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人】高雄的黃燕茹想找她在921大地震發生後認識的一位恩師,她有些話想對他說。下面是她的來函:
或許很難有後續,但希望當年的恩師能夠看到。
921大地震已經過去22年,
我想尋找一位我在那年地震發生後認識的恩師。
921大地震剛發生時,高雄舊左營大路的社區裡突然搬來幾戶緊急租屋人家,說是來自南投埔里,社區鄰里大多抱持著同情,因為當時地震重創台灣,沒什麼好懷疑的,有全家人一起住在路邊的車上,還有倒塌的家戶在公園搭起帳篷過生活。鄰居老爺爺在買飯時,會順道再多買幾碗麵,走到車旁敲敲車窗,給車內的小孩吃。
當搜救工作進行到大型機具開挖倒塌建築物的階段,我也有親人被徵召去埔里開挖。這時,您突然出現在社區裡,說自己來自南投埔里,雖然沒了房屋,但幸好以前做生意還有點積蓄在銀行,想來高雄尋找新的發展,可以教國中數學。
當時就讀明星國中的我常常逃學蹺課,是個成績吊車尾的國一新生,一開學就不受教,結果我在放學後被獨立撫養小孩的媽媽強押著,不情不願地在社區的小小補習班上課。
在平交道旁那間老舊房子二樓的小小補習班裡,我遇見了您,締結了日後的師徒緣份。
您的教學是任務型的,這非常適合我。
一位來自921大地震災區的補習班老師,令我覺得特別。
「讀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通往你想做的事的手段,是翻轉階級的手法,當世人不認識你,只能光憑成績來決定你的價值時,而你也一無所有、拿不出來任何東西時,你只能先加入這場遊戲裡。」記得老師您曾經說過這些。
我的成績開始有起色,從0分變成70多分,班導甚至要全班同學為我的進步鼓掌,但掌聲不是我所追求的東西,我要的東西更不容易。
一年後,您決定要說服我媽,讓我離開從國小開始就被要求準備考試進去的明星國中。
「燕茹這孩子再不轉學,她會毀掉!」電話裡這句話打動了我媽,她終於願意放手讓我轉學到一般學校,終於明白明星學校一點也不適合我。
那些年您越教越投入,誓言要拉拔這個都會區外圍的舊社區裡的小孩。您租下高雄仁武的一棟透天厝,將一樓改成有課桌和白板的教室,在二、三樓設置了許多寢具,包括上下鋪床與軟墊,記得老師您說過:「誰又跟爸媽吵架離家出走,不要去網咖花錢交爛朋友,可以來我這裡過夜,男女分開樓層和衛浴,唯一的條件是要寫數學試題!」
您開始一題一題的親切地教起社區裡原本被放棄的小孩們數學,其他科目您則完全不碰,因為您說您不懂。
「教雄中雄女的學生考上台清交根本不是老師厲害,是學生自己就會讀書,如果我可以將這些社區裡蹺課逃學逃家的小孩送到他們該去的高職、五專,才是真厲害。」
留下全憑意願,您不阻止年輕人離開,常常有學生吃吃喝喝後,就拍拍屁股走人。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成為了您家的常客,是待在您身邊最久的學生,共計三年的國中時間。從我出生開始,我的父母就感情失睦,父親吃喝嫖賭,所以我覺得只需要做做數學題目就可以不回家,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漸漸地,您在我心中就像是父親一般。
而我也在老師您這裡,認識到更多同樣也願意待在您身邊的朋友們,有男生也有女生,朋友越來越多。從沒期待過自己未來的我們,開始害怕起自己萬一考不上想要的學校該怎麼辦,讀書開始走進我們的日子,您為我們量身打造目標,告訴我們誰適合考哪間高職的哪個科系。
「燕茹妳要是能夠考上高雄市中山高中,我就很欣慰了。」我記得您說過,而三年之後,我也真的考上了高雄市中山高中,吊車尾上了一間國立高中。
回想起您在仁武的家,我還記得一晚有位看起來兇兇的爸爸騎著機車,偷偷在您家門口放一箱自己兒子的日常衣服用品,以及他自己耕作的農作物和水果,甚至還有紅包,您發現之後馬上追了出去,那位爸爸連忙說:不用不用不打擾老師,老師啊!真的謝謝您了,要麻煩您照顧我兒子。
我記得老師您也落下了淚,淚中帶笑,真的是哭笑不得。我轉頭看向那個兒子,兒子則裝作沒看到,原來父子都愛面子。
921大地震之後過了三年,我們這一屆學生是您在高雄展開新生活之後的首批畢業生,當年考試結果有人考上高中,有人考上高職,各奔前程,您雖不捨也只能揮揮手看著我們這群孩子離開,那棟房子後繼還有新人學生,您忙您的,我們則邁入人生的新階段,我甚至只有在教師節和過年的時候,才打電話問候您。
「上高中之後,妳就要靠自己了,高中數學我沒辦法教妳。」老師您曾經這樣告訴我。
只是好景不常,有人發現了您的身份,您從此離開了社區,一夜之間人去樓空,手機號碼再也不通。
原來我這三年以來所知道關於您的過去和您的姓名都是假的,媽媽跟我說警察在問事情,我說我什麼都不知道,我是真的什麼都不知道。
不堪的過去,人總是會有的。
「我不需要什麼報答,只要哪天在路上再相遇的時候,走到我面前跟我說一聲『謝謝』就足夠了。」那天畢業時老師您說的這句話,我當時很疑惑,為什麼會哪天在路上相遇?你不是就住在仁武XX路XX號嗎?
帶著疑惑,但我沒有說出口,而是當作沒這回事。
事實證明,這些年來,我都在路上注意著和您年紀相仿的行人,但要在路上相遇真的太困難了。手機號碼從高中之後我也都沒有換過,只是想保留些什麼。
可能無法找到您,您甚至可能無法出面,但我希望可以跟您說,我現在過得很好,雖然您消失之後,我在高中又自暴自棄了一段時間,高一成績曾是倒數第二名,但我想起您說過,高中之後就必須靠我自己,我便又努力了起來。
國中那次轉學開啟了我嶄新的人生,我在新的國中過得非常開心,也交到許多往後日子裡會一起在社區裡手牽手老下去的朋友們。
當年社區大人們都說您謊話連篇,但在您身邊待最久的學生我知道,任何一點極小地震,甚至是大卡車開過路邊所造成的窗戶震動,都會讓您這位彪漢感到害怕,或許您告訴我們的個人資料可能都是假的,但921大地震,是真的。
有一回您帶著我們這群考試表現超群的學生到台東富岡漁港玩,那是我第一次熬夜直到日出;在漁港等待日出時,您說,您有位孩子死於大地震,當時只有國三的我不知道該怎麼反應,只回答了一句「喔。」
我知道我沒有回答得很好。
19年過去,我現在不只讀完高中、大學,甚至還是研究所碩士畢業,我選擇社工領域,在青少年更生安置機構領域實習。
當時您極力扶持社區裡逃家蹺課的年輕學生,您家總是熱熱鬧鬧的,各種家庭問題接踵上門,我看見您的熱情與熱血,我媽也相當感謝您。過去一路以來,我從未因為您的隱瞞而對老師憤怒過,從不曾有過。
我很感謝您,雖然最後,我甚至不知道您的真實名字,但您的多年真實陪伴,比我的親生父親付出更多的心血。
好希望老師您在其他地方獲得新身份後,可以繼續做著您想做的事。
每年921大地震紀念日,我都會想起您,今年會,往後也會。
出走與回家題目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念念不忘 #投稿】下星期主題為「#家 #Home」,歡迎讀者分享4張或以上相片,輔以簡短文字。Inbox來稿請註明題目、撰文與攝影,1月10日截稿。獲採用投稿將於禮拜一或三,在明周文化社交平台發佈。
• — — • • — —•
【#離開是為了回來】2020年鬱悶不已,有天等到領事館發下遲來的簽證,便冒險登機,25小時的旅程不吃不喝,到了這個與香港時差13小時的世界。疫情中,出走變得千山萬水。
世界停擺,要重新出發便回到校園。除了社交距離,大概也需要一些情感距離。離家幾萬里,終於可以慢慢收拾在社會動盪中積累的心理包袱。這兒沒有接踵摩肩的人流,沒有汗水和淚水交疊的無力感,只有讓我在夜半唇乾口燥地醒來的舊式暖爐。
睡不穩,總是在清早醒過來看有關香港的notifications,像隔著車窗般,有些荒謬劇情看起來亦幻亦真。偶爾外國朋友問起港情,不覺鄉愁泛濫。幸好都在Zoom,淚水溶於營幕像素之中。
但是倦鳥有天會知返。聽說旅行的意義,是為了對家鄉有一份新的感知?當人人說走,我卻無法按捺回來的念頭。2021年,希望士別三日,釋懷地重拾歸家的姿態。
撰文、攝影:李君
#2021年 #2021展望 #新年 #移民 #移住 #故鄉 #思念 #無力 #國外 #距離 #回家 #旅行的意義 #城市 #復古 #懷舊 #生活 #生活日常 #徵相 #徵文 #我就是我
出走與回家題目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些被父母傷過的孩子
#想支配控制孩子的父母
#訂下規則嚴格要求孩子遵守的父母
#毫不在意侵入孩子私領域的父母
#看重世間榮耀更甚於孩子心情的父母
#在意世間看法而講究結婚儀式的父母
#逼迫孩子結婚的父母
#想以金錢支配的父母
#怒罵孩子的父母
#不提供孩子所需的父母
#對子女們有差別待遇的父母 ⋯⋯
【想支配孩子的父母】
想支配孩子的父母,不管什麼都要干涉,甚至會發出瑣碎的指示,事事非得按照自己的意思控制孩子不可。對這樣的父母而言,總是聽自己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相反地,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對這樣的「壞孩子」,會以「如果你不聽話的話……」來威脅之。這裡的「……」,可以是「不給你零食」、「不買東西給你」、「不帶你出去玩」等等。
例如,有進食障礙而住院的二十多歲女性,從小就因母親的過度保護、過度干涉而煩惱不已。
「母親個性一板一眼且有完美主義,家裡總是打掃得一塵不染。口頭禪是『如果將冷凍食品或料理包擺上桌,孩子就太可憐了』,所以不只三餐,連點心或便當都出自母親之手。也常穿母親親手做的毛衣或夏日服裝。
然而,只要稍微有點髒亂,或是弄髒衣服,母親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快點整理乾淨。如果不照媽媽說的做,就把妳趕出去或送到設施去。』『不要弄髒衣服,如果不聽話,就再也不買衣服給妳了。』會像這樣大罵,真的非常可怕。
甚至連我的人際關係都開口干涉。如果帶朋友到家裡玩,就一定會問『令尊是做什麼的?』如果說是任職於大公司,或是國家公務員,媽媽就很滿意的樣子。但如果不是,或父親不在了的狀況,她就會說『不要再跟那個人來往了。』
我最驚訝的一次是,小學三年級時剛從開學典禮回家,媽媽問我『有沒有跟○○在同一班?』我回答『不同班』。結果媽媽生氣地說:『我明明有拜託之前的班導師,麻煩重新分班時要把妳和○○分到同一班的,怎麼還是沒有呢?』接著便打電話到學校。雖然我想阻止她,但她根本不聽,自顧自地抱怨著,最後掛了電話。
○○的爸爸在一間母公司很厲害的公司上班。所以媽媽希望我和○○成為好朋友。然而,○○曾說過「妳是承包商公司的孩子」,將我當成使喚的丫環一般,我不是很喜歡她,所以分到不同班,老實說我鬆了一口氣。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事,總之我依照媽媽的意志去做事的傾向很強烈,我根本無法違逆。問我為什麼,是因為媽媽會流著淚對我哭叫著說:『我明明是為了妳好才說的,為什麼妳不懂呢?怕妳發生什麼事,所以媽媽真的很擔心啊!』
尤其在我升上小學高年級時,爸爸離家出走與公司的年輕女性一起生活,媽媽對我的束縛就更強烈了。國中、高中時,與朋友相處得更熱絡了,雖然我很想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但我被命令只要一下課就要馬上回家。
如果不聽話,跟朋友一起去購物中心逛一下街,喝了咖啡再回家的話就會被罵。媽媽罵完還會哭著說:『妳知道妳這樣做,會讓媽媽多痛苦嗎?對媽媽來說妳就是全部啊!』
母親很堅決地拒絕離婚,還對父親說:『如果離婚的話,你社內外遇的事情就會被公司知道了。』因此,雖然爸爸會給生活費,但其實是母女二人的家庭生活。和媽媽兩人相處的家庭,如果她說『妳是我的全部』,我真的不知道要回什麼,只能淡淡地順從她,彷彿無法呼吸般地過日子。也因為如此,為了排解情緒而反覆地進食與催吐,無法停止。」
這位女性體重只剩下二十幾公斤,甚至有生命的危險,因而住院。住院時,母親叫分居中的丈夫來醫院。雙親就在女兒的眼前對談,母親責備父親說:『就是因為你外遇,女兒才會變成這樣。我明明什麼都沒做錯,為什麼會碰到這樣的事情?』此時,父親怒吼著說:『凡事都要照妳的意願去做,我根本無法呼吸!』
當然,丈夫和公司的年輕女性外遇而離家出走這件事,讓人非常同情這位母親。但「我明明什麼都沒做錯」這種主張,難道就都是正確的嗎?
女兒雖然擔心地想「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呢?」但其實問題出在不論什麼都要插嘴,想以自己的意思來控制一切的母親。這種過度保護、過度干涉而導致飲食障礙的發生,在精神科上是頗為常見的。
此外,就本質上來說,如果一位做事嚴謹又有完美主義的妻子,總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家庭,感到窒息的丈夫的確很有可能因為無法忍受而轉向其他女性。
丈夫離家出走之後,可以控制的對象就只剩下女兒了。所以對女兒的支配行為也就變本加厲,然而這位母親卻毫無自覺。
也正因為毫無自覺,就更容易為了「我是如此地為妳著想,為什麼還是無法照我的意思進行呢?」而對女兒生氣,說出讓女兒心中滿溢罪惡感的話語。因為如此,女兒覺得自己的脖子被緊緊勒住般,被無法從母親的束縛中逃開的無力感與絕望感所糾纏。這些心情交織而成暴飲暴食及催吐的惡性循環。
【訂下規則希望孩子遵守的父母】
對孩子的支配欲望強烈的父母,會訂定規則,並希望孩子遵守。二〇〇八年六月八日,在秋葉原引發隨機殺人事件的加藤智大死刑犯之母就是這種典型。
加藤死刑犯兒提時代,就被母親禁止去朋友家玩;能被邀請到家裡來的朋友,也只有母親特別許可的一位而已。因此,他沒有朋友。
「不可以跟別人說請跟我一起玩。」甚至還被如此告誡。
熱衷於教育的媽媽直接指導他念書,他把這些事情都寫在手機網站裡。
〈爸媽想跟身邊的人炫耀自己的兒子,為了讓我寫出完美的作文,所以我的作文都要先給父母檢查。〉
〈爸媽寫的作文得獎了,爸媽畫的畫得獎了,因為爸媽無理的要求所以我念書念得很好。〉
「爸媽寫的作文」、「爸媽畫的畫」,另外還有「爸媽的檢查」,也可從弟弟發表的記事當中,看見些許模糊的影子。
「也許被誤解成是爸媽拿著筆寫作文或畫畫了。真實的意思是,關於作文的題目或文章、繪畫的主題或構圖等,都是由母親下指示。她所給予的主題,其基底都是『老師會喜歡』的東西。我們就宛如機器人般遵循並寫出文章、畫出畫來。一切也如同母親的設想,老師們都稱讚我們的文章和繪畫。」
此外,一定會看過兒子們所寫作文的母親,「會在『檢查』的時候,將我們寫的句子置換成老師喜歡的句子。」
更甚者,有完美主義的母親──「總是要求完美。在稿紙上寫作文時,只要有一個字寫錯,或是寫得不漂亮,就要重寫。不能使用橡皮擦來修正,而是將已經寫到一半的文章丟到垃圾桶裡,從頭開始再寫一次。寫了又丟、寫了又丟不斷重複,常常得花上一個星期才能完成一篇作文。」
母親的作文指導還有一個「十秒規則」。在兄弟倆寫作文時,母親就坐在旁邊「檢查」──
「為什麼要使用這個成語?」還會像這樣突然丟出問題來。如果答不出來,母親就會開始──
「十、九、八、七……」
像這樣發出聲音倒數。如果數到〇,就會挨巴掌。這裡應該回答的當然是母親所喜歡的答案,而母親喜歡的答案,說到底仍然是「老師喜歡」的東西。
作文指導相關的「檢查」或「十秒規則」,當然可說是母親對於教育有多熱心的表現,但不僅如此,母親也對家庭內進行徹底的管制。首先,「想要買東西時要先取得媽媽的許可」,也就是說不能自由地買東西。譬如說,想買書時──
「一定要告訴她想買什麼,而且讀完書之後,還要寫讀書心得給媽媽看。」
另外,雖然家裡有一台電視,但也禁止自己打開來看,可以看的節目只有「哆啦A夢」和「漫畫日本古物語」而已。據說家裡沒有看電視的習慣,平常甚至連新聞都不看。
關於和異性間的交往,母親也異常地敏感,可說是絕對禁止。加藤死刑犯在國中的時候,班上女同學寄了賀年卡來,上面寫了「我喜歡你」,這張賀年卡被宛如懲罰告示般地貼在冰箱上。弟弟在國中一年級時,也收到女生寫來的類似的明信片,媽媽在吃飯時碰地一聲將之拍在桌子上說:
「不准你們有男女之間的交往!」
從這些過往的事情中不難看見,母親徹底監視孩子,希望他們遵從自己所訂下的規則的樣子。如此強烈的支配欲望,究竟對加藤死刑犯的精神面造成多大的影響不言而喻。
當然,我也並非擁護加藤死刑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身為派遣員工從事單純工作、不如他意的人生,便可將所有責任轉嫁到「都是父母的錯」、「都是社會的錯」。只是,一旦被這樣徹底管理後,就很難透過自主學習去做新的體驗;也就難怪他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毫無自信心。
當然,會覺得憤怒,會覺得欲求不滿。這種憤怒或欲求不滿沒有出口,持續地在加藤死刑犯心中翻攪著,或許也成為他隨機殺人的原因之一。
--
在東方社會的氛圍下,許多父母都曾對孩子脫口而出這些話語,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情境,其實都是一刀一刀割在心頭、血淋淋的傷害⋯⋯大部分的父母,對說出這些話並不以為意,甚至覺得自己「明明就是為了孩子好」。但真的是如此嗎?
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分析,這些一邊說著愛孩子,卻一邊傷害孩子而毫無自覺的父母,其實是以教養為名的虐待,潛藏著「支配欲望」、「孩子是一項投資」、「占有意識」、「遷怒」、「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等意念,或是複製自己曾受到的攻擊與傷害,因此會毫不在意地支配孩子、侵入孩子的私領域、對孩子們有差別待遇、情緒勒索,或是在意世俗的看法,逼迫孩子與自己中意的對象結婚⋯⋯等等,甚至會虐待孩子的身體,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許多看似是天生性格的個性,其實都可回溯自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與影響,衍生自我肯定感低落、過度奉獻、自責⋯⋯甚至是憂鬱症、自殘行為與飲食障礙等,更可能在無意識之中,持續複製原生家庭的傷害。
如果對父母抱持著負面的情緒與感情,是否覺得自己「怎麼會有這麼可怕的想法呢」?甚至會責備自己、抱持罪惡感;或是無法顯露出內心的糾葛與敵意,就讓自己生病,變相對父母進行復仇⋯⋯也或許,你一直暗自希望父母總有一天會洗心革面,理解你的痛苦,甚至開誠布公地與你深談、道歉?
作者片田珠美提醒你,以「不可以不原諒」的理由,勉強自己理解、體諒,是否只是在欺騙自己呢?本書以犀利精準的角度,針對這些受傷的孩子與大人們提出解方,擁抱憤怒與傷痕,更讓這樣長大的孩子停止複製傷害迴圈,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
更多案例與療癒之道,可參閱《都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揭開父母情緒勒索、遷怒、控制、差別待遇的暗黑心理,停止複製傷害迴圈》一書,作者片田珠美為日本,精神科醫生。畢業於大阪大學醫學部。
📖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t5gbjlp 大好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