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3] 細說分鏡 Vol.20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
🖍說的簡單,又該如何做到
🖍在討論藝術、創作之前
🖍我認為,如何抉擇曝光、創作參數的心路歷程與感受
🖍才是支撐那些,一幅讓人感受驚豔作品下的堅固的基石
在攝影中,知到與作到,往往中間有很大的距離,你無法知道所有的細節,這些細節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才會遇見,也許,並不是誰誰誰藏私,而是實拍中變數太多,有時你無法將書本上、課堂上所學習到的觀念,真的 100 分的用在實拍上,所以才需要練習。
🟥外拍與實拍
外拍與實拍是不同的練習,因為在戶外拍攝,遇上的「變數」比較多,實拍則不一定是在戶外,如果實拍是在室內的話,許多干擾的變數就能避免,而且還能控制,學習起來比較簡單。
通常我會出一些練習作業,讓學生在家裡就能做到的練習,這作業大多是將一些比如相機的操作、觀念與器材溶合與理解,來拍出觀念上應呈現出來的實例,這樣子的練習,我比較會用「實拍」來稱乎。
🔹但還是需要外拍的,外面的世界充滿許多不可知的變數,最簡單的一點 – 風,風大風小就會影響拍照的「穩定性」,比如說你使用低速快門拍攝,在考慮安全快門、防手震的條件下,你用了非常慢速度快門創作,這時你卻沒考慮到風速也會讓你站的不穩、相機也拿得不穩,最後拍出失敗的作品。
戶外紊亂的光線也是,會影響測光的穩定與準確性,轉一個身就完全不同的測光條件,應該視情況調整曝光補償、切換測光模式以因應變化,觀念上也許學到了,但是實際上面對,經常時候「觀念與眼前的問題」會連接不起來。🔹
經過外拍的練習,發現許多「變數」都是無法在書本上、課程中學到,有了這層體會,再回頭看看那些基礎的觀念,有時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看得更仔細,更專注在書本,課堂中每一字句、圖、表觀念的呈現。
🟥技術與攝影藝術
我認為,任何藝術創作,都應熟練好技術,才能在技術的組合與應用,創造出多元的藝術,前篇提到,我在前幾篇文章提到技術的想法:
🔹「因為技術有這個本質,也就是說,你必需熟練每一個攝影的觀念、操作方法,不能臨時抱佛腳 (因為景像千變萬化不等人的),也不能含糊帶過 (不能無法解釋變數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當一切熟練、駕輕就熟,才能讓我們面對一場景下,生出更多的創作可能,這就是技術 – 驅動改變的自發性的動力,這個自發性就是從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動力。」🔹
結合外拍所遇上的問題 – 戶外像是個大教室,整個教材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若是手邊技術熟練了,許多觀念之間交叉影響、運用也清楚了,面對外拍時才能臨為不亂,當然這只是理想,總是在「外拍」與「檢討」之間來來回回數次,才能了解自己還有什麼是不夠熟、不夠理解的部分。
至於「藝術」又是什麼? 我也提到了我對「攝影藝術」的看法:
🔹「我認為,如果在攝影的「觀念、技術」無法熟練,你是無法創造出精采的作品,誤讀了觀念,解釋不清的變數互動,雖然仍可創造出作品,但要記得藝術不但是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分享的過程,在前一階段你可以模模糊糊的拍出一張視覺驚豔的作品,但後一階段相信就難去表達清楚,難以他人共享你的意識與情感。
不要說什麼「藝術不該是主觀、客觀、多元解讀」這套說法,來偷渡你無法與他人解讀、分享你作品意義這一關,你可以是一個表達拙劣的「說者」,畢竟「表達這件事,也是個技術與藝術」,但你不能是對自己作品毫無念頭的攝影創作者,吱吱唔唔的說「我覺得這就是美,就該這麼做」,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解讀作品的說法,但以「表達作品,與他人共享意識、情感,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環」來看,前半段作品創作你或許過關了,但後半段作品分享,卻可能打上了零分。」🔹
簡單說就是,藝術有二個不同的階段,一是「創作的過程」,有了作品才有下一階段「分享、共享」的過程,在攝影的領域下,熟練觀念、技術,才有能力面對主題,應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有了具體作品「照片」,我們透過照片這張具體的物件,成為我們討論的焦點,而不會空口說空話,毫無焦集,論點無法有交集,又特別是在現今的社群網路上,人們更不容易靜下來,好好的透過數百、上千的字句文章,來訴說一個「自己想表達的觀點」。
因為「表達」本身就是一門技術,也更是藝術,好的表達讓他人透過簡單易懂的例子,複雜觀念背後的基礎,就像是你正在看本篇文章一樣,寫作超過 10 年,我還在練習寫出更精簡易懂的文章,我心中對攝影有再多、再好的想法,無法透過文字、圖片、影片來傳達,那也只是存在我腦海裡自我陶醉而已。
🟥表達的專業
前面提到過「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那是對創作者而言確實如此,照片本身裡頭所有含蓋的符號,都成為提醒創作者本人的「線索」,喚醒腦海裡沉睡的印像與記憶,不用說太多,單單看到照片就能在心中激心無限的情緒與感動,這是在「藝術創作過程」,大腦與身體所體會到的感受。
當創作者卻將這些感受分享給他人,也是「藝術的定義下第二個階段」,與他人共享創作意識、美感,進到情感的交流,這時如何將腦與心裡頭千言萬語,適當的「呈現」出來,這也就是「表達的技術」
🔹表達清楚也是一種「專業」,就是將複雜難解的觀念,透過簡單的說明讓他人明白了解,而阿拉伯人有一句俗語這麼說「若一篇文章,若你能不用花太辛苦,就能解理文章的意義,那需要高超的寫作技巧才能做到」。🔹
🟥攝影人缺乏的是…
很多攝影人在創作過程中非常的精研,其精神我個人真是打從心裡感受敬佩,可以舟車勞頓數十回,只為了一張代表作品,又在電腦前花上數小時編修,這點我真的不行,也十分佩服,這些作品非常漂亮、吸睛,而我也相信這前前後後的過程,有著許多我們大家可以學習的地方。
在作品精研上花上不少功夫,卻不知道「表達」也該是要學習技巧 (或是技術),我相信一張前前後後投數入小時的作品,絕對值得花上十來分鐘細細的談談,這張作品本身的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
比如說最簡單的 – 這張若是人像照片,可以先說說「主角與攝影師」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眼神」是人像攝影最重要一環,眼神可以傳達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無論是「生活中的交集」或是「為了創作而扮演角色的眼神」,這些是我在看人像作品中第一個想知道的事情。
為何選擇這個場景拍攝? 如果不先知道「創作動機」,我能不能感受得出來選擇這場地拍攝的含義是什麼? 色溫、色調的呈現,我的感受是否與創作者一致? 時間點是一天的何時,為何選在「此時、此地」創作這些作品,光是以上這些問題,就可以費上好些時間來一一的講解。
風景攝影那也不簡單,追著光、追著影、追著一年僅有數周、或是數天才有較多機會的主題,這主題為何是你想追求的? 中間遇上了什麼困難? 同樣的作品不同時間拍攝,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太太多可以分享,若是一位好的聽眾,打破沙鍋問到底,一路追問創作者在拍攝作品最核心的問題 – 為什麼此時、此地、選擇這張照片作分享,這是個尖銳的問題,更是一張照片分享過程的主旨,也是藝術表達的一環。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拍攝出讓人驚豔作品的攝影人,幾乎沒有太多人會注意到這點 – 作為藝術第二階段,與他人共享情感、意識的交流,在社群與通訊軟體發達的今天,只要貼張照片出去,簡單的三、五、十幾個字交代了想法,就期望觀者能夠了解這張作品想要訴說的種種故事,我想對於觀者來說,這項任務有點太難了點。
🟥要,溝通嗎?
除非是較正式的課程、分享會,攝影創作者才會為自己的作品多加說明,從我們看到的照片開始「倒敘著說」,構圖表現、創作參數、後期處理、創作念頭一一的分享,若非是個較為正式的場合機會,不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作品分享討論,大多都只是淺薄、直覺的感受。
別說他人,我自己也仍在努力,只是方向有些不同,我的作品並非都追求驚豔的感受,大多都是為了「教學」使用所拍攝的照片,在課堂上呈現,必需符合教學上適用的範圍,能教的不只是道理也好、觀念也好,我仍更希望挑出的這張「哇照片」,是包含更多我的創作心路歷程與感受,好讓無現置身在現場的學生,也能透過我的話語、肢體表達、現場情緒所構成的氛圍,感受我當時的情緒也好、作品創作的抉擇。
不過這樣子的工作,在撰文的今天更難了,透過遠距教學,少了更多現場情緒感受,互動上又更少了更多線索,讓我無法從學生的表情中,來檢視自己上課過程中,這段是否表達清楚,還是該停下來多說二次? 但相信這遠距上課模式,也會成為將來的趨之一,反而讓我再改變表達的技巧,以及作品挑選的標準。
🔹當然,絕大多數攝影創作者,是不需要應付我所面對的問題,畢竟那是我的工作,但是仍舊有項共通點就是 – 照片分享,絕不該只是三言兩語就能傳神表達,大多數創作者並無意識「分享也是如同攝影技術一樣需要磨練」,若真心想要與他人分享,不是一張照片三言兩語就交代清楚、收工,而我自始自終認為,那些被創作者忽略表達的那些照片故事,才是那張照片真正的生命,成為所有讓人感動作品底下支撐的基石、支柱。🔹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醫師勸世驚呆全場 好友陸續離世大事不妙! 👉https://youtu.be/3MIu8lMhCp8 只想給小孩好的生活!黃宥嘉曝原因讓人鼻酸 👉https://youtu.be/wQ7F-pobs1g 蔣經國日記荒唐事跡 外省權貴濫用特權下場慘 👉https://youtu.be/JxdlN5PI...
到底 關你 什麼 事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辛苦學更好的方式教養孩子,但先生卻不停打罵,這樣還會有用嗎?我已覺得越來越無力...】
你是否正努力地學習更好的教養方式來幫助孩子,但家裡其他人卻一直用負向的教養方式,來對待孩子呢...?如果是,請一定要看以下這位家長的提問,與羅老師給她的回覆。
老師:
您好~打擾您了。
每個人都說要體諒爸爸,他工作辛苦(是大夜班物流司機),壓力很大……這些我懂,我也很體諒…
爸爸教養是傳統式指責命令式。媽媽因為哥哥是高敏兒加上從小就一直上復建到升小一前才停止。對教養一直在調整自己一直在練習(真正關於情緒方面一年多的時間)目前哥哥4年級妹妹2年級,哥哥在校有些問題人際關係,哥哥覺得是言語霸凌……
哥哥本身很負面情緒又很愛說反話。好不容易,哥哥妹妹會說出情緒感受……媽媽會覺得我一直很努力很辛苦好不容易,現在有這樣成果,爸爸一直在破壞在導亂……
之前就已經會這樣,疫情時期更慘,因為小孩都在家,幾乎2-3天就大吵小吵不斷……爸爸看不慣就罵…媽媽覺得等一下清理就好…
什麼都要丟,但孩子還小本來東西就多,因為房子用租的比較小,爸爸覺得東西要放好(要媽媽放好),可是媽媽覺得是要訓練他們放好…哥哥也會說不要你們管,他自己的東西我可以,但爸爸也會罵不然你就怎樣怎樣的……你給我怎樣怎樣……不然就是2個每天都會吵架,但爸爸都會罵都要管……媽媽覺得先不理他們……也不行,已打罵過他們了,哥哥跑去放假冷靜也不行,爸爸就一直叫他出來,哥哥不要…這樣也不行,媽媽去房間請哥哥出來看爸爸要說什麼,哥哥不要,剛已經講很久很煩…
媽媽還是希望哥哥出來跟爸爸說一聲你不願出來的原因,結果一出來,還沒講完爸爸也不聽直接叫他們去罰站,哥哥又哭了起來,直接跟我說你看吧!我就知道……媽媽跳出來講話,為何罰站?爸爸說因為剛剛…可是剛已經打罵過了,媽媽有為了他們講話讓他們去房間冷靜休息……常常這樣,媽媽說真的也很累,壓力也很大…靜心有做~我真的比之前好很多,但……常常這樣我怎麼覺得自己越來越無力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做了呢?請您教教我,拜託
…………
你好我是羅老師。
謝謝你的來信。
在你的來信裡,我看到你一直思考可以怎麼幫助孩子,而且努力地在學習,希望用更好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我看到你對他們的用心,對他們的愛,對家庭的在乎。
我覺得,其實你已經很努力了。
信裡面你也提到,目前家裡的其他人,正一直用與你背道而馳的方法來教養孩子,讓你非常困擾。
但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你先生的問題。我猜想,這或許也是你和你先生之間溝通的問題。也許你無法跟他溝通你的想法與期待,就算有,他似乎也不願意改變。
對此,你感到越來越無力,不知道該怎麼做,是嗎?
你的無力感是來自?跟先生的溝通無效嗎?還是覺得自己方法的正向效果,長期以來都被先生一生氣就搞砸,因此無力?
你會感到挫敗嗎?
你會難過嗎?
會感到委屈嗎?
會覺得受傷嗎...?
會孤單嗎...?
如果你有以上的情緒,請你允許自己花一點時間、貼近自己的內心,做幾個深呼吸,好好安撫自己一下。並溫柔地告訴自己:
「有這些感受,都是很正常的,It’s OK to be not OK. 」
請花一些時間撫慰自己的心靈。因為這份辛苦,或許沒有人知道,只有你知道。
但你,也值得被關愛。你的努力,也應該被看見。
如果覺得沒有人關愛你,請你關愛你自己。
如果覺得沒有人知道你的努力,請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其實很努力了,請好好謝謝自己。
………
你是不是會擔心:自己努力地學習用正向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先生一直用負面的方式教養孩子,把情緒宣洩在孩子身上,這樣下去到底有沒有用?對孩子有沒有幫助呢?
我收過很多來信,都是跟你問相同的問題:媽媽努力地在正向教養,但爸爸卻一直使勁地打罵處罰...
這些媽媽問:我的辛苦有用嗎?
我認為:一定有的。
若果你對孩子的愛,孩子真能感受到,他覺得在你心目中他是值得被關愛的、有價值的,這份被愛與被接納的體驗,將會永遠在孩子的內心裡,不會磨滅。
將來孩子長大了,遇到困難,當他想起媽媽你,他會記得你對他的愛,媽媽是愛他的。這份愛,會讓他有力量繼續前進。
將來孩子長大了,遇到挫折了,當他想起你,他會記得媽媽對他的支持,他是值得被愛的,他是有價值的。
這份力量,會幫助他渡過難關。
你給他們的愛,是絕對不會白費的。
所以,請不要管外界有多黑暗,只管自己是不是光明,就夠了。
我們... 沒有辦法改變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父母與孩子的緣分各有不同,有些深、有些淺,有些親密、有些疏遠,有些甚至情同仇人,水火不相容。
目前改變不了的事情,就不要太在意了,請你先輕輕地把它放下來吧。著重在怎麼改變自己、提升自己,讓自己更正向、更能幫助到孩子。
每次孩子被打罵後,都是你跟孩子連結的好機會。
每次孩子被處罰後,都是你跟孩子對話的好時間。
不要管外界有多黑暗,只管自己是不是光明,就夠了。
我為你們一家人祈禱。
深深地祝福。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到底 關你 什麼 事 在 茂盛醫院小王子 李俊逸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全新第二季#護卵ONAIR|
EP.3 男人們以為你還有二億嗎? 不孕別再怪女人啦‼
Podcast完整版收聽
https://ivftw.com/護卵ONAIR_S2EP3Apple
生不出孩子到底是誰的問題?
一起面對就不是問題🙌
這次小王子跟茂盛醫院生殖醫學實驗室的黃俊嘉主任🎉
一起告訴大家
造成精蟲數下降的原因是什麼?
年齡與精液質量有關聯嗎?
有辦法從精液的外觀判斷是否正常嗎?
#什麼是無精症? #無精症成因是什麼?
#會不會影響性功能?!!
#泡熱水澡會殺精嗎?#生活習慣要注意!
通通都在這集節目一起告訴大家!
更多 Podcast收聽平台:
✅APPLE
https://ivftw.com/護卵ONAIR_S2EP3Apple
✅Spotify
https://ivftw.com/護卵ONAIR_S2EP3spotify
✅KKBOX
https://ivftw.com/護卵ONAIR_S2EP3kkbox
✅Sound On
https://ivftw.com/護卵ONAIR_S2EP3soundon
護卵ON AIR
—每周三晚間九點,帶妳養成好孕體質!
** 護卵新生活Week 3**
『帶著另一半,一週2次吃海鮮,養好他的小蝌蚪』
下集預告:
EP4.【我的子宮什麼時候用,關你什麼事? 】
還想聽我們聊甚麼? 快來私訊許願吧
https://m.me/156830661479933
到底 關你 什麼 事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醫師勸世驚呆全場 好友陸續離世大事不妙!
👉https://youtu.be/3MIu8lMhCp8
只想給小孩好的生活!黃宥嘉曝原因讓人鼻酸
👉https://youtu.be/wQ7F-pobs1g
蔣經國日記荒唐事跡 外省權貴濫用特權下場慘
👉https://youtu.be/JxdlN5PIpe4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1:07 龍劭華享壽68歲 曾求助「心臟不舒服」?
11:47 受糖尿病所苦 只靠飲食控制可以嗎?
21:05 網紅晉升新手媽 細肩帶挨批「不得體」?
33:36 當媽該是什麼樣 活出自信最重要?
45:56 辣媽刺青師帶孩子上街 沿路被側目?
54:57 這樣當媽不合格?到底關你什麼事?
59:40 「粉紅女郎」第六春 女兒卻喊受夠了?
01:03:22 親子缺乏溝通 才是女兒反對的主因?
每周一到周五晚上10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龍劭華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
到底 關你 什麼 事 在 R&R的鳳花雪月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跟老公結婚前,是個一般上班族,每天忙著在辦公室工作,不太知道網路霸凌是什麼。後來自己也成為半個公眾人物,才真正體會到網路霸凌的可怕😂
說真的,一開始面對這些惡意的攻擊時,我覺得很不開心,連嫁給外國人都可以被說嘴,我心想到底我的人生關你們什麼事?!而且自己並沒有做錯任何事啊🥲
老公跟我說,公眾人物遇到這種狀況很正常,因為不管你長怎麼樣、做什麼,都很難讓所有人都喜歡你。我花了一段時間調適自己,也看了一些專家的建議,慢慢學習接受這個虛擬的社會。基本上,都是人生不快樂或沒有目的人才會在網路上謾罵,想通這點之後,真的也沒什麼好在意他們😅
不過最感動的是,現在常常遇到一些路人或粉絲,他們都會跟我加油打氣。最常聽到的大概就是「你本人很美欸,不要理那些酸民」🤣
這次分享我們的網路霸凌經驗給你們,也給你們一些鼓勵。若你們也遭遇到網路霸凌,記得不看、不回應,也不要忘記多花時間在現實社會裡。鍵盤壞人真的不到社會的1%,大部分現實社會中的人還是好人(而且沒這麼閒🤣)千萬不要浪費自己的時間在這些跟你生活無關的人身上💪
Follow我
IG:https://www.instagram.com/ekimkarlova/
FB:https://www.facebook.com/RifatRynne
到底 關你 什麼 事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如何從了悟死亡活得更精彩 ~ [相聚一刻] ep191
播出:2018年2月5日, 8pm
嘉賓:修代明博士,香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心理創傷及哀傷干預)
客席嘉賓:Santa Lau, 光行者中心創辦人
主持:Esther Lee
監製:Weller Choi, Tony Chau
場地:匯智社
最近很多朋友的父母、小毛孩往生了,甚至香港多了年青人自殺的數字,令人惋惜。很奇妙神|宇宙最近讓我認識修代明博士,一個不可多得的年青人,才31歲的他,對生死亡教育甚是投入,鑽研這個課題。
修博士本來是個徹徹底底的科學家,一次冥想或呼吸練習,他遇見了… …,然後開始了他的靈性歷程。他到底看到甚麼了?未知死焉知生?死亡似乎是一個沉重的題目,但同時如果能夠正面了解死亡,就更加能夠活出精彩、豐盛、無憾的人生。今集為你請來,來自中國四川省,畢業於瑞士蘇黎世大學心理學系的修代明博士,現任香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心理創傷及哀傷干預)工作,還有客席嘉賓,光行者中心的創辦人Santa Lau, 一起探討,透過了悟死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為什麼我們那麼怕面對、接觸死亡?現在的年青人怎樣看年青人自殺?什麼是“失獨父母”?就是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內地就有二百萬個失獨家庭,他們怎樣面對餘下的人生?他們面對怎麼樣的困難?關你和我什麼事?那麼遠啊!我們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在那裡?
大多數家庭都會投放很多資源在小孩子身上,尤其教育,對於老人家的關注呢?就少得多了。我們的父母會衰老,我們自己都會老,老了怎樣可以活得精彩呢?怎樣可以提高我們的生命質素?這些經歷人生慘劇的失獨父母,有些活得很慘,甚至很快就死亡,或很憤怒、避世,也有繼續活得開心、精彩的。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其實,老人家可以做得還多,例如藝術創作,真的好捧。他們的作品令人感動!原來透過藝術,好像畫菊花、畫南瓜,能改變人心。
今集並不傷感,也不說教,更不沉重,我們只是探討生死教育,分享、關心一下我們的老人家,我們自己的生命意義。今集很有意義,多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