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歌后是這樣培養的】昨晚 #叱咤頒獎禮,聽到「十大」中有大部分歌手現場表現唔係走音就係無氣,不禁令人搖頭,直至50歲的莫文蔚憑《呼吸有害》首奪「至尊歌曲」大獎,及一口氣演繹歷年來「我最喜愛的歌曲」多首得獎歌曲,難怪他能穩站「金曲歌后」多年,也讓我想念莫家的育兒心得。都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要有一位像莫文蔚這樣多才多藝的女兒,先要從莫媽媽莫何敏儀這位好媽媽說起⋯⋯
【#好文重溫 】#莫文蔚:不做井底之蛙
母親曾是資深傳媒人,父親是退休高級公務員,兒子是劍橋博士,女兒是著名藝人。莫家一門四傑,成為「幸福家庭」的最佳示範。
莫文蔚說:「我以家人為榮,要為家人爭光。」沒有這樣幸福的家庭,便沒有今天的莫文蔚。
四人同心一意,無論是哪一人領獎,另外三人都在鼓掌。
要說今天的莫文蔚,先要從她家世說起。
莫文蔚的祖父莫理士 (Alfred Morris) 是威爾斯人,獲英國政府委任,到香港從事教育工作,是英皇書院的創校校長及聖約翰救傷隊創辦人之一兼總監。祖母羅惠德生於香港富裕之家,在上海復旦大學修讀中國文學。當年莫理士開辦慈善婦孺診所,遇上當護士的羅惠德,結成秦晉之緣。
莫文蔚的父親莫天賜中學時代是田徑高手,師範畢業後,在母校拔萃男書院教體育及英文,後轉任新界理民府田土委員,其間曾修讀中國古典文學課程,閒時愛好研究《易經》、《推背圖》等。
莫天賜經常熬湯給太太和子女喝,曾出版《給莫文蔚的健美湯飲》一書。他為女兒自豪:「她是中樂團古箏手,雖然表面洋化,但內在卻是百分之百的傳統中國好女孩,具備中國人忠厚、仁愛、信義、孝順等美德。我自小給她灌輸『勝而不驕,敗不氣餒』的處事態度,她都做到了。」
莫文蔚的母親莫何敏儀曾是香港電視台高層管理人,說得一口標準流利英語,退休後致力公益事務,一九八九年與友人創辦兒童癌病基金,出任副會長,並為多個慈善團體勞心勞力。去年十一月,她和莫文蔚一同獲大陸當局委任為「關愛兒童大使」。她還是亞洲動物基金名譽董事。
至於莫文蔚,更一身兼任亞洲動物基金、愛護動物協會、聖約翰救傷隊等多個慈善團體的大使。無論多忙,說到公益,母女都義不容辭。
莫天賜夫婦深信,有什麼樣的父母,便有什麼樣的子女。所以,他們培育子女的方法,是以身作則,並力求子女在快樂的環境下成長。夫婦合作無間,教導出一對傑出子女,二人都曾獲選為「香港傑出學生」。
莫媽媽一臉自豪說:「我們不斷與時俱進,配合子女的成長,所做的絕不比『孟母三遷』遜色。我認為最大的樂事,是看著一對子女成長,就像玩擦卡遊戲,每擦去一格,都會有新的驚喜,替他們擦去不好的,引導他們向好的方向走。他們就像小鳥,我們任他們自由學飛,跌下來時,則伸手接住。」
莫文蔚的哥哥莫理斯是劍橋大學國際法律學博士,當年他中學畢業,以優異成績成為劍橋的直收生。他曾任倫敦白金漢大學講師,目前從事電腦動畫創作,香港第一部三維動畫功夫電影正是他的作品。他與莫文蔚感情很好,不但是妹妹工作的軍師,也是她的心靈導師。
孩提時,莫理斯策畫慈善舞台表演,莫文蔚就負責販售門票;長大後,兄妹倆仍經常形影不離,哥哥為愛護動物協會設計動畫,妹妹就負責唱宣傳歌曲。莫理斯說:「我們從不會爭寵、妒忌,哪一個做得好,另一個都會在後面鼓掌。我們各有所長,我善於做幕後,是家中的活動資料庫;妹妹則天生要站在台前,有強勁的表演能力。我正準備為她寫一個好劇本,助她更上一層樓,發揮潛質,衝出亞洲。」
莫文蔚在家中被稱為「開心BB」及「陽光妹」,是父母及哥口中的乖孩子,孝順、開心、溫柔、有禮、有愛心、做事認真,而且燒得一手好菜。雖然深受寵愛,但莫文蔚說,小時候並不敢向家人吐露想當藝人的志願。「父母從沒想過我會做明星,爸爸還以為我會當時裝界女強人或律師。小時候在名校讀書,同學都說長大後想做醫生、律師之類,若我坦言想做明星,很難為情,一定會被老師和同學歧視,所以不敢向別人說。」
有一個被視為天才兒童的哥哥,莫文蔚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她十二歲學習古箏,十五歲獲選為傑出學生,十七歲考獲獎學金遠赴義大利留學,十九歲再到倫敦大學攻讀文學,其間曾被千挑萬選演出《西貢小姐》舞台劇。留學歸來,她蘊藏心底多年的慾望終於不可抑制,於是鼓起勇氣對家人吐露心願。「我四歲起已喜歡在人前歌舞,要父母和哥哥坐著看我表演。我自小已經肯定將來會幹這一行,所以參加很多朗誦、彈琴、跳舞等比賽,處心積慮做明星。雖然父母不很贊成,但他們對我有信心,明白我不是做壞事,由得我去嘗試。」
莫文蔚一九九三年在香港初出道,半裸身子並剃光頭來宣傳唱片,但大部分人都不懂欣賞她的歌,只愛看她虛實難辨的緋聞。「我早知道成名不易,誰能保證一炮而紅?父母當時很心痛,但仍默默支持我。媽媽說,跌倒不要怕,站起來拍拍沙塵再上路,無論如何都有三個歌迷支持我。爸爸鼓勵我不要做井底蛙,說做人要有大志,不要只著眼於香港幾百萬人口的小市場,大陸十多億人口,只要有百分之一是我的歌迷,都比香港好;哥哥則替我分析,做我後盾。」
後來機會來臨,莫文蔚孤注一擲到台灣發展,像一匹等待已久的脫韁野馬。她的節奏感,唱得如行雲流水的英文歌,以及糅合中西的個人風格,在台灣備受矚目。「也許在一個新的地方,一切由零開始,沒有什麼顧慮,反而能無拘無束盡情地表演,摸索求變,直覺是對的便盡力去做,漸漸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要走的路向。」
結果她在台灣大放異彩,還成為台灣「金曲」史上第一位獲獎的香港女歌手。「我不乏機會,也不乏運氣,但我並非一炮而紅,一切都得來不易,一步一步地走。我寧願先苦後甜。我相信自己有天分,也很感激父母栽培我,但有天分並不是就可以什麼也不做。李宗盛曾跟我說:『天分只可幫人發揮得更好,所以有天分的人更加要努力,否則便浪費了上天所賜。』這番話我一直銘記於心。」
她熱愛表演,在舞台上舉手投足揮灑自如。「我是真正喜歡表演,並不是為名或利,能夠表演已經像是中了頭獎。幹這一行,賺錢其實並非那麼容易,如果不是喜歡表演,那真要命!很多事情不是你能計畫及控制的,例如今年想拍多少部電影、哪首歌曲會流行等。唯一能做的,是每天向前,不能退後。」
「我從不自限於香港。香港是一塊踏腳石,有助我做好準備,去得更遠。我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因為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大潛能。」她目標遠大,要替香港人爭光,照耀國際舞台。
(2005年 #鄧明儀 #人物訪問 ~ 原文刊原《讀者文摘》)
莫文蔚 Karen Mok my903.com 商業電台
「公務員子女獎學金」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新聞人事全面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千頌C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子女教育補助表、軍公教子女獎學金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子女教育補助表、軍公教子女獎學金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110年公務人員子女教育補助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 ... 的評價
- 關於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110年公務人員子女教育補助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 ... 的評價
- 關於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公務人員子女申請獎學金-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澳門公務華員職工會- 2019-2020年度會員子女獎學金現正開始 ... 的評價
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新聞人事全面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值得一看。
梁家權的兄長,是前大台及亞視主播,現時廣播處長梁家榮。
(2011年前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時,梁家榮是亞視新聞總監,當年他有客串報《六點鐘新聞》。)
【 永別了香港的好 】
記者協會前主席岑倚蘭在fb上載了記者鄭美姿訪問末代港督智囊顅汝德的舊文章⋯⋯重讀,憶故人,哀今天!
👇👇👇
文: 鄭美姿
【永別了香港的好】N年前的訪問,今日睇番,先記得佢曾經講過這麼多記者的好,有種溫暖心靈的感覺,但溫暖之後,虛空加倍。香港的好永遠過去了,不要再懷緬了。
====全文=====
16/7/2011/ iMoney 鄭美姿
末代港督智囊顧汝德︰高官聰明人做蠢事
午後的國金二期大堂,陽光照進了室內,記者迎來清癯的顧汝德。他奉上一個大大的笑容,看見記者獨自一人,卻沒有攝影同事在旁,竟翻一個白眼道:「Oh, the photographer一定去了yum cha(飲茶)啦!」然後興致勃勃拉記者去咖啡廳,嚷著要一塊兒「飲茶」。
「飲茶」是行內術語,一班記者開完記招後,往往聚在一塊飲茶交換八卦情報。顧汝德突如其來自口中吐出這個小小的術語,親切感油生,無怪乎當年他就任港督衛奕信和彭定康的智囊身為中央政策組首席問時,曾討不少傳媒歡心,更獲記者通風報訊救過一命。這位外號「魔僧」的前朝顧問,事隔14年後出山月旦政事,給香港高官的贈言是:「曾蔭權等高官都是聰明人,只是偶爾還是會做出愚蠢的事情。」
「魔僧」顧汝德多年沒有在鎂光燈前高調亮相,最近他一本關於官商勾結的新書推出,又時值民怨沸騰的七一遊行月,媒體都找他月旦特區政策功過。前朝智囊事隔14年後再出山,政府制度已變但不少人面依舊,不論曾蔭權、曾俊華,還是某些立法會議員,都曾跟顧汝德共事前朝政府。
他對於復建居屋、財政預算,以至教育政策等,意見無一不與特區政府唱對台,但談到昔日人物今天落得弱勢下場時,顧汝德的表情反倒讓記者有點意料之外。他收起了一副看透世情的淡定,卻皺皺眉頭,煞有介事的說:「他們幾位都是很聰明(Clever)的人,老實說,在港英政府時期,他們的表現比當時的外籍官員全都要好。我也老大不明白,為何今天他們有時會做出了愚蠢的事情?」
他口中的「愚蠢的事情」,包括曾蔭權被傳媒發現其住所有僭建物後所作出的回應,還有唐英年的「點解你做唔到李嘉誠」言論,以及政府的直資學校政策、高官對示威人士所落的「激進」標籤等等。
顧汝德對記者的提問幾乎都有問必答,唯一是請他解釋為何高官會由以前很聰明的人,變成今天總在幹蠢事時,他思量了一會後終也棄權,「Um......I don't know.」
以記者新聞觸覺辦事
當學者和記者出身,廿幾歲在英國大學研究院畢業後,他取得英聯邦獎學金前赴香港大學做學術研究,並當過港大的經濟系教授。他隻身由威爾斯來到1962的香港,住進銅鑼灣的?房,400幾呎住了幾伙人。劏房日子給他的回憶不是髒亂卻是香港人原來很「斯文」,原本說着英語的他,刻意加進「斯文」這個廣東話:「一屋幾戶卻得一個廁所,地方擠迫,但人人都好斯文,相處太平,我就覺得香港人有前途,會進步。後來我又住過香港仔,日日看見那些水上戶帶子女上學,而小孩子的校服都是白色的,很乾淨,我在想,人人不論貧富都有書讀,這個地方未來必然很好。」
擅於發掘生活裏的美好細節,處處以其植根心內的Journalistic Trait(新聞工作者的特性)為榮,大概就是這種精神,讓他有別於今日特區政府的中央政策顧問組。「我喜歡新聞記者,因為我自己也是從那裏來的,從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在《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做過逾10年記者。就是那種Journalistic Trait,讓我經常採用一種新聞工作的方法去做政府顧問工作。」
六四自發上街「數人頭」
如何才算是運用記者的「Trait」去施行政策和體恤民情?顧汝德側一側頭,跟記者說起了1989年100萬香港人上街、聲援北京學運的那段軼事。彼時他就任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不過兩個月,5月便發生了港人上街事件。當時港督衛奕信沒有委派他任何工作,可他卻於遊行當日獨個兒走到灣仔去,站在遊行路線的一個轉角位,一心想着算一算遊行的人潮。
「我希望得到一個梗概,想親眼看看遊行的人是如何互動的,而警察的反應又是怎樣。方法只是算一算每分鐘走過的人數,每15分鐘再重複數算。其實我這樣做只是基於我的記者特質(Trait),挺自然的。」
顧汝德當下的直覺是,港府毋須憂慮香港人對回歸會反應過激,他認為港人能夠順利過渡很多風風浪浪,「那次是很文明的遊行體驗,警察對巿民好友善,巿民也不對警方反感。這對記者來說是一些很直接的觀察和氣氛感受,是了解民情的重要資訊。」
後來衛奕信從其他人口中得知顧汝德公餘時間親身視察,遂緊張地追問他的所見所聞,更請他呈上一份見聞報告。說著顧汝德眨眨眼道:「那我對著衛奕信當然一口答應,難道還說那不是我獲分派的工作不成?」
顧汝德偏愛香港,他能夠從香港經常被詬病的「批評文化」中,看出難能可貴的社會動力;而他也很偏心新聞記者,總能看出他們稜角背後的真心好意。說得宿命論一點,難道這是緣份?但顧汝德不至感性如此,他想一想說:「我曾有過不少愉快經驗,就是當事情有可能搞砸時,幸得人家的提醒,讓我銘記於心。」
這種美好記憶錘鍊成他的生活智慧,就是不要漠視任何人的任何意見。特區政府強調聆聽民意,但早自十幾年前,顧汝德這個前朝顧問已行這一套,他四出收風探取民情,再寫成報告上呈港督,意見直抵天庭,是為朝中的心腹顧問。他曾立下一條規矩,精神是但凡任何人想求見發表意見,他也不會推辭、不會拒絕。「一個人的想法有限,你需要靠其他很多很多意見才能琢磨好一個政策。」
然後,考驗來了。
一個電話救一任港督
那是1995年施政報告發表前兩天的早晨,他正在埋頭做最後的修辭和校對工作。那天「肥彭」彭定康要求他必須於「before lunch」的時間,將一份「perfect」的施政報告放在他的案頭。顧汝德自覺忙昏了,恰恰這時,他的秘書走過來,說有一名記者來電。「我認識這個記者的,但她不是做硬新聞的人,通常報道軟性故事。所以我說不聽了,很忙啊!」
誰料秘書小姐拉長了臉,揶揄顧汝德不總是說身為中央政策組必須來者不拒的嗎?雙方對峙了好長的一分鐘後,顧汝德擺擺手投降,拿起了電話筒,而那時已經11時許了。
「記者在電話中說,前一晚她出席了某官員的off record簡布會,官員說施政報告中有一個關於政府某個特別項目的數是錯的,準確的數字會於周五才公布。」施政報告的公布日期為周三,但那位職位極高的官員卻提供了一個錯誤的數目,用意是要讓港督難堪。
顧汝德獲告知這件事後,隨即給這個高官打了一通電話,但沒人接聽。他遂動身到港督府,用府中的電話直接給該高官致電,高官不敢不接來自港督府的電話,惟他仍然堅持不肯提供準確的數字,說這不關顧汝德的事。
「我當了記者這麼多年,有幾多次你寫一個新聞,是能一個版本到尾的?你總是不斷有東西要更新、有文字要修改。施政報告頁數和很多內容已經編印了,不能改,我只能在某些地方拿掉一個百分比,再改一兩個字眼,減低那個錯誤數據的殺傷力。」
這個秘密顧汝德守了這麼多年,卻不能讓人知道,連港督也給蒙在鼓裏,「不,我不能報仇,因為如果讓港督府知道,這就是一件醜聞(Scandal)。我只能應付了問題再前行,不能開火。」
事件給顧汝德的啟發是,你必須聆聽所有意見,你不能設限,只能來者不拒。而且你最好懂得欣賞記者,以及肯定新聞工作的價值,「我素來喜歡新聞記者,why not?因為我自己也是那裏來的。記者總是經常想告訴你,你哪裏出錯了,他們喜歡判斷(Judge)事情,他們會問所有的問題。一般的批評是,記者說的寫的不一定對。這我當然知道,我當日寫的那份施政報告就幾乎出錯了嘛!但我的總結是,不要小看新聞記者,他們批評你,但他們也擁有一些消息,一些資訊,是你所不知道的。有需要時請相信他們,傳媒在真正把關時,都是有道德的人(Ethical people)。」
回歸後不捨得離開香港
兩星期前的七一遊行,人數是最近幾年之冠。如果你也是走出來遊行的一員、如果你也擁有一點Journalistic Trait,或許你能夠觀察到,人潮中竟偶爾亮出了一方方A4尺寸大小的港英殖民旗幟。香港回歸已經14年,14年以後你還能在示威人群中得見前朝遺痕,也夠耐人尋味。
這叫顧汝德回想起昔日1997年殖民政權告終,他是萬般不捨的離開香港,他說自己不是眷戀港英皇朝,只是赫然發現自己必須告別廣東人社會而返回英語國家,竟心生徬徨。「雖然我的確是鬼佬,但我留在香港35年,其間曾經回家的日子少過3個月,你要我回國,我覺得奇怪極了,我想留在這裏,但不行。」
「作為前朝的高層,一個政權完結之時,最漂亮的做法是離開。那時候很多私人企業給我聘書,他們看中你的人脈關係,認為有利其公司發展。他們給你很高人工,純粹因為你的關係,我受不了,受不了由一個專業的職位,變成一個純搞關係的人。況且這甚至算是某種形式的貪污。」
港人甚麼都要100分
顧汝德最後到了愛爾蘭,在大學裏做研究,直至2003年政府改行問制責,管治制度全然改變,他才高高興興的接受了PCCW一個業務拓展的職位,回流香港,做了一年。重返這個讓他偏心的地方,他在批評聲中,看見了香港討人喜歡之處。
「遊行和反對政府這些事情,你以為以前沒有嗎?1967年暴動、七十年代公務員罷工、教學語言示威,八十年代政局動盪,個個年代如此。香港人甚麼都要Excellence,接受不了Quite excellence,所以地鐵遲了少少就投訴也要上頭條。這件事在倫敦在紐約不會發生,不代表在香港發生就是問題。」
說着他突然又轉講招牌式「唔鹹唔淡」的廣東話,揚揚眉頭得意的說:「香港人乜嘢都要十分好!This is not an excuse but what Hong Kong is.」
對香港的好、香港的壞,他也包容的照單全收,顧汝德就是這樣的偏心,他口中的讚美總比批評多,整個訪問他唯一最狠的用字也不過是說曾蔭權和某些高官偶爾的言論夠「Stupid」(愚蠢),一邊說還一邊笑得真誠,令人誤以為他真的沒有輕蔑之意。大概這就是英式風度的一種,也是唯一一樣特區高官縱使聰明卻永遠學不來的風範,也算是顧汝德曲筆留給記者的回應,解釋了為何聰明的人會幹出愚蠢的事。
-\-\-\-\-\-\-\-\-\-\-\-\-\-\-\-\-\-\-\-\-\-\-\-\-\-\-\-\-\-\-\-\-\-\
我看特區政府︰
「港英時代在政府擔任要職的港人,都很聰明,而且表現較其他外籍官員優秀得多,因為AO競爭非常激烈,留任到現在的高官,質素都很高。問題是這群高職的人沒有勇氣和眼界去服務香港,而唯一試練他們的方法,是透過選舉,所以普選是必要的。香港根本沒有面對甚麼真正的危機,財政儲備多得浪費,政府必須信任巿民,必須有勇氣作出改變。」
我看有錢人︰
「聖經說:『How hard it is for the richman to go to heaven』,有錢人很難做,因為他們距離一般民眾太遠,他們相信人窮是因為沒有努力,這是最愚蠢的想法。我當記者時接觸過很多四十至七十年代的大商家,他們經歷過戰亂,體驗過戰爭時人與人的互助互愛,他們對人是很關愛的。縱使一般不相信福利制度,不認同政府花錢搞福利,但他們會關照自己廠的工人,對下屬和員工心存厚道。」
我看富二代︰
「他們小在國際學校讀書,留學外國,生活圈子全是有錢人,令他們以為自己很優越。距離一般階層太遠,他們對大眾不能信任,還覺得害怕,以為一般人都想騙錢(有時是對的,但不是常態)。富二代沒有了父輩的厚道,態度傲慢。反而富三、四代會有改變,他們不再沉迷地愛錢,因為生活太過人工化,是回歸常態工作生活的契機。」
我看新聞記者︰
1. 必須喜歡發掘事情背後的所以然;
2. 對「準確性」要求嚴格;
3.喜歡跟人接觸和聊天,不論對方是富是貧、是好是壞,也不要存有偏見,因為『人』是記者採訪故事的開始,是報道的來源。」
我看直資學校︰
「聰明的孩子是基因使然,而不是由於其父母有錢。有錢加上成績優異的10%學生上直資學校,另外10%成績同樣優秀的卻要上其他學校,這是浪費人才,荒謬的制度,對香港不是好事。兼且這是沒必要的,因為特區政府有足夠儲備、足夠金錢去資助學校教育,根本毋須搞這一套。」
我看八十後︰
「政府中央政策組做過調查,指八十後是本港有史以來所受教育最高的一群,但他們的就業前景卻最差。我覺得這壞透了,八十後面對這個困局反應負面很正常,我覺得他們好斯文。他們很多的投訴都是對的,不是嗎?」
我看弱勢社群︰
「給予耐性,並且時刻保持樂觀,必須相信你們的問題可以解決。我出身在威爾斯鄉郊,家裏一直沒電力沒廁所,只得一個水喉,有老鼠牆壁永遠潮濕,傳來異味。但我上了大學和寫書,我有一些天份,但並不因為我有錢,不因為我父母是好人。不同人有不同天資,即使貧窮也沒有例外,你必須懷抱希望。」
Leo Goodstadt 顧汝德
˙1962年獲英聯邦獎學金由英國來港,在香港大學任經濟系教授及進行學術研究
˙留港任新聞界逾10年,曾為財經雜誌《Euromoney》特派記者及《遠東經濟評論》副編輯
˙1989年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為前港督衛奕信和彭定康心腹
˙1997年定居愛爾蘭,從事學術研究
˙2003年回流香港後曾任職商業機構
˙現為都柏林大學聖三一書院商學院兼任教授,一半時間留港。
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千頌C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聖保羅男女一年收「捐款」9000幾萬,多過好多上市公司!仲要核數師係德勤!
//最大捐款人是南豐集團的陳慧慧,名下的音樂藝術發展基金過去兩年分別捐出2500萬。//
by千頌C@堆填區
[ADMIN] 《靠捐錢買位入傳統名校,捐幾多先至夠?(女兒篇)Part1》
今日要同各位分享嘅捐錢入名校。事關最近有位爸爸問ADMIN,佢個女K2,太太睇完「名校家長Secrets」個post,就非DGS同SPCC不嫁,然後要佢想辦法推個女入呢兩間頂級名校。
爸爸:👨 ADMIN:🎓
👨:「我想捐錢買個位。」
🎓:「呢D學校好有錢架喎,你想捐幾多先?」
👨:「50萬。」
🎓:「吓?」
👨:「係架,呢D貴族學校多人爭,唔捐錢點入到?」
🎓:「唔係咁,我意思係50萬你想入邊間先?」
👨:「太太想個女入SPCC,再唔係就DGS。但係我知呢D學校唔係話捐就捐,要識人先至肯收(錢),你有無識人介紹?」
🎓:「其實呢兩間嘅話,得50萬咁少唔夠囉。」
👨:「⋯⋯」
以上絕對是真人真事。
=====中場休息=====
大約一個月前,本page出了一個回響極大的post,討論家庭背景、直資教育同公開試成績嘅表現,facebook數據話俾ADMIN知,好多家長睇完個post無like無share,但係睇咗,仲花咗好長時間睇。無辦法,世界在進步,不認不認還須認,直資就是不一樣,傳統名校就是一輩子的事。
同其他page唔一樣,例如咩「90後教師大戰怪獸家長」,其實背後老細係xxx毛林生,得閒就作D假嘅古仔出嚟譁眾取寵,等每年書展100毛旗下黑紙出版社賣下D垃圾書,分散下業務搞上市。就好似開學果單嘢,試問呢個世界邊有咁白痴嘅家長會開學就出家長信俾學校話多通告/功課?如果係名校,就一早通咗天;如果係一般學校,根本無可能發生,因為一般學校嘅家長係唔會咁著緊子女,著緊就己經幫咗佢轉校。再講,如果真係有咁焦慮又任性又有錢嘅家長,佢果個虛構作古仔page已經俾人告到暈,放料個老師仲唔俾人追究?個老師都唔係傻仔,放料益你個page搏俾人炒?但係無辦法,好多家長都係唔會思考,所以會為子女做錯人生決定,誤咗小朋友嘅未來。
「名校家長Secrets」係注重數據同資料分析,有部分資料係公開,有部分係要俾錢買,亦都有部份係關聯人士透露。我地無出版嘅壓力,唔需要作古仔。只係好多時得悉家長嘅錯誤觀念先至要解釋下。好似上次分析直資學校嘅優勢,只有「名校家長Secrets」會研究呢個方向。雖然有部份家長唔認同我地嘅分析,佢地將教育理念抬到好高好高,好神聖,唔緊要,和而不同嘛,同一份資料總有正反兩邊嘅演繹。觀點與角度。
順帶一提,我地出完個post後亦都發現有個不肖嘅金融保險理財page(錢線)抄襲我地而唔加返出處,搞到好似佢地自己作咁。如果當「投資技巧」都係東抄抄西抄抄,毫無獨到心得,基本上你「跟炒」都係盞輸死。所以錢線 liverichly . hk 只係一個內容農場 (content farm) 嘅廢page。
=====中場休息完畢=====
💰💰💰金錢觀念💰💰💰
真係要言歸正傳喇,坦白講,很多家長對於對學校捐款欠缺清晰的概念,有些人的價值觀停留在學校搞賣物會買童軍獎券/potluck party的資助,$100-$300己是豪爽。也有些名校出身的家長,仍未抹去年輕時學生會印校刊、謝師宴助印場刊和校慶音樂會資助等小型活動相關的記憶,覺得捐$1000很大。又或者,稍為research過學校的紀錄,睇埋prospectus,發現學校每年頒發獎學金都係一千幾百,DSE考護6科5**的狀元都只係得$10000獎學金,從而覺得5位數係好大。
而事實上,50萬這個金額話多唔多,話少唔少。對學校而言,50萬可以增聘一位10年教學經驗的學位教師,又或者化成兩位TA,僅此而已。對於一般學校而言或者重要,因為多聘人手可以減輕其他老師工作壓力,不用管理層絞盡腦汁調配政府資源。但直資名校對這個額外人手是無感的,因為求其學費加1%就可以了,不必賣人情給你。何況現時直資學校是越貴越多人爭,所以呢50萬真係濕濕碎。
對家長而言,一般中產家庭,50萬的話,夫婦大概儲起半年的薪金便能達到;而對於富有家庭,例如家庭擁有2億資產,按年回報3%計,一年回報600萬,即每月50萬,要拿出來一點也不難。而據2017年2月27日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在香港身家逾3000萬美元(2.33億港元)的人有約4080個。身家逾1000萬美元(7780萬港元)的人有約10180個。香港有錢人多的是,而頂尖名校又為家長所趨之若鶩,大把名人富豪之後排隊,區區50萬算甚麼?
💻💻💻理據分析💻💻💻
「名校家長Secrets」本著數據分析精神,翻查了不少名校的籌款資料,得出一個非常簡單的結論,DGS同SPCC你唔洗諗捐錢。
DGS自從周凱旋基金資助過一次後,就沒有任何大動作的籌款活動。當然,Mini Bazaar是該校傳統,女拔家長可以入內參觀買些小禮品,為學校籌點錢。而之前重建校舍計劃,當時地球雖處於金融海嘯,經濟環境艱難,但DGS仍輕鬆完成目標。相信DGS的財政狀況是非常充裕的。而數年前曾有一些葡萄別人入到女拔而自己入唔到嘅家長,竟然傳出女拔校長收手袋,但其實校長的老公是高級公務員,身家白過白紙,況且DGS呢個品牌絕對值錢過LV Gucci,亦都唔係區區一個反六針hermes袋可以俾人動搖到嘅。
SPCC更誇張,打開其慈善信托基金年報,第一件事,係由Deloitte睇數,已經顯出非凡財力。(>>>修正: 男校華仁書院的華仁一家基金由何偉志會計行核數,而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的資深顧問(合夥人)方俠是華仁一家基金創辦人,贊助人及board member,副主席<<<)。SPCC的基金以億計。值得留意嘅係,近年最大捐款人是南豐集團的陳慧慧,名下的音樂藝術發展基金過去兩年分別捐出2500萬,一人之力而已。該校學生非富則貴,學費年年加都全無怨言,出外遊學參賽等活動也不需額外資助,清貧學生助學金幾乎沒有支出,Cash-rich到一個可怕的地步。保守估計,沒有100萬是不可能的,最好的金額是100-500萬,來源必須是清白的一次過捐款,否則都不能靠捐錢買位入到SPCC。(幾年前某中資能源上市公司高層捐200萬俾某聖公會名校就被拒絕,原因係資金來歷不明。)
由於DGS嘅財政狀況並不公開,所以不便作出任何分析,但係SPCC其實都有方法。信託基金年報入面列出咗數十個總基金以外嘅子基金,相信係一些早期捐款人設立嘅獎學金之類嘅基金,所以保留咗捐款人嘅名義。如果各位家長有識人識得名單上面嘅人嘅話,可以試下搵佢地幫手,搵到佢地寫推薦信效果將會好唔同。但係呢個動作都要小心,如果子基金本來無乜錢(例如得十幾萬),忽然間你成功注資50萬,然後校長枱面出現一封推薦信,校長正常都會避嫌唔啋你。
睇到呢度,相信家長讀者都會覺得好灰,有50萬可以點?係咪無用?
「名校家長Secrets」話你知,天無絕人之路。詳細分析將見於《靠捐錢買位入傳統名校,捐幾多先至夠?(女兒篇)Part2》。請各家長分享出去,tag多D朋友,俾D動力我地繼續為您分析。
下回預告:
如果你有個女,又有50萬,可以考慮以下三個選項:
(1) 購買國際學校債券
(2) 德望學校(GHS)
(3) 買股票 <— (放心,非推廣)
つづく
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子女教育補助表、軍公教子女獎學金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公務人員子女獎學金申請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gingerbaby也提到如果有錯有漏請幫補感謝~ ... ... <看更多>
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110年公務人員子女教育補助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 ... 的推薦與評價
三)已申請政府其他助學措施(如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員子女教育補助、臺北市或新 . ... 1124 公教人員子女教育補助費及獎學金是否要課徵綜合所得稅? ... <看更多>
公務員子女獎學金 在 子女教育補助表、軍公教子女獎學金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公務人員子女獎學金申請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gingerbaby也提到如果有錯有漏請幫補感謝~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