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工作,年輕主管對你哪裡有意見?]
昨天下課後,有幾位學員留下來跟我深談他們的未來職涯發展,其中一位來到55歲,他的生涯發展從順風順水到到處碰壁,最足以讓大家警惕在心。
他具有一技之長,過去都在外商或大企業任職,轉戰各地都受到莫大觀迎,而且都是別人主動來挖角,炙手可熱,行情看好。這使得他從來不認為找工作是難事,所以不斷換工作。中間還中斷職涯,出國讀書,最可怕的是賺多少花多少,沒有任何存款。
這種人在我的新書《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案例不少,這個現象挺普遍的。但是過了50歲之後。他猛然發現時不我予,找工作出現以下三種狀況:
1. 沒有工作會來找他,必須他反過來出去找工作。
2. 待業期間逐年拉長,找到的工作因為各種原因也都做不久。
3. 工作往下流動,公司越找越小,工作越找越差,薪水越找越低。
他很感慨地說沒能夠早認識我,比如看我的書﹑或是聽我的演講,及早知道上班族過了中年,完全是另一番人生風景。這樣的話,在我每次上課之後,總有中年人趨前來跟我說一遍。對此,我也是很有心得,因為在網路上,我的文章一直出現兩種聲音隔空交戰:
第一種聲音來自年輕人,他們批評我老是恐嚇上班族;
第二種聲音來自中年人,他們都鼓勵我繼續寫,讓年輕人趁早明白職場的現實一面,趁早做預防與準備。
所以就算早點聽說我的剖新與論述,只要還年輕,都不太會聽進去;唯有過了中年,親身見證了,才會震撼到,體悟到我所言不假,句句是肺腑之言。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成長過程,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要說讀者,即使是我自己,也常覺得若是可以早點認識洪老師該有多好,少走好多冤枉路。但是千金難買早知道,不是嗎?為了成長,我們都要付出代價。
可惜的是,有些代價比較沈重一些,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夠扳回一城,或是頂多避免不斷往下墜落的頹勢。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要改變!不過我也得說,中年人要做出改變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因為台灣就業市場對中年人極度不友善,不只是企業本身,還包括子女輩的年輕人也排斥中年同事。
這位中年人說,他最近換的新工作,才領三萬多元,屈居於一名年輕主管手下,對方才28歲!他是老闆面試錄用的人,但是他長這位主管近20歲,真要說起來,也夠當自己的孩子。反過來說,這位年輕主管看他有如父母輩,想當然爾,沒有人喜歡跟父母共事,不是嗎?他有如主管背上的芒刺,直覺上就是拔掉他,他再怎麼努力都是格格不入,無法取得對方的歡心,於是辭了工作。
政府近日不斷提倡「銀青共事」,可見得這件事有多困難,還要勞動政府再三呼籲與推廣。不過我不會單方面袒護中年人,就問他電腦使用的情形如何。他坦承會使用,但是手腳不如年輕人快,更不用談靈活運用的能力。他說:
「年輕人做事真的快很多……」
反過來說,他就是比較慢囉。你說,這能怪罪年輕人不愛跟中年人共事嗎?當然不能!中年人做事就是要快,不要慢。在職場,動作慢顯得笨手笨腳,年輕人不愛這一味,而這一味叫作「老人味」。當我們不再年輕,時間不站在我們這一邊,卻要繼續工作,就想辦法跟年輕人看齊,至少做到四點:
1. 嫻熟新技能
2. 轉進新風口
3. 手腳要快點
4. 身段須低點
在年輕人的眼裡,中年人給人的印象無非是「傲嬌」二字。時代早已離他們遠去。卻還在堅持既有的工作技能﹑既有的做事方法﹑既有的職場思維,並要年輕人來適應他們,這不是倚老賣老,又是什麼?也有人以為自己的資歷深﹑經驗老到,年輕人該聽他們的。其實時代巨輪不斷往前推進,產業更迭劇烈,這些經驗老早已成為包袱與負擔。
用一個舉例來比喻就簡而易明,政治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非連續性創新」這個理論,他曾說,把送郵件的驛馬排成一列,也不會變成鐵路。是啊,馬走的是馬路,跟鐵路是完全斷裂的兩條路。當時代進步到鐵路,還堅持要做一匹日行千裡的馬,有用嗎?沒用啊!一旦被淘汰,要責怪鐵路嗎?那就成了天大的笑話。
所以中年人若是要繼續在職場存活,絕對不能夠成為時代的笑話,唯一解決之道是與時俱進。不過在同一個領域做了一二十年或二三十年,要轉進新風口容易嗎?答案是不容易!這是「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所致。
「路徑依賴」是美國著名學者布來恩亞瑟(W. Brian Arthur)和保羅大衛(Paul A. David)提出,他們是受到生物學和社會學研究「路徑依賴」所啟發,作為技術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到了1993年,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因為運用「路徑依賴」成功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還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個理論類似物理學中的「慣性定律」,指的是只要一旦進入某一個路徑,無論好的壞的,就有可能對這個路徑產生依賴,自我強化之後,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而這就是我們平常在說的「舒適區」,它不是真的舒適,而是在這個區域習慣了,不想移動,也就是變懶了。歸納起來,中年人若是求職不順,主要原因是這三個;
1. 不想改變舊習慣
2. 懶於學習新事物
3. 拒絕進到新風口
當我們願意謙虛地面對這三件事,求職哪裡是難事!這世界上唯一阻礙我們前進的,只有自己。一旦我們願意被改變,這世界就會張開雙手歡迎我們。
*** ***
免費斜槓講座【斜槓2.0必修課】課程報名:https://enstar.cc/Z6vcF
有任何課程問題可以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line.me/R/ti/p/%40bfj9781d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
洪雪珍最新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各大書店有售,歡迎馬上網路訂購:
博客來:https://pse.is/38r6sl
城邦讀書花園https://pse.is/38a3h5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39u6g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eslite.me/395zmf
Pchome:https://pse.is/38h6nl
--------------------------------
「失業危機下,上班族如何超前部署?」(收費講座)
高雄場
時間:2020年12月26日(六) 14:00-16:00
地點:威易聯合辦公室博愛店(高雄市三民區博愛一路366號14樓)
報名請上:https://pse.is/39t4xe
攝影:洪子傑
台中場新書講座
創新理論熊彼得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RIP, Professor Christensen
Clayton Christensen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管理學者之一,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他的辭世也是當代的重大損失。
與多數管理學者不同,他是典型的哈佛商學院型的學者,從BYU畢業後,就兩人一組的到南韓傳摩門教,因此學會了韓文,之後自哈佛商學院取得MBA,到BCG做管理顧問,接著投入實業,直到成為CEO之後,接著離開職場,到哈佛商學院讀DBA(商學院的實務導向的博士,與學術導向的PhD不同),因為博士論文太過傑出,畢業後直接留在哈佛商學院擔任教職,僅花了六年就成為正教授,是哈佛大學創校以來最傑出的教授之一。之後他又合創了Innosight 和Rose Park Advisors 兩家公司,從事顧問服務。
他一生獲得榮譽學位與教授無數,包括台灣清大在內。他最知名的經典著作是《創新者的兩難》,從某個角度上來說,這本書可以說是和哈佛商學院的Michael Porter的《競爭策略》相互輝映,《競爭策略》是八〇年代解釋企業要如何獲勝最重要的著作,《創新者的兩難》則是九〇年代解釋大企業為何衰敗的經典,但是 Christensen不僅止於此,他之後又出了幾本書解釋企業應該如何應對造成創新者兩難的diruptive technology。
我曾經簡單評介過《創新者的兩難》:
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是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與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是兩回事)如何影響企業的興衰,出版時在台灣引起騷動因為當時華碩發明Netbook,令個人電腦產業為之撼動,Christensen並邀請施崇棠到哈佛講述發明eee PC 的經過,可惜的是,Netbook 其實也是個過渡產品,最後真正收割成果的是賈伯斯推出時不被看好的 iPad,這件事情對於台灣企業的創新具有重要的意涵。
破壞式創新的概念被證明十分有用,今天從電子產品到醫療教育的創新,都受其影響。這本書出版時,我正好在讀博士班,見證了其思想發展的過程與影響。
Christensen最早將其概念寫成兩篇文章,雖然登在生產管理而非策略管理的期刊,但是因為廣受哈佛教授好評,很快引起學術界的注意,書籍出版後,更是佳評如潮,克里斯丁生也罕見地留在哈佛任教,各種個案、學術論文與通俗文章如潮水湧來。
然後是概念的數理化。我博士班的老師將之發展成數理模型,登在產業經濟學最好的期刊,緊接著各種學術論文不斷地引用、擴展與批評,其中最有趣的是一位歐洲策略學者的批評。
據那位學者說,Christensen的資料包括一位磁碟片產業雜誌的編輯,多年來只有該編輯擁有這個產業的所有資料,他想:「既然克里斯丁生沒跑實證,我為什麼不跑跑看?」於是他找到那位編輯,將數十箱資料影印並輸進電腦。
儘管原先未抱太大希望,但是當結果出來時,卻令他大吃一驚。簡單來說,Christensen的理論說明,當破壞式創新發生時,那些能夠回應的公司生存下來,但是未能回應的公司則逐漸死亡——無論原先的規模如何龐大、資源如何充裕、技術如何先進。
但是他的結果卻顯示,當時多數公司的回應都是理性的,即使是那些未能妥當回應的公司,也已經做了所有可能的結果中最好的回應。資料顯示,「如果」那些後來失敗的公司模仿後來成功的公司,做出正確回應的話,反而會死得更快。也就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當破壞性創新發生,這些企業就註定要死亡,不回應反而比回應活得更久些。
這之後的發展就過於理論化,我無法在此一一介紹,但是簡單來說,這牽涉到我們對於不同類型創新的理解(包括創新的優點與毀滅性結果的範圍、時間與幅度),以及是否相信,某些歷史的發展必可以用先前發生的事情加以解釋,批評者認為Christensen的理論並未充分滿足這些條件。
Christensen的資料始自1970年代末,當時磁碟的尺寸從14英吋減少到8英吋,到5.25,再到3.5,再縮小到2.5和1.8英吋。Christensen將其中116項新技術中的5項列為破壞式創新,其餘為持續性創新。
雖然Christensen的理論解釋了大多數企業的變化,但是卻有一個明顯的漏洞:對於大名鼎鼎的希捷,他的理論缺乏解釋力,1989-1990年,希捷銷售額倍增為24億美元,「超過了所有美國競爭對手的總和。」而他所描述成功回應的公司中,不少企業的成功也是短暫的。即使Christensen的理論是正確的,他似乎也低估了持續性創新的影響,而高估破壞式創新的重要性。
而且和波特的顧問公司命運類似,2000年3月10日,Christensen推出了一個價值380萬美元的破壞性增長基金,他與聖路易的經紀人一起管理。不到一年之後,該基金被悄然清算:在納斯達克價值因網路泡沫化而損失50%的期間內,破壞性增長基金下跌了64%。
我希望以上的說明不要令人產生Christensen的理論錯誤的印象,事實上他的理論依舊是過去三十年來最重要的商業理論之一,所有與他討論過理論的學者,都訝異於他的思想之敏捷與深入,多數管理學者認為,《創新者的兩難》值得獲得管理學界的諾貝爾獎,是無庸置疑的經典,只是它也將如同其他理論一樣,受到學術界無情的拷打與淬煉,以期從中得出更純粹的黃金。
不過Christensen的關心層面遠不止學術或是商業領域,他的人文精神也是極其顯著而具有影響力的,《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試圖為當代困惑的人們,提出生命昇華的建議,我將他對此的TED演講放在留言一樓。
正值壯年Christensen的辭世是當代的一個重大的損失,紀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閱讀他的作品,聽聽他的建議,並祝他安息吧,了不起的Christensen教授。
創新理論熊彼得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和時代力量的夥伴一起到翠山莊,拜訪李前總統。
不得不承認,論格局、理論、與實務,李前總統還是至今台灣政壇僅見的政治人物。足足三個小時,談中共政權,他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分析講起;談當今世界各國的產業創新,他可以引用熊彼得來分析。
眼前這位長者身上既有歷史,也保有對當今世界最新趨勢的好奇與觀點。
儘管李前總統的觀點我們並非全部同意,但這段談話,還是令人振奮。
談話中,也觸及這次的選情。我們坦承跟李前總統提到,新竹市這區目前陷入僵局,目前就兩份民調看起來,兩人只要整合,都有機會勝過國民黨,但我們提出了與柯建銘委員「公開對談+民調」的方案後,柯委員至今未有回音。不知道李前總統有什麼建議?
李前總統坦承說,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辦法。但他會持續關注這個選區整合的動態,也鼓勵我們這些年輕的力量,要持續邁進。
很難得的一次談話。我們繼續加油。
創新理論熊彼得 在 熊彼特創新理論 - 中文百科知識 的相關結果
熊彼特創新理論(Schumpeter innovation theory),人們對創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從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探討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 ... ... <看更多>
創新理論熊彼得 在 經濟發展理論(創新之父熊彼得‧百年經典重譯版) - 博客來 的相關結果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是其一,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 也是其一。若說凱因斯在前一個世紀曾經影響巨大的學說是一壺濃郁醉人的烈酒,那麼熊彼得對於 ... ... <看更多>
創新理論熊彼得 在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 MBA智库百科 的相關結果
獨具特色的創新理論奠定了熊彼特在經濟思想發展史研究領域的獨特地位,也成為他經濟思想發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