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應 COVID-19 疫情,醫院引進「呼吸道病原體多標核酸檢測」,跟流感快篩一樣的採檢方式,用綿棒深入鼻咽部附近用力「刮」,只要花 2 小時就可以快速篩檢 18 種常見呼吸道病原體,雖然未包含 COVID-19 快篩,但可以快速釐清病人是否感染其他呼吸道病原體。這項利器除了幫助我確診呼吸道感染孩童的致病原外,還讓我觀察到疾病流行的趨勢。
因為邊境管制和公共場所戴口罩政策,過去幾個月兒童急診吸道感染病例數大減,流感絕跡、腺病毒稀少,就連去年底曾一度引發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今年以來也鮮少出現,小兒急診室近來幾乎只依靠病毒型腸胃炎撐住「業績」和維持兒急醫師的「生計」。然而,過去幾天這樣的流行趨勢似乎出現改變,我觀察到發燒和咳嗽的病童數些微增多,經過「呼吸道病原體多標核酸檢測」篩檢後,發現許多孩子發燒咳嗽的原因是被「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感染。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 是 2001 年時荷蘭研究學者在罹患呼吸道疾病兒童身上新發現的病毒,研究資料推估它至少在世界流行超過 60 年。副黏液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 包含兩種病毒屬,一是間質肺炎病毒屬 (Metapneumovirus),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hMPV) 即屬於此病毒屬;二是正肺炎病毒屬 (Orthopneumovirus ),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屬於此病毒屬。和呼吸道融合病毒相同,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具有套膜 (envelope),可以被酒精等乾式洗手液殺死;傳播途徑亦和呼吸道融合病毒類似,除了飛沫傳播外,直接或間接接觸受污染的體液或分泌物也是主要傳播途徑之一。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hMPV) 在歐美國家主要在晚冬和早春流行,在亞洲國家主要在晚春和夏季流行。潛伏期一般被認為約 5~9天。它可以感染所有年齡層,但症狀比較顯著的是小於 5 歲的幼童和大於 65 歲的年長者。臨床症狀兒童主要是發燒、咳嗽、鼻水,有時候會引發喘鳴聲 (wheezing)。一些研究指出,在 2 歲以前因為呼吸道融合病毒導致嚴重細支氣管炎的幼童身上,有人類間質肺炎的共同感染 (coinfection) 的蹤跡。此外,罕見的病例中發現,hMPV 跟腦炎相關。
目前沒有藥物可以直接治療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主要還是支持性療法為主,最後依賴自身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可能會出現次發型細菌感染,但機率偏低,因此抗生素不應該被常規使用。
戴口罩政策可以防範大多數呼吸道病毒的傳染,如流感和腺病毒幾乎被銷聲匿跡,但對於容易藉由接觸傳播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和呼吸道融合病毒來說,單依靠戴口罩是無法完全防範的,勤洗手和不觸碰眼耳口鼻生活習慣的堅持,才是最根本的預防之道。
副黏液病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要忘記還有呼吸道融合病毒!
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今天早上一位奶奶帶來一個小妹妹。
小妹妹來兒科急診的原因,主要是這幾天晚上,她在家裡都睡不好,食慾變差,尤其是今天早上出現呼吸急促、喘的情形。
我問病史發現,妹妹從4天前就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奶奶也帶她去附近的診所就醫,看了兩次醫師,也做了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快篩確診。
但是呢?雖然吃了藥,小妹妹情況沒有完全改善,甚至今天早上出現呼吸急促的現象!
在兒科急診,她的氧氣飽和度一開始只有74%。
果然她的胸部X光片如下!
奶奶說:「這幾天,她照顧小妹妹好累!」,她都瘦了好幾公斤!
這個情形我相信!
於是我給奶奶打氣,順便安慰奶奶說:「其實呼吸道融合病毒很難對付的,沒有特效藥,所以雖然吃了藥,症狀仍有可能會發生變化!」
後續,我安排小妹妹住院治療!
「呼吸道融合病毒」
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簡稱為RSV)是屬於一種副黏液病毒,從每年11月到隔年的3月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峰期間。
RSV是嬰幼兒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
當嬰幼兒感染RSV後,大部分一開始以鼻塞、鼻涕及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為主。有些的幼童會於感染幾天後,進展惡化為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狀。
由於幼童小支氣管的發炎反應會造成氣道狹窄,分泌物增多,因此若進一步影響到細支氣管,幼兒會有明顯的喘鳴聲與囉音,因此造成呼吸費力、進食困難、睡眠困難的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因氣道阻塞而造成肺葉塌陷或進展為肺炎。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在一些高危險群的幼兒,例如早產、支氣管肺發育不全(慢性肺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及免疫功能不全症(如先天性免疫不全,使用免疫抑制劑等)等要特別注意,小心感染後可能會快速轉變為重症。
對於RSV感染治療,目前並沒有特效藥。
臨床上,對於下呼吸道感染的嬰幼兒,建議先給予支持性療法(拍痰、氧氣給予、霧化治療);對於重症幼童,現階段可使用的藥物有ribavirin。
至於如何預防呢?
還是一樣,勤洗手、戴口罩、少去人多擁擠的地方啦!
副黏液病毒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科基百科 這陣子不斷被提起的「立百病毒」,真的會成為 COVID-19 的下面一位嗎?
今天我們就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告訴你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_
立百病毒 (NipahVirus, NiV) 過去稱為 equine morbillivirus,自然宿主是狐蝠屬與其它蝙蝠物種,中間宿主則有豬、馬、羊、狗、貓等動物,也會傳染給人類。
從現有資料來看,病毒會透過蝙蝠、豬隻傳染給人類。直接接觸生病的動物本人(?)或牠的口鼻分泌物,都可能造成感染;同時,病毒也能透過飛沫傳染。
不僅如此,如果一隻不幸感染病毒的果蝠正好路過閃尿,而尿液不小心滴在好香又好吃的水果上,這顆甜美的果實正好被路過的你採摘下來吃進肚,登登登登登登!恭喜你大幅增加了感染風險www
_
說是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其實並沒有那麼正確!
1997 年 9 月到 1999 年 6 月,馬來西亞傳出了因為腦炎疫情,造成 265 人感染、105 人死亡,後續調查結果顯示,這起疫情源自可感染豬、人的新副黏液病毒,同時以第一起案例發生地點「雙溪立百新村」(Kampung Sungai Nipah) 命名為「立百病毒」。
回顧疫情尚未明朗之時,最初染疫的是 7 位在養豬場工作的工人,臨床所述症狀類似輕微的流行性感冒,也會有不同程度的頭痛、發燒、身體痛和神經症狀,其中神經症狀包含無定向感、困倦、意識混亂、容易驚嚇、嘔吐、無力肢體麻痺等。
巧合的是,這些症狀也和感染日本腦炎的患者非常相似,而馬來西亞當時針對中高危險族群施打疫苗,同時進行大規模的滅蚊行動,不過卻沒能控制住疫情(畢竟完全是誤會一場啊QAQ)。
而從那起大規模的疫情後,2001 年孟加拉也陸續傳出疫情,但和 1999 年的疫情的病毒不同株。目前在台灣並沒有通報個案!
_
為什麼會說它可能是下一個 COVID-19 呢?
這個說法其實源自英國衛報的一篇報導,內容主要是說由英國、荷蘭等國出資的非營利組織「藥品可及性基金會」近期發布了一份獨立報告。
內容主要是說,在 COVID-19 疫情下,雖然各大製藥廠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相關藥物與疫苗的準備,但如果下一個疾病大流行,可能沒有足夠的能量應對。
而最原始的報導寫著:中國的立百病毒疫情可能有引發下一場大流行的風險。
這也是這次爭議的開始!許多人閱讀報導後,看了這句話著實嚇了一大跳。事後衛報也快速修正了報導,同時發聲明表示,這個說法只是基金會執行長耶爾 (Jayasree K Iyer) 受訪時偶然提起的一段話,並不是中國已經有立百病毒的疫情了!
_
所以說啊,立百病毒既不是新病毒,也不是真的再次流行起來。不過病毒總是瞬息萬變,時時警惕、關注疾病消息總是好的,但也不需要太過緊張。
平時做好消毒與清潔,同時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才是防疫的上上策啊!
_
正確用法:洗手、消毒、戴好口罩,顧好自己的身體
錯誤用法:聽到立百病毒就緊張兮兮、讓自己睡不著覺
_
參考資料:衛福部疾管署《立百病毒感染症》、《立百病毒(Nipah Virus)》、衛報《Pharmaceutical giants not ready for next pandemic, report warns》、中央社《專家示警立百病毒有大流行風險 致死率高達75%》
_
延伸閱讀:
變種病毒是什麼?變異病毒株會影響臺灣和疫苗功效嗎?
https://pansci.asia/archives/204065
中研院持續追蹤新冠病毒,發現這種突變最可怕!
https://pansci.asia/archives/205685
______________
多本好書、精彩書單、豐富書摘......
由泛科學與 20+ 出版夥伴共同策畫的 #願讀力與你同在 線上書展
歡迎科夥伴和我們一起讀.力.引.爆:https://lihi1.com/Iaz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