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分成兩種人
從事自己喜歡且適合自己工作並藉此生活的人
以及不是那樣過活的人
根據前兩篇文章
同樣是奶昔
在不同的時間點,卻應該有截然不同的口感
而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
最近面臨高三生開始選填志願
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而言
現在就要決定他的未來方向
似乎還言之過早
想起自己填大學志願的時候
根本是把文法商所有文組的科系給填了一輪
當時「選校不選系」的風潮
讓很多人進了一個自己沒有想過的科系
如果順利系還好
轉不了系,就得硬著頭皮唸完🥺
出來以後好像一切從零開始
那四年的課程,到底要帶給我們什麼?🙄
所以現在不分科系的學程也越來越多,強調能力培養
但培養這些能力都是為了將來的工作
但我們工作的動機究竟是什麼?
實際問了一下學生唸書的動機
大部分的答案都是賺錢,養活自己
但現在身為大人的我們
大部分都有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
既然我們都能養活自己了
那在工作上我們真的感覺到充分的愉悅嗎?🤔

除了養活自己,還有什麼動機能夠驅使我們在工作中前進嗎?👉🏻

🤓心理學家赫茲伯格認為所謂「動機」是指「做一件事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做。」
有兩個因素會影響工作的選擇與未來的走向,分別是:
保健因素(如地位、薪水、工作環境等)
動機因素
但心理學家提出,若沒有真心想做這份工作的話,即使不斷改善工作的「保健因素」(也就是幫你加薪)
你也不會因此而忽然熱愛這項工作頂多只是不討厭而已
但如果能從工作的本身感覺付出是有意義、獲得成就感
那也許會讓我們得到真正的滿足。
賈伯斯說:「如果你找到你愛的工作,你將沒有一天覺得自己在工作。」
而這本書正好也用這件事破題
當我們依循著傳統的方式去思考如何選擇時
不如跳脫出來,了解自己的需求
才有可能往喜歡的工作前進
畢竟人會不斷在改變
這也不是一個從一而終職業的時代
如果還不是高三生,及早探索自己的想法與喜好
會讓自己更清楚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
學習的動機也就自然產生了👌🏻

分科志願選填 在 立法委員林奕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學今年申請入學改為「五選四」,
因無前例可循,
造成家長們的焦慮,
再加上面試時間學校間常有衝突,
或因南北奔波趕場影響表現,
奕華舉辦座談會搭起家長、教師和教育部、大考中心、招聯會的雙向溝通平台
#不能讓孩子當白老鼠
#奕起關心教育
#立法委員林奕華
#5月5日到7日晚上大安區電話民調
#唯一支持林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