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內花園】🌸
1883年5月初,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和未來的第二任妻子愛麗絲(Alice Hoschedé,1844-1911),帶著兩人各自的孩子,總共8個小傢伙,其中年紀最小才5歲,一大家子浩浩蕩蕩搬到巴黎近郊吉維尼小鎮(Giverny)。
由於食指浩繁家當繁雜,你可以想像拖著8個孩子再加上畫具和家庭雜物,會有多少家當;導致整個搬家過程耗時6天,出動了4艘船迤邐行過塞納河才算大功告成。
繼1871至1878年與第一任妻子卡蜜兒(Camille Doncieux,1847-1879)待在阿壤特伊(Argenteuil)的時光之後,莫內終於又能夠在某處安居。當下他可能還不曉得,這回來到吉維尼,一待就會待到1926年他與世長辭的那個歲末霜冬。
--------------
吉維尼的家有個長形房舍,深度約5公尺,長度約40公尺,和一大片蔓生植物花草的庭園。開闊的空間不僅可供取景作畫、讓孩子們嬉戲,最重要的是,足以滿足莫內對於園藝的興趣,和他講究(挑剔)的味蕾。
愛麗絲出身富家,又曾是巴黎百貨業鉅子夫人,處事幹練圓融,無論大小場面早已嫻熟應對,總能把全家事務打裡得井井有條。事實上,她自己生養6個孩子,後來還要幫莫內照顧他兩個孩子,外加歷經前夫1877年宣告破產,家運衰落等種種磨練,初來乍到吉維尼,儘管租來的房舍庭院需要一番整修,都只能算是蛋糕一小塊。
他們在屋角種下爬藤玫瑰🌹,期待它來年春天熱鬧綻放點綴牆面。為了供應一家子所需蔬果,也在花園裡開闢菜圃,灑下多種菜籽,好做成餐桌上必備的蔬菜湯,以及莫內最愛,裹滿黑胡椒的生菜沙拉。當然,能夠將花季從初春延展至秋風起時的各式花苗更是必要。
花草、樹影、水池與陽光,自然而然理所當然成為莫內畫作中重要的組成。💐🍃🌞
--------------
另外,莫內或許還是位被繪畫耽誤的園藝專家。
他總是翻遍目錄,從四處買來植物種籽,與許多園丁交換心得,試圖以古法培育罕見的花卉和蔬果品種,就連眾多園藝工具也是親自研究訂購。看起來大畫家不畫畫時,常就這麼一頭栽進植物型錄裡,如此鍾愛又費心,難怪花花草草在他的筆下特別抒情有感。
廣大院子當然不會只養花種菜,成排的李樹結果時便可以拿來釀李子蒸餾酒,無論自家小酌會宴客談笑都派得上用場。畢竟莫內發達前,已常有友人來訪,之後慕名而來的訪客更是絡繹不絕。
再者,莫內對於家禽料理有著莫名任性與堅持,小鎮居民粗鄙品味無法滿足他,這下子除了研究植物型錄之外,他又丟下畫筆,四處尋覓美味的雞、鴨品種進行繁衍,於是乎自家雞舍就養了具有AOC認證的法國名雞-布列斯雞(Bresse)。🐓🐓🐓
基於法式料理對於風土條件的絕對要求,雖然離開布列斯地區就不能稱為布列斯雞,不過一切遵循傳統培育方式的莫內,可能還是會想辦法讓這些名貴布列斯雞飽食美味的玉米麵包糊,以求盡量符合原來條件。
你看,布列斯雞自己養自己抓是不是超酷!✌️✌️✌️
--------------
1886年4月10日,莫內創作生涯最強力後盾-畫商杜朗・呂耶(Paul Durand-Ruel,1831-1922)嗅到美國市場商機,為印象派畫家在紐約舉辦畫展。展出內容包含48件莫內、38件雷諾瓦、23件竇加、17件馬奈和42件畢沙羅等總共300多件作品,整整裝上43箱聲勢浩大地從巴黎運抵紐約。
印象派繽紛多彩又極富資產階級品味的風格,深深吸引新興美國藏家,透過這場盛大畫展,正好為印象派畫家打開海外市場,謀得重要生路。1889年,與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共同舉辦聯展之後,莫內的身價更是水漲船高,翻了再翻。
當年因生活所逼,差點要跳進塞納河自盡的窮畫家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如此一來,莫內終於有更多的資金可以砸進他熱愛的花園造景,順便再把原本租賃的房舍土地給豪氣買下又陸續拓展,然後重新開挖水池,種植來自法國本土和南美、埃及等不同品種睡蓮,成為他畫布上最美的風景。
為了好好照料心愛的庭院,從1901年開始,莫內便聘請5名園丁專職照顧花園,另有一人照料睡蓮池。從這等陣仗就知道莫內家花園規模並非爾爾。
--------------
吉維尼花園遠離巴黎塵囂,一步步被打造成莫內理想中的天堂。無論起居或創作,即使一戰期間外頭煙硝烽火,他皆安適此地靜心作畫,與他前半生輾轉四處流連遷徙簡直天壤之別。
為了追逐最重要的陽光,與轉瞬即變的光影,莫內通常清晨時分天色未亮時便起身,洗過冷水澡,用過有培根蛋🥓和烤香腸的豐盛的早餐之後,便帶著畫具走進花草叢間,或到河邊開始觀察環境思考構圖。
此時,院子裡的鳶尾、罌粟花、玫瑰或百合花瓣上還有點點朝露,在迷濛晨曦裡晶瑩,因徐徐輕風而盈動。💐🌻🥀
接著莫內會以快速寫意筆觸捕捉光線最美的時刻。那絕美色彩與光影就是這麼透過畫筆流瀉,輕敷勻染上畫布,牽引我們的視線,進而觸動了心緒。
#莫內花園 # ClaudeMonet
#吉維尼 # Giverny
圖片來源:Junie Wang,攝於吉維尼莫內花園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冷水花花語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5、16歲時,由於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我始終認為父母愛我哥哥多過於愛我,在資優生哥哥面前,我表現得再怎麼出色也不會被父母看到,因此我只能透過使壞來引起他們的注意。
有一次,我在離家出走多日後回到家,父親看見了我又是一陣冷嘲熱諷,我忘了當時我頂嘴回他什麼,我記得父親推了我一把,然後操起餐桌下的柴刀就要朝我身上劈下;母親死命抓著父親,然後父親仍然像鰻魚一樣扭動著身體作勢想砍我,我奪門而出。
我父親他根本不愛我,他甚至想殺了我!
透過個體心理學的目的論讓我明白,我是為了不和父母的關係變好,因此才忘不掉這一段記憶;我的目的是繼續與我的父母交惡,因此我會選擇對應的記憶來達到我的目的。
當我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我知道自己有能力決定要不要跟父母重新經營親子關係,當轉念的一瞬間,我就想起了許多我過去始終想不起來的片段,那些童年時期與父母快樂的記憶。
不知道在哪裡,父親把還在吸奶嘴的我放在肩上,我可以看見我咬著的奶嘴與父親還很黑的後腦勺;在動物園,父親把我放在肩上,讓身高矮小的我能夠清楚看見柵欄裡的動物;母親偶爾會炸雞腿給全家加菜,父親作勢想在我那一份噴口水讓我不敢吃,但最後卻連同他自己的那一份也給了我…
當我明白是我自己不想跟父母的關係變好的那一刻起,這些存在我記憶深處的片段就全部湧現出來了;而拿柴刀想殺我的那一幕也還在,但我卻有了不同的感受。
我父親做了二三十年的製材業,每天都在扛比他身體還粗的原木,怎麼可能是瘦小無力的母親抓得住的?若我父親存心想殺了我或是傷害我,我母親根本阻止不了他。(我父親發酒瘋無差別打小孩時我母親阻止過但抓不住)
我接觸了個體心理學後決定修復我們之間的關係,最初是非常不順利的,我的父親對於我每一次的問候都只會嘲諷我,用各種酸言酸語攻擊我。
不可否認我對父親的反應感到非常沮喪,也想過是否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有些事情真的勉強不來;但每一次我都告訴我自己做好課題分離,他們怎麼對我,那是他們的課題;而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回應,那是我的課題。
雖然我爹剛開始只會叫我閉嘴,少在那邊講些五四三的東西,或是直接把手機拿給母親,丟下一句「我跟她沒什麼好講的」就離開鏡頭;但每一次撥電話給他們,或是回高雄見到他們時,我都還是不厭其煩的告訴我的父母親:
「我愛你們,謝謝你們將我扶養長大。」
我明白要改變一個人之前,得先改變自己,若是我對父母的態度一直都是那麼惡劣,他們又怎麼會想要軟化自己的態度,為當年帶給我的傷害道歉?
一開始我也會有「為什麼是我要先低頭!」這樣的想法,但在個體心理學中清楚說了,總得要有一個人先改變;假如每個人都在等著對方先改變,自己才要做出改變,那麼情況永遠不會變好的。
我平常對父親說的那些愛他們、感謝他們,這些話對後來的我來說,已經變成了像是例行的打卡一樣的行為;最初可能還會抱著為了看見父親的改變才說這些話,隨著被父親一次次潑冷水,我也不斷地告訴自己做好課題分離。
我對父親做這些是我自己想改善關係,至於父親要不要接受則是他的自由;假如我是為了要父親做出改變才有這樣的舉動,那麼我的目的終究只是為了控制父親,完全就是為了我自己而已。
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我父親終於在某一次的電話中對我說:「爸爸很想妳,妳一個人住在中壢要好好照顧自己,要吃飽,如果沒錢吃飯的話打電話給媽媽,叫媽媽寄錢給妳…」
個體心理學裡頭有說過,當你不是為了想要控制對方才付出時,對方才能夠真正的接受與信任你所做的。
如今,我父親雖然偶爾還是會講話很難聽,但我已經能夠用撒嬌的方式叫他閉嘴;少在那邊口是心非,明明就愛女兒愛得要死。
父親漲紅著臉,逃難似的離開現場,那害臊又難為情的模樣,是我過去從未看過的。一直到三十歲了,我才體會到父女之間該有的連結。
沒有什麼是改變不了的;
只有不願意先改變自己的人。
=========
更多相關內容👉🏻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入社申請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冷水花花語 在 那火星來的據說是空姐。ah-y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留名等睇斷纜系列2
(48) #火星書虫
曾在那種「世上100個叻叻女生」(名字我亂譯的別企圖去找)的故事書內和小丫介紹過Nellie Bly,一直想看那本舉世聞名的《Ten Days in Mad-House》(瘋人院臥底十日紀)但就懶懶行沒去找(攤手),直至上星期看到電子書有中文版一按即買,短短的大半個下午已看完。
Nellie Bly原名叫Elizabeth Jane Cochran,生於1864年的她家道中落後被迫輟學,及後投身傳媒界展開傳奇一生。她成為全職記者的經歷源自十來歲時讀到報紙一篇貶低女性的報導 (女生只應在家照顧小孩、做家事),於是寫信到傳媒投訴。編輯讀信時留下深刻印象,因而邀請她為報社撰文。
那個年代,女性地位仍是低如地底泥,女記者大多只用筆名,負責寫些花花草草照顧植物的報導;在傳媒屈屈不得志的Nellie後來轉職到著名的《世界報》(The World)。編輯要求她化身卧底,佯裝成精神病患潛入瘋人院內追查採訪,十天後再真相大白說明她只是狗仔隊被釋放。
Nellie Bly「出院」後把經歷寫成《瘋人院臥底十日紀》,更在2014年拍成同名電影。
她潛入瘋人院的辦法是先到女性收容所居住,入住後瘋瘋癲癲的,舍監因此報警。她在多位「專業醫生」檢查後証實精神有疑,被轉送到當時收容精神病患的黑井島(Blackwell’s Island)。
有趣的是進院後,Nellie已沒再裝瘋扮傻,一切表現正常,但竟沒醫生護士相信她是正常人。Nellie更發現院內某些所謂的「病人」根本100%正常,只因語言不通或燥底或較情緒化或身體有毛病(非精神)而被輾轉送進瘋人院,失去自由又持續受到不人道對待後才真的瘋了。
不人道對待包括長期捱餓、捱冷、得幾度也是用冷水洗澡、幾十人共用一條毛巾一盤洗澡水、一整個月沒衣服更換、經常捱打捱罵.......
Nellie在出版《瘋人院臥底十日紀》後引起社會嘩然,也曾被懷疑是造假;但經法院陪審團追查後,政府增設幾十萬美元經費改善精神病患的生活處境,也依照她的建議改善管理方式和醫療審查,以減少「誤診」的情況。
+ + + +
關於精神病,小時候的第一印象是極度負面的,曾看過的經典精神病電影是影射1982年安安幼稚園斬人案的《癲佬正傳》(1986)。
導演原意是揭露精神病患者在社會上的真實處境以及社工幫助精神病患的難處,但可能觀看時年紀太細吧,刻板印象只是「癲佬會斬人好驚驚」,難怪google時發現電影上映前曾被教育人士反對,擔心會影響大眾社會對精神病康復者之印象 ( 看資料時再發現,有位當年是安安幼稚園的倖存者在長大後成為精神科輔導人員,協助精神病人重新融入社會)。
現在對精神病的印象呢,就是發現很多所謂的正常的人都很不正常;不正常的....其實,不正常的界線在哪裡呢......
+ + + +
Nellie Bly除了卧底採訪,另一聞名創舉是成為第一位環遊世界的女性。
1889年《世界報》想仿傚小說《八十日環遊世界》而派出記者環繞全球,年僅25歲的Bly自告奮勇展開旅行。她獨自離開美國後,以火車與船當交通工具,前往法國、英國、義大利、埃及、新加坡、日本、中國、香港,最後於72日後回到紐約。
📌三年前Nellie Bly 的151歲生日,Google Doodle介紹的就是她 (影片Link在留言)。
🎼 背景音樂由Karen O所唱,非常有意思歌詞:
Someone’s gotta stand up and tell em what a girl is good for
We gotta speak up for the ones who’ve been told to shut up
Oh Nellie take us all around the world and break those rules coz you’re our girl
Oh Nellie take us all around the world with you
We wanna make something of ourselves too
Oh Nellie you show us just what you would do
Oh Nellie you show us just what you would do
作為一個女生,願你能從Nellie Bly傳奇的一生中得到什麼啟發吧。很推薦的一本書 (雖則看時感到很傷感的......)
#瘋人院臥底十日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