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于 #封塵男子
《我評國民黨與黨主席選舉》
國民黨在2018贏得地方大勝以後,因著內部不團結,不但輸了總統大選,國會席次也無重大斬獲,政黨支持率更是一洩千里,成了最大的輸家。
從歷史觀歷史,毁滅國民黨的從來不是外面的敵對陣營,而是自己內部的黨臣大老。
國民黨自李X輝掌權,就成了一個不斷持續下跌的政黨。黨員越來越少,形象越來越差,支持越來越低,在台灣基本上已經是一個日暮西山的政黨。
從1988-2000,李X輝以國民黨黨主席之尊,成功瓦解了國民黨,將國民黨分化成兩股勢力:本土黑金派與權貴血統派。從此國民黨明爭暗鬥不斷,終於逐漸勢微,成就了台灣第一次的政黨輪替。
2008年馬X九因著民X黨的貪污腐敗,順勢而起。一時之間,國民黨看似情勢大好。不料在往後的八年,因著馬執政的無能,再加上黨內以王X平為首的本土派,配合民X黨在國會制肘,以致於到了2016年,國民黨同時在中央與地方選舉中大敗,支持率與好感度同時跌到底谷。
2018年因著韓國瑜在黨內崛起,帶起了一股旋風,重新點燃了人民對國民黨的希望與熱情,讓國民黨一舉贏得了15席的縣市長地方選舉。
國民黨大勝以後,那些天天在宮廷後院翹二郎腿吸鴉片的所謂大佬們,忽然眼睛一亮,以為大勢可為,紛紛跳出來爭功搶賞。這些吸鴉片吸到頭殼已經壞掉的老人權貴們,以為2020的天下一定是國民黨的,因此卡位弄權,醜態百出。正印證了「老而不死,謂之賊也」!
韓所代表的庶民的力量,原本可以提供國民黨一個重新改變,贏回民心的最佳契機。不料黨內的老臣權貴與黨政高層,眼看著自己的政治生命可能不保,於是全力收編串聯一些藍媒名士,讓韓處處穿小鞋,明裏支持,暗中掣肘,使得國民黨在一片情勢大好之下,輸掉了2020的總統大選。
這正印證了國民黨一貫的「寧給敵人,不與同志」的悲哀黨性。可憐的是,在1988-2020的這一段時間,那些分裂,打擊,傷害國民黨的黨內同志,今天依然位居黨內要津,以大老權貴之姿,繼續在分化國民黨。
今天的國民黨,極有可能會葬送在這些人的手中,被推進歷史的墳墓。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國民黨主席選舉。
四位候選人張亞中、朱立倫、江啟臣、卓伯源所代表的是分別是黨內的理念派,投機派、保守派、與亂入派。
卓的角色有點像宋X瑜每年的總統大選,志在參加,不在獲勝,多年下來早已成為笑談,因此不在此多加討論。
江是國民黨內中壯年的本土派,原本最有機會能夠大刀闊斧改革國民黨,可惜他生性保守又害怕得罪台派的本土勢力,以至改革力道薄弱,論述畏首畏尾,重蹈當年馬X九驢不驢、馬不馬瞻前顧後的猶豫不決。
朱是黨內權貴,也是典型的投機派,往往機關算盡,是那種遇到好事就出場,碰到難處就躲閃的投機份子。他善用權謀且重心機,政治光譜是偏向王X平之流的本土台派,論述是親美重於和中,在中美台的三方槓桿,明顯偏向美方,與民X黨的蔡X文政府辨別力最低。
張是學者型的理想主義份子,論述最完整,口條最清晰,是四位候選人中最有理念、最沒有包袱的唐吉訶德。
他主張兩岸和平,在中華文化的架構下,加強兩岸的交流,在中美台的三邊關係,明顯親中,因此最容易被抹紅成統派。
江、朱二人的兩岸論述都接近民X黨的蔡X文政府,因此區別性不大,對現階段的兩岸關係,不會有突破性的改善。
礙於中美的持續對抗與本土台派的勢力,這兩人如果選上國民黨主席,在外交上仍然會延續親美疏中的路線。
張的當選最有可能改變兩岸路線與美中台三方關係,但是對於國民黨的前途則是禍福難料。所有台灣的政治評論員對張的評論都是「理想性十足,但是悖離主流民意。」這裡的主流民意當然是指蔡政府所成功營造的「抗中保台」。
換言之,聯美抗中才是台灣的唯一活路,對抗中國共產黨是台灣人的天職,至少年輕的一代大都是抱持這樣的想法。
因此張的兩岸和平協議主張,在台灣等同於政治自殺,無怪乎所有的政治觀察家與政治人物,都是以近乎看笑話的態度來看待張的參選。
我常說,政治使人盲目與瘋狂。「戰爭與和平」這種簡單的選項,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會選擇和平,怎麼今日倡議「兩岸和平」的人在台灣便成了賣台的統派了?
如果戰爭能夠帶來一個獨立的台灣國,而且能夠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那麼犧牲數以萬計生命的代價容或是值得的。
但是如果只是成了中美對抗的先頭卒,作爲拖垮中國超越美國的犧牲品,那麼這樣子的戰爭不是太愚蠢了嗎?
台灣正是有一群台派白癡,才會讓美國予取予求。
台灣現在其實只有兩個選項:面對現實接受一個委曲求全的中華民國政府,或是自欺欺人成為一個窩囊無用的美國殖民政府。
至於獨立的台灣國,就好像是蔡X文說要嫁給劉德華,X菊說要嫁給吳奇隆一樣,聽聽就好。
因此現階段,當蔡X文政府已經對美國過度的卑躬聽話,使得台灣淪為美國對抗中國的工具,任何一個政治人物能夠提出重新平衡美中台三方關係的主張,都是值得支持的,既使那不是所謂的主流民意。
因為我在意的是台灣的長治久安,而非一時的政治算計。
說的更直白一點,我從來不在乎主流民意。
你如果看著一群人吃大便就跟著去吃大便,那不是荒謬至極嗎?
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真理,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們必須要有逆風說實話的勇氣。
當年納粹迫害猶太人是主流民意,共產黨搞文革鬥爭是主流民意,土耳其對亞美尼亞的種族屠殺也是主流民意。
因此,我從不相信什麼主流民意。
現在台灣所謂的主流民意就是一群騙子人加上愚民的反智主義,所以你如果發現自己不是主流,你才應該感到驕傲。
國民黨如果無法從歷史的失敗中學到教訓,那麼必然會跟著這些黨政高層的權貴一起陪葬。
我期許國民黨員能夠有逆風飛翔的勇氣,堅持創黨的理念,選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黨主席,為台灣人民的長治久安,提出一套和平安全的論述。
容或現在跟隨的人少,只要秉持無私的信念,時間久了自然能夠感動吸引更多人的加入,這或許能夠從而扭轉台灣的宿命吧!
#內文OOXX實為不得不的修改請封塵男子見諒😘原文請見連結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古東景區這裡還有“一絕、二奇、三神、四怪”;一絕那就是古東特有的天然觀音了,這可是[天然有觀音,世上獨一尊];二奇就是古東的千頃紅楓和湧泉疊瀑,古東秋天的江楓可謂桂林小香山了。古東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也是大自然天然氧吧,如果說亞馬遜是地球之肺,那麼灕江古東景區就是灕江之肺了;三神即古東神眼,鈣華...
劉自然 墓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事求世 37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以弗所(2015)
魔戒有三部曲,寫時事求世到現在也第一次出現三部曲,因為艾菲索斯這個地方太豐富了,一篇寫不完,只好分成三篇從不同面向切入介紹給大家。
古代世界七大奇蹟是西元前2世紀希臘人費羅(Philo),描述當時在世界的七個偉大建築,分別是「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奧林匹亞宙斯神像」、「以弗所阿特密斯神殿」、「哈利卡納蘇斯的摩索拉斯王陵墓」、「羅得島太陽神巨像」以及「亞歷山大港燈塔」,雖然號稱「世界」,但仔細看其實都集中於地中海區域,主要是由於當時對世界的認知有限,而全世界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瀕臨歐、亞、非三洲,涵蓋了埃及、希臘、兩河文明,透過航行其間的繁盛海上貿易,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只不過七大奇蹟中除了金字塔完整保存下來,其他要不是完全消失,不然就是僅存斷垣殘壁。
土耳其的艾菲索斯,古稱「以弗所」,是極其精彩的一座歷史文化城市,除了羅馬人留下的城市外,還有聖母瑪利亞晚年居住住所,七大奇蹟中的阿特密斯(Artemis)神殿也在這裡,阿特密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狩獵與生育女神,大自然的象徵,到羅馬時期改名為黛安娜(Diana),無論甚麼名字,人們在那樣的年代崇拜祂,都是希望帶來豐饒。
阿特密斯神殿在西元前550年,由來自於克里特島的建築師設計興建,幾乎全是用大理石建成,建築面積長115公尺、寬55公尺,用127根高19公尺的列柱支撐起屋頂,柱頭則是柔美的愛奧尼式。鄰近的希臘城邦呂底亞(Lydia)著名的國王克羅索斯攻打以弗所,還獻給神廟一組有浮雕的柱頭,刻上他的名字,目前在大英博物館,呂底亞大約在公元前660年開始鑄幣,可能是最早使用純金和純銀鑄幣的國家,非常富有,英語有句「As rich as Croesus」,意思就是像克羅索斯富甲一方,有錢就是任性,捐錢當然不忘留名,就跟台灣各建築也都喜歡題字紀念相同,可能平民百姓無法捐錢,難怪爭先恐後喜歡在古蹟上刻字。也許你去過艾菲索斯,但不見得來過這邊,這都是歷史記載外加想像,如今的神殿僅剩一根柱子,不勝唏噓,帶客人來看一根柱子,很容易被客訴的。
西元前356年,一位名叫黑若斯達特斯的年輕人,想要做一件讓後人記得可以名列青史的事情,於是放火燒掉神廟,這比劉文聰還厲害,沒有不爽也要送你一支番仔火,重修時剛好亞歷山大大帝經過,感佩以弗所人的付出,願意負擔所有費用,不過一樣要求題字在上面,被委婉地拒絕,「因為神不用幫另一個神蓋房子」,多麼有技巧的回答啊!西元262年以弗所遭哥德人攻擊,神廟又受到破壞,至4世紀因基督教興起,多神信仰被取代而遭荒棄。
阿特密斯在希臘神話多是以窈窕女性樣貌出現,但在土耳其阿特密斯樣貌非常特殊,全身像長滿瘤一樣,還有許多動物,其實那是象徵一顆顆孕育生命的乳房,給與大地無盡的滋養。1961年土耳其出土一尊土偶,被認為是西元前6000年新石器時代安納托利亞的大地之母Cebela,從祂外觀來看,身材豐滿圓潤,乳房充滿奶水,坐在兩邊鑲有可能是豹或母獅雕刻的椅子上,胯下有嬰兒頭探出,是古代人類生產的姿勢,也是代表豐收生育的豐饒女神,當後來希臘人移民小亞細亞後,信仰文化碰撞結合,希臘的阿特密斯與小亞細亞的大地之母又產生寓意相同,但形態迥異的神祇樣貌,十分有趣。
劉自然 墓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父親節,同大家講一個「曾烹天子父,又作聖人師!」的小故事。
小姓項,這個姓氏自然是來自我的父親,個個第一次見我的姓氏,都問我是否項少龍的親戚,我父親告知,我是西楚霸王和虞美人的後人。
三千年前的周朝時有項國,位於今河南省項城縣。後被楚國所滅,後代便以國名為姓,稱項氏。項姓相比其他姓氏源頭比較單一,主要都在湖南、浙江、湖北。項氏人少,,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三位,人口約六十八萬,只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063%。
但我的祖先曾經稱霸天下,也是文武雙全。清朝嘉慶年間江西瑞州府居住著朱、項兩個大族,朱家是百家姓中排14位的大姓, 有天在「朱氏宗祠」掛出一個上聯,形容自已顯赫的朱姓祖先:「兩朝天子,一代聖人」(兩朝天子指的是後梁太祖朱溫、明太祖朱元璋,皆為開國皇帝;一代聖人說的生於南宋時期的朱熹,集理學之大成),而對面的「項氏宗祠」不肯認輸, 掛出了千古以來最霸氣的下聯「烹天子父,作聖人師」(天子指的是漢高祖劉邦,而差點把的老父用鼎給烹的是我們項家武將的代表項羽, 項家文人代表是《三學經》裡面說「昔仲尼,師項囊。中國最大的的聖人孔子還要拜我們姓項的做老師呢!)
霸王別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一位曠世英雄,一位絕代美人,但兩人都在廿幾三十歲自殺身亡,怎麼會有後代呢?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虞姬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過的:『有美人名虞。』據說,那一年項羽24歲,正值青春年少,血氣方剛。虞姬是項羽軍中一員戰將虞子期的妹妹,虞姬十分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自願嫁給他為妾。
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邊自殺,但他和虞姬有沒有後代? 南宋儒學大師朱熹編撰的《項氏宗譜》說:項羽,娶虞氏,隆是項羽的嫡次子,項羽兵敗後,項隆與其母虞氏逃至紹興會稽山隱居,該處是古代治水英雄——禹的墓穴所在,附近有項里村和項王祠可作證明。
至於另一位項家的代表,就是孔子都要拜為老師的神童項橐(音托),他因為太過聰明才智也引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殺身之禍,十二歲遇害,所以就沒有了後代。
“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流傳至今,項羽留下的不止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垓下歌》,還有他和虞美人千古愛情故事。
可能你覺得項羽與你無關,以下一文中的成語均來自項羽及他的故事!
當今疫情雖說「四面楚歌」,我們當有「破釜沉舟」之決心,千萬不要「沐猴而冠」「作壁上觀」,更不能「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妄議他人,而應打破「楚河漢界」之藩籬共赴時艱,期待有日「錦衣夜行」「衣錦還鄉」! 祝大家父親節快樂!
劉自然 墓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古東景區這裡還有“一絕、二奇、三神、四怪”;一絕那就是古東特有的天然觀音了,這可是[天然有觀音,世上獨一尊];二奇就是古東的千頃紅楓和湧泉疊瀑,古東秋天的江楓可謂桂林小香山了。古東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也是大自然天然氧吧,如果說亞馬遜是地球之肺,那麼灕江古東景區就是灕江之肺了;三神即古東神眼,鈣華神龜,三生神石;四怪:石片當瓦蓋(奇特的地質構造)、瀑布腳下踩(走瀑戲浪,全國獨創);鳥窩裡面長青菜(植物附生現象);後娘養的有人愛(樹木的寄生現象)。
大圩古鎮曾名長安市、蘆田市,通稱大圩。漢代已形成小居民點,北宋時已是商業繁華集鎮,明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其商業初興于宋,曾設稅官;中興於明,清光緒三十一年《臨桂縣誌》稱“水陸碼頭”,抗日時期有“小桂林”之稱,趕圩人數高達1萬餘人,泊船多達二、三百艘,地方商業文化積澱深厚,特色鮮明。明清時,大圩已是南北商賈雲集之地,各種商行應有盡有,明初解縉詩曰“大圩江上蘆田寺,百尺深潭萬竹圍。柳店積薪晨爨後,僮人荷葉裹鹽歸”。各地商人在此均建有會館,有名的廣東、湖南、江西會館及清真寺等。到民國初期,大圩已形成八條大街,即:老圩街、地靈街、隆安街、興隆街、塘坊街、鼓樓街、泗瀛街、建設街。沿江亦形成十多個靠碼,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順流下廣州”之說。鋪面商號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稱。體現出當時大圩的繁榮狀況。鎮內還有許多名人的活動遺跡,當年孫中山北伐時,到桂林設立大本營就是在大圩塘坊碼頭(1921年12月4日)起岸,並在江邊紮台發表演說。靈川最早的中共組織--中共桂林東鄉區委員會和中共毛村支部就是1928年8月在大圩建立的。毛洲磨盤山下還有清末抗法、抗日名將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墓地。古樸的大圩鎮,使電影"劉三姐"在此取了很多外景,十幾部電影,電視劇均在這裡進行外景拍攝。

劉自然 墓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