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教師節,我收到了一份相當感動且珍貴的禮物,它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老師的重要價值為何。
每年的9/20,臉書的動態回顧總會跳出這張,堪稱是我教學生涯中,會永遠熨在心頭上的一頁:
「鳥夫子:謝小純愛🐦老師,謝謝妳欣賞我。」
這是一個小二時從美國學校轉來我們班上的小女孩,英文比中文好的她,剛來的時候話不多,總是安安靜靜地觀察大家,很是獨立自主。
才來到我們班20天,連注音都還不熟的她,竟然努力地用國字在聯絡簿寫下對老師的感謝與心意,每次看到這頁,總讓我瞬間熱了眼眶。
其實我早就想不起來是因著哪些事情或細節了...但原來,孩子已如此細膩地收進心裡。💗
這讓我時時提醒自己的工作有多重要,發自孩子內心的愛,與真摯的回饋,比起什麼教師評鑑或獎項,都要來得更深刻動人。 : )
Children may forget what we said,
children may forget what we did,
but never forget
"how we made them feel"...
──────────────
大家以為故事就到這裡結束了嗎?還沒~今年得知了新發展。當年8歲的她,今年已經是18歲的大學生了。(哇!一轉眼這張照片已經十週年了🎊)
以前還在教育界時,很謝謝學校能讓我長期帶低年級(小一新生),我覺得能成為小小孩進入國民教育階段的第一個啟蒙教師,是一件非常重要且美好的事情。#我看重我自己的身分與工作,#是因為我知道教育會影響一個孩子多大。(所以工作上遇到惡待孩子的大人,真的會讓我很生氣啊😡)
但再怎樣,最多也就是帶這孩子兩年。每次看著孩子小小的臉龐,我總是會想著好奇著:
🤷♀️他們長大後還會記得小鳥老師教給他們的東西嗎?🤷♀️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或哪些事情呢?🤷♀️我有沒有機會看到孩子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不知道有沒有老師也曾跟我有過同樣的想望?
還好我很幸運的是,因為後來跟很多家長們都變成好朋友甚至手帕交,都有在保持聯繫,所以一直都能夠follow孩子國高中的情形,甚至上大學到出社會。在教師節前夕,我剛好知道了這個孩子的近況,讓我深深感動不已。
純今年暑假去美國紐約念一所很不錯的大學了,這學校的中心思想就是─#Meliora,這是一個拉丁語形容詞,意思是Better/更好,也就是期許學生能 #貢獻自己讓社區更美好。💗
這孩子的申請論文寫道:她以後要成為 #為正義發聲的律師,未來夢想是當criminal justice的律師。(但媽媽想到還沒買房的 邱顯智,一直有點擔心孩子當人權律師會窮苦潦倒XDDDD)
這孩子還做了很多關於正義的事情,像是去法扶當翻譯志工,幫了很多被雇主欺負的菲籍勞工,她把她看到的被欺負的不公義的案件都寫在申請論文裡,學校看完後給了她非常多的獎學金讓她留下。(最後我學生跟備取的柏克萊說掰掰)
媽媽提到,這孩子有問她是幾年級去唸中文學校的,媽媽問她為何要寫這個,她才說要寫小鳥老師。她在論文中寫著:
#第一個教她中文的老師讓她學到欣賞跟包容不一樣的人是Meliora的step_one。還提及她在法扶實習,第一個中文老師教她包容他人,後來她在學校創了校刊社,第一刊就紀念美國女性大法官金絲柏格。
「妳的一點點的付出🌱,都有長成大樹喔!🌳給純兒人格注入很正向的影響,小小孩真的都記得。」媽媽這樣對我說,隔著手機螢幕那一頭的我,眼淚早已流到不行。
教育,就是一個 #用生命影響著生命的工作。
福祿貝爾說過「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嚴格來說,我其實只有教這孩子一年而已,而且當年那個班特生很多狀況也很多,我自己常累到掛急診,沒想到那一年竟然會帶給這孩子如此深遠的影響,到18歲還記得。
感謝神讓我有機會在十年後的教師節前夕得知這件事,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覺得教育是我的天命的原因。即便後來當了議員,教育跟孩子,永遠都是我心裡最牽掛的一塊。
親愛的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會想跟大家分享這故事,是因為我想讓大家知道,當老師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但又格外有意義的事情,雖然我們也是人,也有軟弱或情緒,但千萬不要小看或輕忽自己的言行對班上孩子的影響力。
我記得我當年來到陽光,創校的林碧霞校長曾這樣勉勵全校教師:「讓我們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這句話讓我深深刻在心裏了…
後來的思玎校長也常說:「孩子有一百種語言,我們大人是否能有一百種理解的眼光?」「每個事件都是教育的一道光。」懂孩子的尤魚主任說:「愛,就是輕柔地引導孩子回到他自己。」我因著追尋教育夢來到新竹,展開十年教育生涯,在十年後的今天,還能領受到出於孩子的美好回饋,這真的比什麼獎都讓我來得有成就感。
這正是教育迷人之處,祝福每位老師,教師節快樂!💐
還有雖不是老師,卻為著許多重要教育工作努力著的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謝謝🙏💗
#這是會永遠熨在心頭上的一頁
#看著看著會掉淚的
#第一個叫我鳥夫子的孩子🐦
#看見孩子的光是多麼地重要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吳鳳Rifa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很多人以為我是來臺灣才學中文的,其實不是!這過程是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我先在土耳其安卡拉大學的 Sinology (漢學系)讀了四年,當時系上的高老師也是臺灣人,是她最開始讓我慢慢認識臺灣🇹🇼 後來我拿到獎學金來台灣申請研究所,記得在師範大學讀研究所時,所長陳老師跟我說了一段印象很深刻的話: ...
「分享快樂多議論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蔡惠婷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吳鳳Rifat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分享快樂多-五年級議論文示範教學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國語日報讀享會- 【#作家的魔法教室】掌握議論 ... 的評價
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依然是角爸)
前天的發文謝謝大家不嫌棄,都在下面的留言表達支持與祝福,這些善的力量真的對世界有幫助,我和角媽也謝謝大家的回饋。
今天特地來提一件事。
在5/18的時候,我們的BPD社團中有一位同伴分享了她的《半痊癒經驗》,這讓我眼睛一亮,因為社團中少有這樣的文章出現,也很少知道有人憑著自己努力而「半痊癒」中,我覺得這相當難能可貴,這樣的經驗分享也很值得細讀與理解其中的邏輯。
基於她自己陳述是怕被認識的人認出來,所以用小號來發表,而且在私密社團的發文無法使用分享,我這裡節錄出相當重點(畫螢光筆的地方)的地方,在粉絲頁,讓沒加入社團的人也能看見。
以下為內容節錄:
=====================================
<前略>
二、目前我的狀態是?
沒有伴侶,第一次讓自己感情狀態空窗了一年多,但感覺比過去十幾年都好,沒有宗教信仰,不必吃藥,不必再找任何諮商師,生活完全可自理,也有經濟能力。
不會再迫切地想要投入一段親密關係,然後反覆精神崩潰,覺得自己是寄生蟲,不會想要再瘋狂地找人安放我過剩的感情,不會再每天都覺得很痛苦很想死,每天都可以通過完成事情、學習新的東西跟體驗新的事物來感到快樂。
.
當然一般人該有的生活壓力還是有啦,遇到突發的重大壓力(如同事欺凌、勞資爭議)也會失眠厭世,不過這裡要強調的是,我所提到的三件給我帶來快樂的事情「完成事情」、「學習新的東西」跟「體驗新的事物」,都是不需要向一段親密關係/人際關係提出索求,就可以獲得快樂的事情。
.
畢竟關於減輕痛苦還有壓力的方式,跟伴侶索求真的沒什麼效果(不是批判這麼做是對或錯,純粹認為真的沒啥效果),而這也是我接下來要分享的核心思維。
三、首先具體來說,我會建議可以怎麼做?
(1)不再相信投入一段關係可以產生我們想要的止痛效果。
不管是怎樣的關係,效果都像古代皇帝服用的養生丸,一開始服用的時候真的可以擺脫一些不好的感覺,但實際上不僅副作用很強,效果還會越來越差,而且很浪費時間。更別提,那段拖累別人也拖累自己的時間,反而是拿來讓自己痊癒的黃金時光。
.
(2)不要立刻就暴怒說:「亂講!我才沒有相信投入一段關係就可以產生我要的效果啊!我哪有那麼頭腦簡單!」
很多邊緣型人格被“不好的感覺”追上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抓到什麼“人形止痛劑”就趕快吞,就算不相信對方100%可以幫忙止痛,只要對方有機會減輕我們10%的疼痛,基本上都是先吞再說。
.
但前一點已經提過:不要相信這種做法可以真正改善自己。
.
還有,人真的要學著在該對自己誠實的時候誠實,除非能夠真正做到對問題完全無視,不然對自己誠實就是解決問題的初步方式。
.
(3)善用“不相信的力量”
很多邊緣型格會說自己早就失去希望,早就不願意相信未來會更好,但是一有機會可以把別人拿來幫自己止痛時,卻又總是很輕易地就燃起希望。
.
但事實上,這僅僅是因為“相信的力量”,會讓我們以為“人形止痛劑”可以止痛,從而讓我們想要投入一段關係。
可是因為精神狀態不穩,所以無法經營好一段關係,而無法經營好一段關係的壓力,又會反過來造成更大的壓力,反而讓自己的精神更無法穩定。
.
因此,那不如就大方地不去相信,不要再去相信一段關係真的可以止痛,不要為了攝取人形止痛劑而“選擇性相信”或“選擇性不相信”,堅持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讓自己好過很多。
===================================
<節錄結束>
這位同伴已經培養出能獨立運作的機能,即便尚未經過伴侶驗證,但至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已經不用再靠向人索求感情或認同,來得到活下去的力量。已經培養出自己就能活下去的獨立的能力。
這一點相當難能可貴。
一直以來,我和角媽分享的,都是BPD與陪伴者之間的互動,該怎麼認知,該怎麼面對,該怎麼處理,而我們的經驗裡最缺乏的,就是針對單身BPD該怎麼讓自己轉變,讓自己不再那麼痛苦,我和角媽一直幫不上忙。有了這位同伴的分享,也讓我大概理解了對於單身的BPD來說,也許有哪些有效的方法的可能性,這點真的幫助很大。
再看她文章的後篇的重點節錄
==========================================
<前略>
一、 就算前篇所提及的建議我都願意去做,可是在那之後,我的生活還剩下什麼?下一步該怎麼做?
.
我自己的作法是:找一個“不會向親密關係積極索求”的人,當作自己的「學習模板」。
.
要知道學習模板對人類成長的重要性非常巨大,不是要把對方當成目標,而是把對方當成方向。就像北極星只是用來指引方向,而不是要迷途的人飛上北極星,甚至成為北極星。
二、所以你是怎麼使用“學習模板”的?
.
我在決定改變自己後,我先是拿我的朋友D當學習模板,以下是D的幾個特點。
(1) D是一個母胎單身、自稱很懶、但同時又很愛運動的異性戀男人XD
(2) D從來沒去追求過女生,只要一有空就是打遊戲跟鑽研學問寫論文,偶爾才會跟學生時代的男性友人們一起吃個飯。
.
而我選他當模板的理由是:
(1) D很正直,脾氣好,後來他知道我拿他當學習模板後,他也明確地表示他雖然願意幫我,只是他也趁機跟我講清楚,他不考慮跟我交往,也不會跟我有更進一步的關係,他只是覺得跟我很有話聊,也只當我是朋友。
(我們連不小心揮到對方的手都會趕快道歉,更別提床第關係)
(而且當時我們的關係其實也談不上熟,他只是覺得他幫我是舉手之勞,後來變熟真的是意外)
.
(2) D從來不會相信,自己需要找個伴侶過日子,人生才會有快樂。
他甚至覺得,自己當處男一輩子也不是什麼大事,畢竟可以讓人生獲得滿足的事情多了個去了。
而這樣的思維,對於當時不斷搞砸親密關係,卻又想不斷投入親密的我而言,簡直就像是開啟了新世界的大們(?)
.
(3) D傾向解決問題>靠北情緒,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會跟別人靠北情緒,卻很少真正花力氣去做改變,然後下一次又故態復萌,那基本上就只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就只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轉嫁給別人,重點還沒有效果。
.
(4) D擁有非常明確的人際界線,因此他會很明確地拒絕我超過界線的依賴。我崩潰的時候,他也會認為我必須自己冷靜下來,花多少時間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自己撐過去,不要指望別人的存在可以幫忙安撫。
.
而我拿D當學習模板的具體方法則是:
(1) 找一個感興趣的新東西來學
好處是可以充實自己在勞動市場上的競爭力,建構自我價值感,同時轉移注意力。
雖然剛開始的那陣子,我天天都很崩潰,畢竟精神狀況已經爛那麼多年了,不太可能立刻就好起來。
更別提,期間生活依舊充滿各種打擊,因為人生根本不會因為你想改過自新就對你手下留情。
不過堅持了大概快一年後,效果就出來了,現在不但很少在崩潰,甚至還長出了自信。
.
(2) 不要再相信自己是一個“精神狀態一爆炸就一定要立刻找人傾訴”的悲劇人物
.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建構兩個概念,那就是不管怎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責任,就算身邊有人可以依靠、有人可以幫忙安撫也是一樣;同時,每個人控制好自己的潛力也都比想像中還好(例如某亞斯政治人物只要去到中國就不會失言)(?)
.
至於要如何“練習”自己安撫自己的精神狀態,建議如果真想要跟別人傾訴,建議也是在崩潰完冷靜下來之後,再跟別人說自己的感受,前期雖然很痛苦,像在戒毒,不過很神奇的是,後期竟然就會慢慢覺得:這其實也沒什麼啦。
.
但是,精神一爆炸就立刻找人哭哭說“嗚嗚我好爛哦”,確實是稱不上對自己的控制練習,只是抓止痛劑。
.
而且對於讓自己長期感覺好一點的效果也堪稱奇爛無比,自然就沒有“後期狀態會越來越好的”事情發生。
因為根本沒有開始。
四、 所以“半痊癒”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經過越來越多次的練習以後,我開始發現,漸漸地,自己的精神狀態已經可以到達“無痛”的境界,再也不會醒著的時候就痛苦纏身,連帶控制情緒的能力也比一年前的自己要強大很多。
.
雖然現在的我依然不是一個樂觀的人,可是我很喜歡現在的樣子。同時我也相信所有邊緣型人格應該都不會排斥變得“喜歡自己”。
.
只是現在的我已經不再需要通過“向伴侶索求”的方式,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因此我暫時不打算找新對象,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在親密關係裡的表現,是不是真的有改善了,所以我決定用“半痊癒”來形容自己的經歷。畢竟在沒經過真實情形考核的狀況下,確實不太適合宣稱“自己已經徹底改善”。
===========================================
<節錄結束>
這位同伴透過找一個「學習模板」,來讓自己轉變新的角度來詮釋這個世界。
這是一個很大的關鍵點。很值得每一位BPD參考。
當然確實這位同伴也很幸運,這位學習模板沒有跟她有感情上的牽扯,很純粹的當了個模板而已。假如不幸這位學習模板和同伴產生了感情上的牽扯,這個「學習模板」的功能將會全然喪失,而且功虧一簣。
其實BPD都會找尋模板,這一點並不難,因為這就是一種BPD當下的狀態,就是會被一些人格給吸引,只要這些人格正好具備值得學習的條件,都能夠觀摩學習。但最大的問題點是:BPD千萬不能愛上模板。這大概是許多BPD本來有機會變好,卻又一夕之間崩壞的關鍵點。
任何值得學習的模板,一旦和BPD有了感情上的糾葛,模板可能也會走鐘,原本看來美好的特質也會在某個瞬間被「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給摧毀,所以這位同伴的幸運在這裡,這位模板恰巧對她沒興趣,也沒有用下半身思考,這實在不容易。
一定有很多BPD也曾經把諮商師當成模板的心理狀態,但都是因為某些時刻對諮商師感到失望(因為抱以太大期望,覺得諮商師能解決一切),而原本想學習的念頭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這位同伴分享的「學習模板」的概念,如果今後能成為種子,讓BPD朋友們能對這件事下定義──「找一位學習模板,且不要和模板有感情上的牽扯」,也許後繼也會有其他單身的BPD成功練習到新的價值觀也不一定。
所以這位同伴分享的經驗,真的價值很大。
對照我和角媽的經驗,當然角媽多多少少也被我影響著,而漸漸偏向「一般人」或是一些「正向」的價值觀。但因為我和角媽就是有感情上的糾葛,所以事情複雜得用了幾年來學習相處與處理。這就是兩種極端。
所以我們得到了兩種可能性。要嘛,單身的時候,找一個不會有感情糾葛的學習模板,練習新的價值觀與看法,千萬不要放感情,否則就會變成要走角爸角媽的痛苦學習模式。當然不管是哪一種,都會有禁斷症候群,畢竟長久以來根植於BPD內心的價值觀很難調整,唯有透過許多「新經驗去取代舊經驗」,才能一步步走向新生。
所以沒有難易的問題(都不容易),只有可能性與方向對不對的問題。
這裡有了兩個可能性,感覺上,變好的機會就開始變大了不是?
(若是未來有更多的人也分享「變好的經驗」,那麼可能性就更多了。)
真是令人躍躍欲試啊(#新石紀)
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早上一醒來就看到蘋果日報急著找我,問我寶傑哥在節目上點名我,問我有沒有要回應。因為我家沒電視多年,我並不清楚政論節目演到什麼程度了,我只能就報導回覆。
蘋果日報的標題說我嗆寶傑哥,其實我完全沒有要嗆他的意思,我喜歡寶傑哥而且謝謝他公開點名我,讓我有機會可以替高職生發聲。
🌈跟寶傑哥與大家分享
謝謝寶傑哥對我的指教,因為我清楚在台灣要參與公共討論,就無法避免承受酸民或鄉民的評論,其中當然有不少是人身攻擊與歧視性的語言,但我都只能承受。
但酸民沒有話語權,跟寶傑哥不同。
寶傑哥是有節目的主持人握有龐大媒體資源,你的影響力遠勝於任何網友及我這種只能透過Facebook發言的人。
我很敬重寶傑哥,但你在節目上的言論已經逾越了言論自由的紅線。因此,我必須捍衛我、我的母校及所有職業學校的學生與老師。
1、「高職生」不是用來歧視人的標籤,「技職學校」跟「普通高中」都一樣好,沒有誰高誰低,就只是每個人的人生志向不同而已。
2、寶傑哥活在聯考時代,認為考試成績代表一切,但這就是教育部及教育人員到目前都還在努力的,考試只能證明孩子適不適合學校這個體制,但人生不是。所以,適性發展及多元學習,才能真正讓每個畢業的學生更快融入社會。
3、學校體制適合「中產階級」,國內外論文都能證明,「勞工階級」的孩子與家長在求學過程中得克服更多困難才能完成學業。
如果要靠「教育」來實現階級向上流動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因為整個制度就不是為了勞工階級來設計的。即便過去的聯考制度,同樣屬於家裡資源多,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孩子佔有絕對優勢。
4、「台中高工」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學校,我很感謝我在青春期最渾沌的時刻,能在那所學校受教育,受到許多老師及同學的照顧,我們的友情及師生的恩情,即便過了20年到現在依然保持聯絡。如果我真的表現不好,那是我個人問題,請不要把台中高工與高職生拖下來一起羞辱。
5、我沒有繼續讀大學的原因,我已經在公開說過多次,但寶傑哥沒注意到我願意再說一次。
我是單親家庭,我媽媽撫養四個孩子,我的姐姐中度智障。台中高工剛畢業後,我在猶豫要不要繼續讀大學還是就業,但看到我媽媽已經撐的太辛苦了,如果我繼續延遲工作,那她可能會垮掉。於是,我向電子科老師借了三萬五千元上台北工作,這件事情蘋果日報專訪過。
🍎蘋果報導:焦糖哥哥借3.5萬救急 盼還老師15年恩情
👉🏼 https://reurl.cc/dG5ZlM
6、我不是民進黨派來的,也不是誰能派我講話,就像我不會說寶傑哥是誰派你在節目上講那些話一樣。台灣是言論自由的國家,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是憲法賦予國民的權力。
因此,任何人都能討論政治、討論防疫跟疫苗。寶傑哥的說法就是帶有濃厚的「階級歧視」,難道寶傑哥認為學歷不夠的人不配看你的節目嗎?
7、我在臉書上的所有發言都是有所本,引用的都是各家媒體的報導,而不是來路不明、未經查證檢驗且無須負法律責任的內容。我很謹慎地參與公共討論,畢竟我跟寶傑哥都是公眾人物,真的講錯除了會被出征,還可能會被告。
但寶傑哥跟我最大的差異在——寶傑哥講話賺很多錢,我寫再多文章一塊錢也沒有,還得被各種言語暴力羞辱。
8、關於國產疫苗問題,我在發文時皆已經查證過,指揮中心昨天記者會上公布的資訊及圖卡也證明我的論證正確無誤,造謠的是另一方。
今天蘋果日報報導又再次支持我的論述正確:
「一、確實目前真正完成收案的計畫,就是陳時中所說在美國執行的第二期試驗,計畫表列寫研究者預計收案600人,最後收案660人。
二、全球疫情嚴峻,施打疫苗刻不容緩,病毒專家、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疫苗無法像過去花個兩、三年,做完三期臨床試驗才上市,現在所有的新冠疫苗都是做完第二期後申請緊急使用授權,先開始施打,盡快讓民眾接種後產生保護性抗體,不過應該還是要繼續做第三期試驗。」
🍎蘋果查真相|網瘋傳陳時中造謠「莫德納二期收660人」 追查鄉民說「8千人」臉腫大了
👉🏼 https://reurl.cc/eE8YQj
9、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縱使我沒有讀大學,我仍持續進修讀了很多書,寶傑哥可以從我臉書的紀錄上看到我開的讀書會直播及各種類型的書本心得分享。「學校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終點」,畢業證書不能證明什麼,只是恭喜你完成人生某一階段;人生很長,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10、我因為教育部鼓勵更多人繼續回學校學習的政策,申請了高雄中山大學的研究所,目前碩二正在準備論文中。碩士班的課業及作業標準,不會因為我只有「高職畢業」就不同,我跟所有國立大學畢業的同學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寶傑哥,讀書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對教育部打開高等教育的大門充滿感謝,我也非常感激中山大學的教授與同學,以及我曾經的母校台中高工對我的各種人文及技能的培養薰陶。
謝謝寶傑哥對我的指教,我會繼續學習且持續參與公共討論,關心台灣的政治、經濟及各種社會議題。
🍎蘋果日報獨家回應:(謝謝蘋果改標題了)
焦糖陳嘉行筆戰國產疫苗之亂,批劉寶傑「階級歧視」
👉🏼 https://reurl.cc/vq1NQl
最後,還是要再提醒一次,疫苗二三期經由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與衛生福利部及蘋果日報查證,結果都是我的說法正確。
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吳鳳Rifat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很多人以為我是來臺灣才學中文的,其實不是!這過程是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我先在土耳其安卡拉大學的 Sinology (漢學系)讀了四年,當時系上的高老師也是臺灣人,是她最開始讓我慢慢認識臺灣🇹🇼
後來我拿到獎學金來台灣申請研究所,記得在師範大學讀研究所時,所長陳老師跟我說了一段印象很深刻的話:
他說:Rifat,首先希望你要知道我們最重視你的健康跟心理,然後再教你學業。在我們的研究所你快樂的學習,開心的上課,健康生活比一切還更重要。
當年我離家很遠覺得孤單,但是因為老師的包容,我覺得找到新的家就是師大。後來認識的老師們還包括曲老師、王老師,他們也是不斷的鼓勵我。那些日子我慢慢認識台灣,一步一步融入東方文化。
因為有這些老師,讓我改變了我的人生。教師節快到了,這天也剛好我大女兒的生日😄這麼有意義的一天,請記得跟你們的老師聯絡,再一次感謝他們。祝天下所有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 謝謝你們👨🏫👩🏫
國泰人壽教師節影片這裡看→ https://lihi1.cc/Wvkah
#教師節快樂 #人生向前有您領跑 #領跑者 #國泰人壽
FOLLOW 吳鳳 Rifa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ifatkarlova/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ifatshowman/
Website: www.rifatkarlova.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K0VY88byCE/hqdefault.jpg)
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機器人會變成人嗎?:33則最令現代人焦慮的邏輯議題」介紹
訪問:曹仲堯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彼得‧凱夫又來了!我們已經知道他就是個哲學老頑童,喜歡出各種矛盾的思考謎題來挑戰我們的大腦,而這次他帶來的33道情境問題,更是令人焦慮到不行啊!
首先,你可以證明你自己現在正在閱讀這段文字,而不是在作夢嗎?
政治人物愛說謊,但多你一票少你一票都不能改變選舉結果,怎麼辦呢?
你信仰的神是全能的嗎?祂是否能夠創造出一個無法被拔起的塞子?
有多少宗教信眾以神的旨意為名,打壓女權、歧視不同膚色人種、迫害LGBT?
左邊也是草,右邊也是草,你到底要不要出來選……我是說你到底會選哪一邊?
如果你遇到一個AI女機器人,她因為自己不是人類而非常難過,你會怎麼安慰她?
等等…她可能會搶走你的工作欸,你還想要安慰她嗎?
再等一下!你確定你是人類嗎?要怎麼證明你不是機器人?
作者介紹:彼得.凱夫 (Peter Cave)
現任英國人文哲學家協會主席,倫敦紐約大學、倫敦城市大學與英國公開大學哲學課程講師。凱夫時常參與國內外哲學講座,與人探討弔詭的邏輯悖論,追求清晰的邏輯論證,特別著重於倫理、政治與宗教領域,也常在哲學期刊雜誌發表哲學文章,從學術性論文以至大眾讀物皆有貢獻,他也曾為BBC廣播電臺的聽眾撰寫並介紹有趣的哲學悖論。凱夫認為,藉由故事、影像與些許幽默,能讓哲學與深度思考變得生動活潑。他是暢銷書《Can A Robot be Human?》的作者,也撰寫許多哲學基本入門書籍。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_JalEhmUHI/hqdefault.jpg)
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一個人為什麼會自殺?」你可能對於一個人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的歸因。
多數時候我們直覺上,會覺得他陷入了困境、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低谷跟低潮,或者是他遭逢了無法解決的問題。
然而關於「自殺」這個主題,有一位專家,他是「紐澤西里查斯托克學院」的心理學家,叫「大衛.萊斯特」,他專門研究這個主題。
他花了很大的功夫,從很多的角度去研究,他透過2500多篇的學術論文的發表,探索「自殺」和其他事物的關聯。
包含酒精、憤怒、抗憂鬱劑、星座、生物化學、血型、體型、憂鬱症、藥物濫用、槍支管控、快樂、假期、網路的使用、IQ、心理疾病、偏頭痛、月亮;音樂、國歌歌詞、性格類型、性向、抽煙、靈性、看電視,以及開闊空間…。
簡單來說,就是所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部分,只要是跟「自殺」有關,或有人把它跟「自殺的研究」扯上關係;他都全部涉獵。
所以你可能會想喔,萊斯特他透過這些研究的蒐集,他應該有得出一個統一的「自殺理論」吧?
然而,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到目前為止,他只有提出一個有一點引人注目的想法,或許可以稱為「自殺理論」。而這個「自殺理論」呢,萊斯特把它稱為「沒有事務可怪罪」。
你可能在這之前會想,自殺率最高的人,是那些生活最苦的人;而萊斯特和其他人的研究則發現喔,可能正好相反。生活品質比較高的人,自殺反而會更普遍,因為他「沒有事務可怪罪」。
怎麼說呢?萊斯特他說喔,如果你不快樂,你有東西可以怪罪你的不快樂。像是政府啊、經濟啊,或別的東西;那有一點可以讓你對抗自殺。但是呢,當沒有外在的原因,可以去怪罪你的不快樂的時候,人是最可能自殺的。
他利用這個概念,解釋為什麼非裔美國人的自殺率會比較低?還有為什麼盲人在恢復視力之後,通常會變得比較有自殺的傾向?還有為什麼青少年的生活品質提升之後,自殺率通常會升高?
這裡面就浮現出「沒有事務可怪罪」這個主題。
你想想看哦,一個盲人在他眼睛還沒有恢復視力之前,他至少可以怪罪,是因為我眼盲了,所以我會遇到這些困境。
可是當他眼睛看到之後,他已經沒有這個理由,可以當成是「他怪罪的標的物」。這時候你想,他還遇到了主觀上的不快樂,或者是主觀上的困境,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怪罪,自殺是不是成了他的選項?
就像我常常遇到有一些人,他追求財富,他總覺得他的困境,可以透過錢來解決。可是當他真的有點錢了,他發現困境依然是困境;那你說這樣的人,他連一個責怪的對象都沒有,他是不是很容易讓自己走上,那最不好的結果呢?
可是就算是像萊斯特這樣的一個專家,他自己都承認,他對於「自殺」的研究,他並不比其他人知道得更多。
比如說喔,到目前為止我們不太清楚,人們在自殺前尋求協助的百分比;而且對於自殺衝動的這個議題,所知也不多。
一個人決定自殺和他真的去自殺之間,相差多少時間?我們甚至於不知道,自殺成功者有多少人是罹患了精神疾病?
萊斯特他就表示,這個議題有太多的爭議,估計值從5%~94%都有啊!他自己很無奈的表明,他說「人們期待我知道問題的答案」;我和朋友閒聊的時候,他常常承認喔,我們真的不太清楚人們為什麼會自殺?!
其實今天拿「自殺」這個主題,跟你做分享,我想有兩個點是我很想要進一步,去做一些思想上面的探討。
第一個點,就叫做「沒有事務可怪罪」。
這裡面是不是常常,我們背後隱藏了一個假設的信念,叫做「我的問題、我的困境,一定有一個外在的、物質的解決方案」。
而不是回到自己的內在、回到自己的生命裡,很真實的去問自己,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而不是透過這些外在的、物質的去做填補。
當我們是透過外在的跟物質的,去做填補的時候,難怪當那個你一直追求的事情終於到手了,反而是你走向自我毀滅的開端;這裡有多麼大的矛盾跟諷刺啊!
而第二個我想要做個思想討論,就是關於「自殺」這個主題的研究。
我們常常會覺得,某些專家他一定要有於那個領域的答案。然而這個研究,卻很有趣的告訴我們,可以說是這世界上、這地球上,關於「自殺討論」的最權威的人,他自己承認,他並不知道為什麼人會自殺?
這說明了一件什麼事情,這就讓我想到,我們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不知道是哪裡來的信心,覺得事情就是按照自己想的那樣。
比如說吧,「偏見」這個主題。
「偏見」是不是我們已經先預設了立場,我常常會遇到很多朋友,他從來不花時間,甚至於不去看自己的預設立場,自己對於很多事情的既定看法是否合理。
所以他根本不想、也不會去承認,自己原本的觀點可能是錯的。他寧可抱持著一個錯誤的想法,堅持走到底。
然後搞的自己很辛苦,別人也很辛苦。這裡面是不是又浮現了更多、也更大的荒謬呢?
然而在我真實的生命經驗裡,那種對於事物真正理解通透的人,他反而不會給你那種偏見式的、預設立場式的,不管是說辭還是答案。
當他要對任何事情下任何結論之前,他總是會清楚明白的告訴你,他的「前提」是什麼?他怎麼思考、爬梳這件事。
然而他的答案,是在什麼樣的條件底下才會成立?如果這個條件不成立,那它的答案也只能參考,甚至於要推翻他自己。
所以囉,這不免讓我想到所謂的「無知」是什麼?
或許,有一個最明顯的判斷標準供你做參考。所謂的「無知」,就是那一個人信誓旦旦的、預設立場的、大言不慚的,直接告訴你,他的偏見就是對的。
那麼你是這樣的人嗎?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很多事情,有一種不由分說的篤定、有一種唯我獨尊、我一定是對的,這樣的自信。
那麼或許它是個訊號,你是否願意在此刻停下腳步,去針對你所相信的,還原它應該有得脈絡。
或許透過這個過程,你對於很多事包含信念、包含他人,所謂的寬容、所謂的智慧,是透過這樣子能夠成長出來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您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這一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來幫助你,真正在面對很多事物、很多他人的時候,怎麼樣去還原它應該有的脈絡。
在真實的人際裡面,每一個人都會有包裝,都是社會化過程的結果;這無關於對、錯,因為你是如此,別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如何能夠透過正確的方法,能夠去理解別人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意,那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並且在這之後,透過有效的問句,跟你在乎的人達成必要的共識。這也是圓滿我們人生當中的一個必然的前進。
10月15號的這一門課程,在我錄音的時候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a5Ibo9tvXc/hqdefault.jpg)
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國語日報讀享會- 【#作家的魔法教室】掌握議論 ... 的推薦與評價
心吃太多。一起來聽聽看這首十七行詩吧! 範文題目/〈分享快樂「零食角」〉 ... <看更多>
分享快樂多議論文 在 分享快樂多-五年級議論文示範教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06.10.11.施老師應新竹縣湖口鄉和興國小之邀,進行五年級 議論文 寫作教學及教師觀課活動,單元主題[ 分享快樂多 ]。 施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掌握了論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