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艷寶,因為疫情,讓我得以再次與妳貼身24小時,媽媽想重溫妳還是寶寶時的一切細節,那些行住坐臥依賴著我的時刻,但我發現妳真的長大了。
雖然妳一定會不依不饒的說,我還是小寶寶,我還是媽媽的寶貝,但妳漸長的手腳與緩緩削尖的臉蛋,不時地提醒著我。
#成長在每個恍惚的瞬間 。
妳學會自己收折衣服、妳學會把房間收拾整齊、妳學會餵貓咪、也學會整理家裡,在疫情無法去學校的兩個月裡,妳學會了好多好多,我甚至無法一一羅列。
媽媽曾經說,#要在妳的心中種下一顆名為慢慢來的種籽 ,等它長成慢慢來大樹後,即使世界催促妳快,妳也能在疲倦時在樹蔭下歇息。
其實,#我只是用希望世界對待我的方式待妳 。
我知道妳和我一樣,會因為他人的情緒波動而敏感,會不知道如何應對而沉默,只是身為成人的我們無法躲藏只能正面迎擊。
#這是高敏感的我和妳
我正面迎擊生活一切苦楚的動力就是妳,而我所希望的,是成為妳的榜樣與依靠,讓妳知道倘若世界不待見妳,媽媽永遠在這裡。
但是妳還是要自己試著體驗世界,而媽媽會陪著妳一起慢慢來,用妳的步調轉音樂盒的發條才有意義。
---
緩解的疫情讓新學期正式開始,妳期待回學校的日子期待好久,心心念念老師與同學,準備返校前一天,樂呵呵的在所有的物品上貼姓名貼。
送妳進學校前,我為妳的小身影留下紀錄,接著妳頭兒也不回的大步邁向前,還差點忘記給我魔法親親。
坐回車上,我又止不住地落淚,因為在妳身上我看見時間的飛快,我的分離焦慮症依舊和我難分難捨。
無論如何,我的寶貝請妳大步邁向前,但是請記得當妳轉身的時後,妳會看見媽媽一輩子的愛與初衷。
---
#給自己的回憶錄 #再讀一切是過程
【高需求艷寶入學第一週-分離焦慮症爆發 Part 1】
https://reurl.cc/no8bj1
【高需求艷寶入學第一週-分離焦慮症爆發 Part 2】
https://reurl.cc/lRxbjQ
【艷寶幼兒園生活3個月筆記】
https://reurl.cc/rg7bj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青少年的情緒風暴:孩子,你的情緒我讀懂了」介紹 訪問作者:莫茲婷 內容簡介: 當孩子成為青少年,你是否發現……性情變得冷漠、不願意溝通? 原本成績優異的孩子,突然變了樣?親子之間,只要一開口就是吵架…… 其實,孩子變得暴躁,可能是心裡充滿悲傷或恐懼。 孩子心...
「分離焦慮症成人」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講劇時辰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健身教練菜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資訊] 成人焦慮症- 看板prozac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三分鐘了解成人分離焦慮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楊仲豪身心科醫師- 你是否會覺得自己太依賴另一半 的評價
- 關於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2022成年分離焦慮症-寵物社群,精選在Youtube上的熱門影片 的評價
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講劇時辰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寶寶大過天》可能係今年最佳驚悚劇!
~ 這個故事講述一個只有二歲,擁有「Trouble Two」能力的B女,憑一己之力,搞到父母、阿嫲同阿婆完全陷入精神失控狀態,出現各種情緒崩潰狀態,情節相當驚悚,B女可以成日摑阿媽,阿媽唔敢反抗,撕爛阿爸啲銀紙、掟走他煮的餸,又去超市搞破壞,老豆都係無能力反抗,阿媽更加患上分離焦慮症,阿婆因為入幼兒園事情,搞到情緒失控變成「變態操控狂」,阿嫲仲要去學校做卧底,事敗又跪又拜去求個學位,又係情緒失控的證明。一個「Trouble B」可以搞到四個成人進入崩潰狀態,情節相當驚悚。
~ 童童經常尖叫,搞到班大人都大呼小叫,情節同驚悚電影《Scream》幾似(不停尖叫部分),所以應該係驚悚劇。
~ 香香的演技算唔算係一個驚悚位呢?
~ 講完笑嘞,不過,當大家見到只是為了一個B入幼兒班,除了全家總動員外,仲搞到成家人反晒面,嗌晒交,情況相當得人驚下,你會認為是劇情誇張唧!不過,最驚悚係現實真係有這些情況,「贏在起跑線」已經深入民生,拍拖情侶和新婚夫婦,見到生個B有可能付出這種代價,有無驚悚感,可能養寵物會自在啲,唔知近年生育率下降,同愈來愈多人養「毛孩」,是否和這情況有關?
~ 養兒育女當然有其樂趣與辛酸,只要唔走極端,享受天倫之樂是件樂事,不過當下的畸型社會情況,又真是容易令人陷入劇中人狀況。
~ 如果和前作《BB來了》首周比較,《寶寶大過天》第一個星期弱在唔夠可愛,以兩歲來說,飾演童童的B女梁芯語,其實算好戲,做到劇本要求,可惜劇情搞到佢有點惹人討厭,童童已經嘈,班大人的劇情一樣咁嘈,所以這星期令人睇得幾辛苦下。可是,如果劇中處境,是某些觀眾的實際體驗,可能因此看得投入,沒有看那些「媽媽Groups」,這劇在那裡可能受歡迎,因為劇本是設計給他們看的。
#寶寶大過天 #驚悚劇 #生仔前計清楚條數先
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健身教練菜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依戀障礙》
為什麼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
為什麼總是在否定、責怪別人?
為什麼對拒絕和傷害特別敏感?
為什麼工作和戀情總是無法長久?
為什麼人際關係這麼困難?
———-
📍依戀的穩定性與依戀的形式,不只影響了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的要求,更與每個人的生存之道、對人生的興趣、戀愛及育兒的方式與抗壓性脫離不了關係,甚至和一生的健康狀態有關。
📍依戀的對象必須是經過「選擇的特定對象」。這種「選擇性依戀」是與特定對象(依戀對象)之間的特殊連結。
出生後六個月到一歲半左右的時期,對依戀的形成是最重要的時期。這段「關鍵詞」一過,幼兒就無法與母親順利建立起依戀關係。
📍無法獲得認同的孩子,成人之後內心深處將永遠殘留「想獲得雙親認同」、「想要被愛」的念頭。
————-
📌孩子的四種依戀模式
除了安全型以外的三種模式又統稱為「不安全型」
「安全型」
安全型的兒童在與母親分離時,雖然會展現出哭泣等不安反應,但反應不至於過度。當母親重新現身時也能坦然表現喜悅,主動擁抱母親。約六成的兒童表現出這種模式的依戀。因为做為安全堡壘的母親充分發揮了機能,安全型的兒童在感到壓力時也能做出適度的依戀行為。
也能做出適度的依戀行為。
「反抗型/矛盾型」
反抗/矛盾型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會表現出大哭大叫等激動的不安反應,然而一但母親再次出現,卻又對母親的擁抱做出抵抗或排斥的反應。不過,只要一待在母親身邊就不願意再度分開。這是因為母親做為安全堡壘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引起孩子過度的依戀行為。約有一成的孩子屬於這種類型。通常這種孩子的父母時而關愛孩子,時而漠不關心,也有不少父母過度神經質或是管教太過嚴厲。反抗/矛盾型的孩子在年齡稍長之後,罹患焦慮症的機率很大,也容易遭到霸凌。
「逃避型」
逃避型的兒童在與母親拆散時幾乎沒有反應,即使與母親再次相會,除了排斥目光接觸之外,也不會主動擁抱母親。因逃避型的兒童沒有安全堡壘,是即使感受到壓力也不會採取依戀行為的類型。約有一點五到兩成的兒童屬於這種類型。從自小在育幼院等設施長大的小孩身上,經常可看到典型的逃避型依戀。有時,缺乏父母關愛或照顧,被放任成長的孩子身上也可看見這種類型。逃避型的孩子年齡稍長後,很容易叛逆或出現攻擊性。
「紊亂型」
紊亂型的行為中參雜了逃避型與反抗型的表現,特徵是沒有固定連貫的行為模式。有時以為孩子毫無反應,有時又會激烈哭或強烈憤怒。此外,這類型的孩子也會出現蜷曲身體。看似恐懼父母攻擊的反應,或是相反地突然攻擊雙親。不少紊亂型的孩子經常遭到虐待,或者擁有精神狀態極度不穩定的父母。原本該安全的堡壘反而成為危險的地方,致使孩子陷入混亂。因為無法預測父母的行動,孩子的行為也變得紊亂失序。紊亂型的孩子將來也容易發展出邊緣性人格障礙。
#書單 #書評 #書類整理 #讀書筆記 #閱讀 #閱讀日
#閱讀紀錄 #閱讀分享 #依戀障礙
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青少年的情緒風暴:孩子,你的情緒我讀懂了」介紹
訪問作者:莫茲婷
內容簡介:
當孩子成為青少年,你是否發現……性情變得冷漠、不願意溝通?
原本成績優異的孩子,突然變了樣?親子之間,只要一開口就是吵架……
其實,孩子變得暴躁,可能是心裡充滿悲傷或恐懼。
孩子心理期盼的是……有人可以來拯救他,為他梳理心裡的糾結。
面對青少年,爸爸媽媽也該開始學習,如何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真正想說的話。
這本書能獻給所有父母,讓你帶著愛與方法,
作者簡介:莫茲婷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
經歷:
「愛+好醫生」顧問團、Stars RADIO 星蹤之愛廣播網《新獵人本色》主持人、社團法人陪伴者兒少生涯教育協會-常務理事、聯合報好讀周報「同理力」專欄作家
著作:《小心青春禁區:31則諮商室裡的故事》
專長:
1.兒童:情緒暴怒、對立反抗、強迫症、自信心低落、某特定事物恐懼症、分離焦慮、父母離婚後創傷、手足衝突、人際問題、特殊族群之適應問題諮商:亞斯伯格、過動症。
2.青少年:人際困擾、霸凌問題、情緒低落、焦慮症、親子衝突、生涯迷惘、情感議題、特殊族群之適應問題諮商:亞斯伯格、過動症。
3. 團體課程:兒童青少年人際&情緒技能團體、父母親職訓練、成人自我成長、輔導志工培訓、教師輔導課程進修、機構心理衛生教育推廣及演講。
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三分鐘了解成人分離焦慮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成人分離焦慮症 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對分離或失去與親密關係的恐懼和焦慮。這種焦慮可能會讓患者感到孤獨、無助、沮喪和憂鬱, ... ... <看更多>
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楊仲豪身心科醫師- 你是否會覺得自己太依賴另一半 的推薦與評價
成人分離焦慮症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ASAD) 過去#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被歸類為兒童或青少年期的疾患,然而現今有越來越多 ... ... <看更多>
分離焦慮症成人 在 [資訊] 成人焦慮症- 看板prozac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轉貼自今週刊
撰文:天下文化
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會焦慮的?
我還在搖搖學步時,有時會大發脾氣,尖叫個不停,用頭猛撞地板。是從那個時候開始
的嗎?
我父母的問題是:儘管我的行為有點極端,但難搞的兩歲兒不都是如此?或者,這樣是
不正常的?兒童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發展階段的表現,或者是一種精神病症?個性壓抑是
一種正常的人格特質,或者是可能發展為社交焦慮症的一種病徵?
我母親查閱育兒手冊,看我這樣大發脾氣是否異常。因書中沒有定論,她於是帶我去醫
師那裡就診,並描述我的行為。醫師說:「這很正常。」他的建議和70年代自由放任的
教養態度一致,說如果我要哭,就讓我哭個夠。因此,父母只好在一旁看著我躺在地板
上嚎啕大哭,扭來扭去,用頭撞地板。有時一鬧就是好幾個小時。
到了三歲,我的極度害羞又該怎麼解釋?母親送我到托兒所的第一天,我就緊抱她的大
腿啜泣,讓她走不了(也可能是不願走—分離焦慮會讓孩子和父母都心如刀割)。然而
,對三歲兒童來說,分離焦慮仍屬成長發展的正常行為。所以最後我還是一個禮拜有三
個早上和母親分離,待在托兒所裡。儘管我小時候是個性壓抑的孩子,害羞、內向,一
到陌生環境就亟欲逃離(如在實驗室的檢驗之下,或許會發現我動不動就會出現驚嚇反
射,而且血液中的皮質醇濃度很高),不過這些特質並不一定代表我將來會有心理病態
。
但今天回溯到我兒時,我的焦慮揭露了來龍去脈,我幼年時期的壓抑行為正是成年神經
質病症的序曲。
在我六歲那年上小學一年級之時,出現了兩個新問題。一是分離焦慮捲土重來,而且變
本加厲;另一則是嘔吐恐懼症—我生命中最初、最劇烈也持續最久的恐懼症。
根據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蒐集的資料,焦慮症的成人病患中有85%在兒時已有某種恐懼症
。這項研究的受訪者約有25萬人,分布於全世界。此研究還發現,童年的焦慮經驗日後
可能會加劇和轉移。例如一個六歲兒童怕狗,在青春期出現社交恐懼症的機率,與不怕
狗的孩子相比,幾乎是他們的五倍;成年之後出現嚴重憂鬱症的機率則是他們的2.2倍。
這項研究的主持人凱斯勒(Ron Kessler)說道:「一種恐懼症常會伴隨其他恐懼症。因
此,如果第一種恐懼症已經出現,幾乎可以斷言將來會出現第二種,之後又很可能會出
現第三種,以此類推。在五歲或10歲的時候怕狗是件值得注意的事,不只是怕狗對生活
品質有影響,更重要的是,你到了25歲,罹患憂鬱症、從高中輟學、未婚生子、依賴藥
物的機率,是不怕狗的人的四倍。」
我六歲那年,分離焦慮猛烈來襲
我六歲那年,母親晚上開始到法學院上課。我的分離焦慮再度猛烈來襲。我那時上小學
一年級。每天放學,我和其他小朋友共乘回家,到家之後迎接我的是住在附近的保母。
保母對我很好,但是幾乎每天晚上我總是在自己的房間走來走去,焦急不安地等父親下
班回家。從我六歲到十歲,幾乎每天晚上都是這樣,往後的10年,我父母晚上也常不在
家。因此,我小時候常常會想,父母會不會死了,或是把我拋棄,讓我變成孤兒。這樣
的念頭總教我恐懼不已。
儘管父母每個晚上都會回來,我仍不安心。我總是認為,這一次他們出門一定不會回來
的。我看著窗外,焦急傾聽外面的車聲,看是不是父親開著他那部福斯回來了。他應該
會在6點30分以前回來的,如果過了6點10分或15分還沒到家,我就會陷入焦慮和絕望。
週末,父母一起出門的時候,對我來說是更大的折磨。我毫無理性地害怕父母把我拋下
。我常相信他們已死於車禍,有時則認為他們只是想離開這個家—可能因為他們不再愛
我,或是他們根本不是我的親生父母。
每次他們要出門,我例必要問:「你們最晚什麼時候到家?」母親估算可能到家的時間
後,會再加個15到20分鐘,然後告訴我。可是我早就料到她會這麼做,於是在那個時間
之前的45分鐘我就開始坐立難安。母親發現這點之後,就把聲稱的預定到家時間再往後
延,但我很快又發現了這點,把她說的時間再減若干分鐘。經過一長串的拉鋸戰之後,
不管她說什麼時候回來都沒有意義了。
在我青少年時,父母出門參加宴會,我會打電話(或強迫我妹打)到宴會主辦人的家,
看看父母是否平安。還有幾次,我甚至會在三更半夜砰砰砰地敲鄰居的門(有段時間住
我們隔壁的是聖公會牧師一家),向他們求助說,我父母這麼晚了還沒到家,恐怕凶多
吉少,請他們幫我通報警方。我在六歲時做這種事,父母只是有點難為情,但到了13歲
還這麼做,他們簡直覺得臉都丟光了。
我12歲時,儘管我的房間和父母房間在同一條走廊,只隔四公尺,一個人睡還是很大的
考驗。睡前,母親幫我蓋好被子,我總會問她:「你保證不會有什麼事發生?」我的嘔
吐恐懼症變得嚴重之時,我好怕半夜醒來會想吐,因此我在睡前變得更焦慮不安。我告
訴母親:「我覺得不舒服。今晚你可不可以特別注意一下,隨時準備過來照顧我?」母
親答應我說,沒問題。幾天後,我又更緊張了,說道:「今晚,你可以不可以特別、特
別、特別注意一下我的情況?」由於每晚我都問一樣的問題,因此每一個字我都還記得
。最後,這變成每晚睡前的例行公事,直到我上大學。
我的分離焦慮幾乎影響了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我在青春期之前運動協調性還不錯,但是我第一次參加棒球練習時,場面是這樣的:六
歲的我,站在棒球場邊號啕大哭,教練一臉迷惑地站在我身旁:他明明對我很好,我到
底在哭什麼?(我不曾再回去打過棒球。)
第一次上游泳課:那年我七歲,淚眼汪汪,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就是不肯和其他小孩一
起進入泳池。
第一次踢足球:我八歲那年,保母帶我去足球場,我在場邊一直哭,說什麼都不肯下場
。
五歲那年,參加兒童夏令營的第一個早上:我在小房間旁邊不停啜泣,說我想媽媽,我
要回家。
七歲那年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參加隔宿露營的頭兩個小時:我在角落哭泣,被一
群輔導員團團圍住。他們不知道我到底怎麼了,儘管一直勸我、安慰我,還是無濟於事
。
我父母開車送我上大學:我坐在後座啜泣,既焦慮又想家。我擔心我離家上大學之後,
父母就不再愛我。(其實,我家距離學校只有4.8公里。)
為什麼我會這麼沒有安全感,擔心失去父母的愛或保護?
為什麼一般小孩都在從事的活動對我來說這麼困難?我每晚要求母親給我保證,然而究
竟要什麼樣的保證,我才會覺得安心?
過去30年來,我努力脫離焦慮的糾纏
我感慨萬分地對W醫師說,過去30年來,我不斷努力脫離焦慮的糾纏,目前看來仍希望渺
茫,更有甚者,根據基因檢測報告這樣明確的證據,我天生如此:因為遺傳的緣故,焦
慮、悲觀與脆弱早已嵌入我的生理結構、存在於我的細胞之中。
他說:「這就是我為什麼一再告訴你,我很討厭現代精神醫學那麼強調遺傳學和神經生
物學,因為會讓人以為心靈是固定不變的結構。事實上,那是有可塑性的,在一生中可
能會出現很多變化。
其實,你已經比你自己想的要來得有韌性。你總是說,『我無法應付這個』或『我不能
應付那個』。以焦慮症的病人而言,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再怎麼難應付的,你還是做到
了。不是嗎?就像你為了完成這本書,已經克服了很多問題。」
由於我這本書的截稿期限迫在眉睫,我不得不放下雜誌社編輯的全職工作,請了長假專
心趕稿。這個決定當然有風險,特別是印刷雜誌業日趨沒落,不久可能將走入歷史,再
者目前的經濟情況是大蕭條以來最糟的,難道我不怕工作不保?然而,一想到不能在期
限前完成書稿,我就恐慌起來,我想了很久,最後決定一賭,暫時放下全職的工作。我
想,也許在截止期限的壓力之下,我的生產力得以暴發,趕快完成此書。
8月的一個清晨,在我請假的最後一個月,我在轟隆隆的雷聲和霹哩啪啦的暴雨聲中醒來
。突然間,我發現臥室玻璃窗遭到樹枝和石頭的拍擊。我一跳下床,跑出房間,窗戶就
破了。老婆帶著孩子出遠門,因此只有我一個人在家。我經過廚房,衝到地下室之際,
一棵大樹剛好倒在屋頂上,砸毀天花板。所有的櫥櫃都東倒西歪,燈具掉了下來,在半
空中晃來晃去,天花板裡的絕緣材料也露出一長條,像在吐舌、喘氣。屋頂上的瓦片不
斷落下,掉在亞麻地板上。雨水從屋頂的破洞嘩啦嘩啦流下來。
就在第二棵樹倒在屋頂的前一刻,我從客廳的一頭跑到另一頭。客廳的四扇窗戶同時爆
裂,玻璃碎片飛往四面八方。外面,有幾十棵樹都倒了,有的已被連根拔起,有的樹儘
管高達20公尺以上,也被劈成兩半。
我連滾帶爬地下了樓梯,打算在地下室避難。等我到了下面,發現水已經淹了七、八公
分高,水位還在攀升。我站在最下面一級台階,腦子一團亂:心想,怎麼會這樣?
我就這樣穿著四角內褲,楞楞地站在那裡。我感覺得到我的心在狂跳。我口乾舌燥、呼
吸急促、肌肉緊張、腎上腺素在我血液裡流動—我的戰或逃反應已完全啟動。就在我察
覺心臟砰砰跳之時,我想到,這樣的生理反應就像恐慌症或恐懼症發作。儘管,我在這
一刻面臨的危險要比恐慌症發作真實得多,我也知道我可能會受傷,說不定還會送命。
但我現在的感覺卻不會比恐慌症發作時難受。是的,我很害怕,但另一方面我不由得驚
嘆大自然的力量,沒想到我那看似堅固的房子兩三下就被毀了,附近的數十棵巨木也不
堪一擊。
接下來的幾個禮拜,我忙著申請保險理賠,以及和災後重建技師、房仲業者、搬家公司
打交道,寫書的事完全停擺。一轉眼,我就要銷假上班了。我再度陷入天人交戰:如果
我不回去上班,老闆可能請我走路;但我要是回去上班,我的書稿就無法在截止期限前
完成。我終於認清事實:我就是無可救藥的失敗者—個性脆弱、焦慮、喜歡依賴、活在
恥辱之中。
此時,W醫師給我當頭棒喝。「這是你的內心告訴你的嗎?你已經出版了一本書。你一直
承擔養家的責任,而且你有工作。」
那天稍晚,我收到他寄來的電子郵件: 你回去之後,我在整理今天的病歷之時,突然想
到,你最好把正面回饋內化……你一直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實在大錯特錯,你的能力
已經非常高強。請試著吸收這樣的意見。
我給他的回信如下: 我會好好吸收這些意見。但我有這樣的毛病,我很容易退縮,總是
會給自己的表現打折或是找藉口。
他接著回覆: 我們會自動把正面回饋打折扣。這就是為什麼改變自己很不容易。但是首
先你可以這麼做,也就是把負面力量推開。
W醫師一直告訴我,要獲得心理健康、從焦慮得到解脫,我就得加強我對自我效能的感覺
。他引用的是認知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理論。(班杜拉認為,如果一
個人能不斷證明自己有能力應付各種情況,即使不能免除焦慮、憂鬱或脆弱之感,也能
建立自信,加強內心的力量,以抵禦焦慮和憂鬱的侵擾。)然而,為了寫這本書,我不
得不吞下羞恥、焦慮和脆弱,把這些經驗陳述出來,這樣的書寫經驗只會加深我的焦慮
、軟弱、無助和依賴。
如果書寫焦慮像是進入一個隧道,總有一天我應該能從另一頭走出來。儘管寫這本書,
我不得不揭開傷疤,讓人看到我的無助、無奈和無能為力,但我希望藉由本書的完成展
現自我效能、毅力、生產力,還有—韌性。
正如W醫師常告訴我的,儘管我焦慮成疾,我還是熬過了婚禮的挑戰,也找到可以發揮長
才的工作,已經做了20幾年,成果斐然。
他對我說:「過去幾年,你負責雜誌編務,編輯、策劃了許多精采的封面故事,而且你
創作不輟,把家人照顧得很好,甚至你的房子毀於天災,你都撐過來了。儘管人生無常
、充滿挑戰,你還是走過來了。」我說,我能通過這些考驗是靠藥物之助,如有任何成
就,必然伴隨著無止境的憂慮或恐慌,好幾次還瀕臨精神崩潰。我永遠在害怕別人會發
現,我只是個焦慮的可憐蟲。
他說:「你的確有焦慮的病症,然而,你並沒有被擊垮,你得了解,儘管你受到很大的
挫折和阻礙,還是完成了很多了不起的事。你真的該好好稱讚自己。」
也許,藉由這本書把我的恥辱和恐懼攤在世人眼前,我可以獲得新的力量,減少焦慮。
〈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作者:史考特.史塔索 Scott Stossel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總編輯,著有《施萊佛傳》,不時於《大西洋月刊》
、《紐約客》、《新共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報章雜誌發表評論,文
章曾被收錄於《美國最佳政論文選》(The Best American Political Writing)及多所
大學教科書。目前與妻兒定居於華盛頓特區。
----
Sent from BePTT on my HTC U12 lif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3.217.16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ozac/M.1620432616.A.C1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