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 作為時代標誌的高凌風
永遠的青蛙王子高凌風17日晚間7點50分病逝,享年63歲。對最風光的高凌風沒甚麼印象,大抵是童年耳邊迴盪的「你是冬天裡的一把火」(小時候有被逼迫拿打火機表演過XDDD)、「姑娘的酒窩,笑笑」,那大概是70年代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70年代的台灣到底長的甚麼樣子呢?台灣社會呈現一種兩極化,新一代的年輕人迷失在快速發展的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現代化進步與聲光享樂中,另一群有志之士則更加對台灣本土努力,積極推動政治活動(像是美麗島事件)與文學運動(像是鄉土文學論戰)。正在經濟起飛、民生復甦的台灣社會,工作需求大,生意蓬勃,大眾的存款積蓄越來越多,而相對的娛樂機制卻稀少,所以各式的娛樂表演空間大量出現,就譬如「西餐廳」、「秀場」這類。還記得兒時被父親帶到有表演的西餐廳大嗑牛排的情景,台上歌手唱得火熱,主持人隨口開個黃腔就逗得觀眾開懷,我則兩眼直挺挺地盯著鐵板上熱騰騰的牛排滋滋作響。是的,這就是70年代的庶民生活。
然而,這種娛樂「靡靡之音」與當時國民黨政權推展的「復興中華文化」、「革新社會風氣」相抵觸,於是當時行政院新聞局全面檢查所有音樂出版品並大力倡導淨化歌曲,像是余天的《路邊一棵榕樹下》唱地意識健康。在這樣的社會情境下,大眾文化的音樂領域,也有著意識形態的文化鬥爭,例如「新靡靡之音」的代表高凌風與「倡導純正音樂」的作曲家李中和等等。當時高凌風的曲風大唱女性美好、戀愛自由,音樂以歡樂的搖滾與舞曲為主,強調視覺的誇飾服裝打扮,的確消耗了台灣人在發展時代的「剩餘」,滿足了面對社會快速變遷而產生迷惘時的空虛。這是台灣現代化的高凌風。
當然,流行就是這麼一回事,穿過80、90年代,流行歌壇逐漸轉移到我們這一代人所熟悉的那個面貌,小虎隊、林志穎、張信哲、張震嶽、五月天,我們對高凌風的認識似乎就是一位「以前爸媽那一代的明星」,但是他卻又標誌了另一個時代:後現代台灣。
在媒體發達的2000年過後,有線電視、網路、行動通訊充斥在生活中,真實與再現交錯,電視裡看到的盡是斷裂、矛盾、虛構,真假難以區分,這種「後現代的戲擬」成為台灣的某個文化核心。於是,2004年,《2100全民開講》開播。源自後現代的種種敘事要素一股腦地搬演,甚麼都是也甚麼都不是,一群人模仿著政治人物或名人在電視裡談著政治或社會議題,甚至比真實還要真實,但又假到底了。高凌風模仿的張俊雄與星雲法師顛倒了原本的符號秩序,讓觀眾在混亂的身分錯位中得到快感(星雲法師真的很好笑),這個笑紓解了台灣人面臨政治紛爭的壓力,或是說,是一種逃逸。這是台灣後現代的高凌風。
上一次看到他上節目,是《康熙來了》,他抱病錄影,他說:「這就是生活,現在我都很珍惜演出機會」。我想,他都是很認真的,他演出了台灣的時代標誌,關於我們的大眾文化的種種。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