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地圖圖解】2021台灣「OMO零售全通路」產業地圖
3個2021台灣「OMO零售全通路」產業地圖新情報news!
💡【趨勢1】線上線下銷售緊密融合:集團電商、社群商務、行動支付
💡【趨勢2】多樣化零售業態/複合店:跨業態通路、無人店與智販機
💡【趨勢3】疫情下「短鏈興起&冷鏈升溫」:門店外送、包裹收送、低溫配送
==============================
2017年創新工廠李開復博士提出「虛實融合OMO(Online-Merge-Offline)」後,歷時3年探索,2020年驟然爆發的疫情,意外成為檢視零售企業OMO全通路布局的關鍵考核點。
觀察台灣產業數據,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額於疫情期間屢創新高,2021年Q2三級警戒措施期間創下年增44.3%的新高紀錄,單季銷售總額達新台幣283億。而大型零售集團於疫情下積極的因應對策,也成為拉動整體零售產業邁向OMO轉型的火車頭。
2021台灣「OMO零售全通路」產業地圖,以圖像化方式呈現零售業者在大中小型實體零售店態、網路購物、行動支付、物流外送服務等關鍵領域的涉入程度與競合脈絡,並進一步歸納3項全通路關鍵趨勢,觀測台灣「OMO零售全通路」布局風貌。
📣【趨勢1】線上線下銷售緊密融合:集團電商、社群商務、行動支付
除了開設應對各通路的線上銷售平台外,應用具高滲透率的Line所推出的各式社群商務方案,近一年成長速度相當值得注目。例如全家2017年即著手經營各店Line群組,並於2021年推出「全+1」行動購;7-11以門市Line群組熟客生態圈為基礎,推出「i划算」社群團購;寶雅、家樂福、康是美與Line購物合作,將社群流量轉化為新客增長來源;全聯則是擁有超過千萬好友數的Line官方帳號及蓬勃的各店Line群組,並將分店(批)取、預購、團購、轉贈等功能內建於自有PXGo!中,全力鎖定「社群商務商機」。
台灣消費者在各類型零售通路中的行動支付使用率(複選),以超商的71.2%居冠,量販、超市及百貨亦分別達到51.4%、45.3%及39.7%,其他連鎖商店則為34.3%,均擁有一定基礎。因此不少實體零售企業近年均積極推出自有行動支付工具,部分業者更進一步申設電支機構。2021年台灣電支產業兩大新進競爭者均由零售業者主導,分別為由全家、玉山銀行及PChome旗下拍付國際共同合資成立的「全盈支付」,以及由全聯實業100%出資設立的「全支付」。
📣【趨勢2】多樣化零售業態/複合店:跨業態通路、無人店與智販機
近年台灣零售各業別間的界限愈趨模糊,競爭也更加激烈,同時提升了跨業併購及策略結盟的重要性。本次調查的企業集團中,以統一流通次集團的多角化布局最為積極,經營範疇涵蓋統一超商、康是美藥妝、夢時代及時代百貨、K.Seren美妝複合店等,並由統一集團共同持股台灣家樂福達40%,加上家樂福於2020年併購頂好及JASONS超市,使統一流通次集團成為台灣唯一橫跨超商、超市、百貨、量販的零售集團。
此外,各類型零售無人店、智慧型自動販賣機在疫情下再次獲得重視。整體來看,疫情下的無人零售應用型態包括智慧型販賣機(如7-11智FUN機、全家智慧販賣機)、智慧貨架(如美廉社OFFICE Mart),以及主攻封閉型經濟圈的小坪數無人商店(如全家科技簡配店、家樂福i Carrefour)。
📣【趨勢3】疫情下「短鏈興起&冷鏈升溫」:門店外送、包裹收送、低溫配送
將覆蓋範圍廣大的門店網絡轉化為小型發貨倉,搭配線上購物共同組成的快速電商到貨服務,為實體零售業者在疫情下挑戰大型電商平台的最大優勢。包括4大超商、全聯、家樂福、大潤發、愛買、新光三越、SOGO百貨等,各家業者於疫情期間均與外送平台合作,推出門店商品或餐點配送服務。部分企業更進一步建置自有門店配送解決方案,例如統一超商於2021年收購本土外送平台foodomo,預計於年底將門店外送服務擴展至全台1萬間門市;全聯則是緊扣「實體電商」策略,與全球快遞合作推出小時達服務,並預計於雙北增設多家小時達專門店,以提高運作效率。
疫情爆發後,快速膨脹的電商物流需求雖然成為龐大商機,卻也造成社會流通效能問題。台灣超商業者應用布局多年的物流基礎設施及店配系統,推出多樣化的包裹收送服務。例如7-11與全家除網購店取外,也提供宅轉店服務,緩解物流士重複配送的負擔,而店到店、店到宅及到府收件服務,則提供民眾更方便的收寄選項。7-11更進一步推出「國際交貨便」,提供海外店取及宅配服務。不僅如此,超商業者更以包裹收送服務為切入點,將服務範疇擴大推展至開店平台,例如7-11的賣貨便、全家的好開店/好店+/好賣+以及與Shoplus展開的策略合作等。
✍️下載【產業地圖圖解】2021台灣「OMO零售全通路」產業地圖:https://reurl.cc/6DZXly
-----------------------------------------------------
關聯閱讀:
2021【商業數據圖解】2020台灣「零售&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https://reurl.cc/dxVR2k
2021【商業數據圖解】2021H1台灣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數據解析:https://reurl.cc/9r8LMj
2021【產業地圖圖解】台灣「電子支付」產業地圖:
https://reurl.cc/bnnnzl
2021【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零售&電商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 https://reurl.cc/Q7oKlo
2020【產業地圖圖解】台灣零售集團邁向生活全通路布局: https://reurl.cc/ZjrkQp
#產業地圖圖解
#零售產業
#電商產業
#物流產業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2月15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piZMZg5HKAc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
「切貨收購」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切貨收購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切貨收購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切貨收購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切貨收購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切貨收購 在 通勤十分鐘 On The Way To Wor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切貨收購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切貨收購 在 芳泉庫存切貨粉絲團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切貨收購 在 切貨庫存收購-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切貨收購 在 切貨庫存收購-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切貨收購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切貨收購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2018年時所寫的一篇文章,文章很長,但應用在今天的情況倒是相當吻合。看到今天恒大和一眾內房的下場,其實是意料之內,只是個波幾時爆而已,事實上,爆煲時間已比想像中有所延遲…
//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價總值達到400萬億元人民幣,是一個天文數字。中央當然也知道內房市場存在的泡沫問題,而對付泡沫問題最有效徹底的解決方法就是讓它爆破。然而,房地產市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股市是二號列車,現時股市不會好到哪裡去的情況下,如果400萬億的房地產市場爆破,對中國的經濟將會造成非常沉重的打擊。因此,中央近年的主調是「去槓桿」,減低泡沫真的要爆破時對市場造成的影響。現時,中國的房地產泡沫也開始有破裂的跡象,去年北京房價已明顯出現下調,特別是二手房,價格由高位下跌幅度達20%。
為免「去槓桿」會刺破泡沫,影響經濟增長,人民銀行於2018年6月24日宣佈今年年內的第三次定向降准,預計釋放約7000億元的資金,支持高負債企業「債轉股」項目和小微企業融資,儘量針對性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央所做的都是「緩衝式去槓桿」政策。
除房地產泡沫以外,國內的債券違約問題嚴重,不論是地方政府、上市公司、民間企業、甚至中大型國企均存在債務和流動性的問題,當中尤以內房企業的問題最為嚴重。中央「去槓桿」的意志十分堅定,自去年底再次限制內地房地產企業於內地發債融資,因此有不少內房公司、國企於今年初急急來港進行境外發債。
值得留意的是,不少內地企業只通過境外成立子公司(實質上只是一個融資平台)進行發債,發債的內地企業礙於外管政策的限制又不能直接對境外的融資主體進行擔保,往往只能提供沒有法定擔保效力的安慰函(letter of comfort / keepwell agreement),在沒有辦妥外管局的對外擔保登記的情況下,這種所謂「擔保」實際上等同「口頭承諾」,講個信字。這些境外融資平台實為新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SPV),本身並沒有還款能力,倘若發債主體違約,提供「偽擔保」的內地母企儘管有能力償還貸款,到時又是否能獲得外管批准,順利將資金從內地匯出至境外還債,這是一個問號。因此,大家投資債券時不得不留意發債之結構與及資金用途是否用於再融資,更重要的是其還款來源。
以上這類結構的債券真正的還款來源實質上只依靠發新債再融資。大家不難發現近年不少內企在境外新發行的債券之發債用途為「再融資」(re-financing),說白了就是「以新債還舊債」,性質等同於續用貸款( loan rollover)。若市場繼續有債券違約事件發生,令債券市場情況轉差,加上市場加息因素,企業若未能發行又或者需要以更高的成本去發行新債再融資,資金鏈一旦斷裂引發的連鎖市場反應,將使債價進一步受壓,繼而觸發債券市場去槓桿,加速債市崩盤的骨牌效應。以上的市場傳遞反應將會非常迅速,一旦來臨的時候才意識到,要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債券二手市場已即時失去了流動性。
除這類「偽擔保」債券以外,近年市場多了很多「偽國企」跑出來境外發債,更令筆者振驚的是不少香港大型私人銀行更會為這類「偽國企」提供高成數的融資率。所為「偽國企債券」,是指一些擁有中國地方政府背景的企業所發行的債券。由於地方政府要爭取政績,必須要「修橋補路」,而這都牽涉到龐大的政府財政開支,但地方政府發債有規模的限制,有見及此,地方政府唯有成立城市投資建設公司(簡稱「城投公司」),再將土地及政府的資產或一些特殊權益注入這些城投公司作擔保,然後利用城投公司進行發債,從而取得資金。
然而,城投公司所投資的公共建設項目大部份都沒有盈利能力。這些城投債作為地方政府爭取政績的工具,卻沒有想過還款能力的問題,城投債爆破是遲早的問題。最近一兩年,大量內地城投公司跑出境外尋求發債渠道,筆者也曾接獲不少城投公司的邀請作為其境外發債的融資顧問,可以說,他們甚麼也不懂,只想趁境外債券市場火熱圈錢。偏偏就有不少私人銀行客戶貪其高息,又有「國企」背景,以為相當安全,加上銀行又願意配合給予高槓桿,近年這些債券都十分暢銷。
說到國企背景的債券,不得不提的是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不到大半年前,國儲能源曾牽頭合組財團向長實以402億港元收購中環中心。然而不久後,國儲能源退出了交易,並在5月份出現一系列美元債券違約。事實上,金融海嘯後,中央開閘放水,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擁有國企背景的企業,以及大型上市企業如萬達、海航等,他們都極容易從銀行取得大額貸款。然而,他們都明白到內地的資產以及人民幣都存在著泡沫。引述內地經濟學家賀江兵的說法,人民幣事實上是超額增發的。根據人民銀行資料顯示,今年3月,人民幣廣義貨幣供應量高達約174萬億元,這個數字比美元和歐元的M2貨幣供應量之總和還要高。這是為何國儲能源、萬達、海航等大型企業要在內地借取大量銀行貸款、發債用於海外併購,因為他們都意識到將資產配置海外的安全性,同時清楚人民幣存在泡沫的問題。然而,這些不惜通過高負債去境外進行瘋狂併購的行為令中央非常關注,當中央針對這些高負債的企業實施融資限制,流動性便會即時出現問題。這些企業在境外發行的債券便會面臨違約的危機。
筆者自金融海嘯後開始投資債券,正值當時內地的房地產發展項目回報高,但內房企業在內地難取得開發貸,且融資成本高,紛紛走出境外以高息發債融資。筆者當時利用低息環境的優勢,運用槓桿投資相對穩健的高息債券,套取豐厚的息差收益,槓桿後的資本年回報率連續幾年高達2x-30%。然後再利用槓桿後的高息回報累值紙磚(REITs)等現金流資產,慢慢自然去槓桿。
誠言,投資債券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對筆者而言,債券最吸引的地方是定息回報及可槓桿操作。然而,槓桿操作的前題是息差。在目前資金成本高昂的情況下,只能找高回報的債券來投資,如內房債和城投債,變成了以風險換取回報。若不使用槓桿,投資的回報率太低,於我而言,有其他更好的投資選擇。這是為何筆者近兩年沒有增加債券持倉,原因是真的「揀唔落手」,最後在一年多前債券到期的到期,未到期的都已全清倉。以目前市況,投資債券需要更為謹慎,考慮到加息等因素,應該以短債為主,如為定息債券,已沒有槓桿的需要,投資者對回報率的要求應合理地降低,切勿盲目追求資本回報率的極大化。
在風高浪急的大環境,擁有防守意識的投資思維才是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最後,本篇文章比較長,由貿易戰講到中國內部經濟問題和債務問題,再從投資者角度看債市,全部都是肺腑之言,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深思。本文並非想唱淡,只是探討最壞情況下的投資部署。//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html
切貨收購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2月15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piZMZg5HKAc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在美國,選舉人團會議正式投票選出下任總統,長期以來都是例行公事,可是昨天的選舉人投票,卻罕有備受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拒絕承認大選落敗,展開了當代美國史上最離譜的反民主操作,試圖以法律和政治手段,將百萬計合法選票作廢,聯邦最高法院上周的裁決,實際已一錘定音,駁回所謂選舉「舞弊」的無稽指控。選舉人投票正式確認拜登當選,標誌特朗普翻盤之路走到盡頭,然而這是否一如拜登陣營所言,見證了美國民主的韌性,仍得走着瞧。特朗普有關選舉舞弊的謊言,對美國民主傷害很深,選後未見大規模政治暴力,也不代表特朗普的民粹操作未有加深社會撕裂,「冷內戰」(cold civil war)已經形成,美國民主政治很難回到特朗普時代之前。
蘋果頭條
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11月3日舉行至今,已超過一個月,即使美國傳媒早已推定當選人,但其實未算正式結果。在周一,選舉人團將開會投票,投下總統及副總統的一票,才正式確認誰人勝出大選。本文將簡單介紹總統大選的選舉人團制度及運作。美國總統選舉有538張選舉人票,按各州參議員及眾議員的數目分配,而各州眾議員議席是按人口劃分,並再加上每州2個參議院議席。除了緬因州及內布拉斯加州外,大多數州都是採取勝者全取制(Winners Take All),在州分取得較多普選票的候選人,可全取該州所有選舉人票。在選舉人團制度下,即使候選人取得較多普選票,亦不代表勝出大選。例如在2016年大選,特朗普所得的普選票比民主黨對手希拉里少近300萬票,但最後憑較多選舉人票勝出。
東方正論
特區亂世,無奇不有。香港人多地少,房屋政策重中之重,卻弄得一塌糊塗,蝸居族上樓難,劏房僭建問題嚴重,不少人在天台非法加建,本報揭發葵涌工廈有人把4個貨櫃吊到天台疑作為居住用途,危及樓宇結構,隨時冧樓一鑊熟。屋宇署執法不力,工廈僭建「無王管」,涉事業主明目張膽,公然進行違法工程。葵涌街坊直擊4個貨櫃吊到工廈天台,貨櫃屋裝有污水喉,內部間隔設備齊全。其實工廈僭建是公開的秘密,由於很多都空置,所以私自改變用途屢見不鮮,分拆劏房如雨後春筍,甚至經營非法民宿及旅館,造成消防隱患,衞生惡劣問題,更由於人口密集,淪為防疫漏洞。
星島社論
本港昨新增八十二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其中七十七宗為本地個案。黃大仙東頭邨貴東樓新增兩宗確診,累計六個較高層單位共九人染疫,當中三個單位均為15室。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連同環保署及衞生署人員到場視察,指該幢15室的單位出現小型爆發,2315室的廁所抽氣將帶病毒的氣霧(即氣溶膠)抽出室外,樓上2415室開動廚房抽油煙機時有開窗,結果將樓下病毒抽入屋內。他指,開抽油煙機形成負氣壓再將病毒抽入屋是新發現,呼籲市民開抽油煙機要關窗。近天台二十九樓的15室中招就因「擾流效應」有關。
經濟社評
內地科網企業經過多年野蠻增長,幾乎寡頭壟斷各個生活消費範疇。北京今年參照世界經驗,加入國際行列,積極監管科網巨擘壟斷行徑,最新有阿里巴巴因收購銀泰商業受罰,但那只是芸芸切入點之一,中央政府最終料會放眼科企有否負上應有社會責任,以防一日千里的商業創新,反過來造成系統風險。中國市場監管總局昨天發公告,阿里、閱文及豐巢這3家企業早前的收購違反了《反壟斷法》,各罰50萬元人民幣,清楚表明網級行業不是法外之地。罰款金額雖小,但意義龐大,市場普遍認為是揭開監管科網企業的新序幕。
切貨收購 在 通勤十分鐘 On The Way To Wor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要用心經營🕯️
#日浮司康x通勤十分鐘專案
在EP49我們分享到本身也是通勤族的Zero創業小故事,雖然日浮從來沒有做過廣告,一直以來都是客人口耳相傳的介紹,卻也默默地成為大家私藏的口袋名單,常常沒有預定還會買不到撲空🥺現在人不在台南沒關係也不用怕排隊買不到,這次要給通勤族的專屬優惠On The Way To Go 通勤族專屬禮盒(限量100組,每人限購一組)來自台南的低調私藏好店只偷偷和通勤族分享,這家店雖然低調但每週都賣爆,現在有通勤族特別禮盒,就算人不在台南也有機會品嚐到外酥內軟,Esther認定吃過最好吃的司康!趕快到日浮司康的臉書專頁私訊留言購買 👉🏼http://bit.ly/zoofu
|至日浮司康臉書私訊或此篇文章底下留言|
「on the way to go+1 」
即可獲得通勤十分鐘專屬補給!
|活動內容|
經典司康八入外帶盒To go!:
原味2、伯爵2、蔓越莓2、
四季春1、焙茶1
價格:
自取步步高升$345
含運低溫宅配$500
#附英國Whittard茶包兩包
(經典伯爵&玫瑰紅茶各一入)
#限量100組(一人一組)
A scone a day, keep your smile stay: )
|活動時間|
10/12開始至100組截止
|出貨時間|
10/17開始出貨,預計10月底前出貨完畢。
💬合作邀約: onthewaytowork2020@gmail.com
💬IG: http://bit.ly/otw2020
💬FB: https://bit.ly/34JYjyg
💬Youtube:https://bit.ly/36WsNQk
如果喜歡的話
歡迎幫我們分享和訂閱🙂
切貨收購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週內第6單蝕讓: 第1913成交(堅),感覺6分。荃灣鱟地坊80至84號華成樓B座地下B1舖,建築面積1000呎,實用面積719呎,門闊約9呎,深約70呎,原業主叫價2800萬,剛成交2280萬。租客山西印象山西手工麵店,租金8萬元至2021年4月17日,回報4.2%。這間舖前身是759雲吞麵店。
原業主於2016年12月12日用2750萬買入。 租金於2012年曾經是11.5萬, 當時租客為759雲吞麵店。 原業主持貨4年蝕470萬。
這間舖在坊間已經放售了好耐, 一直傳出是業主後悔買了這個位,想急套現,願意蝕讓。 雖然租金表面上回報唔差, 但這個租客生意應該都幾差, 預咗日後要減租。
這間舖是2012年荃灣鱟地坊(士林食肆)由兩間大舖,劏出來的14間舖之一, 當年劏售高價,現在二手市場好多都蝕讓。 最近一間是B7舖,2019年10月,租客熱狗店,成交750萬,2014年原業主用820萬買入。
但整體而言, 這間舖始終大間, 位於荃灣核心區, 人流都唔差,價唔錯。 感覺平市值約一成。舖市今時今日, 除非收購,唔低於市價都幾難有成交。
。。。。。。。。。。。。
這單是一週內街舖第六單蝕讓成交 ??????
荃灣鱟地坊80至84號華成樓B座地下B1舖,建築面積1000呎,租客山西印象山西手工麵店,租金8萬元,回報4.2%。
原業主於2016年12月用2750萬買入,現2280萬出 【蝕470萬】
香港仔大道238號地下1&2號舖,Bar Pacific, 建築面積2592呎,租93800,回報3.4%。原業主2012年12月以4000買入,3300萬賣出。租客買入。【蝕700萬】
尖沙咀亞士厘道24至38號(A2A-A2B舖),交吉,蝕讓,建築850呎,2011年12月3938萬入,3500萬出。 銀主盤。【蝕438萬】
葵芳信芳街10至20號B3舖,米線舖,建築1200呎,租48070,回報2.5%。2017年4月2500萬入,2300萬出。【蝕200萬】
土瓜灣美景街2至28號地下25號舖,車房,租金24800,建築面積800呎,原業主2012年11月用1188萬買入,1000萬出。【蝕188萬】
北角英皇道上潤中心地下G2舖, 建築面積1200呎, (前)耀才證,現吉舖, 原業主2012年11月用6500萬買入,4800萬賣出。 財務公司加按急售盤【蝕1700萬】
一星期內,合共六間街舖蝕讓,帳面就唔見咗3696萬,我咁大個仔未見過。
不過政府宣布減辣之後,今日我明顯收到電話想買我的舖的人多了。 相信消息一定對舖市有正面影響。 成交會更活躍,可惜會見到更多是蝕讓個案。好多業主已等唔切, 舖市始終都會成街「血流成河」??
。。。。。。。。。。。。
放盤搵盤,都即刻下載 smartME 啦
查詢電話 2250 1188
https://smartme.com.hk
。。。。。。。。。。。。
《保密放售舖 Quote 價》有舖放售,記住搵我 quote 下價。全程保密 ? 專業,成交期可以是全港最快,快至1至2個月現金到手。
自2016年商舖基金成立以來,我們已買賣67間商舖(全地舖),同期全港最多。 2020年底前,我們最少要買入多一億商舖,每間五千萬以下,最好是一至三千萬。
有舖放售,可直接聯絡我(李根興) whatsapp 9036 1143 或 Marc 6092 6444 / Joe 9250 6708 / Vivian 9311 9274 或致電 2830 1111, 當然也非常歡迎經紀介紹。www.bwfund.com (證監會持牌法團 BBL 650)
#buy_shop, #shop_investment, #shop, #retail_property, #商鋪,#買鋪,#商鋪成交,#鋪,#retail_shop_investment
切貨收購 在 切貨庫存收購-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切貨 庫存收購找切貨庫存收購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切貨收購 在 切貨庫存收購-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切貨 庫存收購找切貨庫存收購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切貨收購 在 芳泉庫存切貨粉絲團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是專業的庫存切貨中心,高價收購各類庫存貨, 不論是文具、玩具、生活五金、生活百貨、包包、皮件、服飾、飾品.鞋子……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