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原來有一群大學生,聊過自決。
究竟發生過什麼事,把這個問題一拖再拖?甚至是,把這個問題隱滅於世道?
今晚 #903國民教育 。
爸,我有走錯路嗎?
故事有點像周星馳的電影。在我的印象中,閒時都是刨馬經,小時候因為工作關係也會帶我到處遊歷的爸爸,原來曾經參加過70年代的自治運動。他以前的朋友,曾經在89年的歷史中留過名。
我爸,原來拿著「何以70年代的香港獨立甚至自治運動式微」這條問題的答案。如果70年代我們已有自活,2019年我們會看到那些令人錐心蝕骨的畫面嗎?
我爸對我很好,雖然他閒時都是鑽研賽馬競技,但30多年在香港航空界,克勤克儉,養活全家,對母親依然有愛,只是這一點,我已經覺得非常厲害。
小時候,家中望着啟德機場的彩雲邨豐澤樓露台,露台櫃頂上有數個紙箱。紙箱滿載一些舊書,對我最大的性啟蒙,是黃霑先生第八版《不文集》;但其他的,都沒有太大印象。
直到家父退休,他漸漸找回他年青時認識的朋友。
2019年11月25日,我當選區議員後的一日,他將「香港自由民主黨」的組黨名單及黨綱給我,我恍然大悟。他的眼神,我到今天,仍然記得。
似乎,like father like son,是天意,也是天命,沒得變。
我好像在走,他在70年代走過的路。
父親節前,我帶着《觀察香港》內97前途民調結果,聽聽他沒有跟我說的過去。
.
【暴動後的平靜】
1968年工聯會暴動過後,香港彷彿平靜下來。家父因着鄰居的邀請,到了僑冠大廈的學友社學習結他。他在那裡,認識了一群對社會有想法的同輩。那時候的香港社運,沒有分甚麼左右,只有工人組織路線和文人路線之分。而家父,正是後者。
到了1970年代,家父原來是《鐘樓月刊》的創辦人 ,批評文革及馬克思,是個正直的Libertarian。另一邊廂,他在社運中認識的莫昭如、吳仲賢、岑建勳,便創立了《七十年代雙周刊》,並在灣仔軒尼斯道及盧押道交界創立「七零書店」。家父與他們有交情,卻沒有因此親向共產主義。他更認識了70年代港大《學苑》的學生,和一群倡議香港自治甚至香港獨立的師生聯繫起來。那時候,一眾師生在陸佑堂開會,共商時政;而馬文輝、葉錫恩及貝納祺等,都是那個時空的「神檯級」人物。
同一時間,工人組織路線的領袖,如梁國雄及施永青,便在土瓜灣南成立「革馬盟」;1976年北京「四五運動」,即是第一次天安門群眾集會,他們便在九龍公園舉辦集會,倡議中國自由民主法制。劉千石仍在裕民坊幫助工人組織,而李金鳳及鍾玲玲便醉心女權運動。「火紅年代」一詞,形容得十分得體。
可惜的是,那時候的香港政治部選擇了「穩定」,1971年便趕走那群在港大協助學生的海外教授。有的回了澳洲,有的回了愛爾蘭。但歷史往往比小說離奇,1971年中共取代國民政府成為聯合國成員,翌年向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通過撤消香港的殖民地地位。
英國與當時的北京「有冇deal」,抑或只是後暴動的巧合,可能家父都不知道。要找答案,可能只可以去倫敦Kew Garden 的英國檔案館看看當年行政局的文件了。
自此過後,自治派逐漸式微。好些人回到主流社運,但資源都好像少了很多;1974年,《七十年代》便搬到紅磡的工廈。好些領袖都認識了《工人周報》的美藉社長,並得悉去美國及部份英聯邦國家負笈比讀港大中大容易,皆因當時很多西方國家只會收取港人本國人學費同等費用。1977年,加拿大宣佈取消這項「優待」,好些社運人物便籌措在死線前去海外勤工儉學。
而家父看到前途茫茫,便選擇回到新田,替我爺爺打理養場,謝絕社運。
1977年,在好些自由派人士身在海外時,香港便發生了「金禧事件」。那時候的運動真空,便讓司徒華及劉千石填補。而金禧的抗爭,奠定了他們的領導地位。即使後來的人如嚴天生從加拿大學成歸來,都不能搶回位置,只能夠選擇在其他舞台發揮。
香港97後的命運,由70年代社運低潮後便好像是註定,只能夠往悲劇方向走去。
.
【你後悔嗎?】
我不敢問他,「你後悔嗎?」因為他可以選擇回到司徒華或劉千石那邊,捱得過數年低潮後便會看到「金禧事件」。世事沒有如果,若然他選擇走下去,亦不一定認識家母,繼而將我帶到世上。
更可悲的是,這個循環,好像從70年代後,每十年左右便在香港重覆一次。
.
【十年一次的陣痛】
80年代北京與倫敦就香港問題談判,部份領袖要求「維持不變」及「主權換治權」不得要領;英國退出成為事實,香港人慢慢出走,因為看不到未來是光明。
89年天安門運動,再次燃起社會對民主的期盼。最後運動以鎮壓告終。一群香港領袖及藝人「落錯注」,一整代港人無語,加快出走進程。
2003年,反廿三條運動催生了45條關注組及中學生反廿三聯盟。一年後,立法會選舉送了部份領袖進入立會,一些學生就拿到了位置後便急流勇退。到了2007年公民黨區選大敗及2008年立選失利,便成了另一個低潮。
2010年反高鐵、五區公投及2012年反國教,呼喚起群眾覺醒;去到魚蛋及DQ,一些領袖退場,一些負笈海外,一些身陷囹圄。低潮,又再次來臨。
今年,是2020年。50年後,香港命運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早前的循環,並沒有帶香港人到達更好的境地。世事重覆發生,卻沒有根本改變。但有些人,50年前在社會運動上因時局成為領袖,現在仍然把持香港政壇。但面對北京的打壓,卻交不出甚麼辦法。
看著爸爸,我有點害怕,血緣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我好像,已在走70年代爸爸的路,被這這個時代的政治渾水潑上了。
爸,我有很多說話都不敢面對面跟你說的。如這一句:
「我有走錯路嗎?」
這是我最想聽到而最不敢問的。但我知道,就算我從此粉身碎骨,你都會以我為榮。我們這一家,我們這兩代,對香港盡過力。
.
你的兒子
巫堃泰
2020年6月20日
萬能閣議辦中 書
劉安祺議員有當選嗎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年12月,中聯辦搭起一個新雞棚——大灣區青年總會。聽個名就知道噩夢已經來臨。
圖中成立典禮上主席左右的就是中聯辦新界工作部正副主任李薊貽和張肖鷹。
「點解係新界工作部?」
因為大嶼山在新界。你以為政府發展明日大嶼是為了起樓給香港人住?別天真了,主因是大嶼山將會成為大灣區香港片區的中樞,終極目標就是用橋接通屯門和赤鱲角,讓大陸人可以一小時由深圳去機場。得屯門,得大嶼,就可畫好大灣區共榮圈的國土鍊成陣。
灣青總由一間叫德毅的公關公司抬橋和文宣,由新社聯屯門區議員雲天壯和校長會主席鄧振強(還記得政府鼓勵北上教書嗎?)牽頭創立。主席吳學明畢馬威出身,是香港建地的總經理,在廣州和澳門發展幾十個商住項目,5年前於佛山投資32億興建科技園,大約2022年竣工,香港北上的初創將會落戶於此。港府今年財案撥出500億搞創科,教育局推STEM教改,目的就是配合大灣區發展。
林鄭上台後的規劃,根本不是港人行先,而是一切以大灣區先行。
灣青總之成立,源於副總理韓正在去年6月要求將香港的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有位科學園做初創的朋友,慨嘆政府正在營造一個「返大陸是唯一出路」的氛圍,目的是產業去本土,融掉香港。灣青總目標也是如此,你只要係世界仔,就一定有筍位畀你撈。灣青總將會成為繼民建聯和工聯會之後,另一個政治分贓的平台。
以下灣青總架構的具名者:
實德環球楊海成的外甥馬浩文、玩具大王之子蔡加讚、青年民建聯顏汶羽、公民力量黃宇翰、美聯高級顧問余澤銘、頌謙及國景太子爺譚皓茗、概念資本張瑞祺、沙田少年警訊胡智政、世威太子爺許世焜、大悅城地產譚莉儀、張耀榮之子張永達、麥瑞地產蔡京暽、商界女領袖協會張嘉琦、交通銀行及臻云科技張弘、呂志和外孫程珍、新寶堂太子爺方煥興……
這些名字和機構對大家來說都非常陌生,但你要知道,十年二十年後,中聯辦就會將香港和澳門的未來交託在這些人手中了。涵蓋之廣,令人驚訝中聯辦的分餅手法是多麼純熟。
這些人就是未來的「棟樑」、立法會議員、官、人大,這名單卻沒有給予我任何安全感,反之,我彷彿預見2047年的香港早在這一刻就被這些人瓜分和斷送,因為一切都按照中共的計劃實現中。
民間有甚麼青年組織與之抗衡?你見到維穩機器打壓本民前、熱血公民和香港眾志的力道,劉迺強(已歿)怎利用青年新政去收割傘運的支持者,共青團怎樣試圖瓦解學聯——你再將所有事件串連去看,此消彼長,中聯辦扶植的青年現已羽翼漸豐,青年抗爭者卻被說成社會問題的源頭——試問,這場青年之抗爭該怎麼打?
有沒有印象前陣子新聞賣過,大陸用5G令醫生可以遙距做手術嗎?澳門鏡湖醫院在5月11日已實現這個技術。上面那個許世焜,剛巧在山西做醫療機械臂生意的。我睇過一篇報道,那個科大學者滿懷憧憬說,第時香港人搬上大灣區住,醫生身在香港都可以遙控幫他們做手術了——很先進是不?所以我們就要接受像1940年猶太人面對的那場徙置計劃?
4月24日,灣青會在廣州參加「大灣區青年職業發展5A行動」大會,你看一下行動目的:
//支援港澳青年在穗學習、實習、交流、就業、創業的政策(5A),營造香港澳青年來穗發展的良好氛圍,推進港澳青年來穗職習發展,建設全國一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高地,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中共真係不遺餘力地瓦解港澳的青年力量。
你跟李家仁上廣州做5A人嗎?
敢問泛民有沒有一個28年的抗爭大綱?
沒有。對於大灣區,他們僅向林鄭「表達憂慮,擔心香港被規劃」。
你們既然明知香港正在被中共規劃的話,何不主動去規劃一個香港人想要的香港?
沒有。他們只着眼連任,永續抗爭。
你可以懷憂,但請不要喪志。灣青總只成立了半年,張建宗和劉鳴煒所搞的青委會,意圖控住民間青年力量,也不過是近來的事。急起直追還未遲。
上街的青年,真係要從政了。
連登的政治動員已是榜樣,但請你好好想想,除了按推之外,還可有何作為。距離區議會選舉提名還有兩個月,上屆有66席自動當選,不選白不選,這是自動當選的選區名單:
https://www.elections.gov.hk/…/…/2015_DCE_Uncontested_C.html
大灣區的核心,控制明日大嶼的離島區議會,18席有8票係當然議員,泛民只得2票,制度之邪惡莫過於此。懇請離島區嘅街坊站出來,與建制硬碰,陳明中共怎樣利用大嶼山禍港。屯門嘅朋友,何君堯喺樂翠選區,龍門、景興、翠興係自動當選,是時候坐言起行了。
短期內,抗爭前線仍在18區的街頭,但怎能令這股力量引入區會,則是麥美娟等建制派最害怕的事——內部勢力發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