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法國的高中哲學考試怎樣啟迪人心、甚麼香港、台灣的教育制度理應全加進哲學課甚麼的,本著毛澤東講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所以在發表任何意見前,決定先買本教科書的中譯本來看看究竟葫蘆賣些甚麼藥。
呢本《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其實只係哲學教科書五本之中嘅一本,成套夾夾埋埋有成600幾頁,其實都幾得人驚。由頭到尾睇完第一冊(即五份一內容)個感想就係,雖然教科書入面都係一啲法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同經濟學基本概念,但由於當中涉及好多唔同學者、思想家嘅理念比較同埋原典閱讀,所以先唔好講學生,就算係老師都一定要接受一段唔少嘅培訓時間先可以Handle倒。
呢度拉開少少講,見倒有好多人讚法國高中哲學科嘅其中一個原因係「有得讀原典」,但讀原典對高中生黎講又係咪真係咁重要呢?響我角度黎講,除非你做學術嘢,否則作為入門黎講睇一般二手史料同評論經已好足夠;當你對某一樣嘢愈來愈有興趣,希望直接去了解原作者嘅諗法或者更完整嘅相關內容嘅時候,自然就會有睇原典嘅慾望。掉番轉夾硬去睇一段無頭無尾、而且內容艱澀嘅段落,除咗日後同人Show OFF以外其實無乜作用。以我為例,雖然聽倒好多人話自己中學已讀完錢穆嘅《國史大綱》,但其實中學我係完全睇唔明本書,直到大學開始觸及一啲相關評論文章,對佢重新產生興趣後再睇一次,先總算明白佢嘅吸引之處。
透過呢本書我亦可以睇倒佢唔係介紹基本概念咁簡單,而似乎真係將好多課程設計者(亦即係法國教育部)嘅概念融入響課程之中:例如好強調公民同社會之間嘅契約、相比起商業交易帶黎嘅利潤,公平更加重要、透過公民辯論限制國家權力、正義唔等於合法等等;但如此同時,你又會發覺佢地對於不同立場嘅講法,例如無政府主義、愛國是否必要、國家權力如何受到限制、法律如何容忍合理的不平等,都有充份嘅介紹,亦唔會用任何道德框架去限制討論嘅可能性:因為佢地對自己信奉嘅理念同價值觀有絕對信心,所以亦唔怕學生會被「教壞」。其實相比起原典同教授,教科書更強調嘅係師生之間一定要持續不斷咁進行討論,從中搵倒彼此嘅共識。
所以如果你問我香港要搞類似嘅哲學課程,一要有頭腦精晰、有充份訓練嘅老師、二要有完整理念嘅課程設計、三要有容許各種思想相互討論、交流以至衝擊嘅空間。但好可惜嘅係,比起法國高中哲學課程低層次好多嘅通識,而家仍然係搵好多科目老師兼教,我甚至質疑佢地有乜資格去評審一啲對於某題目比佢地認識更多嘅學生,更唔好講要將課程難度提升去法律、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呢啲層面;至於課程設計理念,從來係香港教育界嘅弱項,呢個亦係點解課程教革咁多年,好多科目例如中史會愈搞愈禍嘅原因。至於第三點,比中學生一個相對中立嘅空間探討學術?我諗大家都知咩事。
公民 經濟學基本概念 在 段宜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孩子解答在國中和高中公民課遇到的難題時,
我的心情常常是非常「憤恨」!
中學時期的公民課課程,從個人的自我認知,性別認同;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功能、角色;到公民參與和公共利益;到國家角色、憲法、法律和政府組織;到國際化和經濟學基本概念⋯
這麼龐雜而重要的現代社會觀念課程,我們給了多少上課時間?
國中公民、歷史、地理合著叫社會科,共用每週3~4節課!
高中也差不多就是這樣。
課程內容無所不包而又重要,分配時間如此之少;課綱設計就該引導中學生思考、討論這些問題:
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有多少是社會制約的結果?
在學校等場所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對個別或少數的價值或意見不夠尊重?
國家、政府、法律是必要的嗎?
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感形成的原因?一定是正當或必要的嗎?
國家權力的界缐?
在我們的公民生活中,商業化的因素;例如收視率對新聞報導角度的影響,有多普遍?
⋯
⋯
或者你覺得國中、高中生只能去背以下這些題目:
有哪些職位是總統提名,經立法院行使同意權?
有哪些機關是地方自治團體?
減稅是不是受益權裡的財產權?
萬華區公所協助安置遊民,是社會救助或福利服務?
伊斯蘭和基督教都可以吃牛肉,是文化的普遍性還是差異性?
⋯
⋯
每當孩子受困於這些題目來求助時,我都很想告訴他們:
這麼無聊的題目,不會就算了!
訂課綱和編教科書的人,把中學生當作準備參加高普考的考生。
課本內容設計成適合背誦和考試的型式。
最令我厭惡的例子,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
孩子不是心理系學生;他們應該學習和討論的應該是:
當自己和別人表現出這些需求時,期待旁人的反應是什麼?
而不是將需求分類、強記,然後來應付這種題目:
小華和爸爸、媽媽、妹妹一起坐火車到高雄旅行。爸媽帶了好多好吃的食物,一家人在車上吃了豐盛的午餐。餐後一家人聽了小華講他在學校得到演講比賽冠軍的過程。
請問:
以上敍述,小華滿足了幾種層次的需求?
A.一種
B.兩種
C.三種
D.四種
E.以上皆非
我曾經請問教育部長:
教育部訂定課綱,是職權命令,還是授權命令?
教育部長答不出來,這很正常;因為除了對研究行政學的學者外,一點兒也不重要。
可是為什麼我們要求中學生要能回答?
12年國教企圖改變這種荒謬的課程和教學設計嗎?
當然沒有!
只是變本加厲,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