,台灣來的指導者勤勉、誠實和高超的技術在當地居民中也有高度評價。在戰前有時會讓人感到威脅的台灣移民們,和當地石垣島上的人們,透過這個狀況讓雙方能夠聯結並共同生活。
現代石垣島的代表性水果:鳳梨,是從台灣來的人們邊和瘧疾奮鬥,邊尋求與當地居民融和深根下的產物。經過戰前與戰後的努力,登輝身為一個台灣人也感到非常驕傲。同時,也要再度深深感謝石垣島當地的居民的包容,和從台灣來的人們融合生活,在今日的石垣島上共存共榮。
台灣人民在石垣島開墾,與當地居民從相互陌生,互相衝突,演變成現在和樂融融地相處的歷史,足以當作台日兩國雙邊互動的最佳示範。
台灣與日本可以交流合作的範疇,從早期的農業技術,到現代工業化、資訊化、高齡化的社會趨勢,都是可以互相學習觀摩的對象。登輝以自己曾在四年多前曾罹患大腸癌為例,我病癒之後就積極地促成台灣與日本癌症醫療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如今,日本重離子醫療合作已經引進台灣,跟台灣台北榮總簽約,可以在二年內,加入為台灣病患服務的行列。
登輝在這個月,於日本出版了『日台IOT同盟』一書。此書統整了與耶魯大學的名譽教授浜田宏一先生對談後的內容。這本書的標題「IOT」是「Internet of Things」的略稱,簡單來說,以前為了利用網路不得不使用電腦或是手機,而IOT則是以周遭有的各式各樣產品為對象,「連接物品與物品的網路技術」。
透過藏入各式各樣製品的感測器連接上網路,而產生的嶄新服務與構造。甚至能使我們的日常生活為之一變的革命性技術,讓全世界的企業們爭先恐後的開發。
我認為這個「IOT」技術,才能促成「第四次產業革命」。以台灣與日本為首,暗藏能翻轉世界產業的潛在力。從數年前開始我就不斷提出,應該利用「IOT」當作帶動經濟成長的火車頭,讓IOT世界的實現成為可能。
日本現在在相當多領域嘗試運用IOT。而且還是在印象中與高科技產業,過去幾乎搭不上邊的農業技術上活用IOT技術。在此,我認為從今以後石垣島與台灣間的交流,特別在經濟產業交流上也可適用。
例如:農業人口銳減的問題,不僅在日本稻米的第一產地新瀉縣,各地農業縣市都面臨這難題。而為了增加收益,現在也正在進行農地的機械化與省力化。
此外,灌溉用水的管理,在稻作時最耗時耗力的工作。插秧之後農民必須花非常多的時間在廣大的水田內朝夕巡邏。一說水田管理勞務費用,佔經營成本約三成左右。從今以後,農業就業者不斷減少的影響下,農地集約化越發展負擔將會越重。
在這個狀態下,新瀉市與通信業者合作,構思實行能改革未來農業的企劃。設置以毫米單位測量田野水位的感測器,取得資料後,經過伺服器傳送給農家的手機或者是電腦。而農民不需要特地去水田,在家裡也可以掌握水位。這個技術若能落實,農產過程可大幅節省人力。
「日本有非常優秀的技術,但卻很難將它變成事業?」
這是某位美國技術者流露出的心聲,在IOT領域上,日本的技術確實領航全球。但是,這個技術泰半都是封閉在自己公司內部的服務與技術,事業化與發展到全世界有些困難。
在這點上,台灣因應全球市場的需求,擁有優異的技術可大量生產半導體等零件。在我還是總統時,投資了鉅額,構築整個半導體生產體制。以此為基礎,有近十間的半導體製造公司,進行開發IOT用的半導體。
如果能結合日本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和台灣生產技術,稱霸全球市場將再也不是夢想。日本經濟可以再度成長,台灣成為IOT一大生產據點後雇用比例也會增加。GDP的成長率應該可維持三%至四%左右。
二十世紀的產業,可以「自動化」一言蔽之。就像汽車的自動化工場般,大量生產工場支撐著一個國家的產業。而自動化在現在不論在能源面或是效率面都有跟不上時代的狀況。「物品」與「物品」之間主動地接受、傳遞與處理。
像這樣台日之間的合作關係,就像是戰前或一九六○年代導入鳳梨產業時的形態。那時,台灣於栽種鳳梨和加工有一技之長。因此特別在戰後,從台灣以「技術導入」的方式幫助石垣島的鳳梨產業。
在日本提出以IOT為主軸的經濟政策同時,與台灣間的戰略夥伴關係是不可或缺的。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同樣的若要實行IOT政策,也不能夠缺少日本頂尖的研究,這也是登輝與浜田宏一教授共同提出的:「日台IOT同盟」概念。
台灣與日本都是亞洲最民主的國家,重視人權與和平,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也是四面環海,有許多利害一致的地方。登輝再次強調,台灣是日本的生命線,即便台日斷交後,仍維持著緊密的經貿、文化層次互動。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時,日本救難隊率先抵達台灣援助,而日本三一一海嘯時,台灣是善款捐助最多的國家。台、日兩國是生命共同體,應緊密合作。石垣島的例子,就是一面鏡子,是雙方合作的最佳印證,上個世紀已奠定基礎,面對新世紀、新未來挑戰,期盼再創雙方深化交流的新典範。
登輝今天與各位談到,針對石垣島與台灣的農業與經濟面上的歷史發展模式,來建構未來日台交流的新典範。
企盼今日的談話,能提供大家更多創新的思維,讓我們一起為日台交流持續地努力與貢獻,再一次感謝大家,祝福大家,謝謝!
八重山 農業 開墾 政策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凌子楚最清楚直播】說清楚,嘉義科學園區(1044)
從嘉義市和新竹市城市發展的比較,談嘉義市沿途老化,青年外移的發展困境,一次講清楚科學園區對嘉義市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我從移民社會的文化角度,介紹宗教文化。
300年前,第一代移民,披荊斬棘,跨過黑水溝,來到嘉義的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有一句台灣諺語:十去, 六死 ,三留,一回頭,成功的比例只有30%。
第一代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輕車簡從,就只帶著土地公,來到嘉義。所以,1664年成立的東城門的東安宮,並記錄了第一代嘉義移民的歷史。
第二代的泉州移民,帶著保生大帝的信仰,來到嘉義開墾,1701年成立,仁武宮大道公廟,反映了這一段移民的軌跡。
1715年成立的城隍廟,見證了第三代移民,跟著政府官員和家屬,來到台灣的歷史軌跡。
因此,御賜皇帝帽的城隍爺,也代表清朝政府,巧妙地運用民間信仰,象徵了政府合法統治。
1815年,武當山玄天上帝廟的成立,見證了最後一波,漳州移民在嘉義的文化縮影。
所以,嘉義市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只要有好的停車場,和公共運輸政策,就可以讓全台各地的遊客,在三個小時內,暢遊嘉義市的四大百年古廟,見證台灣300年來,移民社會,特別是最早期的泉州和漳州移民,仍然透過宗教保存完好的文化縮影。
整個台灣西部走廊,只有嘉義縣市和屏東縣,沒有科學園區,雲林縣有96公頃,台南是有1043公頃的科學園區。
工業區,是縣市政府主導,經濟部核准,各種不同類型,內外銷產業兼具的工業生產基地,開發時間長,要不是碰到這一次的中美貿易大戰,台商回流,可能到今天都會乏人問津,暴露地方政府,有土地開發能力,欠缺招商規劃的短處。
科學園區,是由中央政府科技部主導,全程規劃,從土地徵收、道路開發、污水下水道,到水資源中心(污水處理廠),到國際招商,都是由中央規劃買單,無論在執行效率,和招商能力上,都是地方政府望塵莫及的所在。
對於財政貧乏的嘉義市縣而言,這應該是缺乏科學園區的我們,改變城市發展,彎道超車的最佳選項。
透過新竹市和嘉義市兩個城市發展的比較,可以了解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真正原因。
37年前嘉義市和新竹市的人口概略相同,37年後的今天,嘉義市人口仍然維持26萬左右,但是新竹市已經發展成有45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
每年人口出生率的比較,嘉義市,從37年前的4722人,下降到1886人,新竹市,雖然也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從6100人,下降到4019人。
嘉義市,因為青年外移,出生人口腰斬,一半以上,直接影響未來15年後,六所國立高中,員額嚴重不足。
嘉義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37年前11,385人,驟升到39,737人。
雖然,新竹市也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從37年前的13,775人,增加到53,428人,但因為人口增減不同,嘉義市人口老化的比例,已經超過15%,新竹市只佔了11%,這為青年外移和人口老化,互為因果的關係,找到了證據。
另外,從國家稅收作比較,新竹市目前的國稅收入,每年高達1067億元,嘉義市只有31億元,不到新竹市10位數,零頭的一半。
但是,嘉義市,因為有三百年發展的歷史基底,也有許多富超過三代的家族在此。
所以,在國稅的細項比較中,嘉義市可以足堪告慰,可以和新竹市相比,就是證券交易稅,見證了嘉義市百年移民歷史的百年移民財力。
另外,反映在自籌款的比較上,嘉義市自籌款的比例是27%,新竹市自籌款比例52%,幾乎是嘉義的兩倍。
所以,從城市發展比較的角度,可以清楚的知道,嘉義市目前發展的困境,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主因,就是缺乏科學園區。
由於,嘉義市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就是以26萬人口,作為都市計劃的上位概念,37年前我們就已經達到標準,如果沒有中央政策改變,都市計劃變更,將遙遙無期,進無步,退無路。
總之,解鈴仍須繫鈴人,沒有中央政策改變的科學園區投資,造成嘉義市的人口停滯,和都市計劃的法令限制,使得嘉義市政府,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雖然擁有1500公頃農地,卻不能像沒有都市計劃的嘉義縣政府,可以大刀闊斧,自主的變更農業區為工業區,解決老農經濟困境,增加投資,提高就業機會,讓青年返鄉。
爭取牛稠溪科學園區,可以讓青年返鄉,讓人口不再外移,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共同的選項。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bUpSAScBY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