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的政治陰謀👨🏻✈️自資院校的大水喉?💦】
日前,中央政府公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藍圖,有關大灣區的討論又再次成為傳媒焦點。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大灣區被包裝得充滿機遇,而專上教育亦理所當然地被包括在內。回顧上年十二月,自資院校的改革報告公佈(十二月二十七日)的十多天之短後,林鄭即於珠海學院新校舍的開幕典禮(一月十四日)中,突然宣佈政府考慮放寬大灣區招生的比例,其回應的速度之快與政府回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速度形成莫大的對比。原因為何?
翻查教育局的網站,原來即可從中窺見端倪。早前筆者在教育局網站發現一份《關於加強粵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備忘錄》的文件,其中內文的第二部份指出要「雙方互為對方在本區域招收學生提供便利,鼓勵大灣區內高中畢業生入讀香港自資高校的課程。」備忘錄的簽署日期為十一月十八日,這就表明,在自資檢討諮詢尚未完成,檢討報告仍在撰寫期間,教育局就經已與中國的教育部門簽署備忘錄,承諾會提供便利,讓大灣區學生入讀自資院校。這不禁令人猜測,這是政府先斬後奏,在未完成諮詢的情況下私自決定放寬招生;還是大灣區的招生在諮詢完成前就早有前設,非做不可?現時,內地來港的大學生畢業後若能留港工作,便輕易滿足居住7年的要求,成功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政府銳意拓展自資院校的「大灣區」收生,是不是「人口政策」的一部份?如果連香港的自資院校改革,也成為了大灣區「被規劃」的一部份,是否已證教育制度的「港人治港」的終結 ?
事實上,從學生角度出發,放寬大灣區招生以增加自資院校的入學人數本身就凌駕了本地學生的利益。院校向國際招生的目的,理應是為了促進不同文化背景和學習模式的交流。現時,教資會將資助院校可招收的非本地學生分類為「大中華地區」(內地、澳門及台灣)與其他地區,並限制相關學生人數上限為 10%,正是為了平衡不同背景的學生人數。如果院校以招收國際生之名,行收取高額學費圖利為實,而大量招收同一國家,相近文化背景的學生,就是對院校「國際化」的本末倒置。以樹仁大學為例,各系的內地生已經自成一班,失去促進學生之間交流的目的。如果政府進一放寬自資院校於大灣區的招生名額,使院校有過量的內地生就讀,就只會進一步影響學生於院校的學習,最後損失的當然是賠了學費又得不到好處的本地學生。
在面對出生率下降的情況之下,自資院校步入收生「寒冬」。院校一向重視的是收生帶來的財政資源效益,為保住自己的財政收入而順應支持政府提出大灣區收生的方法尚算可以理解。問題在於政府在解決有關問題時,仍對自己的政治盤算念念不忘。現時,香港本地仍然有大量的低學歷人士,仍然苦無進修的途徑以及資助。面對本地仍有需求的時候,政府大可鼓勵業界先吸納有關需求,協助現時已經在職場,但又想提升自己知識和競爭力的一群人進修。自資院校現時多數開辦全日制的學位課程,並以DSE或A-Level等公開試成績作為入學標準,但在職成人未必有相關的學歷證明,以致未能重新入學。在自資學位日漸短缺時,政府可以考慮鼓勵院校調整入學和收生標準,開辦更多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並將學資處的資助貸款延展至25歲的成人及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以讓他們亦能夠有重新裝備自己的機會。
不論是收生數字的不足,以及監管架構的失效,都是現時自資院校現時急需改革的原因。但政府必須以香港人的利益為出發點,而非以執行「阿爺」的政治任務為目的。望政府拿出誠意,以行動說服香港人,讓香港的自資院校服務香港的學生,而非成為大灣區的院校。
撰文|眾志常委 鄭家朗
—————————————————
【回應自資院校改革報告系列文章】
① 👨🎓學生缺席的自資院校改革🤐
https://bit.ly/2RR1Qq6
② 🚧走投無路的副學士👩🎓
https://bit.ly/2T1ogSy
③🏫被遺棄的八大自資學士學生😢
https://bit.ly/2CD2yNI
④💸使學生債務纍纍的高教商品📉
https://bit.ly/2Ex2IZf
【🇨🇳大灣區的政治陰謀👨🏻✈️自資院校的大水喉?💦】
日前,中央政府公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藍圖,有關大灣區的討論又再次成為傳媒焦點。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大灣區被包裝得充滿機遇,而專上教育亦理所當然地被包括在內。回顧上年十二月,自資院校的改革報告公佈(十二月二十七日)的十多天之短後,林鄭即於珠海學院新校舍的開幕典禮(一月十四日)中,突然宣佈政府考慮放寬大灣區招生的比例,其回應的速度之快與政府回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速度形成莫大的對比。原因為何?
翻查教育局的網站,原來即可從中窺見端倪。早前筆者在教育局網站發現一份《關於加強粵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備忘錄》的文件,其中內文的第二部份指出要「雙方互為對方在本區域招收學生提供便利,鼓勵大灣區內高中畢業生入讀香港自資高校的課程。」備忘錄的簽署日期為十一月十八日,這就表明,在自資檢討諮詢尚未完成,檢討報告仍在撰寫期間,教育局就經已與中國的教育部門簽署備忘錄,承諾會提供便利,讓大灣區學生入讀自資院校。這不禁令人猜測,這是政府先斬後奏,在未完成諮詢的情況下私自決定放寬招生;還是大灣區的招生在諮詢完成前就早有前設,非做不可?現時,內地來港的大學生畢業後若能留港工作,便輕易滿足居住7年的要求,成功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政府銳意拓展自資院校的「大灣區」收生,是不是「人口政策」的一部份?如果連香港的自資院校改革,也成為了大灣區「被規劃」的一部份,是否已證教育制度的「港人治港」的終結 ?
事實上,從學生角度出發,放寬大灣區招生以增加自資院校的入學人數本身就凌駕了本地學生的利益。院校向國際招生的目的,理應是為了促進不同文化背景和學習模式的交流。現時,教資會將資助院校可招收的非本地學生分類為「大中華地區」(內地、澳門及台灣)與其他地區,並限制相關學生人數上限為 10%,正是為了平衡不同背景的學生人數。如果院校以招收國際生之名,行收取高額學費圖利為實,而大量招收同一國家,相近文化背景的學生,就是對院校「國際化」的本末倒置。以樹仁大學為例,各系的內地生已經自成一班,失去促進學生之間交流的目的。如果政府進一放寬自資院校於大灣區的招生名額,使院校有過量的內地生就讀,就只會進一步影響學生於院校的學習,最後損失的當然是賠了學費又得不到好處的本地學生。
在面對出生率下降的情況之下,自資院校步入收生「寒冬」。院校一向重視的是收生帶來的財政資源效益,為保住自己的財政收入而順應支持政府提出大灣區收生的方法尚算可以理解。問題在於政府在解決有關問題時,仍對自己的政治盤算念念不忘。現時,香港本地仍然有大量的低學歷人士,仍然苦無進修的途徑以及資助。面對本地仍有需求的時候,政府大可鼓勵業界先吸納有關需求,協助現時已經在職場,但又想提升自己知識和競爭力的一群人進修。自資院校現時多數開辦全日制的學位課程,並以DSE或A-Level等公開試成績作為入學標準,但在職成人未必有相關的學歷證明,以致未能重新入學。在自資學位日漸短缺時,政府可以考慮鼓勵院校調整入學和收生標準,開辦更多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並將學資處的資助貸款延展至25歲的成人及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以讓他們亦能夠有重新裝備自己的機會。
不論是收生數字的不足,以及監管架構的失效,都是現時自資院校現時急需改革的原因。但政府必須以香港人的利益為出發點,而非以執行「阿爺」的政治任務為目的。望政府拿出誠意,以行動說服香港人,讓香港的自資院校服務香港的學生,而非成為大灣區的院校。
撰文|眾志常委 鄭家朗 Isaac Cheng
—————————————————
【回應自資院校改革報告系列文章】
① 👨🎓學生缺席的自資院校改革🤐
https://bit.ly/2RR1Qq6
② 🚧走投無路的副學士👩🎓
https://bit.ly/2T1ogSy
③🏫被遺棄的八大自資學士學生😢
https://bit.ly/2CD2yNI
④💸使學生債務纍纍的高教商品📉
https://bit.ly/2Ex2IZf
—————————————————
🏃♂️成為眾志義工 www.demosisto.hk/joinus
💰月捐支持眾志 www.demosisto.hk/dona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