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時期唸的是MBA,大家畢業前都要發表創業計畫。當時每次輪到某位中國女同學發表,我就會忍不住在心中按下快轉鍵,總覺得對方內容既不有趣也有點土。
她的創業內容是中華料理店,她是實際要開店不是紙上談兵。
「大家都在談電商、談IT、談跨國商務,小餐館這種規格為何要浪費我們時間聽?」我曾經很傲慢的這麼想過(後來有反省😔)
沒多久她的小館真的在神田開幕了
裡面請了兩位中國廚師,客層大部分是附近歐吉桑上班族。菜色口味呢,我個人覺得就像東京到處都有的中華料理店一樣沒什麼特別,但女同學很會陪客人聊天,我想不少客人是因為她的個人魅力而持續來店。
畢業後同學們大多進入企業當上班族,也沒哪個誰實際創業。每次去中國女同學餐館,我就會隱約感覺到即使之前大家還在相同起點、儲存著差不多的動力,但隨著職種不同,我們身上流失的東西越來越多。
翻成白話就是,我們的元氣好像漸漸在消失,但她的沒有。我們為公司忙碌會抱怨會覺得自己累,但她看起來忙的很開心。
「不會疲憊嗎?天天要計算成本、要在烏煙瘴氣的空間、要管人事、還要陪一些喝醉酒的客人聊天」我當初問過她
「不會啊,悶著頭做就對了。這裡客人都是上班族,先不說他們是客源就算,有時候還得靠客人當人脈幫我介紹這個那個呢,要賺錢就沒抱怨資格呀」
女同學當初留下兒子和老公在中國,獨自來到東京留學。
有次日本新年大家聚在餐館吃飯,聊到新年願望時,我們不外乎是「今年一定要嫁出去」或「要賺更多錢」之類的,只有她很認真許下跟個人無關的願望:「我想把兒子接來日本,讓他過更好生活,如果可以的話也想把父母都接來」
「靠個小餐館就想在東京負擔一家人的簽證和生活?未免太不切實際了吧」現實如我當時這麼想過🤔
沒多久聽到女同學離婚也順利把在中國的兒子接來了東京的消息。再沒多久聽到她拓店,原本在神田的小餐館變成一號店,後來還有神田二號店和三號店。對,總共開了三家。
人生藍圖發展至此已經夠厲害,後來那傢伙竟然來個大轉彎!畢竟當餐館拓展到三家時就代表妳個人的時間越來越少,如果還渴望陪小孩成長、渴望幸福,勢必得做出調整。
私生活裡,女同學和中國老公離婚之後認識了一位東京牙醫。她和牙醫再婚,小孩從中國接來現在也順利在兩人扶養下進入了日本某大學醫學部。
又因為現任老公經營牙醫診所,所以女同學毫不留戀地將三家餐館經營權全部賣掉,畢竟從前的生活style已經不符合婚後狀態。她回頭開始唸「歯科衛生士」課程,並取得了國家資格,現在在先生的診所協助診療事務。
至於原本在中國的父母,雖然我不知道是什麼簽證,但據說目前也都接來東京一起生活,那個新年她許下的願望可是全都實現了。
仔細回想,發現還在當同學時期,我就被她拍過幾次肩。有次是失戀,本人愁眉苦臉😔
「有什麼大不了,再談段新的不就得了」她拍我肩說
有次是就職活動面試失敗,我眉頭深鎖在走廊上又遇見那傢伙
「有什麼大不了,工作再找不就得了」
她的「有什麼大不了」其實不是風涼話,
而是認真覺得那些挫折沒什麼大不了。
婚姻不幸福?有什麼大不了!我離婚小孩自己養
一定年紀可能無法順利找到喜歡工作?有什麼大不了!我自己創業自己開餐館
渴望幸福卻很難找到對象?有什麼大不了!我就是可以重新創造幸福家庭
一把年紀還要念書考試?有什麼大不了!壓根不相關且沒唸過的齒科知識我還是能駕馭
這幾天我一直在想女同學好像不管活到幾歲(她不年輕,比我大一歲)都沒為自己設限隨時可按下Reset開關。大家應該不難發現,挑戰一件事不難,但要能「持續挑戰」各種事難度就高了。畢竟面對挑戰前,我們都喜歡把「礙於年齡」「礙於家庭狀態」「礙於過去經歷」掛嘴邊,天知道可能根本沒那麼多障礙。
所以持續挑戰的動力該從哪裡來?她讓我確定只有在不對自己設限時,世界才會給你更寬廣的道路😏
同時也有1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20的網紅艾蛙媽 VS. 達樂哥Aiwa H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創業簽證日本」的推薦目錄:
- 關於創業簽證日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創業簽證日本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創業簽證日本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創業簽證日本 在 艾蛙媽 VS. 達樂哥Aiwa H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創業簽證日本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創業簽證日本 在 沖繩 Oki-Famil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創業簽證日本 在 [分享] 關於經營管理簽證- 看板Japan_Liv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創業簽證日本 在 InvestJapan.hk 愛投日本- 日本移民創業加盟一條龍- 【日本開 ... 的評價
創業簽證日本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Zoom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利器;開會、結婚、品酒,就連法庭審案、新律師宣誓儀式(115名新加坡律師5月中通過Zoom宣誓),都托了這個視頻會議軟件的存在的得以完成。
你知道怎麼利用Zoom溝通,但你知道它背後的創辦人是誰嗎?他是袁徵Eric Yuan,他的創業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企業家必須具備三大條件:鎖定目標,永不言敗,關愛團隊。
當居家辦公與線上授課模式席捲全球,視頻會議軟件Zoom已成人手必備的利器。過去四個月,Zoom的日均活躍用戶從1000萬暴增至3億,公司股價一路逆勢而上。
Zoom創始人是袁徵Eric Yuan,他在近兩個月內的財富增幅升至全球第一,並於4月7日首次登榜《福布斯2020全球億萬富豪榜》,以55億美元財富位列第 293 位。
從他成功路上的5件事,找出他從“草根”逆襲到“美國最佳CEO”的獨門秘訣,或許能在這特殊時期為你帶來啟發與鼓勵。
1. 白手起家
Zoom創始人袁徵出生於中國山東省泰安市,父親是一名普通的礦工。受父親職業的影響,他報考了山東礦業學院(現為山東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後又進入中國礦業大學深造,獲得碩士學位。
與許多來自精英家庭或有著名校背景的成功企業家不同,袁徵的創業之路可謂真正的“白手起家”。
2. 八次拒簽
1994年,袁徵在日本聽了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一場演講而深受觸動,認為互聯網是未來發展的浪潮,由此決定去美國硅谷工作。
然而在當時,要辦理美國簽證並非易事,英語不好的袁徵在兩年之內連續被拒簽了八次,直到第九次才成功申請到美國簽證。
初到美國時,也同樣因為語言問題,袁徵在找工作時處處碰壁。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一邊打工一邊投簡歷,最終靠著寫代碼的一技之長,進入了一家小型軟件服務公司WebEx,成為一名程序員。
3. 靈感之源
袁徵創立Zoom的靈感來源於大學時期的“相思之苦”。由於當時與女友異地戀,只有寒暑假才能見面,袁徵便有了開發一個視頻通話設備的想法。這樣無論在哪裡,都可以看到女友並和她通話,就像兩人在同一個房間裡一樣。而當初給予他靈感之源的女友現已成了他的妻子。
4. 自立門戶
2007 年,WebEx被思科Cisco高價收購後,受到重用的袁徵被任命為思科工程副總裁。但他心心念念創造視頻會議軟件的想法卻沒被採用,於是他決定自立門戶,於2011年離開思科,創立了Zoom。憑著簡單化操作、優質的服務與緊跟客戶需求,Zoom逐漸在視頻會議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
5. 美國最佳CEO
2018年,美國職場研究調查公司Comparably做了一個“職場幸福”調查問卷。來自全美5萬家公司的1000萬名職員評選出“員工幸福感最高”的25家公司,其中Zoom 名列第一。
同年,在美國求職網站GlassDoor發佈的年度CEO榜單中,袁徵以99%的員工支持率成為全美最佳人氣雇主。
在創立Zoom之初,袁徵的想法是“要做一個讓人每天早上起來都很想去上班的公司”,因此,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是“Deliver Happiness”(傳遞快樂),對像是客戶和員工。
公司不僅設有“開心訓練營”,定期安排員工戶外活動消遣放鬆;還有專門的閱讀俱樂部,不管是員工還是家屬,買書全部報銷。另外,還設有“父母日”和“子女日”,邀請員工帶父母、孩子一起來上班……
正是這些溫暖點滴,構成了員工的極致滿意度,也同時帶來了更多優秀人才背後強大的銷售力與凝聚力。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創業簽證日本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創業簽證日本 在 艾蛙媽 VS. 達樂哥Aiwa H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創業簽證日本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零售地產大學生 #甜心國際獵頭 正式登場
Rosida Chu(人稱青埔羅姐)
• 目前為「我是青埔人」版主及管理員,「我是青埔人好房」社團撰寫「羅姐談好房」專欄,文章點閱率超過上萬,針對目前房市、房價等精準趨勢進行分析,提供買房投資或自住客與讀者一個有用參考。
• 十餘年前到中國大陸,前後在最大的IT連鎖賣場企業,擔任品牌總監、浙江衛視的子公司擔任動漫商品的品牌主管。任職期間,動漫展活動人潮成長五倍,創下業績記錄,並開發超過200項授權商品。
• 中華財富傳承顧問協會顧問,且擔任吉格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總監,負責新項目開發。
Sandy Su
國際獵頭。海外職涯專家。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企業管理系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日文系與企管系雙修學士。
國一時離開臺灣,獨自前往英國求學,求學期間嘗試各項打工與接案:移民簽證的律師事務所、零售百貨業、餐飲業、房仲業,還曾協助臺灣公司在英國創業。為了增加自我競爭優勢,大學選擇念日文系,學習第三種外語能力;碩士則就讀企管系,增進商管知識。畢業後前往日本從事獵頭與企業人資的工作,接觸產業涵蓋金融、IT、醫藥、傳產、快消、教育。目前海外生活與工作經驗已經步上第二十二個年頭。
感謝 博思智庫Broad Think Tank 贊助
👇以下主持人粉絲頁,歡迎追蹤按讚👇
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
粉絲頁: Sandy's Recruitment note
社團: 我是青埔人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創業簽證日本 在 沖繩 Oki-Famil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原裝影片刊登日期2021年6月23日。因為蘋果日報被迫結業,影片原本平台也已經被迫關閉。
讓大家各自傳開去,傳承下去。
更沖繩去玩信息: www.oki-family.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kiokifamily/
MeWe: https://mewe.com/p/沖繩oki-family
創業簽證日本 在 InvestJapan.hk 愛投日本- 日本移民創業加盟一條龍- 【日本開 ... 的推薦與評價
日本 開舖做老闆賺回報+ 拎居留權】日本No.1 炸雞專門店加盟鶏笑Torisho 日本創業 ... 專營日本高回報創業投資#投資賺回報又得#移居日本又得#經營管理簽證#永住權——— ... ... <看更多>
創業簽證日本 在 [分享] 關於經營管理簽證- 看板Japan_Liv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經營管理簽證】
前言
前一篇【關於為什麼在日本創業】的文章得到很多迴響,有很多版友私訊我,給我很多回
饋和心得感想,謝謝大家~
今天因為資訊量很多,所以文章很長,大家繫好安全帶再出發~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辭掉工作後已經空窗了兩個月。
我是屬於徹頭徹尾的查資料狂。
當時在網上查了很多關於經營管理簽證的資料,包含N年前的資訊碎片我都小心翼翼的撿
起來,像是想把掉落一地的麵包屑重新拼湊成一塊我可以想像到的形狀和口感的麵包一樣
。
最大的問題是,經營管理簽證的條件是查得到,
但是我找不到和我情況類似的經驗分享。
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你不是孤獨的,你的心情我真的很懂。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也只是眾多麵包屑的其中一片而已。
我保證在簽證下來的那一刻之前,這樣的不安都會一直伴隨著你(笑
於是沒有時間可以浪費的我,決定直接去找行政書士。
去哪裡找?
打開電腦,搜尋「行政書士 外国人ビザ」,就這樣找。
大部分的行政書士,都有「第一次諮詢免費」這樣的服務。
如果想要申請經營管理簽證,首先必須要設立公司,然後才能申請簽證。
抱著只是要問問自己現在的情況有沒有機會通過經營管理簽證,
再來決定要不要開公司的心態,就赴約了。
先來說說經營管理簽證的申請條件:
1.公司的辦公室必須是空間獨立的個室(不能是共享空間)
2.設立公司時的資本金要500萬日幣以上,或者雇用兩名正社員,正社員可以是日本人或
是有永住、永住者的配偶等長期簽證的外國人(就勞簽證不可)
3.有合理的事業計畫書,並在設立公司後有確實向稅務署等機關提交公司成立的相關書類
只要滿足以上的三個條件,一般的情況下就能通過簽證申請。
另外,對於在海外的人,現在也已經開放一個較特殊的管道,可以讓你在設立公司之前,
先拿到「四個月」的經營管理簽證,
以四個月的經營管理簽證進來日本,再進行公司的設立等手續。
人在日本或是海外,會有相當不同的作法,有以下兩種情況:
1.人在日本
如果你有留學或是就勞簽證,就按照以上的流程,設立公司→申請變更簽證就可以。
2.人在海外
如果你人在海外,要取得經營管理簽證會耗費比較多時間和成本。
有三種方式:
1.進來留學或就職。
先取得留學簽或就勞簽,一邊讀書或工作的同時準備設立公司的手續。
好處是,擁有留學簽或就勞簽就等於有長期簽證,
有長期簽證才能擁有日本的住家地址、辦個人名義的銀行帳戶、申請信用卡等等。
這時要設立公司基本上不會遇到什麼困難。
2.用觀光簽進來日本。
入境後決定辦公室所在地、辦個人銀行帳戶、設立公司、辦公司的銀行帳戶等→申請簽證
。
這個方式看起來很棒,但這幾乎是最不可能的方式。
因為拿觀光簽的話你在日本是沒有地址的,就算要租房,99%的房東不會租給觀光簽的人
。
沒有地址、沒有手機號碼的話也沒辦法辦銀行帳戶。
為什麼需要辦理銀行帳戶?
因為在設立公司的其中一個步驟就是把資本金500萬日幣匯款到你在日本的銀行戶頭,
所以沒有銀行戶頭就沒辦法匯款,就不能設立公司。
在這個情況下,最常見的辦法就是找一位在日本的「協力者」。
具體來說就是請協力者和你一起成為公司的取締役,
請協力者幫忙租借辦公室(或自己用觀光簽進來找,但是簽約的是協力者),
然後你將資本金500萬日幣匯到協力者的帳戶,
接著請協力者幫忙設立公司、幫你申請經營管理簽證。
等簽證順利通過後,你再拿著經營管理簽證入境,
最後請協力者退任取締役。
我相信看到這裡大家也明白了,這是你有一個認識的、夠信任的人在日本,
並且他也不嫌麻煩、願意承擔風險的前提下才有辦法完成的事。
用這個做法,對於要申請簽證的你最大的風險就是,
要匯資本金500萬日幣到協力者的戶頭這件事。
而對協力者來說,麻煩的是要簽約辦公室、設立公司的過程要和行政書士來來回回討論、
搜集和提交所需的資料。
光是要讓你把資本金500萬匯進來自己的戶頭,也要和銀行說明這個錢的用途和怎麼來的
等等,程序非常繁瑣。
還有另一個風險是,如果到時候你的簽證沒有順利通過,
那公司還要不要繼續開?不要的話,當初租好的辦公室解約也需要解約金,
通常金額龐大,因為簽約的名義是協力者,如果你跑了協力者就要自己負擔所有費用。
3.申請四個月的經營管理簽證。
如果你是一匹孤獨的狼,你沒有在日的協力者,
那你也可以用上面提過的,人在海外的同時請行政書士幫你申請四個月的經營管理簽證。
這樣的話就是,準備資料→申請簽證→簽證通過→入境後決定住家地址、辦銀行帳戶、租
辦公室、設立公司
這裡主要要準備的資料是:
①有資本金500萬日幣的證明
②即將要租的辦公室物件資料
③事業計畫書
這個方式會遇到主要的困難點是,
在開設銀行戶頭和租個人房子或辦公室時,通常條件是6個月以上的在留資格。
尤其是租房子和辦公室,除了需要在日連帶保證人,在留卡上低於一年的在留資格通常審
核就不會通過。
所以雖然你有了經營管理簽證的在留卡,但是只有4個月,被拒絕的可能性就很大。
如果無法在更新簽證之前辦好所有的手續,那麼也無法更新下一次的簽證了。
這個方式由於我自己沒有經歷過,所以不曉得實際上成功率如何,
但是目前打聽下來行政書士還是比較傾向建議有在日協力者的申請方式。
好啦,以上就是申請經營管理簽證的「客觀條件」了。
還有,上面提到的只是最一般的情況,還有其他的細節無法全部寫出來,
我也不是行政書士,請用業餘的眼光看待這篇分享就好(笑
接著說說經營管理簽證的審核重點吧。
入管局審核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看了你提交的全部資料,
審查者認定「是認真的、有計劃的要在日本經營公司,不是假借開公司的名義做其他活動
」。
所以用這樣的邏輯思考,你就能知道為什麼條件是上面提到的那三個了。
1.公司的辦公室必須是空間獨立的個室(不能是共享空間)
如果你租的是共享辦公室(一個座位的那種),或是借別人的事務所登記地址、月租公寓
等,
讓自己不花什麼錢還能隨時落跑的那種狀態,
那麼入管局就可以合理假設你只是要成立一個空殼公司,真正目的是從事別的活動。
這就是為什麼店舖型態的公司經營會更容易通過,
因為入管局認為一般人不會投入那麼多成本就為了成立一間空殼公司。
另外,如果是要經營店舖的人,要注意店舖裡面要有一個隔間是用來可以放電腦、做事務
性質工作的空間。
在這裡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
自家住宅能不能當作辦公室地址登記?
答案是,原則上不行。
除了大部分的人現在住的公寓在合約上幾乎都是住宅用之外,主要是住宅用和辦公用的空
間有很緊密的關聯,入管局通常不會認可。
但如果是ㄧ戶建的話,一樓用來當事務所,二樓用來當住宅用,這樣完全分開來的空間是
可以的。
一戶建如果是一樓當住宅,二樓當事務所的情況,除非有從門口直接通往二樓的樓梯,不
然也不被認可。
2.設立公司時的資本金要500萬日幣以上,或者雇用兩名正社員,正社員可以是日本人或
是有永住、永住者的配偶等長期簽證的外國人(就勞簽證不可)。
這一點也是,沒什麼好多說的,就是入管局希望看到你認真經營公司的決心。
500萬日幣是可以用來當作公司運轉資金的,所以公司成立前租借辦公室的初期費用、登
記法人費用等,
和公司成立後的進貨、申請簽證的費用等都是可以用這500萬的。
3.有合理的事業計畫書,並在設立公司後有確實向稅務署等機關提交公司成立的相關書類
這一點可以說是申請經營管理簽證最關鍵的一部分。
首先,具體的、合理的、安定的、有持續性的事業內容是事業計畫書的根本。
不只是經營理念、產品內容,到集客方法、產品價格、進貨廠商、一個商品利潤多少,一
個月能賣幾個、打算透過什麼具體的手段達成每個月的營業額目標等,簡單說就是必須詳
細到連國中生都能理解你如何盈利、永續經營。
這裡的重點是要「詳細且具體」,而不是畫大餅。
如果能寫好事業計畫書,要申請通過就不是問題了。
另外,雖然經營管理簽證是沒有學歷、經歷、年紀等限制的,
但如果你過去有和申請的項目相關的學歷(比如申請在日本開餐廳,大學是讀餐飲),
或是有類似的經驗,例如你現在在貿易公司上班,你申請的項目也是貿易公司,
就會讓入管局覺得你可以經營好一家公司是有憑有據,通過機率自然增加。
相反地,如果你從來沒有相關的知識或經驗,比如說你從過去從事的都是平面設計,
但你提出申請的是開一家珍珠奶茶店,也沒有相關證明你對開店或珍奶多有研究,
那入管局就會覺得你在天馬行空,不給過的機率就會提高。
另外,不管你多有錢,單純的喜愛日本、想在日本生活這樣的理由是不構成通過理由的(
人生好難
事業計畫書通常要自己用日文寫,讓行政書士幫忙確認和指導,邊確認你的意思邊幫忙修
改。
要直接花錢請行政書士幫你從無到有寫一份,通常要花不少錢,並且不是每個行政書士都
願意這樣做。
以上就是經營管理簽證的審核重點了~
你們也知道我就是個沒資金沒人脈的普通人,
但我很快就決定要跟家人借500萬日幣成立公司。
當時想的是,比起自己存500萬,不如先借來創業,萬一創業成功了還錢的速度應該會快
於存錢的速度。
以上是一個不知道哪來的自信的例子,這個資本金的部分大家衡量一下自己的狀況再說~
關於辦公室,一般普通的租賃辦公室是15~20萬一個月,
這個包含業種、員工人數、公司規模等因素租金會有差異,細節就不多說了。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一人公司,做的事業內容是貿易、會計事務所、IT相關產業等,
幾乎只需要用電腦一台就能完成的工作,千萬不要花錢租一般的辦公室,
請你去找「レンタルオフィス」,也就是分租辦公室,一層做成好多隔間,
一個隔間可能只能容納1或2個人的辦公室。
因應現在做副業的人越來越多,這樣的辦公室也越來越多了。
滿足所有經營管理簽證需要的條件,有獨立的個室、有公司的名牌、有公司名的郵箱。
也幫你準備好了桌子椅子等設備。
重點是租金便宜。我現在租的辦公室,一個月不到五萬日幣,比我自己住的地方還便宜~
當然缺點就是,客人無法到公司拜訪(太擁擠會尷尬),而且在傳統的日本商業習慣裡這
種辦公室不夠氣派,沒有信任度。
但是對我來說,壓低所有的固定成本才是能持續經營的重點。
實際上經營到現在兩年多,也還沒遇到因為是分租辦公室所以吃虧的經驗。
倒是遇過辦公室在月租金50萬的高級地段和大樓,營業額上億、光鮮亮麗,
幾十萬的款項卻付不出來、一再拖延的經營者。(唉
我就問,你更願意和誰有生意往來呢?
最後,在經營計畫書的部分,我自己就蠻用心的把我做メルカリ的細節、金額都寫出來,
和台灣廠商進貨過程的LINE對話都印出來,再加上現在還未做到,但之後想做的項目、具
體實行方法也都寫出來。
再寫上為什麼覺得自己可以把這間公司經營好的理由也寫進去。
再說一次,並不是一定要有實績才能申請通過,這些都只是說服入管局的加分項目,
重要的還是寫出如何讓國中生都能理解、覺得這樣賺錢合理的計畫書。
就像如果你有個想法,要去募資找人投資資金給你,也是要讓投資者看到事業內容的合理
性一樣,而不是因為你有了實績才投資你。
從第一次找行政書士諮詢,到簽證下來,總共是花了剛好三個月的時間。
我是從就勞簽證轉成經營管理簽證。
每個人多少會有差異,當作參考就好。
最後講一下申請經營管理簽證,也是有風險的。
風險就是,因為是先成立公司才申請簽證,所以如果簽證沒過,
那你為了開公司花的初期費用,例如辦公室或店舖的租金(有的店面要押一年份租金的押
金),
就會浪費掉,並且要追加違約金之類的。
像我的開銷應該算低,但開完公司就已經花掉五六十萬的日幣了。
這裡有個小插曲,在成立好公司,等待經營管理簽證批下來的那一段時間(大約兩個月)
,
有一次我去一間台灣餐廳,老闆聽到我說用貿易公司在申請經營管理簽證,
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聽說現在用貿易公司申請的都不會過!
因為很多空殼公司都是用貿易公司在申請(成本最低)。
我真的是嚇出一身冷汗,默默地做好打包回台灣的準備...
不過事實證明,好好的準備申請簽證的材料,是可以順利通過的~
也可能是我的行政書士很嚴格,很高冷的鞭策我準備120分的資料,
所以第一次申請竟然下來了三年的簽證!(也有可能單純運氣好啦)
如果你能看到這裡也表示你真的很想創業,
希望看到這裡能給正在準備申請簽證的人一些信心和希望,
順利通過後再來交流所有的酸甜苦辣~~(最近多到老了十歲有吧)
好我真的覺得我打太長了,總之簽證通過才是創業旅途的開始,
我們下次見~
最後加碼當初申請簽證的辦公室照片,一個月六萬多日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3.106.152.73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apan_Living/M.1673790431.A.2D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