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記憶比大腦學習更可靠》
這是一本”找感受度”的書
當你要教一個小朋友騎腳車, 游泳, 或是任何技能時, 會鉅細彌遺地把所有執行方法交代清楚才讓他們開始嘗試嗎? 又或者說, 每一個人都會騎腳踏車, 但是隨便找一個人描述一下他們怎麼可以一遍前進一邊維持平恆其實是有困難的
在近代, 絕大多數的學校教育都遵行的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的身心二元論: 人類的心智是由大腦發展出來的, 而身體只是智慧的一個載體. 因此所有學校教育全力注重在語文數學社會之類的理論課程上, 體育課的時間相對被壓縮. 因為人們相信使用統計化與系統化的學習, 可以有效地提升邏輯與辯思能力, 這也是被認為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要方式
從傳說笛卡爾製造了一個女兒的機器人開始, 人類就開始醉心於人工智能的開發. 而過去幾年, 機器首先在西洋棋盤上擊敗了人類之後, 最新的技術AlphaGo也在數年前連續三次完勝人類的圍棋冠軍柯潔! 至此, 人工智能的新紀元降臨, 電腦的運算速度與儲存資訊量是人類所遙不可及的!
完了完了, “機械公敵”的電影世界要成真了..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在街上可以看見越來越多裝配有輔助駕駛的車子, 但是不管什麼品牌的車商, 一開始信誓旦旦的跨下海口他們可以在幾年知道製造出第五級自動駕駛的汽車商 (100%不需要人類), 在過去幾年之中紛紛宣布: 要達到這個目標比他們想像中的困難 (但是只有馬斯克對此還表示出非常大的信心)
在自動駕駛系統中, 設計師把所有的汽車動作透過數據而模組化, 讓它們可以經過運算而在路上控制車體的動作. 但是最大的困難就是在不管是任何道路之中的實際情況是瞬息萬變的, 包含突然改變的風速, 掉落的障礙物, 無預警闖入小動物等等, 這些都與在有固定範圍以及明確規則下的棋盤內不同. 所以我們知道, 將一個醫療機器人放在手機製作的生產線上一定會出現大問題, 因為外在環境已經改變了, 與在電腦內原先預設的演算程式不一樣, 工作人員除了改造外形之外, 也需要重新設計所有軟體
當你聞到了一個熟悉的麵包味道, 回憶會馬上把你拉回兒時放學時經過一家麵包店的情景; 當你看到了前男/女友留下來的一個小物品時, 腦中馬上會浮現在當初在相處時對於這個東西的回憶; 當你聽到了一首流行老歌時, 時空在瞬時間會轉換回到學生時代, 可以讓你徜徉其中不可自拔
我們所認知的世界, 除了先經過大腦的思考與分析之外, 也靠我們其他的感官所汲取的資訊同時輸入所建構起來, 這就是”體驗”. 身體的感知能力, 就是記憶的中心. 在學習時, 讓全身的感官同時參與, 就可以幫我們打造更多層次的大腦地題, 這也是我們在運動時常常提到的”本體感覺”. 我們的五感 (視覺, 聽覺, 觸覺, 味覺與嗅覺) 從身體各處接收到無數資訊後, 轉化為電位傳回中樞神經系統, 而形成了第六感: 直覺
有的時候迷路時, 你會很自然地知道要往哪一個方向轉彎; 在很短時間內要做一個決定時, 你當下會不假思索地做出選擇; 甚至是你可以下意識的分辨出你眼前的這個人是否在說謊. 這些都是直覺, 而直覺靠的就是所有感官經驗的累績. 這不是透過系統模組化與運算就可以做得到的
書中有提到好幾個例子: 華爾街的金融顧問僅僅使用統計分析的數字來決定未來的投資方向, 但是到最後對於市場的預測往往與實際上有很大的落差; 一些消費用品的廣告鎖定了特定的目標族群, 但是經常發現與與想像中買氣完全不一致. 因為第一, 數據呈現的是一個平均值, 無法表明一些誤差的來源, 第二, 冷冰冰的統計結果沒有情感, 無法體現消費者實際市場上瞬息萬變的思考模式
在我個人的記憶力就有一個印相很深的例子: 在某一年, 我服務的某一間公司很大器的砸重金買了上海地鐵二號線一個月的廣告, 二號線總長度接近70公里. 他們在車廂內所有的拉環上都貼上了健身房的廣告, 主打: 在每一站的出口都會有一間xx健身房! 他們希望透過這一波宣傳來大力提昇該月的來訪數. 結果, 隔一個月開高層會議時, 發現前一個月花了大筆鈔票的過靠成效幾乎等於零… 那個月市場部總監被臭幹到差點從樓上跳下去…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假如實際每天坐地鐵通勤的人都會知道, 沒人真的去看拉環上寫的是什麼, 所有人都是瘋狂低頭滑手機! 而偏偏當初做這個決定的人, 每天都是開車上下班, 就算有搭乘地鐵, 也只有偶一為之, 所以無法真正的掌握實際狀況
打不死的蟑螂, 存在在地球上的歷史比人類還久, 時至今日, 他們唯一的天敵就是拖鞋. 而我們都有過滿屋子追著小強跑的經驗, 有的時候快把家都翻過來了還不一定打得到牠們, 更別說牠們給你來一了一個更大的驚喜, 飛了起來!!!
蟑螂的大腦只有一百萬的神經元, 而人類卻有一千億個. 但是牠們的腳上卻有無數的知覺接收器官, 可以接收外在的溫度, 壓力, 以及物體移動. 其實另外一個更好的例子就是章魚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我的章魚老師”)
人類有模仿的本能, 之前1977年的一個實驗就發現出生僅12天的嬰兒的表情就會隨著在他們面前實驗人員的改變而改變. 所以當我們在學習一個新事物的時候, 必須要有一位效仿的對象可以讓我們就近觀察. 在細看他們的過程當中, 我們很自然的會使用上我們所有的感官去做揣摩, 進步是最快的. 所以在每一行業之內, 要最快進入狀況就是找一位師傅或是前輩, 除學習他們的知識以外, 也是吸取他們的技巧與經驗
在看這本書時我一直聯想到我們的這個圈子..
運動也是一樣, 你怎麼可能從書本的圖片就學會怎麼臥推? 你要如何從影片中就學會怎麼深蹲? 這些學習的方式正如人工智能一樣, 把運動分段, 模組化, 但是這些方式無法與你互動, 無法及時給你口令與指導
商業健身房的經理主管每一天瘋狂的開會逼業績, 指責教練為什麼會員約不來? 預約數太少? 他們有沒有實際在健身房中與會員聊過天, 觀察過每一個時段人流的改變? 了解一下目前的環境是否存在一些什麼問題?
有些教練不斷的進修, 認為這樣可以不斷的提升他們的專業度. 但是卻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都這麼苦口婆心了, 會員還是無動於衷? 但是真的願意放慢角度來好好發揮同理心體會一下會員真正想法的教練也不多
因此, 過去我們都把人腦視為一個精密運算的電腦, 但是現在看來, 遠遠不足夠, 還要搭配身體的力行, 強化所有感知與智慧緊密搭配, 才是進步最快的方式
我非常同意功能性訓練大師Michael Boyle的主張: 他完全不建議在健身房內放鏡子. 確實, 在運動時如果我們過度依賴視覺, 反而會削弱其他感官訊息的輸入. 所謂的”本體感覺”, 就是我們可以掌控到我們的身體在什麼速度下, 輸出了多少力量? 移動了多少的距離? 關節與肌肉如何相互的影響?
我覺得這一本書可以讓我們重新的檢視我們學習或是教學的邏輯, 走出過去侷限我們的思考框架, 任何事情使用理智的分析建構固然重要, 但是身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體驗也是不可或缺的, get your hands dirty, 讓我們實際將自身的所有的體驗與大腦連結, 創造出一個更加全面的身心成長!
初層次同理心技巧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照顧他人之前 #要先把自己照顧好
#將正念精神帶到照顧服務裡面 #不累的生活
「愛護自己」是照顧別人所要學習的一門功課,這也是正念教我的第三件事。為了更為有力照顧別人,面對挫折感,你需要為自己創造出一個的避風港,一個風雨之中的喘息空間。
秀娟在家屬支持團體分享的故事,勾起了照護者所不願說出口的苦楚──無處發洩的挫折情緒。
秀娟從南部嫁到台北,婚後就和公婆共住。結婚第三年,公公因為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病變而截肢。失能的公公需要專人照顧,而這責任就落在秀娟身上。婆婆很嚴格,除了要求她親自處理每一件事,包括餵食、如廁、洗浴、每日陪伴等,還會指導工作細節,搞得秀娟很緊張。
秀娟照顧公公至今也14年了,本來,她還在一間會計事務所從事會計的工作,但因生產、帶孩子和照顧公婆,以致於最後無法兼顧工作,這讓婆婆更有理由要求她全心在家照顧公公。生活就在無止盡的繁瑣細節中度過,最後,在無處可以喘息的壓力之下,秀娟發現自己想做的事就是「逃家」,就是「應該」在家的時間不待在家,就像小孩子不肯去學校,在「應該」上學的時間逃學一樣。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子,秀娟用很平淡的語氣說著,當她說出「逃家」時,先是一陣笑聲,接著大家都沈默了下來。
「我會在送孩子去上學後就不回家了,關掉手機,在外流浪,讓所有人都找不到我。起初我很害怕,台北我又不熟悉,在公園的椅子上坐了大半天,最後還是得回家去。但現在我習慣了,我知道什麼時候該回家,什麼時候需要給自己空間」。
「我會利用逃家的時間去看電影、逛街、上課。」
照顧的工作是小時不停歇的,如果找不到這個平衡點,秀娟此刻不會出現在這個照護家屬支持團體,一派輕鬆地說著這故事。
#你會怎麼樣看待秀娟的行為呢?
如果我們以社會的道德觀來看秀娟,會認為照顧長輩是她的責任,怎麼可以隨意棄之不顧。但是,你可曾想像一下,秀娟的生活疲累與心神耗竭,難道照護者不需要被照顧嗎?
我個人是很佩服秀娟的勇氣,敢奮力跳脫社會框架,為自我的人生走出這一步。
在秀娟說出她的故事後,我停下來問了支持團體的所有家屬:「你們在照顧的過程中,曾經出現想逃的念頭嗎?但又因為禮教和道德束縛而壓抑自我,陷入痛苦的循環之中嗎?」
我一點也不驚訝,幾乎在場的所有人都默默地舉起了手。
正念應用在照護上有雙重目標:「照顧別人,愛護自己」,這兩者是有層次的,愛護自己要優先於照顧別人。特別是專業的照護者,如照顧服務員、護理人員、社工或志工,在提供別人照顧的過程中,需要給自己一個安全的庇護空間。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陳綺娥研究「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對遭遇挫折時的影響,將受試者隨機分為3組:「自我疼惜」組、「自尊」組、「控制」組,分別給予任務和指示,
結果發現「自我疼惜」組比起其他兩組,可以表達出更高的同理心,包括明白他人的弱點,給予寬容、理解;同時,他們也比較樂觀開朗,客觀看待自己的負面情緒,不那麼焦躁沮喪。
照護者的「自我疼惜」心態可展現出幾種正面的行為模式:面對無法改變的條件,抱持接受與寬容,而非拒絕與批判。給予自己適度滋養,當犯錯或表現欠佳時,用平衡的心態去面對負面情緒。
遇到挫折時的回彈力增強,不會陷在負面情緒中不能自拔。心態調整決定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改善無法逃避責任的壓力感,即使出錯或過程不順利時,會有更佳的挫折回彈力。
照護者的「自我疼惜」無比重要,因為在付出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的嚴厲對待自己,產生自責、批判和罪惡感,也失去了追求快樂的勇氣。照護者需要將注意力引導到自己的福祉和成長上,知道自己也是一個需要被愛與呵護的生命。
有一個出自古代印度的佛教故事,說明照護者與被照護者雙方的對應關係:一對在街頭表演雜技為生的父女,父親會以自己的身體撐起女兒,讓她站在頭頂上表演高難度的伸展技巧,藉以贏得觀眾的喝采並獲取賞金。
父親總是認為在高處的女兒岌岌可危,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隨時維護著她的安危。女兒是位有智慧的女孩,她告訴父親這樣是錯的,她需要父親對自身的安全採取最高的警戒和保護,唯有如此才是對自己最佳的照顧與保障。
同樣的道理,照護者與被照護者雙方是共同體,若是照護者沒有把「愛護自己」當作第一優先,就想去照顧別人,就像是一個深陷泥淖的人,想要指導另一個人從泥淖中脫身一般,這樣的邏輯令人無法理解。
照護者常常不自覺地把注意力放在被照顧的對象上,自己成為一個「能量的給予者」,最後能源都枯竭了,自己反而成為一個吸收能量的黑洞,空無而黑暗地吞食一切快樂。
身為照護者的角色,應先好好愛護自己,才有足夠的能量,使自己成為陽光,可以源源不絕地給予。終結照顧的辛苦,愛護自己的優先順序具有關鍵的意義。
--
本文出自《不累的生活:正念紓壓,讓照護更得心應手》,作者吳錫昌為台灣正念照顧協會理事長。本書由 四塊玉文創/橘子文化/食為天文創 三友圖書-微胖男女編輯社 於2020年4月出版。
📖歡迎大家參考:https://tinyurl.com/bulaydelife
初層次同理心技巧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說話及傾聽,是一門大學問。
近期進修一些所謂諮商技巧深覺受用,發現我們平時在和人對談時,並沒有真正做到傾聽的部分,也更無同理的尊重。若是我們能在交談中更深入覺察自己,會發掘出更多的自我面向,也有助於人際關係上的互動。
以下是幾個說話的層次和大家分享(原註:Transpersonal psychology/The basic skills of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事件
☝️酗酒的丈夫因酗酒問題忽略家庭,傷害了孩子妻子,感到痛苦前來諮商。
我過去這些年不斷喝酒,常不知現實是什麼。我真的很對不起妻子及小孩,我很對不起他們,尤其是我老婆。她早該與我離婚,我實在不值得她對我這麼好。我覺得自己是個不負責的人。
#第一層
☝️指責
你真的沒有好好對待家人,尤其是你妻子,她能這樣忍受你,你真的算幸運。
註:指責的表述忽略了個案內心的痛苦、懊惱與自責,且強化了個案的內疚感。也許是諮商師對個案家人產生同情,對個案產生生氣的情緒所做的反應。
#第二層
☝️安慰
沒關係啦!你們好歹也是夫妻一場,她一定會原諒你的,你回去好好做人,不要再喝酒了。
註:以鼓勵的方式只是回應了個案負面情緒裡的糖衣,內在的懊悔與自責實被壓抑未被處理。也許是諮商師對生活的無奈,而給予個案同情的安慰。
#第三層
☝️解決
你喝酒的問題最好先去戒酒,再去處理太太的問題。你可以去參加團體治療,會較有幫助。
註:以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去觸碰情緒,並非真正尊重個案也未能實際了解他。也許諮商師是扮演老師或教導員,給予方式去處理,卻沒理解個案內心的痛苦是需要被看見、理解及接納的。
#第四層
☝️初層次同理心
你覺的對不起妻小,特別是妻子。你也很看不起自己,對吧?但是我感覺到你真正想表達的是你願意重新調整重新做人,讓別人瞧得起你,你說是嗎?
註:聽到個案的情緒,也指出話中所表達重新的意願,個案會感受到被理解及接納,但只停留在問題表層。
#第五層
☝️中層次同理心
你似乎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因為你常年酗酒忽略了做老公及父親的責任,但是你的妻子並沒有放棄你。是不是你覺得因為這些年來她未放棄你,緃然你覺得不配,但仍然同時覺得有希望,想要重新將這個家建立起來?
註:諮商師說出了個案的自責感,也說出他願意回頭重建家園的意願。在這諮商師不僅傳達對個案更深程度的尊重與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個案潛意識的希望。
#第六層
☝️高層次同理心
你覺得很對不起妻子及孩子,感到內疚與自責。但是在你內心深處,我似乎也看到了一些希望,你想要戒掉喝酒的習慣,回到家庭重新出發,是嗎?但你是不是有些擔心?擔心他們不接受你?尤其是你的妻子。如果是的話,從你的表述中可以看得出來,你的妻子並沒有放棄你,因為她沒有與你離婚呢!
註:諮商師肯定了個案的自尊,也指出了希望,更重要的是他點出了整個狀況的力量所在。
前面三層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有的對話方式,只強調說話者的負面情緒或弱點,卻忽略說話人的內在痛苦,這時若是在沒有被同理的狀況下,要他人聽取自己的建議或忠告,想必效果並不好。
第四層與第五層則點出了隱藏的自我價值處,在潛意識中個案是帶有希望的,希望自己能有價值改變的希望。而最後一層則是指出能著手改變自己的一個積極起始點。
了解這些能使我們更自覺與他人對談間,我們是否自以為是的用前三層方式在與人談話,這很有可能是人際關係上觸礁的源頭哦!
#雜念與雜唸
#同理心是傾聽的重點
#真誠及真實表達也很重要
illustration: pinterest
初層次同理心技巧 在 台北「張老師」心靈加油站- 高層次同理的四大系統工作坊 的推薦與評價
高層次同理的四大系統工作坊|曾一平老師課程報名大爆滿 趕快跟老師敲碗加開一班~ 8/08-09高層次同理心加開班#火熱報名ING / #同理心是現代諮商輔導最被強調的療效 ... ... <看更多>
初層次同理心技巧 在 同理心Empathy ❤️❤️❤️ ∣ 肥肥/肥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 同理心 的力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Evwgu369Jw 維基百科- 同理心 ... 諮商 技巧 :傾聽、 初層次同理心. 手中無劍勝有劍•1.2K views · 35:38. Go ... ... <看更多>
初層次同理心技巧 在 Re: [分享] 同理心- 看板CAT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我本身不是心理相關學系畢業的
但對這方面很有興趣
所以大學時修過一些相關的課程
我想從諮商的角度來談「同理心」
再談同理心之前我先講一下「諮商」的定義:
「諮商員受過專業的諮商訓練,在面對有適應困難的案主時,
建立溫暖、接納、尊重的專業諮商關係,透過同理心,
協助案主了解自己,澄清問題與目標,從而改變不良的行為,
增進其獨立、負責及對生活的適應能力。」
因此「同理心」是諮商的重要技術之一
又可分為「初層次的同理心」及「高層次的同理心」
「初層次同理心」是指諮商員以自己的詞彙與方式
使當事人知道他已了解當事人所明白表示出來的感覺與經驗。
作用:在於協助諮商人員與當事人建立親密信任的關係,增進當事人自我探討的層次。
「高層次同理心」是指諮商員不僅對當事人明白表示出來的部份做反應
同時也對其話中隱喻及未明白敘述出來的部份做反應。
作用:幫助當事人辨識問題重點,開啟他所暗示而不自覺的部份,擴大他的視野,
幫助他掌握自己的行為和感受。
在高層次同理心的階段,就會應用到c大所說的「面質」技巧
又譯「對質」(confrontation)
是指諮商員主動指出案主行為中矛盾、歪曲以及逃避之部分。
其實在諮商技巧中除了像c大所說的詢問方式外還有
簡述語意(複述案主話中主要內容)、
具體(諮商員用具體詞彙或方式協助案主說出其心中感受)、
澄清(將案主所有零碎資料連貫起來,並複述給案主)等技巧
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
不是藉由模仿來讓對方認為我們懂他,
而是藉由這些方式來確認我們接受到的訊息是否真的是當事人想要表達的訊息
進而避免「自以為很有同理心」的預設立場
因此諮商員會採用富有彈性的假設語氣,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當事人修正
同樣是問句
諮商員不會沒來由的拋一句:「你現在難不難過?」
而是觀察當事人的表情、語氣、肢體動作後,感受到他是難過的
於是才詢問:「這樣很難過對吧?」
這時候目的當然不是真的想知道他是不是難過的
而是讓他面對及接受「自己是難過的」這樣的情緒
這些技巧的應用自然是需要慈悲與智慧才能運用自如
有慈悲的心才能讓當事人感受到溫暖接納,才不會被二次傷害
有智慧才能看出問題的癥結點,知道該從什麼角度去切入去引導
諮商關係其實是一個平等的關係,諮商員不應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在當事人身上
所以如何解決問題不是諮商員該擔心的事
我們只是協助對方的「催化員」角色
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進而自己找出方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至於「面對自己」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
叫做「自我覺察」
張氏心理學辭典將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界定為「個人對自己個性、能力、慾望等
方面的瞭解。」
缺乏覺察通常與逃避有關,
在我們的生命中,或許有些部份是我們一直害怕去碰觸,而不願面對的。
成長需要勇氣,若我們總是逃避去覺察某些部份,那麼我們將無法改變與成長。
諮商員的工作正是幫助個案做自我覺察。
那諮商員本身要不要做自我覺察呢?
當然要。
台師大心理輔導學系有一門課就叫做「輔導員的自我覺察」
所以要成為諮商師一定要先學習自我覺察。
因此我有些不同意c大說:
「同理心最後要訓練的其實是面對自己的情感,不過這課題的路很漫長。」
我認為正因為這是一條漫長的路,所以更應該時時刻課都要學習
而不應該是擺到「最後」。
Corey在其著作《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考諮商所必讀的聖經教科書)
裡的緒論便寫道:
「諮商員的人格特質是影響當事人重大改變的的要素之一。如果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
在理論和實務兩方面都擁有廣博的能力,但缺乏同情、關懷、忠誠、真摯、誠實、敏銳
等人格特質,那麼他將不過是個『技匠』而已。所以諮商員應徹底的探索自己的價值標
準、處世態度及信仰,並致力提高自己的覺察力,這是最最重要的事。」
以上是我的分享,算是一些補充說明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24.7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