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到的那個我 The me you can't see
.
.
你最近還好嗎?
.
最近的我在忙碌的私生活中穿梭
從五月初開始
我們就在籌備六月的品牌活動
而六月因為是我們的慶生月
每個禮拜都馬不停蹄的工作著
與此同時還有家人來美探訪
我們六月又搬了家
接下來七月底還會再搬家
這陣子的我們無論在公事、私事上
幾乎都沒有喘息的機會
.
前陣子
我們終於新搬到了一個 Airbnb
也安置得差不多了
當晚我先生跟朋友有約出門聚會
我一個人在住處
頓時間 才發現自己好久沒有獨處
.
我坐在沙發床上發愣
打開電腦上的 Apple TV
看到歐普拉的新紀錄片《The Me You Can't See》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
我就是一個人坐在床上邊看邊爆哭
.
這個紀錄片訪問許多名人不為人知的心理疾病
包含英國皇室亨利王子的成長陰影
Lady Gaga 被強暴之後的創傷症候群
以及世界級拳擊選手 Ginny 的強迫症等等
.
連續幾小時的大哭醜哭
讓我覺得格外的療癒
不只身體變輕 心情也變得比較舒服
.
有意思的是
我這陣子並沒有特別為什麼事情傷心難過
也沒有為雜事感到壓力重重
但在那一刻,開始爆哭的那刻
我突然間覺得不是我自己想哭
而是我的身體主動要哭的感覺(好難形容喔
.
於是我便開始在想
也許潛意識的我,是有壓力需要釋放的
但我自己可能因為忙碌,可能因為樂觀
所以完完全全沒有自覺,日子也照樣過得愉快
.
不過,反過來說
我們生活中或許根本沒有這種「喘息」的時間
讓你可以坐下來盡情的宣洩、盡情釋放
這在現代的確是一件不容易也滿難得的事情
.
.
最近美國開始解封
生活比起幾個月前,有非常明顯的轉變
我們開始可以去博物館
美國國慶日也開始市內辦大型派對
.
然而,我也發現
我們所看到的其他人的生活,都很片面
如同歐普拉的新秀 #TheMeYouCantSee
你看見的生活,是熬了十個月之後的結果
.
還記得 2020 的四月
所有的美國人都傻了眼
那時如同前陣子的台灣
新聞報的所有內容都是疫情,沒有其他
當時的感覺是生氣、緊張、無助、氣憤
當時的我們就是一群害怕的人在網路上掩飾害怕的情緒
.
過了三個月,來到2020的夏天
當時的我和大部分的美國人
似乎開始比較能接受事實
雖然不喜歡,但也比較少抱怨
大家知道就是盡自己的能力,做好本分
同一時間,繼續維持有創意的生活
學著自得其樂,保有耐心,持續等待好消息
也許在那個當下
我們都對「正常的生活」保有一絲希望
我們就是一群寂寞的人在網路上互相取暖
雖然無奈,但至少還有得陪伴
.
然而,又過了三個月
時間來到2020年的年末
那段時間,我記得自己與身邊的人是很麻痺的
對於那種「早日康復」的希望感日漸消磨
我們的生活規律,我們的生活無趣
我們變成一群無聊的人在網路上講無聊的事情
講來講去,了無新意,疫苗好像有進展,好像沒進展
日子變得很麻木不仁,說無奈也變得沒有意義
.
最慘的時期大概是 2021 年的初期
我記得當時是一、二月
也許因為天氣冷,士氣低迷
看著遠在家鄉的家人朋友過農曆新年
也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
.
我記得某一天晚上
我跟我先生兩人躺在床上,睡不著,但也沒說話
翻來覆去了許久,我轉頭跟他說:
「你知道嗎?我覺得今天是我這輩子長這麼大,第一次在想我是不是有憂鬱症誒」
我先生立刻轉過頭來跟我說:「我也是!」
.
接下來的一整晚
我們深度的討論了彼此的心靈狀況
雖然後來覺得我自己應該不是真的生病
但我也上網查了許多有關 Covid depression 的資料
而專家也不斷探討疫情對於人類「心理」上的影響
以及我們心靈上那些看不見的負擔
.
那一個月
我記得自己打電話給許多一樣在美國的朋友
彼此都不約而同地說了一模一樣的情況(有點憂鬱)
.
一位朋友說他發現自己會一直無意識地吃垃圾食物
明明知道不想吃但又吃,吃了又吐出來,吐完繼續吃
另一位朋友發現自己有一點購物成癮
經常會買一些明知道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
我們的共通點都是情緒起伏不定
心情煩躁,但想哭也哭不太出來
對一切莫名的反感,很不耐煩
但好裡加在,我們都知道應該要打給朋友
因為這的確不是任性耍孤僻的時候
.
好險,不久之後
因為疫苗的普及,生活終於明朗
這段歷程就像是走進一個又深又暗的隧道裡
你只能往前,卻不知道還要走多久
很多時候,你都覺得看不見盡頭
你可能會想要停下,或乾脆躺下
反正在隧道裡日子生活久了也可以過
.
但是,只要你願意持續往前走
總有一天,你會感覺有一絲微光
你會發現你好像能看見出口
你好像能感受到隧道有盡頭
.
這些故事,這些感受
都是你看不見的我
都是我們看不見的他人真正的生活
.
多一點耐心,正視心理健康
在這個難得的機會中持續療癒,持續滋養
There's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隧道的盡頭有光芒
艱辛的生活有芬芳
.
Love,
Zoey❤️
.
如果你喜歡我這類型的長文分享
歡迎Follow 我的IG👉 @zoeyk.co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的推薦目錄:
- 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Zoey 佐依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Buster和他們一家的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用耐心陪伴,走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媽媽經 的評價
- 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樂欣管理顧問企業社, profile picture 的評價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村長廣播 #限時48小時 #買卡片送小物件
你曾經有那種內心空空的感覺嗎?或者是不管做什麼,都是沒有辦法穩定下來,只好讓自己有很多事情忙碌,填補空虛。
最近我上了一些創傷的課程,我才發現一件事情,如果你有下面這些症狀,或許代表過往人生當中曾經受過一種傷,可能被你遺忘、可能被你存到身體裡、也可能反覆的會閃現在你的日常當中,但在這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是:恐懼。
—驚弓之鳥:明明沒什麼事,但時不時就會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
—不定時炸彈:大部分的時候讓自己看起來很好,但累積到一個狀態,就會整個大爆炸。爆炸之後,又很後悔、討厭這樣的自己。
—災厄錄影帶:有些時候腦袋裡面會反覆出現過去某個創傷的畫面,或者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會有非常害怕的感覺(明明四周都很安全)。
—低落情緒:幾乎所有的日子裡你都是心情不好的,你的日子要從零分開始計算,只有負,沒有正,就算好事發生,你也會覺得很快再來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類似的狀況出現在很多相關的心理疾病當中,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憂鬱症、邊緣性人格障礙、雙極性情感疾患⋯⋯以前剛開始學變態心理學的時候我都在想說,到底要怎麼分類這些疾病,但後來才發現,原來好多的疾病背後的共同源頭都是:創傷。
要療癒創傷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事情,在那之前,或許可以做的事,探索做什麼會讓自己感到安全,或者,在哪些時候,會莫名的感到恐懼。
所以,這次 我和Chloe 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兩個人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結合我新書裡面提到的「恐懼理論」還有大家熟悉的「依附理論」,彙整出了這一套「安全卡」,裡面透過文字和圖片,協助你靠近內心的恐懼和害怕,然後慢慢地,把屬於你自己的安全感找回來。
你可以輕輕的摸著自己的胸口,和那個「你所討厭的自己」說:謝謝你一路以來的陪伴,我不會丟下你、不會把你放在陰暗的角落,我會看見你、繼續牽著你的手,走長長的路,然後在黑暗的森林裡面烤火,在以為自己都快要不行的時候,互相攙扶著行走。
你也可以和自己說:你不需要變成一個完美的人,你只需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而且,不論你是否完美、完整,
你都值得被愛、被珍惜。
——
#安全卡這裡買 #下面的圖片就是安全卡的其中一張 #想看更多卡片可以點到下面的連結
https://www.iiispace.com/securecard/
1.預購前15名將會免費獲得海苔熊新書《對愛,一直以來你想錯了》
2.在這48小時之間購買,還會有海苔熊親自挑選的 #沙遊小物件 噢(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喔!)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Buster和他們一家的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緊急求救』
可不可以不要讓麥麥去狗園.....?
這篇文章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開始
昨天我每想到一次就哭一次
但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
無論如何逃避是沒有用的...
原本以為麥麥找到了一個永遠的家
的確
媽媽真的很愛他....
但是因為麥麥本身心靈受過創傷的關係
上個月開始配合治療及訓練焦慮症
我們都以為這樣就沒事了...
但是上個禮拜爸爸不小心不當的碰觸他之後
手臂被麥麥咬受傷了
在這之後
沒養過狗的爸爸就非常非常非常的害怕麥麥
是只要麥麥一出現
爸爸手汗就會流不停然後不敢移動
所以麥麥只能住在陽台住了一個禮拜
也許因為對於親近的人突然不再親近
然後又從家裡移到了陽台
麥麥的焦慮症開始大爆發
今天連媽媽都不太能碰他
然後拒絕吃飯
非常不巧的時機就是在這裡....
我們家剛好出了點事
我媽媽下週要開刀
巴拔也要進醫院做檢查
所以現在的我就是力不從心的無力
雖然說麥麥的媽媽說可以讓麥麥再多住幾個月
但是也就是在陽台
對於大家都不再想要給他機會的狀況之下
我覺得多住幾個月
也只是增加彼此的負擔
對麥麥
對人類
都不好
目前訓練師跟醫生對麥麥的評估是
➡️焦慮症
(也就是我們說的創傷性症候群)
➡️但是他不是一隻會主動去攻擊的狗,他會攻擊是因為他不知道壓力要怎麼去排解
大家都說麥麥不適合進入家庭
只能去狗園
但是我真的不覺得他是一隻沒有機會的狗....😭
跟現在的麥爸麥媽最大的磨合點就是
他們從來沒有養過狗
經驗不足的情況之下
不知不覺得在彼此之間增加更多的壓力
在去陽台之前的麥麥很愛爸爸
跟前跟後的在房門前等爸爸
我知道這個孩子是有能力去愛的
只是還沒有人願意給他屬於他的機會
我知道很難....機會也真的很渺茫
但是我還是想幫麥麥再爭取一次
不要在狗園度過餘生的機會....
麥麥
⚠️壓力大時會咬人
⚠️需要有經驗的家庭付出耐心陪伴
⚠️已有配合的訓練師跟醫生可以繼續療程
最後請大家不要怪現在的麥爸跟麥媽
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原因
麥麥真的不是一隻新手可以掌握的狗.....
他們努力過了
#如果真的徵求不到緣分
#之後的麥麥可能真的會要進入狗園了😭
==========分隔線===============
我再不開始工作又要做到半夜了
哈哈哈哈哈
但是我還是想來補充一下我個人的想法😅
第一,為什麼我覺得麥麥需要一個有經驗的家庭?
➡️因為他在我家中途的時候情況沒有這麼嚴重,他會反咬,但是對我,巴拔跟小幫手們(沒錯,還有每天來來去去的小幫手們)都沒有咬到見血的狀況,頂多就是牙齒擦到
這是因為我們都養過狗,比較有經驗而且有足夠的領導力,所以我在麥麥送養的前一天,還特地去幫他洗澡,重點是我還第一次用了吹水機,麥麥完全沒有要咬我的狀況,所以我真的覺得他沒有到完全不能進入家庭的程度
第二,麥麥的壓力大是什麼狀況
➡️第一次麥媽被咬到見血,是因為他們連續兩天帶麥麥出去玩,回新竹看我們的時候跟Beans打了一架,然後在姊姊家也跟姊姊家的狗打了一架,同一天裡面太多人太多刺激太多新環境
隔天媽媽很好心的又帶他出去玩(好像是走步道我忘記了)
當天回家據醫生的了解是,剛換新家不到一個月的麥麥在歷經換環境然後又連續兩天的刺激之後壓力爆表,在極度疲憊又焦慮的妝踏之下,所以只能用這個方式去釋放他的壓力,所以咬了媽媽
#但這個真的不能怪媽媽
#畢竟新手養狗真的不會想這麼多
➡️治療了一個月之後情況有好轉,但是上個禮拜咬了爸爸,因為麥麥本來在跟爸爸一起睡午覺,爸爸看他很可愛,想從後面用環繞的方式摸他,麥麥被徹底嚇到之後就咬了爸爸
訓練師有說過.....希望在摸麥麥的情況,都是他能夠看得的方式為前提,觸摸本來對狗狗就會造成壓力,但是麥麥可以再配合治療之後產生信任感,他如果看得到的狀況下那時候是可以全身摸的,但是可能是爸爸接觸的方式不當,徹底的嚇到麥麥
➡️這兩天媽媽被麥麥咬了幾次,首先是已經被關在陽台一個禮拜了,這一個禮拜裡面除了尿尿,就是媽媽回來會陪他進書房玩一下,大部分的情況下麥麥都是獨自待在陽台
#在這裡補充一下
麥麥家的陽台狀況不差,也很大還有氣密窗,但我覺得本來跟麥麥感情很好的爸爸突然消失,然後生活環境的改變不知不覺得給麥麥很大的壓力,只是我們都沒發現
昨天麥麥從陽台的縫縫看到爸爸,立馬衝出來想去蹭爸爸,結果爸爸太害怕所以場面有點混亂,媽媽情急之下『輕拉了麥麥的項圈想把他拉回陽台』就被麥麥咬了,但是後來用牽繩,麥麥就有乖乖跟著進陽台
經過昨天的狀況後,麥麥就對進陽台越來越反感,所以今天早上媽媽帶麥麥尿尿完,想帶他回陽台,把牽繩解掉的時候,麥麥就咬了她,媽媽很生氣拿起地上的毛巾打了麥麥,叫他回籠子裡面反省,麥麥就開始拒絕吃飯
✅結論,我沒有要否認麥麥咬爸爸媽媽這件事,但是以我一個養了三角頭這種奇奇怪怪的孩子的經驗,第一個月的麥麥雖然適應中,但是行為並沒有開始異常,第二個月開始治療前面也沒有問題,還有越來越好的跡象
但是從咬爸爸開始,就被換去陽台,一切的問題好像又回到了原點
我個人是覺得部分的原因是因為麥麥之前跟爸爸感情很好
爸爸突然的消失麥麥很困惑
加上本來住家裡現在是陽台
『環境的改變』也帶給他壓力
然後爸爸媽媽沒有經驗所以不夠有領導力這一點也是有影響的
再加上爸爸一開始很想把麥麥送走
但是媽媽有不斷地勸留
家庭氣氛不好狗狗其實也能感受得到
以上是我個人的想法,歡迎告訴我你們的想法,讓麥麥更有機會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除了中央和地方兩邊的訊息要對得上、資料要一致之外,我們還需要便捷、有效率、足夠親切的線上資源來協助民眾。
【單一窗口】
盡量讓民眾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疑惑,朝整合跨部會的單一諮詢窗口。
【增加網站便利性】
衛福部 1957 福利諮詢的網頁,有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勞工相關、各類福利等等多項資訊,但目前並沒有放上這波紓困的資料,這樣其實滿可惜的。
【提供最佳方案建議】
我們看到政府很多部會網站都建置了「防疫、紓困、振興」專區,提供懶人包、Q&A、圖卡等,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快速從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這部分當然要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我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不是可以嘗試建置「微型的一條龍服務」,幫民眾整合他們需要的方案、提供解答,就像電信門市幫你算最優惠的方案一樣,協助民眾判斷跨部會、多方案的申請,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
疫情除了經濟需要紓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紓困。
台灣經歷過很多災難,也有很多救災經驗,不過這次的武漢肺炎與過去的災難型態有點不一樣。地震、森林大火,我們稱為「天災」,恐攻、重大刑案等,我們稱做「人為災難」。
而有種災難叫做「 生物災難 」(biological disaster)。
生物災難特性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與結束,好像看不到終點,因此越來越焦慮。當我們在救援時,災難也還在持續發生,災難會給社會巨大的損失、破壞原本的運作,對人的身心靈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且生物災難是慢性的,涵蓋的層面更大,而台灣過去的確只有面對 SARS 的經驗。
【心理急救】
經歷過921、八八風災的臺灣,都曾讓「災難精神醫學」這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但無論921或是重大風災,都與這次我們所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一邊救災一邊發生災害」的武漢肺炎,就是我們所謂的「生物災難」不一樣,生物災難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點。
所以我們對於一般災難的治療模式,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但用在目前的狀況,可能就不一定適合。就我們目前治療的模式,有參考也有要調整的地方。WHO 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強調「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概念,其原則是準備、觀察、傾聽、聯繫。
助人者在受到訓練後,就得對(災害)受難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直接的治療。這個協助是什麼?不外乎有資訊給予(現在狀況如何?我們安全嗎?你的家屬的狀況?)、陪伴支持(傾聽需求或鼓勵)、資源連結(針對需求提供實質協助,例如:金錢紓困、生活需求),重點在於:藉由即時的伸出援手來緩解焦慮。
【脆弱群體辨識】
我們要辨識在災難下,暴露程度不同的「受災族群」,包括患者、被隔離者、防疫人員、其親友與接觸訊息疲轟炸者。另外,本身有精神疾病、曾經有創傷、受虐等經驗、自己或家人有成癮問題、社經地位不利等族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助人者如何具備「敏感度」,將資源的分配,優先投放給這些群體,並給予特別的關懷,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聚焦的地方。
舉例來說,對這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的海軍官兵、或是第一線醫事人員、空服人員,一些遭受創傷性打擊的案例,需要給予主動的關懷、有效鼓勵和支持。特別需要注意,他們有可能被獵巫、排擠或被歧視。
越戰催生了美國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希望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力處理,結合衛福部和民間的資源,主動提供各類復原所需的支持,包括個人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應該要開始準備。比如可使用社區的組織與能量,像是社區的頭人、社區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減少社會的驚惶,和群體間的排擠拉扯。想辦法讓每一個人能夠主動關心、聯繫、提供資源,甚至生意方面的支持。希望短期之內提供心理急救;中期則使其能不受歧視地回到崗位上與恢復正常生活。當社區發現有確診病患或疑似案例,大家總不免開始標記甚至是污名畫當事人,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讓對於當事人是二度傷害。因此希望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來建立韌性的社區。
【假消息傷害心理健康】
另外, 就NCC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於指揮中心通知廣電媒體澄清錯假訊息並說明改正作法,協助轉請廣電媒體回應、加強自律」這項業務總次數目前是「1 次」,看起來台灣都沒有什麼假訊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訊息的傳播不僅只有有電視媒體,「自媒體」是另一大宗。比如: LINE、臉書、youtube、Google、PTT 等社群平台,未來期望對於自媒體、傳統的媒體都盡可能減少假訊息的傳遞狀況。目前社會人心惶惶,我希望假訊息,不要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防疫破口」!
【自主健康管理的醫療工作者給薪疑義】
日前接獲陳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6 日發函,主旨寫道「符合自主健康管理條件之工作人員,暫勿前往機關上班」,這些人員包括:「申請赴港澳獲准者」、「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隔離條件者」、「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個案」、「自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返國者」。但是,因為在這期間出國,而返國後需要隔離採檢,尊重這份公文沒有去機構上班的人,雇主認定不屬於他們的責任,因此不給付薪資。但在 3 月 19 日,衛福部說 26 日公文中的「暫勿」文字,只是「建議」,因此人員在管理期間適用的假別和薪資,應該由院所自訂請假規範。
在這段期間因為遵守 2 月 26 日指揮中心公文的「暫勿」規定而沒有去上班的醫療工作人員,因為 3 月 19 日的公文認定為「建議」,這些受影響的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的假別算是事假、病假、還是防疫隔離假?導致他在這段期間因自主健康管理所請的假,有的並沒有被給付薪資。一樣是配合政府政策,正常工作的醫事人員,可以有機會得到相關的獎勵,但自主健康管理,依規定沒有入院上班的人員,卻被變相扣薪,我主張應該讓這類醫事人員能回復權益,讓乖乖遵守規定的醫療人員不要被變相懲罰。蘇貞昌院長也對此表示肯定,團隊也會持續關注。
在此謝謝為疫情拼命努力的所有單位人員,也向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們,說聲辛苦了。或許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持續發聲,持續修正與服務,一起迎接更好的明天。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近期太魯閣火車意外事故,讓部分民眾因新聞事件誘發「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公視最新的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中,也是講述最奮不顧身的第一線勇者, ... ... <看更多>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樂欣管理顧問企業社, profile picture 的推薦與評價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 是遭逢重大創傷的事件後,出現的嚴重壓力疾患。 ... 安全衛生#單張懶人包#林長揚#天佑台灣#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很重要| Facebook ... ... <看更多>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陪伴 在 用耐心陪伴,走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用耐心陪伴,走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1.帶著痛苦反覆經驗到與創傷有關的記憶或情境,無法控制也無法停止。 · 2.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並且反應麻木、疏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