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讀專家意見 (一)
「這個自稱是專家的傢伙到底在講什麼鬼啊?根本是企業找來的打手吧!你看他講的那些話能聽嗎?還是這個專家講話比較中肯,比較站在我們一般人這邊。」
「這些什麼專家,意外發生之前不是一直說都安全嗎?現在出事了不是躲起來,就是找一堆理由來搪塞,真是受不了。」
「我 Google 到 PTT 上講的說法,跟你這位專家說的不一樣喔。不要拿專家的頭銜來壓我,這是個講求民主、講求平等的社會,網路鄉民可是臥虎藏龍的喔。」
我不知道各位是否看過或聽過剛剛開頭那幾種說法,或是類似的版本,我自己--可能是因為一直在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所以其實還聽蠻多的,而且我也要坦誠,我自己也講過類似的話。
要是你現在在想的是:「怎麼了?講這些話有什麼問題嗎?我怎麼看不出來有什麼不對勁的?」也請不要擔心,我們就是要來談談「專家跟專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及「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他們有問題?」
科學是探究世界真面目的一種途徑,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系統。就算它不完美,我們現在的世界早就不是靠施展咒語或向神祈禱在運作的,而是透過許多分工細密的專業,各自依照著可以被檢驗的科學方法在維繫、進步著。如果不是這樣,你就得擔心今天吃的早餐是不是細菌叢生、你現在看著的螢幕會不會突然爆炸、待會搭公車是不是會突然摔到山谷下、搭的捷運會不會出軌,以及吃的感冒藥是不是混著牛蛙的舌頭跟蝙蝠的眼睛之類的。我們現在不會擔心這些事情,正是因為各種專業在支持著現代的生活。
等等,你可能覺得不太對勁,覺得我講得太武斷了。因為你的確會擔心早餐那杯奶茶裡頭的大腸桿菌是不是太多了,讓你喝了就拉肚子。你也聽說過之前有些手機真的就爆炸了,製造的公司還得全面回收幾百萬隻手機,損失慘重。你也看過新聞報導,甚至可能認識的人就遇過,巴士摔下山谷或火車出軌之類的意外。而就算感冒藥裡頭不會有牛蛙的舌頭跟蝙蝠的眼睛之類的,你也會擔心藥廠的品管會不會不夠嚴謹,使得學名藥的效果比不上原廠藥,讓你吃了反而拖延病情。
這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情況:就算我們了解了科學方法、有了科學思維,知道如何不要讓自己輕易掉入偽科學跟謠言的陷阱,這世界好像問題還是一大堆啊,而且這一大堆問題都是那些應該比我們更懂科學方法、更有科學思維的專家,以及聽了這些專家意見的政府、企業等大組織搞出來的,這些問題可不是假的,是真的存在、真的發生過的,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讓我們失望,叫我們怎麼對專家能有信心呢?
所以我們現代人到底該怎樣看待專家跟他們的意見呢?
(下一篇週四刊登)
----------------------
之前在自己的線上課「科學思辨力」有一堂就是講這個題目,最近更是被多種我不懂的專業議題(例如華為、貿易戰、國防......)同時撞擊,許多專家各執一詞,我想即使跟我一樣,抱持無知者信念的人,也會覺得認知疲憊。我想藉由這系列文章(大概四篇),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也希望聽聽大家各自的解決之道。
#鄭龜嗑什麼暫停一天
----------------------
【推廣】 全球之聲 亞太公民媒體高峰會即將舉辦,歡迎參加。這是影響我最深、我也參與最久的一個網路計畫,起源自哈佛大學柏克曼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我相信這場活動會很有意思的。
https://asiasummit2019zht.globalvoices.org/
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 題目 在 科教館GO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科教館第56卷第11期《科學研習》月刊出刊了!本期本月專題「博物館與科技教育」
美國社會學者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 1932-)指出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在三個場所或空間:第一空間是住家(居住空間),第二空間是職場(工作空間),第三空間則是社區生活的定錨所在(如咖啡店、博物館、圖書館、公園等公共場所;就學生而言,第二空間是學校;就當今而言,網路世界也是一種第三空間)。歐登伯格認為第三空間需免費或不貴、有餐飲服務、可方便到達、歡迎來客和環境舒適、能見到老朋友和交到新朋友。國內外許多博物館正努力經營,以成為更多成人及學生的第三空間。
本期以「博物館與科技教育」為專題,請高雄師大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張美珍副教授擔任專題特約主編。專題含導言共有八篇文章,先是主編的專題導言〈博物館與科技教育〉,指出12 年國教新課綱新設了旨在培養國民科技素養的科技領域,而博物館在科技素養教育的推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並簡介其他七篇專題文章。緊接著,〈看見精彩海洋—水族館的科技教育〉一文介紹海生館如何採用各類先進科技,搭配美學設計,提高設施趣味性,吸引參觀者從親自體驗的有趣過程中,理解多樣化知識與觀念。〈融入博物館資源的國小科技教育〉一文以科工館為場域,從教學者觀點談實施國小科技教育時,如何融入博物館資源。〈把科學家想望搬進博物館—物聯網晶片自供電技術〉一文介紹科工館開發的「自供電晶片」展示單元,指出新式自供電晶片可藉由陽光與路燈,即使在微光環境中也可以採集環境光源來供電。科教館與台灣應材公司合作推廣半導體教育已超過10 年,〈光電導覽員 帶你認識半導體〉一文介紹如何在科教館推動半導體教育。〈博物館與科技議題—超動感電磁波〉一文介紹科工館如何在執行「電磁波體驗宣導與行動寬頻生活推廣計畫」下,以生動的科教活動形式讓觀眾願意理解科學以增進科技判斷能力。〈利用自然史場景 探究能源議題〉一文以科博館「古代的中國人」展區探索活動為例,介紹如何從議題導向的觀點透過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從人類文明演化思辨不同時期的家屋建置、取材、環境衝擊與調適,以及家屋耗能等。〈術業有專攻—旅遊中的科技教育〉一文介紹四個產業科技博物館如何發揚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應用,成為教育工作者得以靈活運用的資源。
「教學現場」單元刊登〈綠色創客:微量電化學電池的設計與應用〉一文,描述「微量電化學電池」的製作方法、提供電化學電池教具的教學使用示例與科學闖關活動的設計應用,並說明此實驗所涉及的原理與概念以及教師教學的指引。
「森棚教官的數學題」單元拋出在表格中玩放石頭遊戲的〈放石頭〉問題,供讀者自主探索或發想科展題目。
「科學讀書會」介紹《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一書。該書告訴我們應如何運用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方法,讓自己在選定的領域,發展脫穎而出的能力,展露出人意表的表現。
(文字取自本期李隆盛教授所撰寫〈總召人的話〉)
高中職以下各級學校及公立圖書館都可看到紙本雜誌,另還有全文電子書版本,歡迎免費瀏覽或下載:https://goo.gl/EcUHsN
本刊持續徵稿中,歡迎中小學科教教師及各界科普及科學教育工作者踴躍投稿,一經刊登,將致贈稿酬及當期期刊一本,以表謝意。
徵稿啟事:https://goo.gl/NgRYDL
本期目錄
(一) 總召集人的話(李隆盛)
(二)本月專題:「博物館與科技教育」
1.〈博物館與科技教育〉(張美珍)
2.〈看見精彩海洋—水族館的科技教育〉(陳勇輝)
3.〈融入博物館資源的國小科技教育〉(謝君偉)
4.〈把科學家想望搬進博物館—物聯網晶片自供電技術〉(陳玫岑、閻映丞)
5.〈光電導覽員 帶你認識半導體〉(王頌儀)
6.〈博物館與科技議題—超動感電磁波〉(曾瑞蓮、許馨月)
7.〈利用自然史場景 探究能源議題〉(葉蓉樺)
8.〈術業有專攻—旅遊中的科技教育〉(李佳芬)
(二)教學現場:〈綠色創客:微量電化學電池的設計與應用〉 (廖旭茂)
(三)森棚教官的數學題:〈放石頭〉(游森棚)
(四)科學讀書會:《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 (白榮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