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6-06影音檔
統籌: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
出版社粉絲頁: 玉山社出版公司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劉益昌 教授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千至6千5百年的歷史。因此,不能只從漢人拓墾與聚落的形成,來看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
台灣的早期歷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物質的遺留也說明,外來文化影響如何逐漸被吸收,融入於南島文化體系與人群中,成為南島文化和人群的一份子,構成台灣原住民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從埋藏在地層中的考古遺址,重新審視沒有文字記載階段的人類活動。他由島嶼的形成與環境論起,連繫至史前時代最晚階段,從更深遠的視野逐漸釐清台灣的發展過程。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
作者簡介:劉益昌
台灣人類學家,研究領域為台灣考古學、東南亞考古學、舊社考古學、文化資產、台灣早期歷史;工作經歷包括考古調查、試掘及發掘遺址、現象或界牆製模剝取。更執行多項研究計畫,著有專書18種,研究論文、報告百餘篇。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劉益昌 教授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
劉益昌 新書 在 李基銘主持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訪問時間:05/24
訪問作者:劉益昌 教授
訪問主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新書介紹
統籌: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
出版社粉絲頁: 玉山社出版公司
播出節目: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劉益昌 新書 在 原住民族委員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原住民族委員會訂於12月12日日上午10時假臺北市慕哲咖啡館沙龍廳舉辦《原住民族文獻‧第4輯》新書發表會,本次活動邀請6位對於原住民文獻有專精研究的學者專家:孫大川副院長、童春發老師、劉益昌老師、詹素娟老師、康培德老師及林素珍老師參與「文獻講堂」,並就其鑽研領域提供文獻相關分享。並特別邀請太魯閣表演藝術家東冬侯溫帶來開場表演,且搭配口簧琴演出,精采可期。
原住民族委員會自99年成立原住民族文獻會, 101年始發行「原住民族文獻雙月刊」電子期刊,並於每年底彙編印製當年度6期電子期刊,出版實體書籍《原住民族文獻》,以「文獻的」、「文摘的」、「大眾的」為取材方向,進行原住民族文獻的報導與譯介,範圍涵蓋:文獻史料、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老照片、部落人物、部落故事、地圖、生活器物、研究論文、書介及譯述等。104年度共製作了6個專題,包含有「我們‧噶瑪蘭 Aida‧Kavalan」、「原住民族知識的承傳與實踐」、「原住民族涉外事件」、「原住民族的農業文化」、「原住民族的自然文化」及「原住民族史觀變遷」等專題。
本次新書發表會邀請孫大川副院長、童春發老師、劉益昌老師、詹素娟老師、康培德老師及林素珍老師參與「文獻講堂」,以及與現場讀者朋友進行座談交流。從學者們的分享,可以讓讀者朋友們了解這份電子期刊所關切的議題,以及原住民族對於文獻方面可以努力的方向。
原民會陳副主委張培倫表示:「文獻,是一切學術研究的基礎,本刊物4年來陸續刊載各種文獻與介紹,也兼具了向讀者傳播原住民族文化的任務。本會將繼續為原住民族文獻奠定更紮實、更長遠的基礎。」
現場備有《原住民族文獻‧第4輯》(限量)以供民眾取閱,歡迎熱愛原住民族文化、文獻的朋友蒞會指教。
劉益昌 新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劉益昌 教授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千至6千5百年的歷史。因此,不能只從漢人拓墾與聚落的形成,來看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
台灣的早期歷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物質的遺留也說明,外來文化影響如何逐漸被吸收,融入於南島文化體系與人群中,成為南島文化和人群的一份子,構成台灣原住民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從埋藏在地層中的考古遺址,重新審視沒有文字記載階段的人類活動。他由島嶼的形成與環境論起,連繫至史前時代最晚階段,從更深遠的視野逐漸釐清台灣的發展過程。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
作者簡介:劉益昌
台灣人類學家,研究領域為台灣考古學、東南亞考古學、舊社考古學、文化資產、台灣早期歷史;工作經歷包括考古調查、試掘及發掘遺址、現象或界牆製模剝取。更執行多項研究計畫,著有專書18種,研究論文、報告百餘篇。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