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上課,你不是只有煮飯功能》
昨日上線第一天,不少媽媽們po出豐盛午餐,煮三餐變花樣的壓力爆表,還有看到孩子們盯著電腦,雖然明知是正事,但仍忍不住擔心孩子的視力,還有與電腦黏得更緊的未來啊~~
Nonono,事情不能這樣搞,因為這可能會是長期抗戰,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或是著重於課業進度,還要要求兼顧孩子營養健康,你應該很難撐過這兩個禮拜!別因小失大!一生很長,課業一時落後真的是小事,要找回的學習動機,要練習的是自律;24小時相處難免彼此惹厭,別打壞親子關係,把以前存下來的關係老本通通用光。
來吧!孩子在上課,我們跟孩子就必須保持適當距離,這時候可以追劇(但有沒有發現時間一多就有點乏味)、可網購(但是否想起收入減少就忍住下單),還可以找些資源跟孩子一起學習。
我們不是只有煮飯功能,就算煮飯也要快快樂樂開開心心,在家上班除了會議之外也能自行調整時間,放點音樂或選些節目陪伴自己,都是很好安定自己情緒的方法。
老王賣瓜一下,我的「青春期很有事」認真邀請國中男女生受訪,現在更新到第六集,據說受訪者的親生父母都驚訝自己孩子的「表達能力」很不錯,也分享自己跟孩子聊過這些,但的確無法給孩子什麼建議,透過節目,除了自己聽之外,也請孩子直接自己收聽下集解方,一起分享第三者的觀點,是種很不一樣的共同經驗。
前三個問題講:胡思亂想怎麼辦?為什麼要學用不到的東西?學校老師就是最壞的霸凌示範怎麼辦?(是不是每顆都超直球?)
歡迎大家下載「i 聽聽」,加入會員可免費收聽七天,這個平台也有大人小孩有聲書、各種領域的節目,全部都能收聽喔!疫情過後六月暫定再錄三集,歡迎與孩子討論後留言報名參加!(已募集到一名國二男,還有兩位喔,男女不限)
圖說:一早起來到錄音室浮腫未消大素顏的臉
#歡迎自己先聽
#再遞給孩子聽
# i 聽聽
#青春期很有事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
「再遞給孩子聽」的推薦目錄:
- 關於再遞給孩子聽 在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再遞給孩子聽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再遞給孩子聽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再遞給孩子聽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再遞給孩子聽 在 [寶寶] 請不要捉弄孩子(文章分享) -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再遞給孩子聽 在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小孩上課,你不是只有煮飯功能 ... 的評價
- 關於再遞給孩子聽 在 屁孩睡前的各種閙 - 媽媽經 的評價
- 關於再遞給孩子聽 在 【聽聽職人町】×《三線路在地工作坊》EP4|在地屏東「再遞 ... 的評價
再遞給孩子聽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BBC有一部非常棒的紀錄片,片名叫做《BBC跟拍49年:窮人跟富人的人生七年》。
這部片的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七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分別從他們的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2012年,他們56歲的生活。
導演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令人有點難過的事實喔,那就是「富人的孩子,還將會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多半還將會是窮人」。
這部片子150分鐘,基本上證明了這個觀點,那就是「社會階層」的鴻溝,是很難跨越的。然而,是因為這些窮人不夠努力嗎?是他們沒有機會?還是他們的基因不夠好?
關於這方面的討論,最近我讀到了一個專欄作家,叫「胡偉良」先生他的分析。我受到很大的啟發喔,在這邊特別要跟你做分享。
其實在這些窮人的孩子裡,不乏天賦絕佳、工作拚命、機會多多的人;但他們依然過得很不如意。
歸根結底喔,真正的關鍵在於,沒有人幫他們正確的規劃人生;以至於在人生的分叉路口上,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選擇跟判斷。
這裡呢,可以從四個層面來跟你做解析~第一個層面就是:「關於人生路徑的規畫」。
這部紀錄片,呈現了非常讓人難過、但卻又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這些孩子在7歲的時候,當富人的家長,已經告訴這些孩子要常常看《金融報》和《觀察家》,這一類的專業財經期刊了!
這讓他們開始對於社會的財富的運行,還有其中的規律,有了一個重要的啟蒙。
他們也會告訴孩子,未來他們會上私立的中學,考上牛津、劍橋這樣的名校,走入社會的上層階級;一切是這麼的順理成章、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反觀那些貧民窟的孩子,這時候的他們,基本上都還為自己很基本的溫飽、家庭暴力、校園暴力…這些問題所困擾著。
這時候的他們和他們的家長,都完全沒有「規劃人生」這樣的想法跟意識。
在這些孩子56歲的時候,富人家的7個孩子,基本上都已經上了私立學校,可能是讀牛津、劍橋;接著成為律師、教授,自然的走入社會的上層階級。
然而這些底層社會的孩子呢?他們後來很不意外的,也都做著很普通的服務性的工作,像是修理工啊、保安這一類的。
並且他們也常常陷入失業、貧窮、酒精、毒品、肥胖…這些問題的影響。甚至於如果沒有社會福利,他們的生存處境真的是很令人憂慮的。
然而,這些情況也不乏「寒門出貴子」這些故事,這些寒門的子弟,之所以能夠翻轉他們的命運;其實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選擇」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他們願意主動的去規劃人生,盡力跳脱原本的圈子,有意識的去跟那些更加優秀的人交往、並且學習。
其實啊,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不是技能,而是認知。
這些能夠超越階級的人,他們首先對於「成功」都有所渴望,在確定目標的前提底下,去制定他們自己的人生規劃。
他們對於財富的積累、創造被動收入、和有效的自我管理,都有一定的認識;所以當機會來的時候,他們就能一把抓住。即使沒有辦法一次翻身,他們也會積極的去創造,跟等待更好的機會。
能夠主動規劃自己人生的窮人,他們只是現在沒有錢,但不代表未來會一直窮下去啊!
可是缺乏規劃、沒有目標意識的這些窮人,即使一個機會掉在他眼前,他也不會意識到這是個機會,自然日後留下來的,就只有憤恨跟嘆息而已。
而第二個層面我們來看,就是「關於身體和欲望的規畫」。
一個人成功與否,「知道該做什麼事情」其實還是其次;知道「不該做什麼」,有時候是更加的重要。
這些不該做的事情,有好多是你以為喔,只會出現在戲劇裡面,但是卻很真實的發生在這個社會上啊!
說到底,很多年輕人都是抵抗不住欲望的誘惑,然後又不尊重自己的身體;最後可能染上了像是愛滋啊!
或者是毒癮;或者是陷入了比如說賭博的心態、一心想就只想要賺快錢,於是走上了這一條「不歸路」。
很容易看出差異的,就是關於「健康」跟「身體」的自我管理,說白了就是能不能藉著運動,去控制自己的體重、控制自己的飲食?
還記得嚴凱泰曾經說過:「你連吃都不能控制,那你還能夠控制什麼呢?」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喔!
在這部紀錄片裡面的精英階層「Andrew」跟「Jone」。他們在56歲的時候,還保持著非常良好的體態。
屬於中產階級的公務員「Peter他們夫婦」,他們的身材也是相對比較好的。然而,在那些底層的那些個案,他和他們的妻子,就顯得肥胖、臃腫。
然而他們有好幾個在年輕的時候,都是非常帥氣、非常英俊的啊!
其實呢,優秀的家庭背景不只代表著更豐富的資源,更重要的事情,是會傳遞給孩子優良的生活管理。這些孩子在自我管理、抵抗誘惑的時候,就會更加的有毅力,也會更能夠自律跟自強。
從年輕開始,就一定要好好的規劃自己的健康,和管理自己的欲望。「規劃健康」是為了讓你能夠有更好的工作,跟享受生活的條件,讓你能夠有更強的毅力和活力。
而「管理欲望」是為了讓你不會因為一時的衝動,去做那些毀掉了你要用一輩子的身體。
而第三個層面,叫做「刻意的學習跟練習」。
大家都知道學習和練習的重要性,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遇上什麼就學什麼,並沒有系統性與重點的規劃。
你可能聽過葛拉威爾,曾經提出的「1萬小時定律」。這裡指的是如果你想要從一個普通人,變成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1萬小時的練習。
如果每天八個小時,一個禮拜五天,大概你要花五年的時間。
可是問題來了?資歷超過五年,甚至於十年的工程師到處都是啊!然而有幾個人成為比爾蓋茨?還是祖克柏呢?
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於多數人的學習,都沒有真正的聚焦,更缺乏了對於需要解決問題的處境,進而進入深入思考的一個理解。
而「刻意練習」就是在做足功課的前提底下,通過實踐不斷的去強化自己和所處領域的認知,同時又能夠不間斷的接收他人的回饋,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計畫。
而更具體來說,你可以用「改善率」這個概念出發。過去啊!你可能很習慣去想自己到底學到了什麼?
而「改善率」的概念,就是要你聚焦在你到底改正了多少錯誤?你彌補了多少短處跟缺失?根據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去評估你學了多少新東西。
億萬富翁馬克.安德森,曾經在談到祖克柏的時候,他就說道:「如果你有機會跟祖克柏這樣子偉大的CEO相處,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專家啊!」
「他們對本行業,或者是其他領域都有很深入的瞭解,這些都是透過刻意的學習、焦點式的訓練才能夠得到的。」
你如果想要取得成功,重要的是「改善率」的思維,這樣子才能夠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有重點的瞭解相應的知識;而非自我安慰式的,停留在「有學習的感覺」裡。
而第四個層面呢,「對於家庭的規畫」。
其實除了身體以外,能夠陪伴我們最久、給予我們最大支持的,就是我們的家庭了!
有人說過喔:「一生中跟我們有密切聯繫的人,應該不會超過100個人;甚至於30到60人這個數字,都是很正常的;而親人就是其中最親密的人之一。」
有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這部紀錄片裡,有一個叫「Sue」他的女孩,她離婚之後自己帶著孩子獨自的生活,經歷了一段人生的低谷,後來再婚的夫妻生活是很和諧的,事業跟生活也都有了起色。
而另外一個女孩,是嫁了兩次、又離了兩次,生下的幾個孩子,也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上大學;自己的身體不好也就算了,還遭遇了一系列感情上的打擊,到後來只能靠救濟金過她的生活。
其實不只是女性,男人找到一個好老婆之後,對人生的改變也是非常顯著的。
一段糟糕的婚姻,會影響你的心情、事業、父母、生活。而且即使是你遇到了下一段感情,你也要費心費力的,去處理上一段婚姻所遺留下來的問題。
另外如果你已經有了孩子,還要應付婚姻問題帶給孩子的傷害。所以呢,在面對親密關係的經營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的考量,什麼是對你最好的;而什麼是對你另外一半最好的?
在處理情感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溝通的能力,避免因為自己一時的情緒,或者是過去經驗的投射,卻傷害了自己珍惜的感情。
胡偉良先生在經過以上的解析之後,下了這樣的結論:「有些人生規畫還是愈早做愈好,很多時候當你醒悟過來,到底是什麼把你跟別人區分開來的時候,你往往已經沒有去追趕,跟彌補的餘地了!」
他說的其實沒有錯,然而我想要延伸去做一些補充,因為我總覺得這樣的結論,有一點停在「無能為力」的挫折感裡,好像當自己發現了什麼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其實,這個時代給我們最大的資產,就是「資訊落差幾乎已經消失」了,只要你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你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取得學習的資源跟機會。
雖然要改變思維的慣性是很難的,因為你的思維慣性,是結合了你的先天性格啊、家庭環境啊、重大事件啊、主觀詮釋啊、社會文化啊…這些的總和,形成一個堅實的系統,幾乎會不存在那種「畢其功於一役」這樣的短期特效藥。
但是呢,在學習資源很容易取得的前提底下,「時間」的累積效應,就很容易放大,就像是「滴水穿石」這個道理一樣。
過去的人們活在一個幾乎沒有「水」,也就是沒有學習資源的世界裡,但你並沒有活在這樣的世界中。
我多年以來,也是用這樣的思維跟這樣的實踐,從2005年的「有聲書評」,一直到2016年的「一天聽一點」。
在堅持分享的背後,其實是持續的學習跟自我修煉,這樣子讓我看見了超越原生環境的風景跟世界。
一直到有一天,我突然也被稱作一聲「老師」,我提供了很多朋友翻轉命運的學習機會,無論是從人際到溝通、從時間管理到人生規劃;透過實體的課程,或者是線上課程的形式,讓我見證到很多朋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當我一回頭啊,我發現這些朋友的改變,卻引發了我自己更深刻的學習和前進。到頭來喔真正被改變的,其實是我自己。
在這裡,無論你有沒有參與我的課程,只要你願意接收我所製作的內容,我都想要跟你說一聲「謝謝」~因為,是你圓滿了我的生命。
最後呢,「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如果你願意改變自己,跳脫宿命的安排,那麼歡迎你「現在」就加入學習,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
你不是生來是什麼就得是什麼,而是你想成為什麼,就創造出了什麼。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尤其是今天所談到的,關於我們的原生的環境、關於我們的天賦、關於階級翻轉的部分。
我想你一定很關心,怎麼樣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好?如果你對這方面有渴望,如同我說的,其實現代的時代,已經是一個沒有資訊落差的時代。
只要你有心學習,到處都有資源;當然也包含「啟點線上學苑」為你推出的【過好人生學】。
在過好人生學裡,不只是會讓你打破一些面對生涯、面對生命的迷思,更重要的一點是它會給你具體的作法。
翻轉命運,從學習開始!歡迎你的加入。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邊,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再遞給孩子聽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09.29(六)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我《CIA通達力》的課程裡面,有一個段落,我會發給每一個同學幾張小卡片,讓每一個人在小卡片上面,寫下投入參與這一門課程的承諾。
這個承諾的文字表達喔,有一定的範本,所以每一個人基本上照抄就可以了。那我記得就有一次,在這個段落結束之後,有一個同學就問我。
他說:「老師啊!那既然每一個人都寫一模一樣的東西,為什麼不先把這些文字,就先印在小卡片上面,最後讓每個人在下面簽名,不就是更省時、更省事嗎?」
的確喔!乍聽之下,這一位同學提出的建議,好像還蠻值得參考的,但是事實上,我會讓每個同學親自的拿起筆,在小卡片上面寫字,是有原因的。
它的原理有一點像是什麼呢?就像是你可能煮過康寶濃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康寶濃湯你在煮的過程當中,是不是要自己打一個蛋,打個蛋花進去?
然而如果以食品科技的角度來說,其實把蛋花的成份和源料,直接放入康寶濃湯的粉末裡,不就是更簡單、更容易嗎?它為什麼就是要你「親自」打個蛋呢?
美國在上個世紀,有個很熱賣的產品,就是蛋糕粉。簡單來說呢,你只要在一個容器裡面加入水,然後撒進蛋糕粉,把它攪拌均勻之後,再打個蛋進去,然後放到烤箱裡面,過一會兒你就有香噴噴的蛋糕可以吃。
可是你聽這邊的時候,你可能也會想到,其實如果以食品科技的角度來說,幹麻要讓消費者麻煩,去打個蛋再加入蛋糕粉裡面呢?其實它本來就可以把蛋,這樣的一個成份做成粉末,直接加在裡面,是不是對消費者來說更省時,更省事呢?
是的,這些理論上聽起來都對,包含我先把字印在卡片上,讓大家簽名,包含康寶濃湯和蛋糕粉,其實是不需要消費者麻煩的,但這其中的道理在哪裡?為什麼要讓消費者麻煩?
其實在人性當中,你讓一個人有控制感、有參與感,那麼它所控制跟參與的那件事情,他就會在主觀上投射以「更高的價值」。如果是承諾的話,他就更容易遵守承諾;如果是DIY家俱的話,是他親手組起來的,不管組的有多麼的爛,他的主觀價值,就會覺得這個家俱就是他的,因為是「他做」的。
甚至於在一些銀髮族的研究當中,如果你讓一個老人家,他自己親自負擔起,照顧一盆花的責任,跟你幫他照顧好那盆花。在這兩個條件比較下來,你會發現那個被賦予一個任務,叫做要去「照顧好那盆花」的那個老人,他的健康狀況,還有他的身心狀況,會比那個「你幫他照顧好那一盆花」的老人,來得更好很多。
所以有時候,我們覺得幫別人省事、幫別人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你意想不到的後遺症。就像剛剛跟你分享到,美國在上個世紀那個熱銷的蛋糕粉產品,它的第一代,事實上是你不用加蛋的,因為它蛋的成份就已經在粉末裡面了。
可是這樣的狀況底下,它的銷售量是一直不見起色,它一直到配方改變之後,要讓消費者自己打一顆蛋進去,這一刻起,它的銷售量才整個一飛沖天啊。
甚至於回到近代的一些研究,英國就曾經做過研究,在診所的櫃台人員在病患掛號的時候,他們做兩個不同的操弄。他的第一個操作是,請病患親自在預約卡片上,由病患自己「親手」把下次的預約時間,跟日期寫好,這樣的狀況。
而另外一組是,由櫃台人員把下一次的時間跟日期寫好,不是由病患自己寫,把一張卡片遞給病患。你猜猜看,在這樣的差異底下,哪一組的病患會比較容易放鴿子呢?
其實如果按照剛剛的推理的話,那麼一定是那些由櫃台人員寫好,然後把紙條給病患的那一組,病患是比較容易放鴿子的。為什麼?因為那卡片上面的字,不是病患自己寫的。
只要是病患自己寫的,幾乎就不太會放鴿子,兩相比較起來,他們放鴿子的人數比較,那一個「自己寫」卡片的病患,比「沒有自己寫」的,少了18%的放鴿子的比例。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如果要讓一個人有投入感、參與感,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麻煩他自己做一些事。其實就好像是,有很多孩子長大之後,為什麼對他的原生家庭,可能沒有這麼多的情感?
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從小到大他根本不需要做家事,他連一個碗都不用洗,那麼請問在這樣的狀況底下,客觀來看,他真的被照顧得很好,因為他完全不需要做這些事。
但是主觀,他的認知世界裡面,他怎麼可能對這個家庭有濃厚的感情呢?談到這裡,最後回頭想想,你很懷念的求學生涯裡面,特別是國中、高中的階段,是不是打掃校園,也是你回憶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雖然你在當下打掃的時候,一定有很多的抱怨,但也因為這個校園是你真的打掃過,所以你對這一塊土地,你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是不是有更多的緬懷、更多的想念呢?
所以聽到這裡,如果你是為人父母、你是為人師長,或者是你是一個團體的領導人,如果你要你的對象,有更多的情感投入跟參與感,那麼有一個很重要部分,叫做「不要怕麻煩別人」。
要讓別人有「親自」動手的機會,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11月6號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會幫助你,怎麼樣有效的化解差異跟衝突,達成必要的共識。我很期待在11月6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再遞給孩子聽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早點這樣想,該多好》
博客來:https://goo.gl/vgJbbf
金石堂:https://goo.gl/i78Ftr
誠品:https://goo.gl/SPdXgW
晨星:https://goo.gl/NuueR5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僅剩三位名額)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的「一天聽一點」我要跟你分享一篇文章。我會把這一篇文章唸給你聽,這一篇文章來自於嘉玲最近推出的新書,這一本新書叫《早點這樣想,該多好》,它是在今年的7月7號,推出到市場上。
對嘉玲而言,這一本書是她所有出書的過程當中,最特別的一點。因為過去幾本的著作,都是以一個主要的核心論述去做討論。不管是希望帶給讀者,能夠學會一些溝通裡面的關鍵,還是在人際關係裡面的觀點。
簡單來說,先前的著作都是有一個核心主軸去做前進,然而這一本書《早點這樣想,該多好》,是嘉玲在寫作的過程當中,她的一些散文所匯集起來的。
身為嘉玲的伴侶,我看她在寫這一本書的過程當中,她是這麼的享受,她是這麼的快樂,或許有一些人可能會覺得,不就是把一些文章剪一剪,編成一本書嗎?
然而從我的角度看嘉玲在寫這本書,她真的不是幾篇文章,剪一剪出一本書而已,每一篇散文、每一個文字,都是嘉玲心血的結晶。她內心有一個深刻的相信,想要傳遞給大家。
就像是如果你有公眾演講的經驗,你會發現其實越短的演講,是越難講的。如果今天我一個概念,可以用一本書就把它說完,那說實在一點,它的難度跟我每一篇文章,不過就是兩三千字的篇幅,要能夠把一個概念承載清楚,要能夠把一個感動傳遞給大家,其實越短是越難寫的。
所以嘉玲就曾經跟我說,這一本書《早點這樣想,該多好》這裡面的文字,是最接近她平常的話語方式,那如果你想要好好的認識嘉玲、靠近嘉玲的話,那這本書其實是一個會帶給你很大感動的入口。
說了這麼多,我要開始為大家唸我選的這一篇文章,然而選的這一篇文章,裡面的主人翁其實就是我。請原諒我自肥一下,因為我每一次看它,我都非常的感動,我很希望透過嘉玲的文字,加上我的表述,把這份感動傳遞給你。
這一篇文章的標題叫做『寫給生命的情書』,以下我就開始唸給大家聽~
那天你讀完了我剛上架的新文章,嘴裡念念有詞,這麼會寫,什麼時候有機會輪到我成為你故事中的主角啊?
我沒接話,腦中浮現幾位攝影圈和廚師界的好友,他們似乎都把最好的作品留給了旁人,最親近的家人,連一張合照和一桌好菜的時間都顯得奢侈,因為太靠近,總忘了要惦記。
你打趣的話,在我心中迴盪了數天,我認真的想。如果真要為你的生命寫一首詩,我最想記錄的是哪一段經歷,突然間有個數字跳進我的腦中,你曾經問我,你知道幾年份的威士忌最好喝、順口,價格又合理嗎?
我搖搖頭,要你別賣關子,你淡淡的說是12年,為什麼是「12」?我不假思索的問,你帶著一點滄桑的語氣,緩緩的說,12年能讓一個孩子褪去一身的稚氣,開始有了大人的模樣,在那個關鍵的轉折點,你會聞到一股迫不及待成熟的香氣。
還有,你可曾發現「12」是中國人最喜歡呈現時間的刻度,一天12個時辰,一年12個月,一輪12個生肖。當每個月份都歷經了屬於它自己的年頭,相乘起來就是一個等距的正方體,裝載著一個世代更迭,宣告不同思維的交替。
所以你喜歡這個年份的酒,是因為你喝的到時光的推移,完整發酵的厚度。你笑而不答,我知道你的人生也藏著一瓶酒,你正等著它散發最香醇的滋味。
2005年是你生命中的低潮,工作上的不順利,使你逃到了書本的世界,甚至開始錄製「有聲書評」,這對少時不讀書,總在留級邊緣的你是巨大的改變,沒人覺得你是認真的,頂多逢場作戲。
我也曾問過你為何是「書」?你說正因為壞到不能再壞了,乾脆就去做一件自己原本最不拿手的事情,看看情況還能多糟,那時你生命出現了一道深深的裂縫,你縫不起來,你不知所措。
唯一記得的事情,是父親離開前告訴你,要做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的人。「有聲書評」像是一塊浮木,幫助你在那段情緒的波濤中,暫時有個依靠,不會耽溺在黑暗裡。
你拼命的讀,用心的準備,對著錄音筆反覆的排練,沒有掌聲,沒人問候,有的只是長長的沈默,感覺像是被世界遺棄了,卻還不死心的想要留言挽留,一則則書評,是你給生命的情書,寄託著你無處發揮的才華。
偏偏命運是個不浪漫的情人,書評從未為你謀得一職半位,它只是靜靜的成為你生活的旋律,定期演奏,即使無人喝彩。但沒有裂縫,就看不見陽光,當年的那道傷,使你踏上了自修之路。
在一次次的訪談中體悟溝通的真諦,才有今日你胸前的勳章,寫著你的故事我終於明白,所有悲傷的人背上都有一道傷,或深或淺的傷口,總有愈合結痂的一天,痛會過去,傷痕會留下。
傷痕不是用來後悔的,它是在提醒自己曾多麼勇敢,只要你願意把目光落向前方,你就能夠把傷背在背後,成為你生命前進的動力。
親愛的,再過一個月,時序就要進入2017年,也是你持續寫信給生命的第12個年頭。這一路我見證了你的堅強與勇氣,這瓶酒你釀了這麼多年,風味早已成熟,醉人的不是那一本本的書,而是你穿越了生命的考驗,焠鍊出最深的體會。
如今這塊浮木對你的意義,已大不相同,可它卻能夠代替你,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陪伴有需要的人們,因為他們會在你的聲音中聽見堅持,寫於2016年的12月。
這一篇『寫給生命的情書』為你唸到這邊。嘉玲的文字之於我,就像是一杯好酒,一杯好茶,不管是好酒、還是好茶,它能夠帶給我們的是入喉之後,那回甘的韻味,所以我想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邊。
把韻味跟回甘留給你,在你心中慢慢的迴盪沈澱,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說明的末端,都有相關的連結,近期我們開的課是8月30號的『人際回應力』課程,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再遞給孩子聽 在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小孩上課,你不是只有煮飯功能 ... 的推薦與評價
聽聽」,加入會員可免費收聽七天,這個平台也有大人小孩有聲書、各種領域的節目,全部都能收聽喔! ... 歡迎自己先聽 #再遞給孩子聽 # i 聽聽 #青春期很有事. ... <看更多>
再遞給孩子聽 在 屁孩睡前的各種閙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我要喝水水⋯」遞給他,「奶奶呢? ... 再遞給他,「海馬咧? ... 相信你家的兒童和吵偉也一樣,來分享你家孩子睡前的各種鬧,讓我覺得不是一個人在 ... ... <看更多>
再遞給孩子聽 在 [寶寶] 請不要捉弄孩子(文章分享) -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剛剛看了一篇文章,覺得還蠻有道理的,分享給大家
作者:尹建莉─不要捉弄孩子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階段我工作特別忙,就由她爸爸接送。她爸爸單位離幼兒園很近,
幼兒園放學早,爸爸接上她還不到下班時間,就把她帶回單位再待一個小時才回家。
他辦公室幾個人當時都三十歲左右,大家處得很好,也很隨意,經常互相開玩笑。
有兩個同事很喜歡和圓圓說話,但他們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說話,總是把她當個小動物一樣
捉弄。比如裝出很兇惡的樣子,強行要來抱孩子,孩子嚇得直躲,他們則樂得哈哈笑起來
;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圓圓喊他們“爺爺”,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爺爺,逗得辦公室的人都
笑起來。我可以想像是,當時圓圓一定從大家的表情中感覺到了什麼地方錯了,但又不知
哪裡錯了,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後來他們又讓圓圓叫爺爺,圓圓不叫,他們就假裝
生氣,說你這個孩子不懂禮貌,弄得圓圓不知所措。
她爸爸也不喜歡別人那樣逗圓圓玩,但也許是覺得這只是開玩笑,也許是因為對同事不好
意思,就沒去強行製止他們。
我開始並不知道這件事,孩子那麼小也沒有能力把她的不快告訴我。結果過一段時間後,
我發現圓圓和外人打交道時流露出不自信,說話時不像以前那麼大方了,經常是想說又拿
不准,眼神一片猶疑躲閃,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時。這讓我有點著急,但一下子也找不
到癥結,就反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在生活中更留心讓她多和別人打交道,
培養她的自信。
有一天,圓圓和她爸爸從單位回來,我看出圓圓有哭過的痕跡,問怎麼了,圓圓說:張叔
叔說爸爸不要我了。說著又想哭。她爸爸解釋說,他下班前到院長那裡開個會,會議比原
來時間稍長些,到下班了還沒結束。那個張姓同事就對圓圓說:“你爸爸和媽媽不要你了
,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說著就做出要
拉圓圓走的樣子。圓圓被嚇壞了,大哭起來。這時,我才知道他們經常捉弄孩子。
我當時很生氣,責怪先生不懂得保護孩子,氣頭上說要剝奪他接送孩子的權利。先生雖然
對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不認為會給圓圓帶來什麼影響,覺得我把這件事看得太重
了。我後來多次和他談到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他從事實中也看到了影響,圓圓有
兩次從睡夢中哭醒來,問她做了什麼夢,都是說夢到爸爸從幼兒園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獨
自走了。大人的一個無聊的玩笑,給孩子帶來多麼深刻的恐懼啊。
她爸爸終於意識到這事對圓圓的影響,也非常懊悔。後來我盡量去接孩子,真的“剝奪”
了先生接孩子的權利,主要是我不想讓圓圓再見到她爸爸單位那兩個人,不想喚起她的不
快。她爸爸也真正注意這個問題了,偶爾因為我實在忙顧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單位
,也絕不允許同事再捉弄孩子。我和先生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寧得罪同事,絕不“得罪”
孩子。當然,單位同事捉弄孩子並沒有惡意,看家長不願意,以後就不那樣做了,所以也
不存在“得罪”的問題。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
經常是成長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
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我看到一位媽媽洗完一塊床單晾起後,順便和她兩歲的小兒子玩一種叫“躲貓貓”的遊戲
。她和孩子分別站在床單兩邊,互相看不見,然後喊一聲“喵嗚”,兩人就同時從床單左
邊或右邊探頭去看對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頭能和媽媽碰面,而媽媽的目的是每次探頭
都不讓孩子看到。這樣,媽媽有可能這一次剛剛從左邊探了一次頭,接下來的“喵嗚”還
是從左邊探頭;以孩子的判斷,媽媽剛從左邊出來,這下該到右邊了,就跑到右邊,結果
撲個空。這樣可能來回撲幾次空,到終於和媽媽碰上面了,孩子就會樂得大笑起來。尤其
是媽媽使了小計策,剛從左邊出來,又從左邊出來,而孩子已學會判斷,通過猜測,兩次
從同一邊出來,連著臉對臉地和媽媽 “喵嗚”對上了,孩子為自己的成就感興奮不已。
捉弄孩子,則是成長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
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例如大人手裡拿著一個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地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
甜言蜜語,如果孩子不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直到孩子說了,這才滿意地
把東西遞給孩子。還有的大人以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把刀子割男孩的小
雞雞之類的動作。或者看到一個小女孩極喜歡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者
被別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來。
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
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
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
,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
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
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著急
,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現在的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體做法可能不大用了,但人們捉弄孩子的思維
方式還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場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對象。這些捉弄行為表面上看已不那麼
粗俗,但它們與上面那些捉弄行為的野蠻性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對孩子的不尊重,和對兒
童心理的不體諒。
2008年1月2日晚上我看到北京電視台有一個節目,邀請了來自河北的五胞胎,四女一男。
這五名年齡只有四歲多的小傢伙健康可愛,齊齊站在演播室中間,一點也不怯場,都是滿
臉興奮的樣子,他們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饒有興味地坐下看節目。
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中誰最愛告狀”。五個小孩子聽了這個問題一臉迷惑,開始
都不確定地亂指,後來有的人看別人指誰他也指誰,最後就統一到一個孩子身上,那個被
確定為最愛告狀的孩子一下顯得無所適從,她肯定感覺到了自己不是個好角色,樣子有些
委屈,甚至害怕。
主持人第二個問題是“誰最愛打別人”。孩子們開始又是亂指,中間還有互相揭發,最後
又統一到一個人身上,那個“最愛打人”的孩子一下子顯得很難為情。
主持人第三個問題是“誰挨爸爸打最多”。孩子們仍是猶猶豫豫的亂指,到最後統一在一
個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變得不知如何是好,臉上是說不出的尷尬。
主持人和觀眾都被孩子們的樣子逗樂了,沒笑的只有這幾個孩子。他們的關係已被挑撥,
大庭廣眾下被貼上某個標籤,他們都不像剛上場那樣輕鬆,變得緊張起來,有些不知所措
了。
接下來,主持人拿上來一個非常漂亮的書包,說只有這一個書包,問孩子們給誰。孩子們
明明都被這個書包吸引,他們看這書包的眼神充滿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想得到這個
書包。但是,他們剛才已有被貼上壞標籤的經歷,他們都想表現得好,就開始互相推讓,
都說給別人,沒有一個人敢說給自己。指來指去,最後決定給老大,老大拿到書包很高興
,其他幾個孩子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老大也許在一瞬間感到不妥,咬咬牙讓給了老五,
這倒有些出人意料。正當主持人誇獎她時,小姑娘一下哭了,萬分失落和委屈。主持人故
作驚訝地問她為什麼要哭,孩子哭得說不出話來。
這時,那個愛說話的伶俐的老三打圓場說“她是覺得老五好,才哭了”。觀眾又一次被老
三的“解釋”逗笑了。
節目就這樣一直弄到孩子們哭也哭了,虛假的話也說了,個個心裡七上八下,主持人才拿
上另外四個書包,孩子也終於破涕為笑。
這個節目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設計這些問題和環節的用意何在?實在搞不明白。我沒再往
下看,離開電視幹別的去了。否則我鬱悶得也想哭了。
寫到這裡,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詩,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對孩子時都應
該牢記: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就我而言~看完這篇文章,也許有些理論並不是全對,
但是讓我覺得對於在教小孩時,真的要注意某些我們注意不到的”細節”
突然想起之前有次工作地方的組長7歲女兒感冒發燒,剛好事情忙走不開,
只好帶著生病的女兒來辦公室,在我的位置旁的櫃子後鋪了東西讓孩子躺,
那天組長常常忙著進進出出辦公室,有時就剩我跟她女兒在辦公室內,
小孩子不舒服時難免需要人安撫,我就聽他說不舒服不想看醫生,
我就問他說為什麼不想看醫生,他說因為要吃苦苦的藥,他不喜歡
我就跟他說,那看醫生時跟醫生叔叔說要吃甜甜的藥,他會開給你
要吃藥,生病才會快好...
後來下班後,組長帶著他去看醫生了,因為情況嚴重住院了幾天
隔天上班後,組長告訴我,他女兒住院時,跟他和護士說了幾句話~
姐姐(他都叫我姐姐啦)說有甜甜的藥,他要吃甜甜的藥,不要苦苦的...
我組長也不明白他說的意思,可是護士小姐真的拿甜甜的藥給他,他就很開心...
組長跟我說後,我才說是我跟他說的(因為組長剛好不在辦公室內)...
我那時候跟他說~還好我不是亂說的,不然他會覺得姐姐都騙她,會很難過...
那時候我真的覺得~真的不能跟小孩亂說話...
謝謝大家看完這麼長的文,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點幫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7.144.2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