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從中國出口零件機具到美國進行三角貿易的Frank問:
「這類三角貿易的方式在稅務上該如何處理?」
👩🏫小編說明書:
三角貿易有 #總額法 及 #淨額法 兩種作帳方式,要先確認好記帳方式,才能決定如何申報營業稅。
1⃣ #總額法:是指有擔保瑕疵責任,貨款是按照進銷貨全額滙出及匯入,屬於 #買賣行為,又因三角貿易貨物起運地及交付地均不在國內,不是營業稅課稅範圍,無需申報營業稅。
2⃣ #淨額法:是指無擔保瑕疵責任,以收付差額做為收入,則需要檢附交易相關文件,如報關單據、請款單等,申報營業稅 #零稅率 銷售額。
除了 #營業稅 的部分,只要公司有營業所得,不論是在境內或境外的收入,都要在每年五月要申報 #營利事業所得稅 喔!
還需要創業顧問諮詢嗎? 歡迎打 #創業諮詢服務專線☎️0800-589168
#新創圓夢網 #創業問與答 #三角貿易 #稅務申報
公司營業所得稅率 在 艾蜜莉會計師的異想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惠譽財稅週報】2019/8/24-8/30
.捐款私大列舉扣除額 擬取消上限
.3種醫療單據 可申報節稅
.企業投資國外基金利得 必須合併營業所得報稅
.配偶生前稅額 可自遺產扣除
.名模條款核實扣除 留意兩點
.名模條款備妥三憑證 才能適用
.小商家導入行動支付租稅優惠延長至2025
.公司合併註銷庫藏股 二要點
.轉賣再生能源憑證 須登錄稅籍
.營所稅暫繳申報 留意稅率
.獨資商號移轉 二種課稅方式
《艾蜜莉會計師教你聰明節稅(最新法規修訂版)》博客來🔗:http://bit.ly/emilytaxbook19
《艾蜜莉會計師的10堂創業必修課》博客來🔗:bit.ly/emilybizbook
公司營業所得稅率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財政健全不如輕稅簡政帶動內需經濟的活力】
蔡英文總統宣示要將經濟發展的紅利,在嚴守財政紀律的前提下,讓低薪與弱勢族群一起分享,這立意非常良好,我也支持,但我必須提醒,台灣的經濟成長幅度與創新的程度都不足,投資熄火,是老化衰退的前兆,若是無法帶動投資,即使財政健全,國家也只是像一個「有錢卻不敢花的老人」。
蔡總統宣示之後這幾天引起非常多的討論,今天行政院公布具體的做法,是促進經濟發展、照顧弱勢扶老攜幼、預防非洲豬瘟三大方向,並否認將發放消費券或實施負所得稅。
我作為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的執政黨國會議員,有必要幫小英總統補充說明她的政策美意。我認為這不只是一項照顧弱勢的福利政策,本質上是小英政府為了點火內需消費力的政策設計,但這是次要的,重點還是在於投資的活力與企業的轉型,分別說明如下。
(1)稅收超徵與受薪階級無關
去(2018)年稅收之所以超徵500億元,我在去年11月質詢時曾經請財政部長蘇建榮說明,他表示主因有三。
首先,去年經濟成長率比預期好,所以大企業的營業所得稅增加;其次,去年股市前9月維持在萬點以上,導致證交稅增加;最後,營所稅暫繳是採用20%的稅率,導致稅收比預期多。
從這一點上看,去(2018)年稅收超徵來自於營所稅、證交稅,基本上這來自於大企業與股市活絡,根本不存在網路酸言指的「拿受薪階級上班族血汗錢,救濟不用繳稅的弱勢或低薪族」。
(2)經濟成長紅利,不會危及國家財政
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曾在2009年以舉債方式編列發放消費券,但這一次小英總統要發放經濟成長紅包,完全是來自財政盈餘(歲計賸餘),也可說是政府儲蓄,並非超徵的稅收,也絕對不會舉債,沒有破壞財政紀律,不是負所得稅。
蘇建榮部長今天就說明,歲計賸餘來自景氣回溫、稅制調整以及政府在歲出部分努力節流,額度約386億元,主要是來自2017年歲計賸餘175億元、2018年還未決算的211億元。
(3)給魚吃,不如給釣竿
台灣經濟的成長果實,主要是來自大型企業、出口製造業等,但內需的成長力道不夠,有礙國家的經濟成長,也造成經濟果實分配不均的問題。
真正弱勢國民需要照顧,但檢視長期處於低薪的行業,多屬月薪不到3萬的內需型服務業(零售、觀光、餐飲等)以及年輕族群,不僅消費力不足,也造成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
但之前誤傳的假消息所言,將針對收入低於3萬元的民眾發還1萬元「現金紅利」,即使可行,也能馬上短暫的提升消費,我也不贊成。
這種採用補助、津貼、現金紅包等「一次性」發放,都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之道,給他們魚吃不如給釣竿,增加他們的月薪收入,才能真正讓他們獲得尊嚴,細水長流。
不過要提升月薪,還是要對內需經濟對症下藥:台灣服務業的「產值」一直不能提升,品質亟需轉型、升級,特別是商業模式跟不上數位新經濟帶來的產業典範移轉,希望政府帶頭制定務實兼具創新的政策,給予輔導。
(4)財政紀律,不要變成市場老化的藉口
相較於美國、日本等國,台灣的財政體質良好,沒有外債,財政負債比例亦低。但相對的,我們的經濟成長幅度與創新的程度都不高,有很多老化衰退的前兆,尤其是投資熄火,即使財政健全又如何?國家有如一個「有錢卻不敢花的老人」。
我們的資本市場老化,上市公司市值縮水,台股有20%的殭屍股,減資、分拆、私有化與海外上市是主流,IPO(初次公開發行)和籌資沒有活力。金融保險市場不振,銀行、保險、證券3業的財富管理業務同質性太高。
我們的內需經濟面對典範移轉,需要政策來協助、金融與資本市場逐漸老化,需要注入活力,希望小英總統在照顧弱勢與低薪之餘,還是要打造「輕稅簡政」的良好投資環境,政府帶頭民間投資,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