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一家親?】#辯贏了又能改變什麼
至今,筆者仍難忘那一次清楚認知到兩岸三地學生「認同鴻溝」的場景:
起爭論的爆發點,應該是上課時間,要教導各國家的(韓文)國名。於是老師問起班上每位同學來自哪裡。有中國、有越南、有美國,問到我時,我也很自然回答「台灣」,這時班上其他人沒意見——但當香港同學回答「香港」時,十幾位大陸同學們卻突然群情激憤,用很大的聲音蓋掉她的發言,大喊「中國」、「中國」。
接著到了下課時間,香港同學說了一句:「香港就是香港。」更開始引爆激烈的口角。
只見 13 名「團結」的大陸學生,一來一往對著這位香港學生進行言語攻擊,並質問她「到底為什覺得香港是個國家」,又說香港 1997 年早就已經「回歸」,要她好好說清楚。
接著一陣激烈爭吵,勢單力薄的香港同學卻完全沒有示弱、完全沒有擺出低姿態⋯⋯。事後,有來自大陸的同學告訴我,你們台灣「還沒有」回歸,所以可以說台灣,但香港不行⋯⋯。
▍6 月徵稿:各國理財術大盤點 → bit.ly/3f3PnY3
▍Follow us on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crossingtw/
▍最新季刊《世界教我的「疫」堂課》 → bit.ly/2YEleJO
▍2020 換日線年度套刊 → bit.ly/2WTKF9n
同時也有99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4的網紅桃園市議員簡智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智翔的議會質詢-文化局、客家事務局(9/30)】 #大型展覽長期計畫與成效 根據審計報告指出,桃園國際動漫、地景藝術節等大型活動,文化局未訂定衡量指標,尤其此兩項活動與在地經濟、產業方面有高度相關,卻沒有看到有關「產生經濟之效果」或「帶動產業關聯性」的指標。 智翔也知道,以往大型活動的效益,...
其他人沒意見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兩岸三地一家親?】#辯贏了又能改變什麼
至今,筆者仍難忘那一次清楚認知到兩岸三地學生「認同鴻溝」的場景:
起爭論的爆發點,應該是上課時間,要教導各國家的(韓文)國名。於是老師問起班上每位同學來自哪裡。有中國、有越南、有美國,問到我時,我也很自然回答「台灣」,這時班上其他人沒意見——但當香港同學回答「香港」時,十幾位大陸同學們卻突然群情激憤,用很大的聲音蓋掉她的發言,大喊「中國」、「中國」。
接著到了下課時間,香港同學說了一句:「香港就是香港。」更開始引爆激烈的口角。
只見 13 名「團結」的大陸學生,一來一往對著這位香港學生進行言語攻擊,並質問她「到底為什覺得香港是個國家」,又說香港 1997 年早就已經「回歸」,要她好好說清楚。
接著一陣激烈爭吵,勢單力薄的香港同學卻完全沒有示弱、完全沒有擺出低姿態⋯⋯。事後,有來自大陸的同學告訴我,你們台灣「還沒有」回歸,所以可以說台灣,但香港不行⋯⋯。
#台灣 #中國 #香港
▍讀者投書全新攻略 → bit.ly/2JyY5PM
▍換日線 7、8 月徵稿活動:為什麼我要回台灣? → bit.ly/2JHbBRl
▍2019 秋季號《回家,為台灣做一件事》→ bit.ly/2P9V3Yh
其他人沒意見 在 少女凱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It’s still Hong Kong not China Not yet.
2014年我飛到韓國留學,好巧不巧,班上18位學生,13位大陸人,1位香港人,1位台灣人。
同一年,一個敏感的時刻「香港佔中,那一陣子,香港朋友號召幾名台灣人,穿起黑色T-Shirt,在雨傘上簽名,拍照聲援,隔天班上大陸人團結起來抵制香港人。
#台灣人跟香港人在宿舍裡聲援香港
起爭論的爆發點,是上課時間,韓國老師要教導國家的國名,於是老師問班上每位同學是來自哪裡,有中國,有越南、美國,問到我我很自然回答台灣,其他人沒意見,但香港人回答香港時, #大陸人群起激憤蓋掉她的聲音說「#中國」,韓國老師因為離得有點距離,就在白板上寫中國。
下課時間,香港人一句「#香港就是香港」,開始爆發激烈口角,13名「團結」的大陸學生,一來一往對著香港學生言語攻擊,質問一番她到底為什覺得香港是國家,原因是香港1997年就已經回歸,要她好好說清楚。
接著一陣激烈爭吵,香港人沒有軟弱、沒有低姿態,說起了大陸50年不得干涉香港,但當時卻干涉了普選,因為吵得實在太激烈,我的身份最敏感,就擔心被隔壁的大陸人逼問我的看法,因此我走出教室,直到上課後才進去。
這很明顯看得出三方的不同立場,大陸強硬,香港反抗,台灣不理,直到現在都還是這樣子表現,走進教室後,隔壁的大陸生偷偷和我說「真的很不喜歡香港人這樣,像你們台灣還沒有回歸,我們就不會覺得說,你說你是台灣人有什麼不對,但是 #香港本來就是中國」…
Not yet .5年後,情況變得更糟了
其實這幾天都很關心這件事,實在忍不住了,希望大家們都能知道這件事,香港的處境,兩岸的拉扯,政治是眾人之事。
https://twitter.com/HongKongHerm…/status/1138749682715308032
其他人沒意見 在 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智翔的議會質詢-文化局、客家事務局(9/30)】
#大型展覽長期計畫與成效
根據審計報告指出,桃園國際動漫、地景藝術節等大型活動,文化局未訂定衡量指標,尤其此兩項活動與在地經濟、產業方面有高度相關,卻沒有看到有關「產生經濟之效果」或「帶動產業關聯性」的指標。
智翔也知道,以往大型活動的效益,幾乎都用參加人數、人次等最便利的方式呈現,但除了以人記次的方式外,是否應該培養,並發展可供長期評估大型活動效益的衡量方式? 以利未來相關的展覽活動提取經驗?
其二是地景藝術節的作品,文化局曾答應訂定《裝置藝術設置管理維護要點》,請問訂定進度如何? 以上兩點針對大型展覽活動首先請教文化局。
文化局長也提及,審計部有提醒大型活動需針對參與民眾「滿意度」做調查,相關的KPI也有提醒相關單位與承辦單位提供,智翔則追問,除了滿意度之外,新增的KPI還有哪些? 何時才會訂定出來? 期望更多面向的成效衡量,能在下個會期的工作報告中看到成果。
至於《裝置藝術設置管理維護要點》的進度,局長在兜了一圈後,也終於回答近期已完成,各負責單位會巡查作品,並每半年檢討一次,智翔也希望有了要點之後,能讓活動結束後的作品在後續處理上更有法規可依循。
#影視相關成果之應用管理
文化局過去六年間,補助了各影視業者拍攝影片,共獲得成果計44案,但針對這些作品,文化局尚未建立影片成果的管理及運用作業機制,請問針對過去的影像作品成果,文化局盤點進度為何? 是否訂定管理及運用作業辦法?
文創影視科科長則稱,受補助的影視作品,桃園市政府有公播三次的權利,但智翔的重點在於,根據過去利用的資料顯示,僅有《幸福路上》這部作品曾在國小辦理露天電影院放映一次,其他作品彷彿花費公帑補助後,便沈睡在檔案庫中,智翔希望文化局盤點後,能妥善利用現有資源,主動積極來展示這些作品。
局長最後回應,未來將策劃主題影展來呈現這些影像成果,或利用光影文化館等場館來舉辦特映會,智翔認為局長不需一時在議會中答應該用什麼做法,要求文化局先將資源趕緊盤點好,並將如何規劃影視作品的呈現方式,整理成一份報告再提供過來。
#館舍工程多次變更設計
另外針對客家事務局,出自同樣的審計報告指出,客家事務局主管多項工程,包括「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北區客家會館」、「1895乙未戰役紀念公園暨地下停車場」、「臺灣客家文化館暨周邊景觀工程」,分別辦理2-6次的變更設計。
除了各項工程多次延宕之外,工程經費也較各項決標金額增加三千多萬至一億五千萬元不等(約21.77%至38.23%),智翔建議未來客家事務局再辦理新建工程時,能納入更多工程方面專業人才的意見,畢竟這些工程量體規模甚巨,也拿了前瞻計畫不少補助,工程方面應該更嚴謹。
#世界客家博覽會
同樣是客家事務局將辦理的龐大業務,也同樣是大型展覽活動,智翔曾在年初臨時會上反對的「世界客家博覽會」,也出現在這個會期的工作報告中,客家事務局指出,客博會將延至2023年舉辦。
而根據工作報告,客家事務局希望以既有場館為優先使用,主展區將使用位於青埔的亞洲矽谷及會展中心,智翔則提醒秉持樽節原則,能不蓋新場館就不要新建,減輕市府的財政負擔,若不得已,也請把工程人才找齊,不要如前述工程延宕,屢次變更設計的工程一般重蹈覆徹。
🎞完整質詢影片請看:
https://youtu.be/9VpqYcCfxG8
🎞youtube頻道請搜尋: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其他人沒意見 在 小熊 Yunik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家好~我是小熊!!
前陣子被疫苗還有其他可以獨立出來的閒聊片塞車了這段每週精華
趁周末還沒有新片快點上傳XD
Facebook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yuniko0720/
twitch 實況台 -http://www.twitch.tv/yuniko0720
實況紀錄存檔區-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SZ1U38bqLR4iRu2o4xyTNg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yuniko0720
成為會員看更多專屬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4C8LPpOZWu_cKopDiw6wWg/join
#小熊 #實況精華 #小熊閒聊
其他人沒意見 在 苗博雅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苗博雅 #台北市 #質詢
2020年,北市府以「推動數位轉型」的名義,耗資1.69億,推出「三倍券綁定敬老悠遊卡,加碼1000元」的活動
當時我同意市府提出的預算,更親自協助不熟悉數位支付的民眾操作綁定,希望幫忙提升政策成效。
市府對1.69億加碼的成果感到相當滿意。柯文哲市長將「台北市老人綁定悠遊卡,比例高於全國其他縣市」當成自豪的政績,多次宣傳。
但很遺憾,市民的1.69億,只換來一時燦爛的煙火。
大數據顯示,在加碼1000元回饋的激勵下,敬老卡一般消費人數確實激增,8月時最高衝到單月15萬人。
但在回饋使用完畢後,大多數的長者就停止使用敬老卡消費。
從9月開始,使用敬老卡每月一般消費人數逐月遞減。到今年4月,僅剩4萬7千人。
加碼活動前,有2萬1千人使用敬老卡消費,到今年4月的4萬7千人,因為加碼活動而增加的持續用戶,僅約2萬6千人。
1.69億加碼活動後新增的用戶,至今已有超過63%流失,並沒有真正養成數位支付習慣。
市府推動數位轉型,獨厚悠遊卡,市民當悠遊卡的富爸爸,但悠遊卡卻留不住人。
從鼓勵數位支付廣告行銷的觀點,市民花1.69億幫悠遊卡打廣告,僅為悠遊卡增加2萬6千名用戶,每位忠實用戶的轉換成本竟超過6千元。柯文哲沒發現問題所在,還經常洋洋得意地宣傳政績。
這個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於,只想到用優惠進行短暫的刺激,沒有思考如何建構目標群眾日常使用數位支付的誘因。
柯市府把數位轉型的目標群眾鎖定在「65歲以上長者」。但悠遊卡支付對於多數長者而言,用途相當有限,在長者的生活情境中,並沒有特殊的優勢與便利性,自然難以形成使用悠遊卡支付的習慣,「數位轉型」當然轉不過來。
若數位支付對長者而言沒有比較便利,發生「優惠用光,用戶跑光」的結果,是意料中事。
去年1.69億的數位轉型,成效還沒檢討,市府今年又要追加4.59億,推出「普發1500,每張敬老卡加值1500元」的活動,名目同樣是「推動數位轉型」
這樣的政策,除了送錢給市民花之外,真的有養成數位支付使用習慣的效益嗎?
優惠用完後,用戶會留下嗎?還是一開始數據亮眼,過半年後現出原形?
4.59億的血汗錢,是數位支付的推進燃料,還是錢燒完就沒有的煙火政策?
我認為,市府必須記取1.69億「優惠用光,用戶跑光」的教訓,對這筆4.59億的預算,提出更周全的計劃,以說服議會支持。
----
更多問政影片,請訂閱阿苗的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c/苗博雅tw
加入苗議員Line好友
👉 https://lin.ee/fIqp8Sm
陳情意見信箱
📪 tcc10717@tcc.gov.tw
陳情服務電話
☎️ (02)2729-7708 #7046
#苗博雅問政報告
#第三勢力第一選擇
#我認真問政
#你幫忙分享
#大安文山苗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