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自己不等於事事以我優先
#只是凡事也要為自己著想 #討好陷阱
.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忍不住要討好別人,他們可能難以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是不願意特立獨行;就算沒做錯事,也可能會道歉;變更計畫時會懷有罪惡感;他們覺得與其要解釋為什麼沒辦法,不如直接答應。也許他們兼有以上行為,也許你就是如此?
.
我以前也總愛討好別人。守時是我的一貫作風,我在母親預產期當天早上準時出生。我從小就擅長討別人開心。每當我父母舉辦派對,我一定會把握娛樂賓客的機會;我也心甘情願拜訪老人家,為他們唱聖誕頌歌。我就像一隻變色龍,擅長融入任何社交場合,施展取悅別人的能力,滿足他人的期望。成年之後,在職場上或和朋友相處時,我還是不自禁討好別人,把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優先要務,似乎欠缺拒絕他人的能力。我想方設法避免別人討厭我(事實上,我更不想要討厭自己),不過討好的行為妨礙我依照自己的想法真誠過活,使我身心俱疲。我現在很少討好別人了,也因此身心都舒暢得多。
.
在我擔任心理治療師的臨床實務中,我每天都看到在這種複雜的兩難局面中苦苦搏鬥的人:他們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卻又不允許討好自己。我會與案主合作,協助他們認清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所以祕訣就是別再試著討好他們。
.
#討好的原因
.
你可能以為,討別人開心是周到、體貼、親切的作法。事實上,這是因為你渴望掌控別人的反應,避免被討厭的感受讓自己心裡不舒服。討好是一種策略,目的是讓自己安全地握有掌控,並以慷慨或隨和的假象包裝。
.
討好者禁不起別人的失望,被討厭更是無法忍受。我們害怕被批判、被認為有所不足。被需要的感覺就和被愛一樣令人滿足。我們討好是因為害怕失去對方,但在此過程中,討人歡心不僅徒勞無功,我們還失去了自己。
.
討好行為的根源很容易理解。人類屬於群居動物,我們依賴群體提供火源、食物及保護,假如被討厭,後果相當嚴重。恐懼、罪惡、羞愧都是本能的感受,目的是保護我們安穩地生活在群體之中。不要觸怒別人,以免失去篝火旁的位置、被驅逐到荒野之中,或死於飢餓掠食者的爪子之下。如果懲罰可能是死亡,那就別惹事生非。
.
然而,現代生活已和遠古大不相同,但這些感受卻沒有隨之演化。我治療室中的案主只不過是忘記別人的生日、打電話請病假、取消和朋友的晚餐約會,卻都感覺彷彿犯下滔天大罪。不論任何事情,只要影響別人或令人稍微不舒服,他們都會極度不自在。
.
討好並不是某種怪癖或個性,而是制約的產物。本書後續將說明討好行為的發展歷程,從出生、童年、青春期一路談到成年,解釋今日所做的選擇如何一再強化早期建立的信仰。
.
#討好的陰暗面
.
過去討好行為常被貼上女性專屬的標籤,的確,就文化刻板印象來說,女孩的成長過程經常被教導要保持恬靜、以他人為優先。不過現今任何人都可能有討好問題,不論性別、年齡或地位。
.
不過長久以來,這個問題都只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說討好者只是「隨和」或「人太好」。相關陳述的口吻一貫輕鬆,甚至是戲謔。建議治療方式相當輕浮、不屑一顧,例如勸討好者:「不要管其他人怎麼想就好了」,或是將應對方法武裝成「啥事都不在乎」的哲學,勸討好者不要理會攻擊辱罵者,或是「別去理那些鳥事」,不過實際上,我們應該全心處理、明快解決。如果解決方法真的就像「不要在意」一樣簡單,那我們早就照做了。事實是,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
.
討好是一種犧牲自我的強迫症行為,對討好的對象和討好者本身來說,傷害力一樣強大。討好並不是一種可以學習與之共處的良性習慣,這不是充滿好意又無傷大雅的小怪癖。這是焦慮的展現,是因為討好者害怕失去掌控(他人的情緒)而出現的行為。討好者會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避免影響他人或引發不快。不論是討好或極力避免使他人不開心,如果放任這種衝動,討好者可能出現焦慮、憂鬱的狀況,身體健康惡化、自我價值低落、自暴自棄。
.
現今要討好的人比以往更多。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要討好的對象無窮無盡,我們的角色和責任往外延伸、擴張,界線模糊不清。旁人期待我們在職場上保持彈性、隨時回應朋友的需求、擔任伴侶的好搭檔,還要抽身照顧年幼子女及年邁父母,永遠沒有打卡下班的一刻。社群網路將討好者推到無遠弗屆的線上觀眾面前,他們的自尊來源被外包給行銷演算法及陌生人比讚的大拇指。
.
你可能不覺得自己有忍不住討好別人的毛病,我許多案主一開始也這麼認為,以為自己絲毫不受他人意見影響,準備好獨立揮灑自己的人生。最明顯的討好行為是想方設法讓身邊的人更輕鬆自在,不過這只占討好者的一小部分,討好行為還有其他多種形式及偽裝。人際關係中如果存在討好的壓力,可能引發多種反應,包括藉由故意不討好來表現自主,不過這些反應都只是自我價值低落、缺乏權力、害怕拒絕的防禦行為。下一章我將介紹四種不同類型的討好者,他們反映的都是同樣的問題:無法自在地做自己。
.
但這個問題是有出路的。
◼️不是要你選擇自私,
◼️只是要你能夠安然地回應自己的需求,
◼️就像你回應他人的需求一樣。
.
如果被喜歡、被需要的代價是犧牲自己,那其實並不值得。總有一天,我們必須做出決定:要繼續討好下去,還是真誠地做自己。
.
以經營關係來說,討好自己其實才是負責、慷慨大方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尊重對方的同時真誠過活,我們擁有同時幫助他人與自己的資源及能力,撥出一些心力關注自己並不會減損對他人的關心。關心不是派,分給自己一些,別人不會少一塊。
.
#關心重質不重量
.
本書提供討好的替代之道,但不是阻止你關心他人,事實上,本書呼籲更加關心、提升關心的品質。更加真誠、公平、適當、一致地關心自己和他人。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敢於承受某些人無法接受你真實樣貌的風險,這樣你才能擁抱另一些人對你無條件的接納。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不要將替你判刑、行刑的責任強加於他人之上。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承認除非我們擁有拒絕的權力,否則就無法發自內心地答應。如果我們沒有拒絕的選項,那答應根本就毫無意義。
.
本書將協助你適應被討厭,而不是只是保持沉默;引導你復元,而不是一味擔心失敗;教導你接受批判,而不是逃避。我沒辦法告訴你如何停止討好別人,卻又不會讓任何人不開心,我只能告訴你,就算稍微不討人喜歡,你還是能照常過生活,甚至過得更好。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你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這種關係根本就不牢靠,此外還占據了建立其他穩定健康關係的空間。
.
本書嘗試解釋討好行為的原初動機,並以另一種角度加以說明,為討好者提供建議,協助你從照顧別人的位置上退下來,轉而開始照顧自己。我們會發現,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其實只是反映他們與自我的關係,而不是對我們的公正評價。我們可以學習關注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如果發覺自己感覺憎恨,那就該與憎恨的對象設下界線。
.
本書將教你如何做自己,教你如何停止苦苦追逐他人,並留在原地吸引他們;協助你認清這個事實:屬於你的終會自然開花結果,而強摘的果子不甜;鼓勵你花時間與適合自己未來的對象相處,如果不適合,就把他們留在過去。本書教你成為更好的朋友、伴侶、子女、家長,協助你透過更加關心自己,進而提升關心他人的品質,而不是承擔他們的問題。
.
本書也會協助你為失去做好準備,因為失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有些人不希望你停止討好。如果他們告訴你:「你變了」,你要知道,他們真正的意思是:「我不喜歡你不照我的方式行事。」
-
閱讀更多:https://reurl.cc/3aV6aV
-
本文摘自《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作者艾瑪.里德.特雷爾為英國私人機構The Therapy Loft臨床治療所的心理治療師與臨床主管,為個人和團隊提供治療諮詢和指導。
.
你是否因為拒絕別人的請求會有罪惡感?讓別人失望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極力避免發生爭執的場面?對他人的意見很不耐煩,索性全部拒絕假裝不在意?
.
或許你發現自己不論怎麼做都徒勞無功……那麼,你也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本書告訴你該怎麼做才能繞開討好陷阱。作者艾瑪身為心理師,分享多年臨床實務和無數次治療服務, 帶你看穿討好的真相:討好不是體貼周到,討好只是一種策略!一種掌控別人反應的策略,一種避免被討厭的策略。然而,當討好成為情緒的困擾、壓力的根源時,便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卻不自知。
.
閱讀這些案例故事,都能引起你的共鳴,並汲取對自己有所助益的建議。每個章節提供反思問題、見解與技巧,幫助你深入瞭解自己,認清討好的陷阱,為人生指引一條更好的路。本書教你如何向願意珍惜你的人付出關心,而這,就從你自己開始。
凡鳥學習歷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來聊聊顯化資財
我幾年前和別的老師合作開豐盛課程時,曾在臉書上分享過我過去曾有二十年極為窮苦困頓的生命歷程,例如好幾個月一整天靠一包營養麵條分三次煮的湯麵溫飽,或長期一整天僅靠麵包店最便宜的麵包慢慢分食果腹,打工或錄影都會把剩下便當扛回家分裝冷凍,就算微酸了照樣吃,好不容易存到一筆錢,就會發生意外讓錢不見等等等這些慘狀,…..
然後慘到一個境界後我對自己喊著:『夠了!我不要再過這種日子了。我要換新的生活,可以怎麼做?做些什麼? 』發了這樣的願以及提問後,仍舊繼續努力打拼認真活著的我,人生開始慢慢地出現一些新的機緣,例如被別的公司店長賞識,主動去找我老闆討人,我開始一天來來回回的同時上兩家公司的班,然後被新公司的闆娘賞識,闆娘和店長教了我很多東西,生命開始有機會更寬闊拓展的學習,而不是只能盯著困頓問題在問題裡面打轉。
人生從此一凡風順了嗎?沒有喔,仍是有一堆鳥問題,職場小人陷害,薪水金流被影響,後來被嫉妒排擠陷害,公司待不下去,舊東家倒店,等等等,然後後來的這段我沒有記憶(模糊),只記得憂鬱症發作後,就一連串更可怕的一段經歷不在這個話題內我們跳過,直到下個記憶點印象中是我又發了個願,『幹~!死也死不了,是要我做什麼?是不會自己浮字還是托夢喔?(咳,就也是一種內在提問啦,文雅的說是我終於意識到要問問這個生命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然後接著就一連串機緣~我成了銀光幕前光鮮亮麗的表演工作者、演藝人員,我開始進入不同的人生版本,經歷著這個版本當中的各種新學習新挑戰和新拓展,和舊模式引發的老問題們,以及這些老問題們引發各種更大的可怕的事件們。
但前面的幾年困苦真的不是白活的,你開始成熟的知道你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所以你可以從學到的經驗中層層去突破,然後開始嗅到這人生遊戲裡面的破關技巧:繼續的發出意願和內在提問,然後悲憤的掙扎求生一路指引著生命帶著你面見各種不同的機緣,一層一層突破。
好,故事講到這邊,回來聊
為什麼會這麼窮困?為什麼會這麼命運多舛?
在習修了身心成長的專業後,認識到是源自於對於自己的價值感未曾健康的建立以及對金錢的觀感是偏差的…所以腦袋裡有非常多的負面信念系統,一直不斷地把自己推進了各種最可能讓自己感覺到糟糕和窮困的局面但自己不知道。也同時搭配著這樣的信念系統(如同電腦程式)此生的存在必定有相匹配的業力版本命運劇本,讓你能照著這命運劇本『學習』直到你真心願意改寫程式(的把信念系統認真調整)換劇本為止。
而且你要知道,要辨識並調整平衡信念系統來換劇本,是一件需要『有意願發出此意圖,有意願用心實踐,有意願付出勇氣,要有意願真的相信,有意願直面穿越挑戰』的事情,不是一句我要~~就像變魔術一樣咻~就變出一堆錢給你或一夜之間你就變身了的不切實際的事情。
所以關鍵一『意圖』,而這意圖願力願景不是隨便發,如前面講的,帶著一堆雜訊混亂的頻率,一堆負面信念,你發出的願望可能都是非真我的假願,或好不容易有個正願,被一堆雜願干擾打消….
其實很多人也是這樣,活在混亂的頻率當中,
沒有發出真正的真我意圖來允許自己豐盛,甚至什麼叫做豐盛可能也搞不清楚,胡亂地把社會普遍看起來的有錢人或風風光光的人看起來過很爽的人可以買東買西吃好穿好滿足各種慾望等等等就拿來塞進自己的『羨慕的願望清單』根本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然後又被這個強烈的對比張力,驅動著內在的負面信念,又跟集體意識中的底層黑暗共振被影響被操弄,以為自己「需要更多的什麼東西才能成為某個狀態」。挖更多陷阱物質坑給自己跳,於是盲目的只把『要更多錢才可以變怎樣』這個濾鏡戴在眼睛上,扛著混亂的信念系統只盯著錢追著錢跑,病急亂投醫資源錯置,浪費能量,而導致顯化出來的是『更多混亂的情境』來應證你(尚未辨識與平衡)的負面信念們。所以有些人在股市上總是每賭必輸每買必跌,然後崩潰的問:我有許願要豐盛啊!錢呢?豐盛呢?
有啊,很豐盛,只是你看不見啊!錢都去幫助你顯化了你真正需要認真看的作業簿了!你的錢沒有不見,都變成妳生命課題真正「需要的顯化」在你面前了!你真的很豐盛啊!
這就是為什麼你看有些人只要稍微做了一些開運或能量的工作就很明顯的感覺得到所謂喜好上正面效果,為什麼有些人做完了沒有?不是不靈,是你裡面太多雜訊要整理,就好比一間百年未整理佈滿灰塵的房子和固定擦拭整理的房子,兩間都同時做了一樣規格的清潔,哪一個效果明顯有效果?你能因為髒屋卡垢太久擦個一下沒效果就放棄不打掃了嗎?對,很多人是這樣的,繼續放著長蜘蛛網。那你呢?願意持續努力不懈的整理好內在的房子嗎?
所以,要怎麼樣發『意圖』才能顯化樂見的高好,真正的顯化資源與財富?
清晰。更清晰的洞見,更精準更純化的清晰意圖,顯化才會精準。
那怎麼讓自己清晰?要怎麼提純意圖?
那就是基本功,靜心冥想長年日日認真做!自我覺察日記認真寫!認真地調整自己的頻率!
(每天扎實地靜心冥想,我的YouTube 音頻可以幫助,每天隨便挑哪一個來聽著冥想都可以,或是量子意識信息平衡的個案,但也不是做一次兩次三次就萬事OK了,自我成長可是一條長遠的路,要給自己耐心勇氣信心,當我的個案們點亮自己後都是很有慧根的一年兩年三年以上這樣在持續自我成長蛻變,不停的在打開新機緣,包含我自己習修這麼多年到現在也都還在勤勉的突破)
基本功練得好,你的自我提問與發願將會更精準的提問,生命的答案也會來的更清晰,而你也更有智慧認出每個顯化,更有智慧的去創造,正確的發願。
認出你要錢要資源的真正原因,你才會正確的許下真正的願景,而去實踐顯化出資財,顯化出更豐碩的版本。
坦白說,物質,以及安全感,是我今生課題挑戰,我仍然在持續學習與進步中,
所以你問我,那我都不會怕沒錢嗎?都不怕匱乏嗎?
怕啊!
你說這波疫情~曾經夥伴的一個拍拍屁股,我的錢全部卡在國外政府,(咦押韻呢!)然後另一個合作夥伴無預警的突然過世,我的金流整個跟著出事,…
抖不抖?抖啊!
但抖歸抖,不需要慌著抖,要老神在在的抖。
要知道自己在怕,也很清晰的可以感受那個在怕的自己,那個面向的自己不會消失,不要天真的以為不去看他,找別的刺激或物質滿足他就會不見
去正視直面自己那個恐懼的感受,你才能用正確的方式陪伴這個面向的自己,而擁有正確的驅動去創造更高版本的局面,而不是被模模糊糊的感覺以及集體意識中的混亂能量一坨卡在一起驅使自己跳進前面說的那種負面迴路。
所以,一邊真知正念陪伴著那個不安的面向,一邊以高頻創造強大的顯化著資財:好幾個之前繳費的課程們,突然主動說退費給我,退稅又比預期的多~前幾年認真經營的負離子仍然有持續的被動收入,持續的有轉介紹的個案,前房東即便我提早退租違約,主動佛心的把我房租和押金都退給我,然後各種本來該違約金各種申辦合約全部都無縫接軌或是賺到的比不違約省更多….所以,錢從哪裡來?啊我不知道怎來的,但我知道他會來的,對他就這樣來了!!
不僅僅金錢上的,當你能時刻把能量頻率清晰的照顧好,更是可以感受到能量層面的顯化支持,許多久不見的朋友主動出現來為我服務,出現好多你知道未來會有各種機緣等待發酵的好緣份等等等….所以不要侷限自己的資財必須要透過你『腦子應該得知道』的途徑來到你生命中,他怎麼出現的你必放掉,持續專心地校準自己在高頻創造的能量頻率上,然後信任他!
我們都知道,人生運途本來就無常起起落落的,差別在有些人的起落總是比有些人的起落在高層一點,有些人的落點就是特別低.但每個人的曲線是獨一無二的,無需和他人比較,而且要知道,把人生當成量化表拉遠拉長來看,他都是上升的,每個跌宕都是在重新整理,你要練習的不是成為只會上升不會有跌宕的人,而是要練就不管波峰波谷你都能真實自在,動態平衡。
因此不管你正在波谷還是波鋒高高低低哪個位置,關鍵真的是你是否有意願把自己放在可能性最高的版本上
有意願讓自己活在道途上,並實踐真理。
還有,不要只是認同,單單一篇文字能描述的層面極度有限,不一定能完全表達,我以有限的文字分享的東西也僅有我自己的部分觀點,我的語言邏輯能表達的和你能理解的也可能會有許多的偏差,你要自己思考,並且自己實踐操作,領悟經驗體悟,走出你自己的道
#量子意識信息平衡
mesiachen.com
聆聽我的YouTube 培養每天冥想靜心的習慣
https://youtube.com/c/Mesiachen
凡鳥學習歷程 在 台南學甲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北門高中「榕園尋情北中校友美展」鹽分地帶藝術饗宴
李榮茂/臺南報導
國立北門高中落實藝術教育孕育藝術界大師無數,遍及台灣及世界各地,配合七十五周年校慶廣邀三十六位北中藝壇頗具知名校友辦理「榕園尋情北中校友美展」,展出作品涵蓋國畫、油畫、水彩、書法及雕塑等一一九件,琳琅滿目,都是藝術大師精心傑作,值得藝文同好細觀品味。
北門高中校長沈文寅表示,校友美展亦稱為師生聯展,曾任北中美術老師李伯元,歷經多校授業,退休後為實現其藝術理念,創作視野更開闊成熟,旅居巴黎多年從事創作,近年始返國定居。在北中服務長達三十七年的陳基隆老師,是位美術教育的播種者,對學生鼓勵提攜,春風化雨培育眾多菁英佼佼者,各自獨幟的繪畫風格儼然已成臺灣美術藝文界領航者。無奈;年初羽化仙逝,雖無緣親睹美展盛況,但也展出陳基隆老師大作。
沈文寅提到,北中校友美展陳基隆老師之公子陳駿逸理事長扮演重要推手之一,不但事前參與籌劃,更贊助參展畫冊經費。前教育部長吳清基、藝壇校友李義弘、黃才松、翁銘宏、洪元益、丁博祥、周永祥以及臺南校友會理事長方在永等等協助爭取獲得文化部與市府文化局以及南鯤鯓代天府經費襄助。並在台北、台南與高雄三地校友會支持,校長室洪金昌秘書居中聯繫,獲得包括王西崇、王耀德、王美淇、李伯元、李重重、李義弘、李麗雯、吳天庇、吳國派、吳庚寅、周龍安、周瑞明、林明耀、林文海、林永福、林俊傑、林奕嘉、洪元益、侯兩傳、胡文賢、翁銘宏、涂璨琳、陳基隆、陳賢宗、陳牧雨、陳懿芬、郭舒涵、郭盈君、黃明賢、黃才松、黃中本、黃承遠、黃子哲、楊明迭、劉西川、劉慧卿等三十六位國內外藝壇頗具知名校友提供國畫、油畫、水彩、書法及雕塑等一百一十九件作品,順利辦理「榕園尋情北中校友美展」。
校慶開幕茶會更吸引眾多貴賓與校友到場欣賞書畫藝術之美,參展校友藝術家黃明賢、陳牧雨、黃才松、林明耀、周龍安、黃子哲、王西崇、黃中本、吳庚寅、蘇健全、王美淇等當場揮毫,吸引眾多校友駐足觀賞,展現書畫功力,贏得喝采。
多位參展校友藝術家分享書畫創作歷程,
翁銘宏認為水彩畫講的不只是水分與顏料色彩的流動,不只是美感只想讓 ~畫 ~本身可以觸動些什麼⋯⋯喜歡接觸大自然景色,喜歡帶點即性靈動有品味的藝術性讓 ~畫 ~更水彩一點。
陳懿芬畫作春天的牡丹華麗盛開,象徵花開富貴,但季節一過也要從容優雅轉身。向日葵如陽光般的亮眼,但在即將凋謝時,卻更見出色的生命力,彷彿聽見即將爆裂的種子,落地生根再延續下一季的燦爛。野白合在山谷中,藴涵天地靈氣,那優美的花影召喚蝶翼翩翩飛舞,輕輕吟唱一首天籟之歌。
王美淇參展作品「犁」是應鎮安宮犁轎隊製服所作,以多管齊下方式呈現犁轎的動勢,後續衍生看板、旗幟、背包等文創品,擄獲信眾的鍾愛。「看腳下」、「佛」,以從容自在的筆調詮釋作者面對人世無常的達觀與領悟。
林奕嘉創作皆有相連時間性,每每看似一幅描繪風景,其實是一段關於生命的故事,他認為一個藝術家,要完成的是成為生活藝術家,所要做的是體會生命深度,了解人及生活,且在藝術的學習與創作裡表達。
洪元益天生喜好作畫,滾塵商場,豐富人生歷練,天命之年,切磋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的畫風,重執畫筆,每幅情景交融畫作,訴求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天光心境,諸多生命元素,攙和躍然畫紙上。
黃明賢對花草樹木、彩羽鳴禽特別鍾愛,以善感細膩的心,將花鳥人格化,精神化,使其物性、靈性能昇華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黃才松繪畫世界是多樣且燦爛,因愛護台灣鄉土,重視生活題材之描述,透過寫生的途徑用心靈去捕捉日月星辰,風霜雨露的有情世界。
胡文賢為旅居西班牙畫家,以「夢幻現實主義」風格著稱,擅於寫實創作,作品筆觸細膩將生活場景歷歷在前,畫面呈現的景物,或靜謐、祥和、或孤寂、淒涼,亦或奔騰、跳躍,讓觀者從畫面中有所省思。
李伯元為旅居巴黎二十餘年畫家,年輕時醉心於西方文明,凡文學、繪畫、音樂及哲學唯西方是瞻,年長才漸感西方文化之不足,漸次傾倒於內斂含蓄的內涵,尤其是佛學、東方繪畫及書法,作品經常流露出樸拙清淨的禪意,充滿東方的韻味。
周瑞明從雕刻紀念人像起家,作品可歸納成人體、抽象和生活人物三大系列,為了追求自我突破,他嘗試降低作品的工藝性,增加藝術性,同時開始嘗試抽象作品的創作。
李義弘作品深具文人氣息,技巧卓妙,其書畫作品除展現文人丘壑外,更別具對於材質應用而產生的精緻趣味。
涂璨琳以鄉間的田園、村落、農牧、野禽為題材,透過自身豐富的感情,將景色描繪地自然而傳神。
吳庚寅勤練各家書法,日無間斷,將書法筆劃線條融於繪畫創作,亦將繪畫創作帶進書法中,始自成獨門一體之書畫。
王西崇是靠海的農家子弟,自小即被書法表現的氣韻、神采、意境所深深吸引;也因質樸與單純的大環境培養出力求真、善、美的藝術性格及豪放不羈的開闊心胸,對於書法藝術具有獨特之創作。
校友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台灣時報副社長林天從表示,參展的三十六位校友藝術家都曾在全國各地舉辦過大大小小展覽,甚至參與國際展覽,這次大家懷著感恩的心回母校舉辦聯展,不但展現努力不懈的藝術成就,也凝聚各屆校友的心,將是參與藝展中最具特殊意義的,相信也是最棒最美的回憶。
1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