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香港,最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情味與同理心。上幾代人花了多少力氣,才造成如此今日香港繁榮的一面,我們絕對要守護這一切。
在無力感前,不如先了解香港本地的故事,在思考自己的何去何從吧。
👉 輝煌洋服:見證製衣業的輝煌年代
一個平日的下午來到皇都商場,不少商店拉下鐵閘,早已空置多時,商場內燈光昏暗,人煙稀少——輝煌洋服的白底紅字招牌在這裏就顯得份外醒目。
走近張望,兩位身穿西裝的伯伯在這片小小的店鋪內忙著縫製衣服。一面的牆身全是布料;近天花板位置掛滿了西裝,「以前70年代那陣洋服相當好做,後來90年代沒落了,原本打算半退休,那知半退休了20多年,哈哈。」
店主大曾生溫和地微微笑。入行超過50年,見證製衣業由輝煌轉向衰落,回望大半生,大曾生說心願已了,「沒有什麼可惜,已經滿足了,都是夕陽行業,是時候收山啦。」
#70輝煌年代_兩兄弟共同打拼
大曾生現年76歲,當年偷渡來港,一來便紮根於北角。因為喜歡車衣,於是20多歲,便開始做學徒,一做兩年,「跟師傅剪下布、燙下布,當年要睡在枱底嫁!都幾慘阿,嘿嘿。」70年代,是洋服行的高峰期,「以前每個街口都有一兩間,比米鋪還要多呢!」
由於皇都商場鄰近皇都戲院,當年皇都戲院的風頭一時無兩,出入都是大明星,於是也有不少人來大曾生這裏造洋服,「姜大衛、鄭少秋等都曾光顧我們,還有幾個,都忘記名字了。」
70年代沒有成衣,全都是度身訂造,「那時是居家必備,一定要做一兩套『看門口』,特別是過年。」鄰近歲晚,人人趕著要一套新西裝拜年,「一早起身就回店,七八點開工,做到晚上一兩點,做20幾個鐘頭都試過。」一切恍如昨天,大曾生談起往事臉上一直帶著微笑。
#曾講究的年代_風光不再
由替客人度身開始,已經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寒背、斜膀、頸短.....這些資料很重要。例如假如客人寒背,你做西裝時後面要長一點;如果有些人挺起胸膛,就要在前面加多些布料,要很仔細。」
工作超過半個世紀,早幾年大曾生便把街鋪賣掉,仔女都長大了,為何還不退下來享福?「90年代那時已經想退休,當時有參茸店以十倍租金租下我們店鋪,於是我們便轉租內店這裏。這裏租平平地,貨尾又多,所以做下一年做下又一年,結果『半退休』了超過二十多年,真的說出來都沒有人信!哈哈」說穿了,其實就是不捨得。
雖然是夕陽行業,沒有年輕人再入行,但大曾生卻依然滿足,「滿足囉,沒有什麼可惜。做了幾十年,都是夕陽行業,是時候收山啦。」
(節錄)
————————————
📍探尋油麻地和北角本色📍
日期:6 月 30 日至 7 月 27 日
時間:10:00 - 20:00
地點: PMQ 元創方 5 樓 S507 及 S510
Photo Credit: @BerthaWang
i-Discover App&Map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ists #好喜歡大家曾生細曾生 #其實佢地離我工作地點好近 #搵日探下佢地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