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校園線上講座,跟長庚科大的百位大一新生連線,學校尚未開學,就先遠距營隊,演講主題「六藝之射:用運動撬開全世界」。
今天助教最有感的部分,就是最難的不是挑戰,而是挫敗後的抗壓和自救,學生有一天都會擔任救護的角色,但如何自救這是個人生課題。
這次採用Webex系統,播放影片時,共用有個設定要記得調,優化後才會順暢,學校怕講師不會操作,還特別拍教學影片丟上YouTube。
一頁只能顯示25人,拍合照要一頁一頁喊+拍,拍完4頁。
六藝系統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溫馨提醒:科技平台大咖如蘋果、臉書、谷歌之間的割喉大戰已經是進行式,相互用演算法屏蔽對手之內容,消費者面臨被迫選邊。於此敦促關注“范疇觀點”的網友,儘速前往 " “前哨預策”InsightFan.com 范疇專網,註冊免費會員,以免日後意外失聯。- 范疇 2021-04-10
台灣需要廣建靶場
當下最常被問的問題是:中共究竟會不會打台灣?不好意思的說,這是一個漿糊問題,它至少可以拆解為幾個問題:「打台灣」是什麼意思?海峽小規模交火算不算「打」?包圍封鎖算不算「打」?非登陸性質的攻擊,如局部武力破壞、基礎設施破壞、在台灣潛伏安置的「白區黨」(地下工作者)煽風點火鬧事算不算「打」?等等等等。
以上所拆解出的各種維度,前此都有論及。四個月前的《倘若「兵家必爭之地」時刻到來?》,裡面列出了九條台灣對於「備戰」的心理誤區,並說:《兵家必爭之地的時刻,已經山雨欲來風滿樓,而沉睡的平民還無知無感,裝睡的菁英以為自己已經做好求全準備。。。關鍵在「睡」這個字,不管你是在沉睡還是裝睡,迅雷來時都是不及掩耳的》。
重點是,管他中共「打不打」,台灣都需要備戰!由於地質因素,台灣必須時時「備地震」;由於地緣因素,台灣必須時時「備戰」,這道理還需要解釋嗎?
備戰分軍防和民防。軍防很多人在談,民防很少人在談。我個人認為,台灣的國家安全,民防比軍防更為關鍵。
很多人聽到「民防」兩個字,不是怕就是酸。怕者腦中閃出的影像是敵軍登陸、軍民巷戰;酸者分兩類人,一類其實就是怕者,另一類其實就是投降派。
投降派或認為「不過是換一面旗子的事」的群體,就不值得去談他了。倒是對還有血性和義憤的台灣人,必須提醒一件事,「民防」的威力不在敵人進攻後,而在敵人進攻前。道理如下:
台灣既然是兵家必爭之地,台灣就應該像兵家那樣的思考。兵家想的只有兩件事:如何以最低的代價摧毀對方的意志,以及什麼是自己負擔不起的代價。民防備戰,本身就是一種「標價」舉動,明確標出敵意方將會付出的最高代價,以及,明確標示善意方介入的最低代價。再講白一點,台灣廣大人民本身如果不做出民防備戰的動作,敵人就會認為只要挫敗你的正規軍,台灣人民就會跪下,友國就會認為軍事支持台灣的代價太高,因為連台灣自己人都沒有戰鬥意志,憑什麼要別人來替你先流血?
如果有人在你家門口打你小孩,你一聲不吭,甚至躲進屋內,鄰居和路人憑什麼來幫你家人?這樣話夠白了嗎?
台灣除了正規軍,還有後備軍人系統,而且已經開始加強動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這部份屬於軍防,不屬於民防。民防是什麼?就是你我既不是正規軍也不是後備軍、不分男女的平民的衛國意志。請注意,意志的展現比能力重要!
意志的最基本表現方式,就是成年平民人人學會開槍,處處有槍械儲備。有人在怕了,有人在酸了,我嗅到了。沒關係,容我說細一點。
學會開槍,用意在於不怕拿槍。男生受過基本軍訓的,不是至少都開過幾槍嗎?打不準,不是問題,關鍵在於你(不管男女)敢扣扳機、不被聲響或後座力嚇到,向空鳴槍都可以,打空包彈都可以。
在台灣,私人槍械不可能合法化,也不應該合法化。那麼答案就非常簡單了:開放有足夠控管的實彈靶場經營。台灣已有射擊協會,漆彈槍訓練遊戲場不少,也有少量實彈射擊場。但現有設施都屬於體育休閒層級,數量及風氣,都距離「民防」的標準還差得太遠。
實彈靶場必須廣設,例如,全台每個後備軍人槍械管理處附近,就該有至少一個實彈靶場。為了達到民防效果,應該舉辦年度、季度、甚至月度的「以社區為報名單位」(例如里、鄉、鎮)的實彈射擊比賽。設計一套高額獎金的誘因,事實上,這樣做每年全台總花費都不用一億台幣,就可以達到至少5%成年人口散落各社區的民防意識。加一把勁,兩年之內到達20%並非難事。靶場可以是公營,也可以是私營,估計想要虧錢都不太容易。
羨慕瑞士的國防安全地位?那是因為瑞士明確的告知天下,侵犯瑞士必須付出什麼代價;瑞士是一個很容易被佔領,但佔領後吃不完兜著走的國家。瑞士戶戶會用槍,其靶場系統及槍枝安全管理辦法,上網查「Shooting ranges in Switzerland」就有。
台灣人必須尚武!也就是台灣人必須有血性。即使是老書生,也應該追問一下為什麼孔子他老人家也得學射箭。很簡單,周禮告訴他,六藝乃人生必備:禮教、音樂、射箭、騎馬駕車、書法、數學。一年前在《談台灣人的血性》內說:《一個血性不足的國家,幾乎注定就是被用來統治的。喔,說錯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一個血性不足的地方……」,因為,血性不足的地方很可能根本不會成為一個國家,永遠只是一個地理名詞罷了。。。血性,這裡指的是被欺負時的反抗指數(請注意是「被」欺負)》。
台灣應該廣設靶場!言盡於此了。
更多觀點及策略,請造訪 “前哨預策” InsightFan.com
六藝系統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歷史大人物 | 張衡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生平事跡
張衡十七歳時開始四處游學,結果「通五經、貫六藝」。他那篇從十九歳時起草,至三十時潤色完成的《二京賦》,被稱為漢賦精品(「賦」是漢朝一種流行的文章體裁)。此外,還有《南都賦》、《歸田賦》、《四愁詩》、《思玄賦》、《舞賦》、《七辯》、《應間》等作品,各有不同特色及文學貢献。郭沫若先生稱他「下筆繡辭,揚手文飛」。在成為科學家和發明家之前,他是個傑出的文學家。
至於他在科學方面的成就,就遠不止於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這些大眾熟知的儀器,還有瑞輪蓂莢、記里鼓車、指南車等精巧又實用的工具。張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等不同範疇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郭沫若先生評價他為「世界史中罕見的全面發展之人物」,後人更誠譽他為「科聖」。
科學冷知識
指南車主要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轉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設有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小木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記里鼓車和指南車都利用了差速齒輪原理,早於西方1800多年。張衡關於齒輪系統的應用和相對運動的原理,被西方學者稱讚為「是一切控制論機械的祖先」。
古學今用
瑞輪蓂莢是張衡模仿神話中一種奇樹——蓂莢的特徴製造而成的日曆。在一個立軸上裝上15個撥板,利用水力推動,從每月初一起,每天轉出一片木葉,15日後每天收起一片,到月落為止,循環旋轉開合,是一個活動的日曆。現代的跳字時鐘跟它很相似呢!
中國歷代統治者重道輕藝和鄙薄科學技術的思想,決定了《四庫全書的收書原則。那麼,在《四庫全書》中,關於科技這一塊又收錄了什麼文獻呢?明天同一時間,敬請關注《四庫全書中的科技文獻》!
(本文曾於2020年9月17日在星島日報「陽光校園」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歷史 #中國歷史 #歷史大人物 #張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